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题西林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苏轼真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吗!
中国的诗词文化源远流长,至今仍在以它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滋养着坚持品读古诗词的人们。沿着历史的长河溯流而上,我们总能捡拾到古代文人墨客于中华山水之间留下的那些经典之作,读来朗朗上口、妙趣无穷。
苏轼的《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不朽之作。现在,这首诗已被收入到小学课本里,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和欣赏到。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今,这句脍炙人口的名句,已经不仅仅存在于有一定知识文化层次的人之间,而且走入了普通社会大众之间。“庐山真面目”已经成为了市井熟语,常常被人们在生活中挂在嘴边。
那么,苏轼是如何创作出这首千古名作的呢?是他在游庐山过程中,脑袋一拍、诗兴大发、挥毫落纸就写成的吗?他真的只是想说庐山群峰形态各异、很难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吗?
如果你真的是这么以为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只要你深入了解下去,你就会发现事情并没有看上去的那么简单。大文豪苏轼写这首诗经历了一个过程,而且他想表达的也绝不仅仅是游庐山过程中的感受而已。
苏轼去游庐山的这一年,正好是乌台诗案之后的第五年。这一年,宋神宗对苏轼的看法逐渐转变过来,觉得五年前对他的处罚有些重了,也不愿他的满腹才华就此浪费在黄州那个小地方,于是亲自下诏把他掉到了距开封不远的汝州。
接到诏书之后,苏轼出发去汝州。当时,苏轼的弟弟苏辙在距庐山不远的云州,苏轼遂决定经庐山去云州与弟弟一会之后,再返回庐山、九江与家人会和,然后再一道去汝州上任。
在庐山,苏轼在两个僧人好友佛印与道潜作陪下游观庐山。上山之后,苏轼发现,庐山不仅风景秀丽、风光宜人,而且保留着许多前人才子游观留下的诗词。这样的庐山让苏轼觉得已经够美了,无需自己再为庐山写些什么,因此他这一次原本没有打算在庐山留下作品。
然而苏子瞻的名声太响,以至于吸引了许多庐山寺内的和尚前来认识苏轼。在他们期盼的眼神中,苏轼在激动之余写下了一首诗。“芒鞋轻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选自苏轼的《初入庐山三首之一》。
正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苏轼原本的计划就这样发生了改变。紧接着,在继续向前游览的过程中,看着风光如此美好的庐山,苏轼再次逸兴遄飞,创作出了他游庐山的第二首、第三首诗。“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选自苏轼《初入庐山三首之二》。“自惜怀清赏,神游杳霭间。如今不是梦,真个在庐山。”
透过这两首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苏轼对于庐山的认识的变化。一开始认为除非是老朋友那样,多次来到庐山游览之后才能真正认识庐山,后来更是觉得庐山风景变幻之美太多,而自己是头一次来,走到哪里都觉得是懵懵懂懂地,感觉自己如坠云里雾里,像在梦里游玩一般。
至此,苏轼虽然已经诗兴大发写了三首诗出来,但是那首《题西林壁》还未写出。此时的苏轼还沉浸于庐山的美景当中,边走边欣赏着。忽然间,他想起了朋友写的《庐山记》一书。
在这本书里,朋友记录了前代诗人写的两首关于庐山的诗。其中一首是诗仙李白写的那首著名的《望庐山瀑布》,另一首是中唐诗人徐凝写的《庐山瀑布》: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徐凝的这首诗将庐山的瀑布描写的声势浩大,像雷般落入江中,还把青山都劈成了两半。白居易曾经称赞过这首诗,说这首诗写得谁都“赛不得”。但是苏轼不这么认为,于是写了一首《戏徐凝瀑布诗》: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玉帝把银河垂在了庐山,还是李白写的诗好,而庐山瀑布溅起的沫子那么多,却不是为了洗白徐凝的恶诗而生的。在这首诗里,苏轼直接表达了他对徐凝诗的看法,那就是他觉得徐凝的诗写得差极了。
接着,苏轼和友人们继续向前,到了一处有很多石刻的地方。其中一个石刻,刻的是佛经,众人在石刻前驻足停留了一会,就继续向前观赏了。结果回来以后,苏轼竟忽然问起了身边人那个石头上所刻佛经的内容。
也许苏轼当时只是随口问问,但是令他也十分意外的是,身边一位叫“自顺”的僧人竟答了上来,还背出了石刻上的大部分内容。苏轼感慨地对众人说:“逆则烦恼,顺则菩提”,称赞这位叫自顺的僧人为人通透顺畅,心有菩提。从那之后,自顺和尚便成为了寺里的“顺菩提”。
众人接着再往前走,又看到一个石头上刻了一首诗,署名为一个叫“可遵”的和尚。苏轼觉得他颇有诗才,写的这首诗还不错,于是就和了他的诗。谁知可遵听说大名鼎鼎的苏子瞻和了他的诗之后,坚持非要见苏轼本人一面。
苏轼和这首诗本来也没想太多,也没有想到可遵这个大和尚会满头大汗地跑来只为见他一面。二人相见之后,可遵表达了想与苏轼唱和其他诗的意愿,苏轼没有回应。后来,这个可遵和尚又朗诵了他写的另外一首诗,这次苏轼话都没说,直接让人抬轿走人了。他觉得这个人有些恶俗,不像是一个真正的诗人。谁知事情竟还没有完,这个可遵和尚到处在寺里散步苏轼嫉妒他的谣言,真是又可气又好笑。
经历了这番游历,苏轼感慨良多,觉得庐山这个地方真是有趣,既有像自顺这样的通透之人,也有像可遵这样的的恶俗之人;既有像李白这样的好诗,也有像徐凝这样的烂诗;再看看庐山一边的东山寺,另一边西山寺,苏轼提笔为自己此次游览庐山之行做了一个总结,写成了著名的《题西林壁》。
写完之后,苏轼说“谱庐山之诗尽矣”,意思是说他想写的关于庐山的话已经写完了。对于苏轼来说,这次游览庐山,探究庐山的真面目,并不仅仅是一个感官命题,还是一个有关人生的哲学命题。在这首诗里,表面上描写的是庐山峰峦起伏、风景秀丽,从各个角度观赏,庐山的形态都不尽相同;事实上并不仅仅描写的是庐山的风景,而且暗含了在游览庐山过程中所见人事,以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身在局中,无法完全把握事物本质的哲理,升华了整首诗的高度。
 
这也是苏轼诗的一大特点,总是充满了一种奇趣。只要你有一双慧眼,善于深入进去,你就会发现:在苏轼写的诗词里,总有一些新奇的地方藏着一些故事,充满了人生的趣味。大概这也是为什么诗词大会的总冠军武亦姝深爱苏轼诗词的原因吧。睿智如苏轼,以这样的方式为现在的我们讲述了当时他游历庐山的一番故事和感悟,也让我们有幸跟着他能触摸到一个新的人生高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题西林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苏轼真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吗?
每天一首诗,提升记忆力:45《题西林壁》
经典咏流传:苏轼《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1)2018年4月10日题西林壁
5.古诗二首《题西林壁》(精品课件)ppt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