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沈佺期诗歌: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前记:沈佺期,初唐宫廷诗人,与宋之问齐名,号为“沈宋”。他的诗歌多为应制诗,形式大于内容,尤其擅长五、七言律诗,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对于近体诗格律定型起到了重要作用。

 

独不见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沈佺期,与宋之问齐名,时人称为“沈宋”,是初唐时期有名的宫廷诗人。不过,相比较盛唐诗人,大家对他也很陌生。因此,在赏析这首诗歌之前,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他的生平经历。

 

沈佺期,字云卿,约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出生于相州内黄(今属河南)官宦家庭。少有才名,上元二年(675)中进士,可谓是青年才俊。

 

由于他才华横溢,深受武后则天赏识,在武则天当政期间,刚开始担任协律郎的职位,主要是从事文书工作,在皇帝出巡或者有大型活动时跟随做一些应制诗文,歌功颂德,吟诗助兴。大概在三十岁左右,被提拔为考功员外郎,主要负责科举考试相关事宜。因为他深得武则天赏识,年轻有为,锋芒毕露,自然引起很多人嫉妒。有人诬陷他在主持科举的过程中,收受贿赂,因此被下狱。不过,不久就被释放,并且官复原职。后来,官越做越大,升迁为给事中这样的高官。在武后当政期间,官运亨通,受宠三十年。

 

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张柬之等兵变,唐中宗继位。有人弹劾他在武后期间依附张氏兄弟,更重要的是他是武则天的宠臣,因此被流放驩州

 

唐中宗神龙三年(707),被召回京城,拜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常侍宫中。后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开元初年,约公元714年至715年,卒于京城。

 

沈佺期一生,主要生活在宫中,官运亨通,深受宠幸,生活优越,是个御制文人。《全唐诗》存诗三卷,多是应制唱和的诗歌,在内容上比较空泛,形式上讲求音韵和谐,典丽华美。《新唐书》如是评价:“建安后,讫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语曰‘苏李居前,沈宋比肩’,谓苏武、李陵也。”不过,他有些写闺情的诗歌,写的还是不错的,代表作有《独不见》和《杂诗》三首。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七律代表作——《独不见》。

 

这首诗,试题《独不见》,是乐府古题,郭茂倩在《乐府诗集》解题中言: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由此可见,以此为题的诗歌是写闺中少妇因长期见不到情人或丈夫,产生的伤心、忧愁和思念之情。沈佺期的这首诗歌,就是借用乐府古题的意思,写长安少妇对征戍辽阳十年之久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首联的意思是:卢家少妇,居住在用郁金香料涂抹的华美的堂屋之中,成对的海燕栖息在用海龟龟甲做装饰的屋梁之上。

首句,化用了梁朝萧衍《河中之水歌》中的诗意,“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郁金”是一种香料,和泥涂壁能使室内芳香。“玳瑁”是一种海龟,龟甲极美观,可作房梁装饰品。这里给我们描述出卢家少妇所居住的闺房,墙壁是用郁金香和泥涂抹的,房梁是用玳瑁壳做装饰,可见居住环境之华美高贵。作者之所以浓墨重彩的描绘这华美高贵的环境,就是为了反衬出闺中少妇的孤清冷寂。卢家少妇,独自一人,身处闺中,而海燕,成双成对,栖息梁上,两相对比就可见卢家少妇的孤独冷清。居住在如此华丽高贵的深闺之中,身边没有丈夫的陪伴,孤独寂寞,还不如那梁上的双宿双栖的海燕呢。这两句用反衬和对比的手法,给我们塑造了一个独处闺中的寂寞少妇形象。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颔联的意思是:深秋九月,寒风呼啸,在急切的捣衣声中,树叶纷纷下落,丈夫远征辽阳已经十年了至今还没有归家,不能不让我想念啊

寒砧”,就是捣衣声。砧,捣衣用的垫石。古代妇女缝制衣服前,先要将衣料捣过。为赶制寒衣妇女每于秋夜捣衣,所以在古诗常以捣衣声寄寓思妇念远之情。时值深秋。西风起,窗外传来阵阵捣衣之声,这声音把书上的叶子都震落了。从逻辑上来讲,应该是九月木叶催寒砧,诗人之所以要这样写,我理解为:“寒砧”,包含一种人情在其中,如果在平时,应该是妻子为丈夫准备过冬的衣服,可是卢家少妇却因为丈夫远戍辽阳不必为丈夫准备冬衣,不是不想,也不是不能,是无用。这里的“寒砧”,引发了卢家少妇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对丈夫冷暖的担忧之情,这种情感之深厚强烈,竟然把书上的叶子都催落在地。

九月是特殊的季节,十年是漫长的时间,两者结合起来,就是在这漫漫岁月长河中,在这寒砧响起,树叶飘零的特殊九月,我一个妇人,饱受情感的煎熬。同时,“辽阳”,交代了丈夫所在的地方,“征戍”,交代了丈夫离家的原因,也暗含居住环境之艰苦。长安与辽阳远隔千山万水,我日日夜夜想着你,我居住华屋,可以免受寒冻之苦,而你却居住简陋的军营,饱受风寒。通过这两句,进一步加深了少妇对丈夫的担心和思念以及情感上的孤独煎熬。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颈联的意思是:白狼河北的辽阳,地处偏远荒寒之地,音信全部被阻断,我独居在这丹凤城南的长安,地处热闹繁华的地区,却感到秋夜特别漫长。

“白狼河”即今辽宁境内的大凌河,这里指辽阳。丹凤城:长安大明宫正南门为丹凤门,这里指长安。这里从两方分别来写:前一句写丈夫戍守辽阳,十年之中,音讯全无,生死难料;后一句写少妇独居长安,没有半点怨恨之言,却依然在漫漫秋夜对丈夫思念和期盼。“音书断”,写少妇对丈夫的担忧,表现出少妇对丈夫的殷殷期盼,“秋夜长”,写少妇凄凉的处境,表现出少妇因思念丈夫夜不能寐的痛苦。这两句从两方分别写来,更表现出少妇对丈夫的一份担心的隐忧,一片痴情的守候,一种思念的痛苦。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尾联的意思是:我对谁诉说那因为思念丈夫而不得见所满含的哀愁呢,为何此时还偏偏让那明月照在我的帏帐之上啊。

“谁谓”,就是谓谁,对谁说的意思。“流黄”,黄紫色相间的丝织品,此指帷帐。本来,我独处空闺,又看到海燕双栖梁上,还在深秋时分,听见外面寒砧声声,看到木叶飘零,丈夫十年音书断绝,漫漫长夜之下,我已经满含忧愁,满是苦痛和孤独。这时候,不识趣的明月还来扰乱我的心绪,不是愁上加愁,愁更难休吗?明月,自古以来,就是思念远方亲人的载体,希望与亲人团聚的意思,望月思人,更添忧愁。这两句,前一句是少妇的独白,后一句是以乐景写哀情,构思精巧,景中含情,使得少妇的处境更加凄凉,思念之情更加深沉。

 

这首七言律诗,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可以说是初唐时期七言律诗的经典之作。诗歌运用对比、烘托、渲染的艺术手法,将情语和景语结合起来,多角度的给我们塑造了一位痴情、孤寂的少妇形象,表达了少妇对丈夫的深沉思念之情,以及因不能相见而生发的孤苦清寂之感。

 

附录:沈佺期另一首代表作:

杂诗三首其一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词笔记: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唐诗中最早也最规范的七言律诗,堪称神来之作,可与李白媲美
名句推荐: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沈佺期《古意》
观唐习律十一 沈佺期《独不见》是唐人七言律第一吗?
古诗沿革赏沈佺期《独不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