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做一个教育追梦人

做一个教育追梦人

——对话孙双金老师

     本刊记者  杨文华

 

 

练功,练课,练艺

    记者:孙校长,您成名很早。很多人都夸您有教学天赋。您相信天赋吗?

    孙双金:我不认为自己在教学上比别人更有天赋。我的优势可能就是比别人更勤奋一点而已。其实,在成功的背后,我也经历过很多的困顿和挫折。

    1981年秋季,我师范毕业,作为农民的父亲一直为我的工作担心。没想到通知下来,我被分配到了城里,而且还是鼎鼎大名的丹阳师范附小。在我们那届300多名毕业生中,那年留在城里的只有8个人。

    我感激主管单位的公正公平,也为自己在学校三年没有蹉跎时光而自豪。师范三年里,我由于学习勤奋刻苦,得到了比别人更多的机会。由于勤练普通话,我当上了学校的普通话推广员。更难得的是,在毕业前夕,我作为300名师范生的代表在校内上了一堂公开课,赢得了一致好评。这些可能是我留在城里就业的关键因素。

    记者:据说,您踏上工作岗位那年才18岁,当时一定对未来有着很多美好梦想吧?

    孙:毕业留言簿上,班主任用毛笔给我题写了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这也正是青春年少的我的一个美好梦想。

    我满怀憧憬地来到丹阳师范附小报道,没想到初次“试教”就给我浇了一瓢凉水。

    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花了整整半个月的时间备课,课文《手术台就是阵地》更是早已烂熟于心。而且,我在师范学校有过上公开课的经历,所以,我对自己还是很有信心的。

    但万万没有想到,这节课受到听课老师一致的质疑和批评。老校长更是一锤定音:“教学语言平淡,没有起伏和高潮,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拨不动学生的心弦。小孙,你可得好好努力啊!”

    课终人散,我留在空荡荡的教室里,脑子里一片空白,脊梁凉飕飕的,似有无数的小虫在蠕动。伸手一摸,原来衣裳早已湿了一片。

    记者:可以想象,这对一位刚走上讲台的年轻老师打击有多大。

    孙:确实,当时对我的打击非常大。但现在回头想想,真的要感谢老校长和老师们毫无保留的批评和忠告。对于一位刚走上岗位的年轻人,适当的磨练是很有必要的。这节课也给了我一个及时的提醒。我想,我距离一名优秀教师的标准还差得很远,必须从头做起。从那时起,我就走上了一条苦练教学基本功的道路。

    记者:您后来提出年轻教师要“练功、练课、练艺”,应该是总结了自己的切身体会吧?

    孙:是这样。丹阳方言混杂,我的普通话尽管还不错,但还是不够纯正。我就下决心坚持天天练。我每天收听广播,跟着广播员练发音,练讲普通话,同时,还从字典中寻找学习普通话的规律。我跟着学校一台破旧的收录机练朗读,背诵小学语文课文,努力做到字正腔圆。我还留心向所有的表演艺术学习,从朗诵、演讲、相声和影视艺术语言中汲取营养。渐渐地,我不仅练就了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而且音质也变得浑厚有磁性,语言也更富感染力了。

    记者:您的板书让人赞叹,是不是也是那时练出来的?

    孙:在丹阳附小的很多年,我都保持了练字的习惯。我每天用正楷写一张大字,常年不断。为了练习粉笔字,我在办公室黑板上开了一块练字栏,每天用正楷抄一首古诗,请同办公室的老师评点。从笔画结构到布局神韵,一一请同事们指教。渐渐地,我的字变得工整隽秀,越来越有精神了。后来,办公室的很多老师也开始和我一块练。再后来,人人都有一手好字成了我们丹阳师范附小老师的一块金字招牌。

    记者:老师的一手好字就是给学生的最好示范和习惯培养。请您再谈谈是怎样“练课”的。

    孙:从那次试教以后,我就把每一节课都当成公开课对待,尽自己最大努力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有时为了考证一句诗的出处,我几乎翻遍学校图书馆里所有相关的资料。为了上好杜甫的《春望》,我查阅和研究了十二本图书。终于,有一天,以严厉著称的老校长在随堂听了我的一堂课后,露出了难得一见的笑容,转身对其他听课教师讲:“小孙的素质好,要注意培养。”从此,老校长常会带我到各处听课,又推荐我到外校去上公开课。

    记者:所以说,机会总是青睐时刻准备着的人。从1985年开始,您几乎获得了小学语文教师能够取得的所有奖项和荣誉。从丹阳到镇江,从镇江到江苏全省,一直到1989年,您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首届中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您几乎每次都是技压群雄,夺得桂冠。

    孙:我相信“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我之所以能在教学上取得一点成绩,是与年轻时候的苦练基本功是分不开的。我把这叫作“童子功”。现在,教师培训很重视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培养,但是对教师的基本功方面关注不够。比如,有的教师因为字写得不好,上公开课都不敢在黑板上板书,改用多媒体展示板书。现在我当校长,就逼着我们的年轻老师坚持练教学基本功。“练功、练课、练艺”是我们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现在,很多老师从中尝到了甜头,也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成就感和自信心。

 

成功就是比别人多读一本书

 

    记者:很多专家评价,您的课不仅表现出过硬的基本功,更包含着一种思想的力量,给人以艺术的享受。您能说说其中的奥秘吗?

    孙:我读过一篇文章,至今记忆深刻。

    文章写了这么一个故事:某商人在资产一亿元时欲与另一家资产120多亿的企业争取荷兰设在中国的总代理。一日,荷兰总裁来中国实地考察。他第一站来到这商人处,和商人谈完商务之后,在商人办公室发现了一本解读老子《道德经》的书籍。荷兰总裁顿时来了兴致,原来这位荷兰人特别崇拜中国老子的道家思想,就和这位商人论起了道家思想。恰巧,这位中国商人对老子也极为崇拜,对老子颇有研究。两人越谈越投机,真是“人逢知己”啊!荷兰总裁当即表态:第二家不去考察了,中国代理商非你莫属了!

    当文章作者采访这位成功商人时,这位商人由衷感慨:什么叫成功?成功就是比别人多读一本书!

    这个故事给我们一个启示:一个人有了深厚的学养,对自己做任何事情都是有帮助的。陆游曾赋诗曰:“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课堂外的功夫尤其重要。当你拥有了一定的学养,你对教学的理解,你对文本的把握就会大不一样。我能够在各级大赛中取得佳绩,除了苦练基本功之外,更得益于我的读书习惯。读书,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扩展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对教学有了更深的感悟和理解。

    现在,很多老师喜欢模仿名师的教学设计或实录去上课,结果教学效果大相径庭,这是因为自己的功底还不够。其实,教学不在于一招一式的模仿,更在于你的文化功底。而这种文化功底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读书。你看哪位名师不是手不释卷,饱读诗书呢?

    记者:您觉得做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读哪些书?

    孙:我个人体悟:第一,要读本专业的书。我是教小学语文的,凡是语文教育上的好书籍,好文章,我尽量去学习,去揣摩,去实践。像《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年轻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李吉林情境教育》等语文教育大家的书籍我不止读了一遍。有的经典的文章反复阅读,反复体悟,取其精髓,化为己有。

    第二,要读大教育家的书籍。“学愈博,思愈远”,学问愈是博大,教育的视野就越发开阔、深远。随着自己水平的提升,我的读书视野慢慢扩大了,中国教育家孔子、老子、孟子、朱子的著作纳入了我的阅读范围,外国教育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培根、卢梭成了我的好友。读大教育家的书籍把我带到了教育的顶峰,让我豁然开朗,视界广大。

    第三,要读哲学书籍。周国平先生在《教育的七条箴言》中这样说道:“何为教育,教育究竟何为?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我发现,关于教育中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哲学是一切学问的学问。哲学教人爱智慧,教人明人生,教人察人性。哲学是心灵的学问,它能让人活得潇洒,活得快乐,活得幸福,活得有价值、有意义。读哲学,才能让一位教师对教育教学有更深的体悟!

 

那是我自己的头吗

 

    记者:我研究过您的语文教学经历,我发现,您对语文教学总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见解,不同时期都提出了自己鲜明的教学主张。

    孙:有一次,原江苏省教委副主任周德藩先生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哲人给自己的弟子讲学,他说:“伸出你们的右手,摸一摸自己身体最上面的东西,那是什么?”弟子们回答:“是我的头。”老师接着发问:“那是你的头吗?如果说是你的头,请问你说过几句属于自己的话呢?”周先生继而告诫老师们说:“千万不要人云亦云。请不要把自己的脑袋当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周先生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后来的教学工作中,每次听课和上课,我都会想:我是用自己的头脑在思考吗?

    我认为,不喜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思考,应该是衡量一位教师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贵在创新,在每一堂成功的课例中,都显现着教师对美的独特感受,对教材个性化的理解,体现着教师新颖的设计和创新的方法。教学工作是创造性很强的工作。教育对象不同,班级基础不同,每一篇课文不同……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走出盲目模仿的圈子,去不断探索,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不拘一式,不限一法,把课上活,才能使课具有强大的教学生命力。独创性一消失,教学生命力也就不复存在了。

    记者:在教学上,您的设计总是有独到之处,也体现了您一贯的独立思考的习惯。您认为语文老师应该怎样朝独创性方向努力呢?

    孙:每位教师都要走自己的路,要自己钻研、思考,有现成的也不照搬,上每篇课文都要有自己的东西,要上出新意来。

    当然,这一点说说容易,做起来却很难,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传统篇目多,研究过的人自然也不少,没有一点追求精神,没有一点语文功底,要上出新意,的确不容易。但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就非要这样做不可。

    例如上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般是抓住“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来上的,我却另辟蹊径,在了解时代背景和钻研教材基础上,把“还”字作为这首诗的诗眼,构成了一条教学主线:靠家近,应该还———可是不能还;思家切,应早还———不知何时还。这样,就把这首诗教成了抒情诗,跳出了当作山水诗来教的圈子。很多老师听了这节课都感到耳目一新,别有一番风味。由此可见,把课上出新意,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对教材钻研得更深,把握得更准,使学生学得更实在,理解得更透彻。

 

有风格的教学,才是美的

 

    记者:您提出的“情智语文”现在已经成为国内独树一帜的语文教学流派,您当时是怎样想到提出这一教学主张的?

    孙:从教十几年后,我一直思考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雕塑艺术家罗丹说过:“在艺术中,有风格的作品,才是美的。”其实,在教学中也可以这么说,有风格的课堂教学才是美的,有风格的教师才令人羡慕。我深信,稳定的教学风格是一位教师成熟的标志。一位教师一旦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就会深刻地影响着他(她)的课堂,也会更深刻地影响学生的心灵。

    当时我就想:我有没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我的教学风格又是什么呢?

    许多老师听完我的课后都认为,我的课堂情真意切、情味很浓,有的人曾一度把我的教学风格概括为“情感教学”。我自己也非常认同这个提法。我认为,情感是教学艺术的生命。在教学中,我也一直坚持这样去做,努力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引起他们内心世界的强烈反响和共鸣。

    除了“情感性”之外,也有很多老师认为,我的课堂教学能很快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迅速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正如一位老教师听完我的课后评价说:“孙老师在课堂上,时时能拨动学生的心弦,难能可贵的是,一拨就动,而且发出了动听的声音。他从不框定学生的思维,而是注意发现和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把这一个个微小的思维闪光点发展为学生智慧的火花。”

    “以情感人,以智育人”不正是我教学风格最鲜明的特色吗?这样,一个以“情”为纽带,以“智”为核心的“情智语文”教学构想在我脑海里逐渐明晰起来。

    记者:您心目中“情智语文”课堂的理想状态是怎样的呢?

    孙:我认为,“情智语文”追求的目标是:课堂中让学生“小脸通红、小眼放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小脸通红、小眼放光”表明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情感状态和活跃的思维状态,思维的大门开启了,智慧的火花被点燃了。“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说明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了,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

    记者:据说,要不要提出“情智语文”教学主张,您也有过犹豫和彷徨。

    孙:是的。2003年,我调到南京工作。我当时比较矛盾:因为自己工作已经22年,理应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思想,但刚刚调入一个新的工作环境,如果马上提出自己的教学思想,会不会招致别人的非议。

    就在我彷徨之际,国内一批专家学者给了我有力的鼓励和支持。2006年,我在学校举行了一个“情智语文”小型研讨会,很多专家学者与会。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著名学者成尚荣先生听了我的《二泉映月》一课后给予高度评价。他说:“语文中的情,语文中的智,揭示了语文的本质特征。无情无智的语文不是好语文,甚至不是语文。情与智的结合,实质上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具体化、个性化。孙双金正是从这一教育主张寻求着语文教学的艺术、风格,寻求着语文的个性,寻求着语文教学的突破。”

    正是成尚荣等专家学者和许多一线老师对我的肯定和支持,把“情智语文”推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我的梦想

 

    记者:近年来,您大声疾呼要构建“12岁以前的小学语文”课程新体系。您的主张有很多人欢呼称赞,也有人提出疑问。您为什么要发出这一呼吁?

    孙:我在几十年语文实践中,越来越感到现在的语文之路越走越窄,深切地感到课程建设重要性远远大于课堂改革。课程建设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好比到菜市场上去买菜,一定要买营养丰富、品种多样的菜。而课堂改革是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好比是把菜买回家怎么搭配,怎么烹制的问题。以前几十年一味在讨论如何炒菜,而忽视了买什么菜更好的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假如你买回的净是过时菜、垃圾菜,叫人怎么烧出色香味俱全、营养丰富的菜肴呢?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啊!

    我提出“12岁以前的小学语文”,是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在小学阶段得到最全面最丰富的语文营养。这是我的一个梦想。

    记者:您能简单介绍一下您心目中的“12岁以前的语文”吗?

    孙:“12岁以前的语文”是童年的语文,它应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趣味;它是经典的语文,它让孩子在记忆力黄金阶段积累大量千古美文、经典佳作;它是文化语文,它要在孩子的稚嫩的心灵中播下文化的种子;它是“慢”的语文,它不求一步到位,要让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去体味、去消化、去品悟;它是基础语文,要为孩子一生奠定厚实的基本功。

    记者:您认为“12岁以前的语文”在课程内容上有什么特色?

    孙:我认为小学语文教育除了国家指定的教科书之外,还应有三个大的板块内容。

    第一大板块是国学经典。中国文化是儒释道三家文化,其中尤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主脉;第二大板块是诗歌经典(我把诗歌作为韵文单独列出)。有人说,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中国教育的核心是诗教。孔子对儿子孔鲤的教育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在中国民间,孩子伊呀学话,首先是背诵琅琅上口的五言绝句;第三大板块是世界儿童文学经典。如果说国学经典、诗歌经典更多地面向历史的话,那世界儿童文学经典就是面向现代、面向世界。

    记者:您觉得在当下提出“12岁以前的语文”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孙:第一,激发人们的课程意识,深刻认识到“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第二,从语文教学重课文分析轻阅读积累的老路上闯出一条新路,走上语文教育重阅读积累的金光大道。

    第三,寻找中国语文教育的基因,回归母语教育之道,回归语文教育规律之道。

    第四,提醒中国语文界:建设胜过摧毁,建构胜过批判。我们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关注小学语文课程的建设。

    记者:从迈向教育岗位的第一天,直到功成名就的今天,您始终没有放弃过对语文教育的思索和追求。您真不愧是一位教育的追梦人!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语文教学的弊端与教师的自身素质
一堂精彩的作文指导课
教师个人成长计划
《荷花》教学设计
让教科研为自己插上成长的翅膀
"课"之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