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学改革的反思与走向

成尚荣/2013年7月16日14:30:27

 

 

 

    为什么要讲教学改革?如今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一、两点反思

    反思两点:一是课改必须改课。改课是讲课堂教学改革。一个人进行逻辑思维的时候是通过概念进行的。我们必须建构自己的概念。在进行自己的改革中必须思考自己建构了怎样的概念和话语系统。没有话语系统就没有自己的教学个性,就不能形成具有自己观点的论文。四个维度:从发生学的角度看,课程是发生在哪里的。佐藤学批判制度性的课程。课程应该发生在高校里,我们听从专业化指导,也发生在研究院所里,但不是老师掌握理解创造的课程。课程发生在田野里,是人类学的概念,进行田野的研究,具有现场感,应该在我们的课堂,老师们的手下。学校课程既包括国家、地方、校本课程,但校本课程不能代表学校课程。这个走向和世界各国是合流的,可以和国际进行对话的。把课程发生在校园里使之更趋向与校本。第二个维度,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总的关系互相依存,课程需要教学行为,教学必须在课程的框架下进行。三个比喻,课程好比施工蓝图,教学是施工过程;课程好比乐队演奏的乐谱,教学是演奏的的过程;课程好比球赛的方案,教学就是球赛的过程。三个比喻侧重点不同,蓝图强调预设,教学必须和预设有高度的吻合,也就是一致性,也就是强调科学化。球赛的过程强调的是过程,球赛是有情境性的,不确定性的,有生成性的。课程改革就是预设与生成两者之间发生矛盾,我认为更多应强调生成性。乐队演奏强调的是预设与生成的融合。课程没有课堂深度变革是不行的。二是课程改革需要新的理念进行领导。课程管理、领导不只是词语的不同而已。但倡导课程领导的人指出,课程领导强调宏观的战略思维。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眼高的,让我想起智慧的两种,一大一小,这是庄子说的。这个解释谁最好,严清说得好。课程领导让我们普通教师也有了课程的大视野大智慧。第二个区别,课程领导强调自下而上的思维路线。国家、地方、校本应该从两个层次去理解,一是形态,二是课程的思维方式。如果从2001年开始是自上而下,而目前却是自下而上,这样才能走向深水区。如果我们还是自上而下那就说明课程改革没有深入下去。第三个不同,课程领导更关注民主协商的方式。所有课程的决策、调整、开发的过程都在协商之中。来自民众、教师。第四个不同,课程领导更重视专业。台湾强调教师的专业能力。强调教师的专业判断。有人提出,吴江盛泽薛发根说教师需要更专业。课程是个团队的概念。课程领导者不是校长的专利,而是所有教师必须承担的任务。提到课程领导不要把自己排斥在外。核心问题是什么?让教师成为创作者。教师成为这样的人必须在课堂中历练提升,因此需要教师走向实践。从这个出发走向地平线。第四,改课是基于当下的反思与提问。如皋的活动单等,这些说明草根的力量是无限的。这是课改的成功之处。有没有值得思考的呢?我认为是存在的,老师们说不知道怎么去做了,难道用一个模式统治一个学校、一个地区,你持什么态度?繁荣背后的混乱,是值得我们梳理的时候了。有效教学几年前那么火,南通对此作了深度解读。批判者有李庆明、严清、成尚荣。中国只有概念,有效来自西方。当时争论,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呢?课堂教学没有共同规则,只凭教师良心。难道一个人的良心能解决一切问题么?需要制度、规则、科学吗?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我们当然同意。说更是科学我们不同意。自然科学总是盛气凌人,人文科学者总是有些心虚。通过各种方式刺激、唤醒学生。钟启泉的解释,行为主义有其合理性也有致命的弱点,不顾及学习者的态度。今天的有效教学如果只是用行为主义的理论指导你的教学能有效吗?教学不仅是价值的形态。所以课改一定要改课。我的第二个结论,改课一定要接受课改的理念。这是因为旧的习惯不会轻易退出课堂的。习惯理念是难以断气的。如果课堂教学改革不在课改的语境中进行,那么就会退步。目前是有这样的人存在的。在课程改革的语境下应该坚持什么?坚持课改的宗旨:一本绿皮书,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中华民族复兴奠基。素质教育语境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最近不是有人说,只要你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有人跑到衡水中学考察,高考升学率非常之高,这是怎样的中学呢?怎样的课堂教学?难道你没有反思和警醒?跑操,捧着一本书跑操的。把学生的行动做了严格的限定。张华认为是第二代的应试教育。这样的改革是我们需要倡导和学习的吗?方向不解决,课程改革还有什么希望。给孩子一个美好的世界,没有美好的孩子哪有美好的世界。课堂不美好,课堂像监狱,难道我们要学习吗?第二不能忘了以生为本的理念。从尊重学生开始,尊重是人性的起点、道德的起点、教育的起点。教育从尊重学生开始。樊教授讲对残疾学生的感恩之心。这才是真正的尊重。没有真正的尊重是没有以生为本的理念的。儿童美好的心灵就像玫瑰花上的露珠。儿童的心灵是美丽的但是脆弱的。第三必须坚守课程的结构。六个具体目标,其中课程结构的目标,整体性、基础性、选择性、综合性。课程的综合到分科每一次都是提升。课程综合是为了节省更多的时间、空间去创造。一个人的创造性更多地是发生在课程的综合地带。课程的丰富多彩带来选择和发展,但不能局限于本学科。例子,黄美华的音乐课。第四个不能忘的是什么事课程。我们可以有很多比喻。理性方式讲概念、逻辑,感性方式追求描述,是比喻、想象的方法。这两种方式都是认识世界的方式,有人更强调感性的方式,比如小威廉多尔指出,隐喻更重要。回归不是简单的回到,回归是创造,来自陌生人对你的呼唤。黑格尔,用感性的方式表达理性这是最美的方式。祝禧读不读研究生,读不读美学是不同的。所以学员要去读研究生或者博士生。回到课程,课程是跑道。道是静态,跑是动态,是动态和静态的结合。今天关注了跑但也不能忽视了道,这是有计划、实施、评价的,有其规定性,那就是课程。如果不具备课程的规定性就不是课程。课程是起跳板。来自苏霍姆林斯基对教科书的认识,他认为教科书是起跳板,是手段,通过起跳板让学生跳得更远那才是目的。因此我们可以制造起跳板,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用感性的方式来理解教学是很重要的。课程还是机会。有机会才能有发展。这是国际流行的说法。(论课程的机会)我还把课程比作礼物。所以樊教授讲一个学生要有难忘的课堂。课程是礼物显然超越了课程是负担的范畴。根据以上认识,用三个隐喻,好的课堂教学是把学生带到高速公路的入口处。这是哈佛大学教授的经验。哈佛的教授热爱课堂,到入口处你让你自己走上高速路。高速公路上行走有许多不同的,超车道、慢车道,还有很多出口,你慢慢走,我在下一个路口等你,还有服务区、路标,把学生带到高速公路上,意味着课堂充满文化意义。找到入口处是个寻找发现的过程,课堂就是探索研究发现之旅。贲友林提出发现数学。你找到了入口处了吗?第二隐喻,不要给学生背不动的书包,要给学生带得走的能力。三种能力,学习、实践、创新能力。这是规划纲要里要求的。这种能力是具有基础性、再生性、发展性的。说到底是智慧。樊教授抨击培根的观点,知识是力量。你只说知识是能力是不行,应该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转识成智(慧)。唯有智慧才使人自由。智慧是模糊的是伟大的,活的知识,是带得走的能力。好的课堂教学其实是师生的共舞。《教学的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每次回到课堂,让我回到了人类古老的舞池,我和学生跳起了舞蹈……”古老的舞池可以演绎现代的舞蹈。课堂是个共同体。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四大走向。

    我认为四个走向:坚持以学为核心,放课堂发生根本性变革;基于学科本质的变革,引导课堂发生深度变化;坚持儿童,儿童即研究,课堂成为儿童的课堂;坚持现代信息技术变革课堂,让课堂呈现更现代的学习方式。

    第一个走向,坚持以学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目前出现了很多典型,活动单、先学后教等等,大家都在研究以学为核心。混乱在哪里?缺陷在哪里?目前还没有完全形成以学为核心的课堂。仍然有以教为主的。有些特级教师课上得好,在某个局部让学生学习了,运用技术的手段展示了自己的风格。特级教师们的教学以学为核心的课堂没有形成。问题之二,在相当程度上这个概念是混乱的。每一种模式都说自己是好的。最上位的以学为核心,中位的是几根支柱,支撑以学为核心,这种程序的改变导致结构的改变。多学少教从新加坡来的,保证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没有时间为保证是不行的。以学定教,陶行知说的,具有策略的意义和方法的意义。下位的是载体,比如导学案等,是具体的载体,以学为核心没有载体是空的。好处在哪里?找到自己的路径和方法。课堂教学仍然是丰富多彩的。第三个问题,以学为核心到底要不要教?1976年联合国报告,教学过程逐渐被学习过程所取代。1997年9月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今年再写《对教学变革的再认识》,学习的概念是从学生出发的,教学是从教师出发的。研究老师如何教的,没有高水平的教就没有高水平的教。需要警惕的是不能回到从前,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之教”,一定是点拨、暗示、提升等。特级教师、名师不在这个问题上思考,否则还是徘徊原地。

    第二个走向,基于学科本质的变革。北京海淀区组织面对教研员的培训,主题是学科本质与学生创新能力;南京力学小学申报课题:基于学科特质的研究性课堂;吴江实小研究学科关键性因素;我的想法就是: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回到学科上去,回到学科的本质属性上去,回到学科特殊任务上去,回到学科的方式上去。每一个学科的展开是有学科特点的。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如果不在上面四个方面进行思考,否则就不能深入下去。比如语文学科,综合性、实践性,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该学科的独当之任。歌德说,内容大家都能看的见,文字背后的意义只有少数人知道,文字的形式很多人是陌生的。当前小语界的争论,管建刚提出的指向写作的教学。尽管引起极大的争论,其意义是引起大家对学科本质的思考。其他学科呢?北京的林崇德教授的研究。杜维指出教材要心理化。

    第三,教学即儿童。皮亚杰的学生达克沃斯的观点,精彩的观念。张华写的书。教学研究的过程就是研究儿童。儿童研究和教学研究融合在一起。这个走向是很重要的。他认为儿童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学问。这是卢梭的观点。我们对儿童是不认识的。教学的过程是以儿童为中心的。关于学习我有三点认识:学生真实的学习。崔允漷提到学习,其实是疑似学习;让学习看得见。让思维可视化。学生的学习有自己适合的方式。学习方式不分好坏,是针对儿童自己的。说到学习方式,有人对接受性学习提出质疑,接受性学习一定应该有积极的意义。我的观点就是应该坚持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优秀的教师必须是儿童研究者。根据亚里斯多德的观点,教师应该有第一专业。哲学有第一哲学,那么教师有没有第一专业?我认为应该就是研究儿童。

    第四,现代技术支撑的课堂教学改革。让未来走向课堂。

    三、课堂教学需要建设课程教学文化。

    课堂教学走向自由境界,需要依靠课堂文化。

    文化是很难定义和解释的。现在课程有没有文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变化是不是文化?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我曾讲过几句,文化的实质是人化。以文化人,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文化成为人的精神家园,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解释好。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从理念走向信念。文化是复数不是单数,文化是我们的不是我的。从文化行为入手建设文化。文化的方式是吸引人的方式。这才是文化的方式。让教师自己有更多的创造性。山东韩兴娥的海量阅读,孙双金12岁以前的语文,周益民的书《回到话语的故乡》,童谣等,儿童的语言是有家乡的,在民间的田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听评课的关注点要落在哪儿
“我的课堂我做主”不能违反教学规范
《“高效课堂教学”研究》课题设计论证书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听课评课
教育教学反思心得体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