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良进履之圯桥联话
祖才先生遗作

张良进履之圮桥联话

联曰:    相马树人,掷履桥头公授法;

          降龙服虎,怀书邳下子点兵。

           进履表心房,不负十年,邳下桥头从长者;

          得书筹帷幄,决胜千里,汉初朝内出少年。

          下邳隐黄石,慨赠简、慧识珠,豪气满书千言法;

          圮桥游李白,乐挥毫、喜怀古,英风透纸一首诗。

圮桥位于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古邳镇。古为单孔石桥,今为三门闸桥。圮桥的具体位置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有确切说明:“沂水于下邳北西流,分为二水,一水于城北西南入泗;一水经城东屈从县南,亦注于泗,谓之水沂水。水上有桥,泗间以为圮,昔张子房遇黄石公于圮上,即此处也。”显然,圮桥便在下邳城东水沂水上。

圮桥因秦汉之间张良(子房)进履而著名于世。张良是战国时韩国宰相的后代,秦灭韩后,张良立志报仇,他倾家荡产,结交力士,在博浪沙狙击秦皇未遂,乃逃亡下邳,隐姓埋名。一日在圮桥上观赏风光,见一老者扔履于桥下,张良想起“为长者折枝”句,便下桥去捡起鞋子,并恭恭敬敬给老者穿好。老者颔首对张良说:“后生可教,五日后早晨来此相会。”五日后日出,张良来桥上,老者已先期到达,并说:“有志者,五日后再来。”又过了五天,鸡刚啼明,张良来到,岂料又晚了一步。第三次,张良半夜赶至桥上,老者后他而来,恳言道:“如此心诚,怎不感动?”遂拿出怀揣之书简赠给张良说:“熟读精思,可为王者师矣!十三年后我们在济北再见,谷城山下的黄石便是我。”说罢,飘然而去。张良所得之书名为《太公兵法》,他手不释卷,孜孜不倦,深得真谛。他凭借这部兵书,在辅佐刘邦时运筹帷幄,屡建奇功。刘邦赞曰:“运筹帏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成为汉初三杰之一,与萧何、韩信齐名,进封留侯。张良不但具备超人的智慧,而且还有非凡的气度和豁达的胸襟,功成名就之后,“不伐已功,不矜其能”,多次表示“今以三寸之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对名利权位,相当超脱,避免了刘邦的猜忌,得以善终其位,与韩信被诛三族的悲惨结局,形成鲜明的对照。这恐怕与熟读《太公兵法》也有一定关系吧。

张良守信,十三年后过济北,果然在谷城山下见到一块黄石,见石如见师,视为珍宝,死后与黄石同葬。那位传兵法、寓黄石的老者,世称黄石公。他的真名为魏辙,原为秦庄公重臣,因不满秦始皇暴政,归隐下邳黄石洞,总结政治、军事经验,著成《索书》二千三百三十六言,赠给张良的《太公兵法》即为此书。

古往今来,高人韵士过下邳必登圮桥揽胜怀古,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唐朝大诗人李白写道: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震动。

亡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圮桥上,怀古钦英风。

惟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诗中寄托了对张良的深深敬意。唐监察御史梁肃在《圮桥表铭》中云:“凡志不定则事不成,谋不从则业不广。留侯不遭黄石无以定其志,高祖不获留侯无以广其业。”他从立志为事业的关系上赞颂了张良。这篇铭文的石碑竖立在圮桥之畔。直到明清时还在。明杨辅嘉靖年间编写的《邳州志》还记载着梁肃的碑文。清邳州同知苏嵋在《圮桥怀古》一诗中写道:“炎刘一剑几更迁,纳履遗踪尚宛然。……为读残碑延儜久,荒城薄暮起寒烟”。

清康熙七年(1668年),始而因地震,使下邳城变为废墟,继而黄河在城西缺口,下邳成了泽国,圮桥也同时沉没。幸免于难的灾民聚居在下邳城南高阜处,以后便发展成古邳镇。康熙十八年,地方人士先后在古邳重建文庙,后又在庙南百米处仿古桥重建圮桥,是为宽5米的单孔石桥,桥北首竖一通“汉留侯进履处”大石碑。1968年那个动乱时期,桥被拆毁,碑也作他用。1981年,人们在马邦大沟与古邳引河的交接处修建了一座闸桥,命名为圮桥,并于桥栏上题了“张良进履处”五个大字,又在桥西立了一块石碑,记述了张良进履的历史和修桥经过。圮桥的几次搬迁,几毁几建的历史说明人们对这一胜迹的珍爱,表达了对黄石公和张留侯的敬仰之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留侯张良的人生秘籍
《历史感应统纪》连载:忍辱负重 成就大业
李白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赏析
圯桥村和张良的故事
黄石授书
张良:阴柔忍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