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东作家||【井】◆曹秋芳
作者简介  

曹秋芳,笔名:明珠,山东省济宁市散文学会会员,嘉祥县作协会员,幼儿教师。喜欢读书,热爱文学,诗歌、散文在多家纸刊及网络平台发表,校园新闻稿及教育随笔在多家教育平台展现。

  井

一天,儿子问我:“妈妈,井是什么?

我仔细认真地给儿子讲:“井是在地平面挖出的一个圆形的洞,深约几米到几十米,甚至百米,周围用石头砌好,井口是根据人们所需设计大小。井水是逐渐从地下水层渗出来的,特别是早晨井水水平面高,井水静止了一夜,地下水往上渗了一夜,水特别的清凉。早晨第一桶水称之为‘井华水’,有能治百病之说,故,又有早晨争打第一桶水的故事。”

父亲曾给我讲过一个早晨争打第一桶水的故事,在一个村里有一个力大无比的人,每天早晨去井台打水时,都发现井台上有从水桶里溅出的水,第一桶水已被人打走。他为了每天都能打到第一桶水,便找来了两块巨石,斗立在井口,早上,谁也挪不开巨石,这样每天他都能打到第一桶水了。

我和儿子又一起查了《古代汉语词典》,词典中收录,公元前六百多年前《左传 宣公二年》一书中便有井的记载:“郑人入于井”,讲得是一个极具讽刺性的故事,郑国与宋国交战之时,宋国溃败,郑国有一士兵不慎掉入井中,宋国人将其救出,反被其以矛俘之。公元前二百多年前,《吕氏春秋》中有载:“伯益作井”,伯益发现地下有水也可以利用,故凿井取水。

井,是勤劳的人们创造出来的最古老的饮水之源,自古以来与井有关的典故各有说法。“龙沉景阳井”,讲得是南朝陈末年,因有兵来犯,陈后主将自己投于井中,躲避了追杀。我也曾一度相信,在民间流传甚广的“井龙王”的传说。

我对于井是熟悉的,又是遥远的,遥远到已记不起。不是儿子提问,我还真忘了世间曾还有“井”这种“尤物”——人们的饮水之源,连同那个和井的故事一同遗忘。

那年,我大概有五岁,大弟弟有三岁。那天,父母都去地里干活了,我在家里看着弟弟,跟着一群小伙伴们去了村北的自留地,那是我第一次带弟弟去自留地边玩。贪玩而又没有安全意识的孩子们都争抢着摇自留地边辘轳井上的辘轳,随着辘轳的转动,井绳一圈一圈的绕在上面,井绳上系着一个小木桶,每次把小木桶摇上来时,里面都有小半桶水,因为孩子们没有掌握甩桶的技巧,所以桶里的水总打不满,每次孩子们都把桶里的水倒在井的周边,再把桶甩进井里。感觉到很好玩,我也想尝试一下,比我大的同伴不让我玩,并推了我一把,我顺势向后躲着,一直向后倒退着步子,没想到可怕的事就在后面等着我。

醒来时,我躺在母亲的怀里,我感觉母亲的怀抱好温暖,好舒服,好像从来没有享受过这种宠爱的怀抱。我只是感觉没有,是因为母亲以前抱我的时候都忘记了?还是因为当时我害怕特别需要母亲的怀抱呢?以前怎么没想过让母亲抱,现在怎么如此渴切地希望在母亲的怀抱里呢?发生了什么?

母亲紧紧地把我搂在怀里,好像怕一松手我就消失了似的。母亲告诉,在我一直向后倒退的时候掉到了后面的一口机井里。为什么这种井要叫“机井”,我不得而知,只知道它比村里用的吃水井的井口小,小得大人根本就掉不下去,这个机井的上面没有辘轳。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只凶神恶煞的怪物向我扑过来,我拼命地向后退着躲避,退着,退着,突然整个身体跌进了无底的深渊,一直向下沉,漆黑,什么也看不到,我吓醒了“哇哇”大哭,母亲被我的哭声惊醒,把我抱了起来。母亲问我看到了什么,我讲了自己做的噩梦。母亲之所以问我看到了什么,我感觉可能是母亲有些迷信。

后来在我自己慢慢地回忆掉进井里的一幕时,我真的感觉到奇怪,感觉我是一直坐在井里的水面上的,有一个花脸的人一直在下面用双手托着我,使我不能下沉。我问母亲,我是不是被一个花脸的人从井里托上来的?母亲说,不是,我掉井里时,周边全是孩子没有大人,是那群孩子喊有人掉井里了,才有在地里干活的大人赶来,用扁担勾住衣服把我从井里勾出来的。母亲喃喃地说,幸亏井不深,用扁担能捞着。我奇怪的是为什么我一直浮在水面,而没有沉到井底。上中学时,学了物理,我只能把这种现象解释为井水的浮力大。

无论有没有我假想中的那个在井里用双手托着我的人,我都心存感谢,更感谢那个用扁担把我从井里救出来的人。

自那以后,我再没去过那个地方,“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用在我这里很适合。

多年前的一天,我突然想起,问母亲,自留地边的两口井还有吗?母亲说,那两口井都堵上了,在上面盖了房子,村里通上了自来水管,村里面的饮水井也都堵上了,掩埋在了地基的下面。随着年长日久,我把井以及那个和井的故事一并遗忘在了家乡的角落里了。是呀,每次匆匆回老家,顾不得好好地看一眼变化中的家乡便又匆匆赶回城里,让家乡和我渐行渐远了,让家乡的那个我和井的故事也已成了遥远的故事。

“前人挖井,后人吃水。”“吃水不忘挖井人。”挖井是一种非常辛苦的体力劳动,是利于千秋万代的事,一口口水井滋润了一方方田,一口口水井养育了一方方人。

我对儿子说,在生活中,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像挖井人一样,多做善事,做有益的事,做有利于千秋万代的事,不求让人记住名字万世流芳,“乐莫乐于好善”,善事做了便福乐无边。

     

《齐鲁文学》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当代散文精选入围作品:家乡的老井II仇瑛(庄浪县)
乡村散文:土井
易江南专栏|在那缺水的年月
魏春明:老井
水井风水注意
张玉波| 大水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