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里是“同济”的发祥地----“上理大”复兴路校区

坐落在上海四平路的同济大学是全国著名高等学府。但很少人会知道,它与上海复兴中路上的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可以说。同济在这里成为了高等学府。

        故事要从一个叫埃里希·宝隆的德国军医说起。1891年,毕业于德国基尔海军学校医科的埃里希·宝隆作为军舰舰医随舰来到上海。当时上海流行霍乱、伤寒、疟疾等病,而医生很少,宝隆看到后决定来上海行医。回国后,宝隆毅然决定离开海军,为提高外科手术水平先后在德国的两所医院工作,并继续到大学进修,同时开始筹措准备在上海开设医院的资金。

图为“同济”创始人宝隆博士

     1893年,他再次来到上海,策德里乌斯的诊所里当助手。并与在沪的德国医生组成“德医公会”。1899年,宝隆和福沙伯以德医公会的名义开始筹建一所诊治中国病人的医院,筹建工作得到德国驻沪总领事克纳佩、上海实业界人士虞洽卿叶澄衷等人的支持,经过一番筹款、征地,终于在张家浜新马路(不久定名为白克路,现凤阳路)开办了有20张床位的医院。因由中德双方出资.故取名“同济医院”(也是Deutsche的沪语谐音),宝隆任院长。医师大多由德医公会成员兼职。

图为同济医院

图为同济医院

随着同济医院声誉的提高,上门求医的人越来越多,宝隆深感医疗力量严重不足,于是想在医院附设一所德文医学堂,招收中国学生,培养施诊医生。这一想法又得到了克纳佩的支持,并为此游说各方。宝隆与克纳佩在中国办医学堂的打算,符合德国政府和工商科技界的利益,得到了德国高等教育司司长阿尔托夫的赞同。

1906年,在阿尔托夫和克纳佩的支持下,建立了一个支持医学堂开办的基金会,从德国募得25万马克和价值8万马克的医学书刊和外科手术器械。19076月,支持办医学堂的阿曼教授来沪时,又带来一批德国大专院校和企业捐赠的标本、显微镜、医学器械、专业书籍以及摹绘自柏林大学的解剖与生理挂图。在上海,克纳佩等一方面向德国商人募捐,另一方面要求德国洋行向中国商人募捐,并要求中国官方资助。此后,克纳佩利用在中德两国募来的捐款,成立了“为中国人办的德国医学堂基金会”,自任监督。

图为德国驻沪总领事克纳佩

1907101日医学堂举行了开学典礼,取名为“德文医学堂”,校址在同济医院对面的白克路(今风阳路)23 --25号,有3幢西式楼房。医学堂由董事会掌管。董事会由18人组成,主要成员有宝隆、福沙伯、福尔克3位德医公会元老及德医公会主席齐克尔曼;有来姆克、来歇尔和赖纳3名德国商人;有中国绅商朱葆三和虞洽卿。宝隆被选为董事会总监督(董事长)兼学堂总理(校长),全面负责学堂工作。

图为同济德文医学堂大门

图为同济德文医学堂校舍

图为德文医学堂招生广告选自1907921日《申报》

图为德文医学堂开学典礼报道选自1907102日《申报》

学堂初创时,有专职教师3人.此外,皆由德医公会医生来校兼课。第一年主要学习德文,此后开设德文、代数、几何、物理、化学、动物、植物、世界历史和地理等,医科分医预科和医正科。医预科学制两年,主要学习医学理论课程和相关的自然科学课程。医正科学制三年,主要学习临床医学课程。加上德文科的三年,学制共八年,培养目标为施诊医生。

1908年,学生增至82人,原校舍已容纳不下,于是便在宝昌路(今淮海中路)南、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西购地12亩,着手自建校舍。学堂也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德文名为德国医学院。

190935日,宝隆在上海病逝。福沙伯医生继任总监督兼总理,直至19173月。

图为宝隆博士葬礼

图为宝隆博士葬礼上堆满了花圈

1909年暑期,新校舍落成,德文科和医预科师生都搬入新校舍。

图为坐落在法华路(今复兴中路)的同济德文医学堂校门

图为1909年,同济德文医工学堂第一学生宿舍

图为1910年,同济德文医学堂校景

图为同济德文医学堂校景

图为德文科讲堂

      1911年,普鲁士商业部推荐毕业于汉诺威工业大学的特许工程师贝伦哈尔德·贝伦子负责筹建工学堂,同济德文医学堂总监督福沙伯等人参加筹建。贝伦子在德国先向各大厂募得价值20万马克的实习工厂及陈列室的机器、模型,后又得到了德国主管学校经费的行政当局10万马克的赞助。191 24月,贝伦子来沪主持工学堂的开办工作。

19126月,工科正式上课。同年,医、工两学堂合并为”同济医工学堂”。

图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招生广告选自191313日《申报》

图为工学堂创办人贝伦子(后排右一)与工学堂首届学生在安装从德国运来的机器现场

191442日,学堂举行工科校舍落成典礼.,中外来宾2000余人,极一时之盛。

图为同济德文医工院工科校舍,该建筑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1999年被列为上海优秀历史建筑

图为同济德文医学堂大门和工科学堂

      工科初建时只有机电科,有学生6名。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日联军侵占青岛,德人开设的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校被迫停办。该校一些教师和43名学生转来同济医工学堂。43名中有30名原是土木科学生,因此,学堂在工科内增加了土木科。

工科学制原定三年。第一年,半年理论教学,半年实习。经过两年实践,感到学制过短,决定延长为四年。

图为同济德文学校章程

        至此,学校已设有德文科、医科、机电科、土木科和机师科。随着学校的发展,师生逐年增加,校舍不断扩建,1917年初。学生已逾400余人。专职教师50余人,其中大多是德籍教师,这些教师都有很高的,学历,不少是德国的大学教授。至1 91 R年.建成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宿舍,风雨操场,运动场,病理学和卫生学课堂、X光室、工科讲堂,全校基地达47.5亩。

图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第三宿舍

图为建于1917年的同济德文医工学堂第四宿舍

图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工厂

图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平面图(1916年))       在教学方面,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办学10年,形成了注重实际、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研究能力的德式教育模式。教材均使用德国医科、工科原版教材.德语为第一外语。当时,参照德国大学的有关规定,同济工科学生第一学年首先在本校工厂实习一年;医科学生毕业后。必须实习一年,并提交科研论文,经审查合格可以参加博士考试。1915年毕业生李梅龄、1916年毕业生陈骧都是在宝隆医院工作两年后.取得博士文凭的。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了第四个年头。314日,中国政府正式对德国宣战并与之绝交。德人办同济的历史就此结束。317日,上海法租界以同济医工学堂是德国的产业、防止德人利用该校制造武器为借口.悍然出兵包围同济,强令师生集中于风雨操场,当众宣布解散学校,并限令师生于当晚7时前离校。至此,德国国立同济医工学堂停办,学校被安南兵占用。原同济医工学堂改为华人私立学校后搬至吴淞。19274月成为国立同济大学。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签订的《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第134条规定:“德国将其在上海法租界内之德国学校财产放弃,以予中、法两国政府。”据此,1920年中、法两国政府协议决定:“(一)定校名为‘上海中法国立通惠工商学校’;(二)两国政府各委派校长一人,总揽全校大事;(三)设工、商两科,课程均仿照法国模式设置;(四)学校经费由两国平均分担。”

 上海中法国立通惠工商学校是由国民政府交通部长叶恭绰、教育部总长蔡元培、国民党元老李石曾与吴稚晖和接受中、法政府双方领导的张笃臣等人筹建的,取名“通惠”,含“通”商、“惠”工之意。校址定在法租界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1195号——由中、法政府接管的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旧址。1011日,法国政府任命梅鹏( Maybon)为法方校长,中国政府由教育部会同交通部任命张保熙为中方校长。

 1921310日,学校开学,学生达400余人。工科下设土木工程科和机械电气科,学制5年(预科3年,正科2年);商科学制3年。

图为上海中法国立通惠工商学校招生简章选自1921216日《申报》

图为上海中法国立通惠工商学校大门

图为上海中法国立通惠工商学校机械工场之内面

上海中法国立通惠工商学校授课时情形

图为19217月,中法国立通惠工商学校全体学生合影

图为中法国立通惠工商学校运动会

1923年,国民革命运动兴起,校务一度停顿。同年,停办商科,校名改为上海中法国立工业专门学校。工科分本科及附属中等科,学制均为4年,注重学习铁路知识及技能。

1929年,教育部决定学校更名为中法国立工业专科学校。同年在原同济医工学堂的东部,中法大学药学院成立。

选自1929722日《申报》

1931年,因学制和课程设置与教育部新颁布的章程相抵触,学校报请教育部,拟改为独立学院。193191日,奉教育部令,校名改为中法国立工学院,既受中国政府教育部领导,又受法国政府外交部领导。中方院长褚民谊兼训育主任,法方院长薛藩兼教务主任。设机械电气系、土木铁道系,学制4年。另附设高级中学.学制3年;法文补习班,学制1年。

选自1931625日《申报》

图为中法国立工学院中国院长褚民谊

图为中法国立工学院法国院长薛藩先生M.H.Civet

图为中法国立工学院校门

图为中法国立工学院教学楼和办公室

图为中法国立工学院全景

图为193211月中法国立工学院教职员合影

图为中法大学药学专科组织中国药学社选自193416日《申报》

图为1938年中法工学院平面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巴黎于1940614日沦陷。法国政府表示不愿继续合办中法国立工学院。1940年底学校停办。1942年沦为日本侵略军兵营。

1943年,中法国立工学院部分教师以校友名义组织办学,定校名为中法高级职业学校。

1945年,中国新闻专科学校在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410号创办

选自1945224日《申报》

1946823日,中法高级职业学校和国立高级机器职业学校合并。成立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

图为1947年夏,国立高级机器职业学校首届毕业生合影。

       1947年,中法大学药学专科改为中法大学药学院。

选自194742日《申报》

       1948年,原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校区,有国立高级机器职业学校、中国新闻专科学校、中法大学药学院等多所学校在此授课。

图为1948年原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校区地图,红线内为今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范围

图为1948年原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校区航拍图,红线内为今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范围

     19495月,上海解放。729日,解放军接管国立高级机器职业学校。

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陈毅、副主任粟裕签发的接管国立高级机器职业学校命令

        19531月,学校更名为上海第一机器工业学校。

图为有关上海第一机器工业学校开展篮球运动的报道选自1953116日《新民晚报》

19531120日,学校更名为上海动力机器制造学校。

图为有关上海动力机器制造学校等大力培养师资的报道选自19531228日《文汇报》

图为上海动力机器制造学校介绍,选自195576日《文汇报》

图为上海动力机器制造学校地图(1957年)

1958910日,上海动力机器制造学校(中专)内设立上海动力机械专科学校(大专)。

1959615日,学校更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机器制造学校。

图为有关上海机器制造学校的报道选自1959924日《文汇报》

1977127日,学校更名为上海机器制造学校

图为上海机器制造学校航拍图(1979年)

         1983614日,更名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

图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图书馆

图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实验大楼

图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体育馆

图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操场

图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校园一景

199362日,更名为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图为有关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的报道选自1993105日《文汇报》

          1997720日,原华东工业大学和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成立上海理工大学。

选自1997721日《文汇报》

       今年是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撤离今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100周年,一百年来,这里虽然几易校名,但办学之风不断。尤其是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合作不断,从开始的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到中法合办的中法国立工学院等。再到现在的由上海理工大学与英国北方大学联盟(NCUK)的九所成员大学共同创办中英学院。这里始终洋溢着海派文化的特点。以及同国际接轨办一流学校的精神。但在我们眼里这里最值得骄傲的是,这里是“同济的发祥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同济 同济路 同济大学寻根
上海四所985大学,看完想回去再高考一次
机校同学会随笔
老建筑的上海故事 | 复兴中路1195号:历经两次世界大战,仍屹立不倒
从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到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一座校园的前世今生
复兴中路上的百年建筑,飘来阵阵书香|建筑可阅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