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学概念·重拙大
古代诗学概念。语见清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一:“作词有三要,曰重、拙、大。南渡诸贤不可及处在是。”重,气格沉着凝重,与轻倩相对;拙,质拙朴老,与尖纤相对;大,境界开阔,托旨宏大,与细浅相对。况周颐以重拙大为词创作的三大要素,强调和追求静穆厚重,拙劲宽大的词学风格。诗论中虽然没有像词论那样明确将重拙大三者相提并论,将它们视为有机联系的艺术风格整体,但是,同样将重、拙、大分别看作诗歌美的组成部分而加以肯定和提倡。前人论杜甫诗“沉郁顿挫”,严羽《沧浪诗话》论诗之为“沉着痛快”,胡应麟论李绅一些乐府诗得杜甫“沉着”(《诗薮》内编卷三),沈德潜肯定颜延之诗歌“要其厚重处,古意犹存”(《说诗晬语》卷上),潘德舆推重顾炎武诗“坚实”,不满萨都剌诗“骨不坚重”(《养一斋诗话》卷三),都是崇重之谓。诗而能重,厕免于华靡轻弱,粗疏肤廓之失。但是若无流转自然之妙,则过而伤笨,虽重不足贵。诗人尚拙,是指不刻意雕琢呈巧,保持诗歌稚真朴拙之美。吴骞《拜经楼诗话》卷四:“马君辉云:‘养子早知能背国,官中不赐洗儿钱。’此用拙而胜也。”然而朴拙又不可沦为鄙俚,也并非一概排斥用巧,前人主张拙得恰到好处,“朴拙惟宜怕近村”(戴复古《论诗十绝》之一),还要“巧拙相济”(王若虚《滹南诗话》引周德清语),“善藏其拙,巧乃益露”(袁枚《续诗品·藏拙》)。这实际上是赞成“大巧若拙”。“以大为美”在我国古代美学和诗学理论中有悠久传统,《老子》“大音希声”,季札“能夏(意谓雅)则大”(《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李东阳以宫声求诗,钱谦益欣赏大音宫声之诗,刘熙载《艺概·诗概》“杜诗高、大、深俱不可及。……涵茹到人所不能涵茹,为大”,都是对“大”之美的歌颂和追求。诗歌创作的重、拙、大基本属于阳刚风格的范畴,在诗苑有重要位置。(邬国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学概念400题(四)
诗学概念400题
诗学概念·韵外之旨
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盛唐概念 ... 黄琪
胡应麟
蒋寅|​王夫之对诗歌本质的重新诠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