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京剧音乐源远流长

BB——苏明慈的博客

    走遍世界,凡有华人的地方,就能听到胡
琴的鸣响。只要你听到了胡琴那富有特色的音
调,你就找到了自己的同胞。京剧的音乐,就
像我们民族的“音响徽记”。它源远流长、影
响深广。尽管在近年来京剧艺术在舞台上有些
衰微,但它的生命力依然强大,因为它有深厚
的文化内涵;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音乐瑰宝。

京剧音乐的远源

  
    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两大部分;而戏曲音乐则是这两大部分的综合体。但,其主体则是声乐:剧中人物的演唱。
    演唱当然包括唱腔和唱词两部分。不那么严格地说,戏剧的唱词要上溯到《诗经》、《楚辞》乃至更以前的时代了:上古的民歌现在保存的已经寥寥无几;《诗》三百,绝大部分都是各地的民歌,少部分也是一些庙堂歌曲,这是中国演唱艺术的总源头。其后的汉乐府(民间歌曲)、唐诗(唱的诗)、宋词(“词”就是歌词!当然也是唱的)、元曲(分为“剧曲”和“散曲”两大门类——剧曲是戏里的唱词,散曲是歌词)……全面继承了我们民族的演唱艺术,成为中国戏曲艺术唱腔和唱词的总源。

 
京剧音乐的渊源
从南北曲到“四大声腔”

  
    戏曲音乐从元代正式形成,出现了“北曲”(杂剧)和“南曲”(南戏——传奇)两大流派。
    到了明代,北曲杂剧逐渐衰微,退出了演出的舞台,成为“案头戏曲”。而南曲却大大地发展起来,出现了所谓“四大声腔”(昆山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其中的昆山腔经过改革发展,成为后来的昆曲声腔;弋阳腔也在演变中发展出许多分枝,形成了后来的“高腔”体系。
    清代也有“四大声腔”:叫作“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即流行在江浙一带的昆曲;流行在河北高阳、蠡县一代和北京地区的京腔(弋阳腔的一支);流行在山东、苏北一带的柳枝腔(或称“柳子腔”);流行在陕甘晋豫一带的秦腔——梆子腔。
    清代早、中期,原来主要流传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梆子腔开始向东传播,与流传在我国东南地区的弋阳腔相互交流,融会孕育出了崭新的西皮、二簧声腔。这个过程有人称为“秦腔东渐”。
    于是到了近代,那“四大声腔”之说又发生了变化,成为“昆曲、皮簧、高腔、梆子”了——京剧,就是“皮簧”腔里的一部分。

 
京剧音乐的近源
从“秦腔东渐”到徽调、汉调进京

  
    “秦腔东渐”,应该是发生在京剧开始孕育之前大约100年左右(即大约在18世纪中叶)的事了。
    秦腔是形成于陕甘一带的一种地方戏曲声腔,它是一种“板腔体”的声腔。是后来各种梆子腔的重要源头之一。秦腔经汉中沿汉水流域向东传播,到了襄樊、汉口一带,形成了一种被称为“西皮”的声腔——据说,湖北人将乐曲叫做“皮”,一段唱叫做“一皮唱”(是吗?),于是这种从西方传来的唱腔就被称为“西皮”。“西皮”也被叫做“楚调”,因为它已经是一种带有明显湖北地方特色的曲调。
    西皮继续东传,与原来在皖、贛一带流传的、以弋阳腔为基础形成的吹腔、四平调、拨子腔等交流,促成了“二簧”腔(或称早期的“徽调”)的形成。
    楚调西皮与徽调二簧在鄂皖赣一带进一步开始进行历史性的大融合,出现了现在称为“皮黄”的一大类声腔系统。到了这时的“徽调”和“汉调”都已经是兼有西皮、二簧两大声腔的综合性声腔体系,它成了后来形成京剧的基础。
    这种综合的皮簧声腔在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随着“三庆徽班”第一次进入了北京。后来,又有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陆续进京(合称“四大徽班”)。这些徽班与相继来到北京的许多湖北汉调演员再次在北京合作、交流,使得皮簧声腔在北京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大融合、大发展,并且同时融会吸收了原来就活跃在北京的昆曲、梆子(那时也被叫做“秦腔”,但事实上已经不再是当初流行于陕甘的秦腔,而是由它演变来的山西、河北——当时叫“直隶”——的梆子腔)和当时已日渐衰微的京腔等的艺术营养,从而正式形成了我们的“京剧”唱腔音乐体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繁荣鼎盛的戏曲
西皮二黄的由来
粤剧
明初,昆腔影响最大成就最高;清末,京剧盛行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
京剧的来源 不可不知
二黄[陕南地区的大型剧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