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代作家‖【人与蛙】◆王丽华




作者简介:

王丽华,笔名文心斐然,1946年出生于山东青岛。1963年毕业于莱西七中,曾在姜山小学任教两年。1998年开始创作,作品先后发表在《青岛文学》《农民文学》《齐鲁文学》等刊物。现居青岛莱西,长篇小说《紫蒙昧》正在筹划出版中。



人与蛙

<>

几十年过去了,故乡村外的清水塘依然像一幅美丽的水彩画定格在我的心头。这不禁让我想起朱子的那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活水源头来。

朱子的这首诗犹如我故乡村外清水塘的写照。这要回溯到五十年代,那时天空是蓝的,水是清的,农田的土壤也没有被农药、化肥污染,人民生活不富裕,但吃的粮食、蔬菜、瓜果都是绿色的,很少有人得“谈癌变色”的那种症候。

第一次看到清水塘,是一个初夏的日子。那年我五岁多,母亲从青岛带我回姥姥家探亲。一天姥姥拆洗被褥,带我大约走了二里路,才到了村外的清水塘。只见四周高高的岸基上绿树疏影,顺着一面斜坡下去,周围开阔的滩地上芳草萋萋,有各色小野花从草丛中探出,别有一番野趣。

天空风和日丽,在滩地芳草的环绕衬托中,一方清水平静如镜,倒映着天光云影,给我的童心带来无限遐思。我爱这清幽的环境,更爱这清澈的水塘。

<>

童心的好奇促使我想把这个初来乍到的地方一探究竟。我趁姥姥洗衣服的时候,独自循着沙石近岸漫步,目光却一直注视着水塘。金亮亮的阳光洒在池塘里,使水塘变得像水晶宫一般通透亮堂,能清楚看到鱼、虾在水中嬉戏;看到栖息在水底的蚌和螺;还有些许绿色水草在水中舒枝展叶……好一个水底世界!

忽然,我发现在近岸的浅水区有一丛伞状的水草探出头来,旁边有一团黑乎乎的东西,像是谁在那里撒了一团黑豆。我走进细看时,这哪里是黑豆,而是一些像黑豆一样圆的小东西,身后的小尾巴,像刚刚从黑豆里冒出的“嫩芽”。“嫩芽”偶尔翕动一下,才知道它们是活物。

我见这些黑色的小生灵既不像鱼又不像虾,就急忙跑回去问姥姥。姥姥听了我的描述,不假思索地说:“是小蛤蟆疙瘩吧。”“啥疙瘩?”“你忘了姥爷给你订的《小朋友》画书上有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了,蛤蟆疙瘩就是小蝌蚪嘛!”我听说是小蝌蚪,顿时精神活泼,又急忙跑回去看它们。

只见它们还太小,大概还不会在水中游,只能互相依偎,成群抱团聚在那丛伞状的水草旁,是想依傍“小绿伞”为它们遮挡风浪吗?我正兀自猜想,冷不防有两只鸭子从深水处游过来,伸出簸箕形状的长嘴想吞食小蝌蚪,我急忙找了几块小石子把鸭子赶跑,被鸭子搅浑的水里,看不到小蝌蚪飘到哪里去了……

看着浑浊的水面,我对小蝌蚪产生了深深地怜悯——它们太小了,还不会在水中游,它们太可怜了,没有家,也没有妈妈保护,它们的黑色在这清水中,很容易被鸭子发现吞食……我随姥姥回家的一路上,还一直为小蝌蚪担心,我的小心思在转悠中萌生了一个自以为是的念头。

<>

姥姥院子里有个棕色瓷缸,姥爷在里面养了两颗睡莲,那绿色的圆形莲叶几乎把缸里的水面遮住。更有两片莲叶上还托出了两朵黄色的睡莲花,水灵灵的美,让爱花的姥爷常常站在旁边欣赏……嗯,缸里有水,如果让小蝌蚪住进去,上面的莲叶、莲花可做房顶为它们挡风遮雨,它们住进缸里肯定又舒适又安全,再也不用怕被鸭子吃掉了。

姥姥常说我是个有主意的孩子。第二天上午,我提着我的玩具小桶,没告诉姥姥,就独自又去了清水塘。

我急忙找到那丛伞状水草,看到那些小蝌蚪依然在水中成群抱团静静地依傍着“小绿伞”,像是睡着了。

他们离岸很近,我弯下腰,使劲伸长胳膊就能用手捧到它们。这些小东西捧在手里又软又滑,有些会顺着手指缝溜进塘里,我不知捧了多少遍,费了好大劲,才把它们一个不落的全捧进小桶里。

我提着半小桶小蝌蚪满心欢喜地回家,心想姥姥一定会夸奖我,谁知刚进院子,姥姥就开始埋怨我:“你吓死我了!找了你满街,也没见你影子,原来出去耍水了,看看,花裤子和小红皮鞋全湿了……”当我把半小桶小蝌蚪递给她看时,她“哧!”地一声笑弯了腰:“孩呀!你傻啊?你把这么多要好看不好看,要好吃不好吃的小蛤蟆疙瘩弄回家干啥呢?”

我一边着急地比划,一边告诉姥姥:“鸭子吃它们,我看见的……小蝌蚪太可怜了……它们没有家,也没有妈妈照顾……它们太小了,还不会在水里游,姥姥,咱给它们一个家吧!”我断断续续向姥姥诉说着,然后,提起小桶就想往睡莲缸里倒,姥姥一把从身后把我抱住:“人家有在缸里养鱼的,哪有养这东西的……”我见姥姥不让,就扑进她怀里,又撒娇、又耍赖,都没用。

我急中生智,想起是星期天,姥爷没去上班,就提着小桶到屋里去求姥爷,见姥爷正坐在藤椅上看报纸呢。他是个有学识的斯文人,从来不对小孩子发脾气。我和姥姥在院子里说的话,他大概全听到了。我一进门,他便放下报纸,把我拉到身边问:“你想养小蝌蚪啊?”我含着委曲的泪花点了点头。

姥爷先表扬了我几句:“你知道爱护小动物,这很好!说明你是个善良的好孩子。”他接着转了话题:“可是你知道吗?小蝌蚪要吃饭的,你拿什么给他们吃?”“我吃啥,让他们吃啥行不?”姥爷笑着摇了摇头:“你不知道,小蝌蚪只吃活食,不吃死食,它要吃塘里的微生物,养在缸里会全部饿死。”“哦……”我恍然大悟,怪不得姥姥不让我往缸里倒呢?姥爷还告诉我:“其实小蝌蚪长的很快,用不了几天就能在水中游了……”

姥爷拉起我的手:“走吧,我陪你一起把小蝌蚪送回家吧。”姥爷的话让我心悦诚服,我乖乖地跟着他,又把小蝌蚪送回去了。

<>

从此,我心里便多了份牵挂,住上五六天,就要到清水塘看看小蝌蚪长成啥样子。果然,如姥爷所说,小蝌蚪长得很快,它们的身子和尾巴都拉长了,看上去,像些大头的小黑鱼。它们能成群的在水里游来游去了,碰上鸭子袭击它们,就会迅速掉头逃跑。

我第二次去看他们,惊奇地发现,它们又多了两条后腿,变得既不像鱼也不像蛙,样子有点难看,它们在水中游得更快了。

我最后一次去看它们,感到非常神奇,它们又长出了两条前腿,尾巴也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完全蜕变成小青蛙了。它们的后背有青绿色的、有灰褐色的,都长着大嘴巴,头上一对凸起的大眼睛显得很神气。

我为小蝌蚪的快速成长感到欣慰。它们在短时间里,不仅学会在水中游泳,还能成群结队爬到岸上,散落在草地里练习蹦跳。它们都很勇敢、很努力,我观察它们,它们都一刻不停地又练跳高,又练跳远,有的小青蛙跳得急了,会一个跟斗栽过去,四爪朝天,露出白色的肚皮,然后又跌跌撞撞爬起继续前进……

塘里的鸭们见小青蛙都上了岸,也都跟着上岸想吃它们,当鸭们追过来时,只见小青蛙们精神抖擞,倏地腾空一跃,就躲过了它们,惹得那些站在岸上的鸭们只能歪起脖子发愣。

我衷心为小蝌蚪庆幸,它们终于长大了,而且练了一身的本领,我再也勿需担心它们会被鸭子吞食了。

麦收前夕的一天,我又随姥姥到清水塘洗衣服,意外发现小青蛙全失踪了,草地上、池塘里都不见了它们的踪影。奇怪呀!我蓦地想起大灰狼,心里忐忑不安,急忙跑过去问姥姥,是不是那里的大灰狼来把这里的小青蛙全吃了?

姥姥告诉我,我们这里没有大山和森林,是平原地区,从来没见大灰狼来过,那是因为啊,小青蛙全长成大青蛙了,都到四周农田捉虫去了。等到晚上或下雨天,他们才会回到池塘里呱呱哇哇叫个不停。

姥姥还叮咛我,青蛙是害虫的天地,如果农田里没有无处不在的青蛙捉虫子,田里的庄稼、瓜果、蔬菜,还不知会被害虫祸害成啥样呢?所以我们要爱护青蛙,不要轻易伤害他们……姥姥的话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原来青蛙是人类的朋友呀!

<>

人生的童话世界像一阵清风掠过,留下点滴童真回忆……几度春秋,几度转身,我已是初三的学生。

那时农村还是人民公社体制,以生产队为单位集体下地劳动。每年夏天放暑假,我都会随乡亲们一起下地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

在农田里经常看到,不管是青纱帐里、还是地瓜地、豆地,或是瓜果、蔬菜地里,到处都有蹦蹦跳跳的蛙族大军在行动。有时会发现它们停在叶蔓上,瞪着一双凸突的大眼睛警觉地四处瞭望,像警长一样搜寻坏蛋;有时发现它们藏在繁叶下,寻找暗藏的敌人。

如果人走的急了,惊动了它们,便会连续有蛙从身旁腾空跃起,身后还会带着一串亮晶晶的水珠,这时,若有镜头按下快门,肯定是蛙最惊艳的剪影。

夏天雨水多,村内村外的池塘、沟渠、小河都涨满了水,有水的地方都是蛙的乐园,特别到了晚上或下雨天,它们聚在一起,蛙鸣声此起彼伏。有时,它们像是在举行一场蛙声大合唱,由远而近,蛙声连成一片,呱呱哇哇……从黄昏直唱到天亮。村庄的人们伴着蛙鸣入睡,又伴着蛙鸣醒来。

很奇怪,蛙鸣并没给村庄形成噪音让人嫌,大概是因为它们合唱的声调是平和的中音,像大提琴的中音区,让人听着顺耳,不像蝉,越是天热,越站在高枝上唱高八度,让人听了心烦。

<>

暑假快结束的一天,晚饭后,此起彼伏的蛙鸣又在我耳畔响起。我本想到场院乘凉,路过邻家门前时见大门敞着,就信步进去,想和他家人聊会儿天再去也不迟。

进门见灶间烟燎火呛的,家里大人不在,只有两半大小子在灶间忙活。老二拉风箱,老大拿锅铲在锅内翻弄,能闻到一股特别的香味。我好奇地往锅内探头一看,顿觉浑身悚然,原来油锅里正在炸着十几条剥了皮的青蛙。

我本来话语直爽,加上和他们是近邻,常来常往,感情不错,就直截了当责备他们:“爸妈不在家,俩混小子在家造作啊!你们都上中学了,难道不知道青蛙是害虫的天敌?农田里如果没有这些无处不在的青蛙大军,庄稼、瓜果、蔬菜还不知被害虫祸害成啥样呢?你们也好意思吃它?”

哥俩抬头用不以为然的目光看了看我,便没气没恼和我打起哈哈来。老二边拉风箱边说:“姐,人家都说你是咱村最漂亮的大嫚,我看也是,哈哈……”“小心拍马腿上!”我呛了他一句,他朝我悻悻做了个鬼脸,又把风箱使劲拉了两下。

老大盖上锅盖,朝我讪笑着:“姐,我们不就吃了几条蛤蟆吗?你也至于这样!其实,我们才吃几条,你没见人家都成串子捉了到饭店卖钱呢。”“这些人的良知都让狗叼吃了!”我愤愤说了一句,屋内一阵沉默。

住了片刻,我努力控制了情绪,又拿好言相劝:“好兄弟,听姐的,咱都多大了?人要学好,咱不学那样的……吃了这次打打馋虫,下不为例好不好?”哥俩一齐点头……

灶口一直冒烟,呛得人睁不开眼,我急忙抽身离去。想不到老大出来送我,在门洞的黑影里,看不清他的表情,只听他嗫嚅道:“姐,你管我们没啥,咱们是谁跟谁?可你千万别管人家往饭店送的,你又不当村干部,你管人家,人家当面不说啥,背后说不定骂你狗咬耗子,多管闲事哩。”他这话让我顿感错愕,这小子话里有话呀!

我忿忿不平回到家中,和姥爷说起在邻家的所见所闻,并异想天开地说:“国家为保护动物立法时,就应把青蛙包括在内,也免得有人捕杀。”姥爷意味深长地告诉我:“法律制约不了那些知法犯法的人。你没见北水库的大雁、白鹭等都是保护动物,不是还有人拿土枪去打了卖吗?幸亏这些人是少数,就像村里吃蛙的毕竟很少,如果所有村庄的人都一齐吃蛙,蛙肯定会面临灭顶之灾了。”

姥爷的“灭顶之灾”一语成谶,当科学家发明了农药让农民使用时,蛙们的命运就在劫难逃了。它们吃了洒上农药的虫,就无声无息倒在农田里,无人为他们叹息,更无人感激它们在千百年来为农田的生态平衡做的贡献。如今,农田里再也看不到蛙的踪影了。

科学家在发明农药时,可能并没想到农药的双刃性——既能杀死害虫,又能杀死害虫的天敌,而且农药的毒素还会让吃农产品的人类肠胃间接吸收,日积月累毒素达到一定剂量,就能引起各种病症。

当今农民为了让土地增产增收,已经超极限使用化肥、农药。常听打药回来的农民惊呼:“虫子成神了,药越打越多!”这是因为药常年使用,虫子有了抗药性,必须加大剂量才行。农民一年到头不知要在农田里喷洒多少农药,我看到人们用农药拌花生种,我就不想吃花生,我看到人们用农药为萝卜、胡萝卜灌根,我就不敢吃萝卜,但人总不能不吃饭吧?

常听人们呼唤绿色食品,可你现在不管是在农村集市还是城里超市,如果你买到绿色食品了,不管是粮食、蔬菜瓜果,那肯定是上当受骗。

我有时在想,如果科学家们听到人们对绿色食品的渴望,可不可以换一种思维——让即将灭顶的蛙族大军重新崛起,壮大兴盛,重新回归农田,用农田的生态平衡制约害虫,而不是农药,如果他们再多发明有机肥料让农民使用,而不是化肥,那真是“善莫大焉”功德千秋的大好事!

只有这样,真正的绿色食品才能在市场上架,才能摆上百姓的餐桌,让人们放心享用。啊!但愿这不是我个人的异想天开。

清水塘早已成为梦境,那里曾是我童年的乐园,是蛙们孕育的摇篮……遗憾的是害虫的天敌——蛙族早已在农田里销声匿迹。

《齐鲁文学》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描写青蛙的句子
儿童简笔画教程 画只爱唱歌的小青蛙!呱呱呱!教小朋友画画!
青蛙哈尼
【荆门日报】稻香田里听蛙声
您所不了解的除草剂
蛤蟆(青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