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教《最后一课》的衍生思考

在云南师大讲《最后一课》,与广东葛老师同课异构。课后,云师大张承明师多鼓励,可是自己看这节课多有遗憾。

2002年开始新的职业生涯,离开了课堂。教课的时候少了,张承明师给我一次过瘾的机会。

借班上课这种陌生语境,教师无法预期其课堂走向。这次来有两点与预期有差异:其一,该文在苏教版教材的八年级,作课选用学生为九年级。这是一节反刍课。其二,课时为四十分钟,在课前安排阶段电教调试耗费了一些时间。时间非常紧张。

按照学情,需要上一节提质课,即升华认知水平的课。于是,对课堂的期待无疑增加了。可是,与学生提问之后,发觉学生已然遗忘了课文内容。而那些标注在字里行间的结论,其生长的根在哪里学生并不清楚。两个问题先是难住了孩子们:第一,本文所记述“一课”,其实不是一节课。文章里写了四节课,哪四节课?学生在过去学习时,不关注这个细节。重新到课文里寻找消耗了时间。此外,梳理四节课的用墨多少,在艺术处理时有祥略和一笔带过的差异,学生也不能即刻反应。这两个问题遇阻,我就知道在表面上看,学生已经学过此文,可是从对这篇课文的熟悉程度和学习基础而言,还是零起点的。这是难题。

所以,为了快速推进课堂教学进程,我只能以高位引领为方式,引导学生捕获教学信息要点。所以,课堂进入了按照教师预期亦步亦趋的路子上,师生交流遇到了一定困难。作为这节课的引航人,别人不知道,我其实是感到非常吃力的。在教师作为思考铺陈之后,学生慢慢理解了文本的价值,也给学生带来了新的认识。似乎,在凸显思考升华的地方,也出现了学生感动的情境。可是,我并不以为这是成功。

作为课后反思,我想我的教学预期与实际实施间的不合拍,源于我对课堂的价值期待与别人不同。所以,我力求塑造的课堂总是很难绽放出花朵来。

我对语文有另外的期待,因为按照过去的教学模式,我并不喜欢语文,那个教师给一个结论的做法,并不让我看到真正的语文的美丽。在小学和初中,让我对于语文转变观念的是一课书,鲁迅的《友邦惊诧论》。在当时本民族内忧外患的具体环境里,鲁迅振聋发聩的声音给我极大触动。由此,知道在一些文本里,是生长有思想的。我由此去读出那个掩藏很深的东西。初三应考这么紧张,我还读了《呐喊》和《鲁迅杂文选》,那时找书读不容易。这是一种自发的主动的,进入文本的探寻一样的阅读。我在初中之后,就进了师范学校,而此时有了一个朦胧愿望,做一个业余作家。因此,开始了大量的阅读。

阅读经验的积累对于我的专业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否则,你很难想象一个中师起点的老师可以在学科教学中有自己的教学特点和体现专业追求。而这个自己读书的经历,也决定了我的阅读与别人不同,即我并不会局限在别人的说辞里,我不会把别人的话拿过来,转述给学生。我的结论一定是源自我的阅读的,是在文本里,有所依据的。因此,在某些时候,我会发现我的一些认识会偏离别人的思考。

我设想的教学模式我读书,我有自己的思考,知道我的认识来自哪里,其认识路径是怎样的,我会把知识与这个发现的过程设计在教学里,由此给学生一个带有体验的结果。这样的课堂需要学生与教师成为对话者,即我愿意与学生构建学习经验分享的课堂。有时我会选择在认知的高位做引领,可是我以为告知学生任何看起来正确却不是他内化知识的东西,都不重要。我期待的不是学生完整地接受了知识。

以我自己的学习积累看,我之热爱文学,是被文字的美丽与作家的崇高所感动的。我读进文本,而同时我会发现学生往往在文字之外游弋。他们与文字是缺乏亲切感的,是冷漠的,思想也是杂乱的,不知在文字中怎样游历。

在对话的语境里,教师与学生一起在课文里冒险,我很难预期学生会走到哪里。有时,在教学里,一些学生会迷失。我对于教学的这样期待似乎是有问题的。尤其,在不熟悉的课堂里,学生的思想被暴露出来是非常困难的。我的吃力感受如此而来。

也许,我退一步,不以课堂里可以有思想、感情和审美的生根为目的,按照一般流程,找到一些句子,说明其表达的效果,推导出一些显性知识。这样教起来更为便利。

我知道,我的教学预期有理想化特征,未必有这样的老师和这样的学生来升华课堂里的思想,然而我总是与自己较着劲儿,因为当我在课堂里找到与我知音的分享者的时候,我觉得无比兴奋。在如此的教学语境里,我是具有职业快感和成就感的。

所以,我不会选择以冷漠的状态来阅读,自然也不情愿告知那些所谓真理性的解读意义。

我以为教学的理想境界是师生双赢。即教师在教授时,获得尊重,而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得到知识发现的愉悦。可是在架构这个双赢模式时我们总是发现,或者偏向了学生,倚重在学,于是认知的层次的不到提升;或者偏向了教师,教师从已知的角度,给予知识的解说,为的是便利于学生获得。

或许,就是因为有如此纠结,课堂的理想构建才会是艰难而长期的。过于依赖教师高素质的课堂构建,于是把这个模型架构在大众不及的地方。我反而也在想,距离理想特征比较遥远,我们在切近处构筑一个课堂,尽管不理想,可能还是可行的,基本有效的。也许这也是一个努力方向。

做了十七年教师,再做十一年教研员,我期待的课堂在由我个人的课堂,转移为大众教师的课堂。我的个人期待,在自己上课时,还顽强地坚守阵地,即走向引领认知发展的道路。作为职业教师,而且坚守理想,他们不希望以应付差事的态度,在平庸化的课堂里消磨时光。我这时设身处地明白了,给老师们在遥远处树立起来艺术化的课堂,或以理想化的课堂为教学追求,这还是必要的。过去,我总是站在大众教师的角度,去抨击特殊条件下的带有展示性的课堂,其实也是一种极端思想。此外,对于大众教师而言,需要一种简便的模式,即可以按照规定性程序推进,课堂即可生发出效率。

一般模式与艺术化模式,大约可以并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语文教学必知“十好”
【教育行思】看山还是山
5.10教研记录9
语文教师如何走向深度备课
我的“智慧语文教学主张
如何构建好高效课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