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句欣赏】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名句】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全诗】

送柴侍御(1)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2),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注释】

(1)侍御:官职名。唐代称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为侍御。后世因沿袭此称。

(2)通波:水路相通。武冈:今湖南武冈县。

 

【今译】

沅水的波浪一直连接到武冈,

送你时不觉得有离别的感伤。

你我有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

头顶同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乡?

 

【赏析】

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在他的绝句里单是写送别、留别的就占有很大的比重。这首《送柴侍御》绝句,在他的送别诗里算不上有名的,不过也有一点特色。

贵州省的清水江和潕水流入湖南黔阳(即唐代龙标)会合后就叫沅水,亦称沅江。沅江再会合两岸的支流,向东北流入洞庭湖。武冈,即湖南省武冈县,县的北面有武冈山,武冈县和武冈山均不在沅江沿岸,而是沅江的支流接近武冈,所以说“沅水通流接武冈”。从诗的第一句,我们可以推测这首诗大约是诗人贬龙标尉时的作品,这位柴侍御可能是从龙标前往武冈,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这第一句似乎是在解说沅水和武冈的地理位置,其实“兴”的味道是很浓的。诗人正利用沅水和武冈的地理关系,引出了下一句,那意思是说,您虽然离开了我,但是武冈并不遥远,它和沅江山水相连,我们还是紧紧挨着的,这就很有点虽“别”而未“分”的情味。因此也就“送君不觉有离伤”了。诗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虽“不觉有离伤”,但亦无欢快可言,那么,何以为诗呢?岂不有点怪么?这我们留待后面再讲。

沅水虽“接”武冈,毕竟还是两地。所以诗人再用两句来补叙一下为什么“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人分两地,情同一心。我们还是像两地的青山一样同临一片云雨,还是“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诗人一连用两个形象的比喻,加重了宽慰的语气。但是,如果我们再冷静地想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话虽说得旷达、豪放,终究不能代替朋友的朝夕相处,那么,这又能给思念之苦带来多少慰藉呢?何况难堪的正是这些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们对友人的思念,“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王昌龄《李仓曹宅夜饮》),所以这三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无限思念,暗晴地渗透到这些形象之中了。到这里我们便可以说诗人不是没有“离伤”,而是将它藏在心底,不让它去触发、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极度的“离伤”之情,才使得诗人用“不觉有离伤”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岂不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么?是的。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它既不会被柴侍御、也不会被读者误认为诗人寡情。倒是相反,人们于此感到的是难得的多情和深意。这便是生活的辩证法,艺术的辩证法。这种曲折、跌宕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不是更有力,更有诗味吗?

当然,我们这样说并不意味着要求每一首写离别的诗都要如此表现。离别的依恋是人之常情,但其感情的具体内容和表达形式,则因人、因时而异,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景下,所表现的离别之情也是千差万别的。前者不用说,后者我们仍举王昌龄的绝句为例:“长亭伫马未能前,井邑苍茫含暮烟。醉别何须更惆怅,回头不语但垂鞭。”(《留别郭八》)。你看,送别的酒筵早已结束了,天色已经苍茫,该是出发的时候了,然而告别的人骑在马上“回头不语”,深情地望着送行的朋友,手中的马鞭怎么也举不起来,这些精心的细节描写,把那种不忍离开的心情刻划得多么深刻入微啊!“回头不语但垂鞭”,简直是一尊蕴涵深厚的塑像。再如王昌龄的《送别魏二》:“醉别江楼桔袖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湘山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这首诗则撇开那些不忍遂别的心情和场面,而着力地表现别后的思绪。江风吹着细雨,阵阵凉意侵入小船,醉意渐渐苏醒,啊!月亮已经升起来了,朋友该己到了遥远的湘山,他那里只能对着一轮孤月,满怀惆怅,听着声声的猿啼进入梦乡,可割不断的思绪定是悠悠不绝地索绕在梦中。请注意,这明明是诗人自己在想念刚离去的友人,他却偏不直说,而将对方的境遇和心情写得那么栩栩如生,细致入微,真是“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于此可见,“别情”一也,艺术形象则无穷无尽。究其源,盖出于生活,因为在客观现实中,人们的思想感情就是丰富多采的,而其表达方式则更是千变万化。刘勰说:“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文心雕龙·通变篇》),是有一定道理的。艺术之“变”,是反映生活之“变”,“变”之所以能“久”,就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从而也就具有了生命力。反之,便可以悟出模式化、概念化的作品之所以苍白无力和短命的原因。

——刘学楷等《唐代绝句赏析》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0?—756?)字少伯,京兆万年(今属西安市)人。他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后改授汜水尉,再迁为江宁丞。一生曾两次被谪蛮荒之地:一次约在开元二十五年秋,他获罪被谪岭南;一次约在天宝六载秋,以所谓“不护细行”被贬为龙标尉。安史之乱爆发后,他避乱至江淮一带,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杀害。有《王昌龄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昌龄 《送柴侍御》 赏析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最热网红唐诗深度解读
读不少离别诗,仍被一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惊艳
中国历代诗词名句赏读—36
王昌龄这首诗,写得真好,你也会背,都火到国外去了
秋江送别+​送柴侍御——2020·浙江卷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