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白《忆秦娥》赏析

《忆秦娥》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一篇千古绝唱,永远映照着中华民族的吟坛声苑。打开一部词史,我们的诗心首先为它所震荡,为之沉思翘首,为之惊魂动魄。然而它只是一曲四十六字的小令。只见作者寥寥数笔,微微唱叹,却不知是所因何故,竟会发生如此巨大的艺术力量!每一循吟,更加重了这种感觉,以为这真是一个绝大的文学奇迹。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这首词的上片是说,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秦家的楼上正挂着一弦明月。秦家楼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

第一韵,三字短句。万籁俱寂 ,玉漏沉沉,忽悠一缕箫声,传入耳际。一个“咽”字,,已经传尽了这一枝箫的神韵。

第二韵,七字长句,“秦娥”,秦地的女流。“秦楼”,秦娥居住的地方。“梦断”,梦醒。当秦娥之梦惊醒之时,张目追寻,唯见满楼月色,皎然照人。

秦楼人月,相对不眠,月正凄迷,人犹怅惘,梦中之情,眼前之景,交相引惹。灞陵泣别,柳色青青,历岁经年,又逢此际。闺中少妇,本不知愁,一登翠楼,心惊碧柳,于是悔觅封侯,风烟万里,此时百感,齐上心头。可知箫、梦、月、柳,四者都为此情而生,此境而设。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下片是说,遥望乐游原上冷落凄凉的秋日佳节,通往咸阳的古道上音信早已断绝。西风轻拂着夕阳的光照,眼前只是汉朝留下的坟墓和宫阙。

春秋送别,秋月望归,自春至秋,已经几度。在这清秋素节更加盼望有丈夫归来的信息。都人士女,每逢重阳九日,登乐游原以为观赏。身在高原,四眺无际。向西一望,咸阳古道,直接长安。此中宜有驿使,传递佳音。至“音尘绝”三字,直如雷霆震耸!重叠短句一韵,山崩而地坼,风变而日销。音尘已绝,早已知道,而年年柳色,夜夜月光,总来织梦;今日登原,再次验证此“绝”。而映入眼目的,只有汉家陵阙,苍苍莽莽,巍然而在。这时候,这首诗由秦娥一人一时之情骤然升华为家国之心。自秦汉至隋唐,山河缔造,此地之崇陵,已经不是帝王个人的葬所而是全民族的碑记。良人不归,汉陵常在。读者所感到的是极阔大、极崇伟、极悲壮。四十六字的小令之所以独冠词史、成为千古绝唱的原因就在于此。

这首词,以其伟大的悲剧唤起国人的悲壮感,崇高感,而又饱含人生哲理与命运感,在艺术创作上,笔笔变换,笔笔重起,潜气内转,脉络井然。全篇两片,一春柔,一秋肃;一婉丽,一豪旷;一以“秦楼月”为眼,一以“音尘绝”为目——以“伤别”为关纽,以“灞陵伤别”、“汉家陵阙”家国之感为两处结穴,伤今怀古,托兴深远。古人对此词评价很高,和李白另一首《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一起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附录《忆秦娥》李白

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译文

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秦家的楼上正挂着一弦明月。秦家楼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

遥望乐游原上冷落凄凉的秋日佳节,通往咸阳的古路上音信早已断绝。西风轻拂着夕阳的光照,眼前只是汉朝留下的坟墓和宫阙。

注释

⑴此词上片伤别,下片伤逝。两宋之交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始称之为李白之作。南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亦录于李白名下。明代以来屡有质疑者。

⑵箫:一种竹制的管乐器。咽:呜咽,形容箫管吹出的曲调低沉而悲凉,呜呜咽咽如泣如诉。

⑶梦断:梦被打断,即梦醒。

⑷灞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是汉文帝的陵墓所在地。当地有一座桥,为通往华北、东北和东南各地必经之处。《三辅黄图》卷六:“文帝灞陵,在长安城东七十里。……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伤别:为别离而伤心。

⑸乐游原:又叫“乐游园”,在长安东南郊,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其地势较高,可俯视长安城,在唐代是游览之地。清秋节:指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是当时人们重阳登高的节日。

⑹咸阳古道:咸阳,秦都,在长安西北数百里,是汉唐时期由京城往西北从军、经商的要道。古咸阳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二十里。唐人常以咸阳代指长安,“咸阳古道”就是长安道。音尘:一般指消息,这里是指车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和扬起的尘士。

⑺残照:指落日的光辉。

⑻汉家:汉朝。陵阙:皇帝的坟墓和宫殿。

名家点评

刘克庄:词家有长腔,有短阕。坡公《戚氏》等作,以长而工也。唐人《忆秦娥》之词曰:“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清平乐》之词曰:“夜常留半被,待君魂梦归来。”以短而工也。(《后村先生大全集·刘叔安感秋八词跋》)

沈际飞:太白此词,有林下风气。《忆秦娥》词,故是闺房之秀。(《草堂诗余正集》)

俞陛云:此词白抒积感,借闺怨以写之,因身在秦地,即以秦女箫声为喻。起笔有飘飘凌云之气。以下接写离情,灞桥折柳,为迁客征人伤怀之处,犹劳劳亭为古送行之地,太白题亭上诗“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同此感也。下阕仍就秦地而言,乐游原上,当清秋游赏之时,而古道咸阳,乃音尘断绝,悲愉之不同如是。古道徘徊,即所思不见,而所见者,惟汉代之遗陵废阙,留残状于西风夕照中。一代帝王,结局不过如是,则一身之伤离感旧,洵命之衰耳。结二句俯仰今古,如闻变徵之音。(《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王国维: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人间词话》)

周汝昌:立一向之西风,沐满川之落照,而入我目者,独有汉家陵阙,苍苍莽莽,巍然而在。当此之际,乃觉凝时空于一点,混悲欢于百端,由秦娥一人一时之情,骤然升华而为吾国千秋万古之心。盖自秦汉以逮隋唐,山河缔造,此地之崇陵,已非复帝王个人之葬所,乃民族全体之碑记也。良人不归,汉陵长在。(《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讲唐诗宋词》)

安旗:“西风二句表现的思想感情不是仅仅悲征戍、怀远人的妇女所能有的,不是一般思念丈夫的妻子所能有的。” (《李白词二首之我见》)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白的一首词,字字锤炼,处处是情,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为什么李白的《忆秦娥》被誉为千古绝唱,百代词曲之祖?
美文宋词——《忆秦娥》李白
李白就是李白,闺怨词都能写地如此磅礴大气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赏析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