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学作品 | 全雪松:又见炊烟
又见炊烟

董卿在《朗读者》里说:故乡是屈原的秭归,那里是楚国宗祖,洞庭波兮木叶下;故乡是卡夫卡的布拉格,虚幻又现实,欲说还休;故乡是木心的乌镇,五十年未闻乡音,听起来麻痒痒的亲切感……

我对故乡的印象是与一缕炊烟牵连在一起的。它细细地、袅袅地盘旋在村子上空,最后变成一缕缕,与云霞融合在一起......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时隔多年,又见炊烟,浓浓的乡味气息扑面而来。那熟悉的烟火味道勾起了我的年少过往,忽近忽远。

我们家属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第二批移民。1971年春天,爷爷、二奶奶、爸妈哥姐,叔伯姑姑和父老乡亲一起从淅川县城来到了邓州市刘集乡。从此这里便成为我们的第二故乡。这里没有山,连高一点的土坡都很少见,真可谓“一马平川”。与哥哥姐姐不同,我算是土生土长的邓县人。只是从小我就知道我与邻村的孩子不一样,我们是“移民”。

因为这个特殊的身份,长辈们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告诉我们:做人要守规矩,不是自己的东西再好也不能拿。所以当时邻村常有丢东西的事情发生,我们村是没有的。

在衣食不足的年代,不管哪家炸了油条蒸了馍或是杀了鸡吃了肉都会分给邻居。长辈们告诉我们这是分享。于是,我常常会捧着小碗一家一家送好吃的,特别是送给长辈和孩子,也常常可以吃遍全村的美味。二奶奶烙的饼很脆、五奶奶家的桃子总是有很多毛毛、三爷爷家的糊汤面配上酸萝卜苗贼好吃、石姑父自己磨的豆腐很有筋骨……后来与哥哥姐姐聚餐,总是会怀念小时候吃过的白面馒头,怀念过年时妈妈做的猪肉炖粉条。



每当写完作业的时候,小伙伴们都会背上大背篓去割猪草或是沿着水渠边水草丰美的地方放牛放羊。帮大人分担农活,收花生、摘绿豆、掰棒子、割麦、逮虫、薅草样样精通,没人喊累,没人叫苦。“人勤地不懒”的道理大人们似乎早已在潜移默化中教给了孩子。当然我们也会在放牛的时候捉鱼钓虾,还在地上挖个洞熬鱼汤喝。

记得最清楚的还是学校每次开考试分析会,站在领奖台上最多的都是我们村的孩子。校长摸着我的脑袋说:“这孩子怕不是长了两个脑袋吧!”邻村的孩子常常嫉妒我们聪明,其实哪里是什么聪明,不过是父母告诉我们要“本分做人,努力做事”罢了。

我们家是个四合院式的小院落。院子西南角有一棵柿树 、一棵梨树、一棵桃树。桃树下面是一台手压井。院子中间是一个大花园:月季、鸡冠花、蝴蝶兰、粉豆花、菊花……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我们的最爱。父亲用灵巧的双手在四周扎上篱笆,防止鸡鸭破坏又美观大方。厨房前面有一个葡萄架,下面摆着石桌石凳,既是餐桌又是写字桌。我的许多作业,还有和小伙伴的游戏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家门前有两颗大白杨,打记事起就有一抱粗了,枝繁叶茂,像一把大绿伞遮在人家屋顶上。夏天的夜晚,穿堂风从“楼门”前吹过,在院子里放上一张竹编折叠床,听着树叶哗啦哗啦的响声,还有收音机里每日连播的《隋唐演义》,惬意中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长大后常常出现在梦中的是离家五百米处的小桥。准确的说是一座石桥,简陋得连栏杆也没有,只是在两岸中间放上一个圆拱形的石筒子再在桥两端垒起几十公分高的石墩便大功告成了。桥下是一条望不到边际的弯弯曲曲的小河,河水不深,但四季长流。

每天下午放学,我和小伙伴们都会坐在这里看日落。特别是夏天的傍晚,红红的太阳一点一点从天际消失,然后是绚烂的晚霞,映红着半边天,煞是壮观。“看,我看到了一匹马!” “我看到了一只鹰!” “不,那分明是条小狗!”……霞光不断变幻着形状,我们的争论也越来越激烈。

有时候,长辈走过来,望了望西边的天空,然后说:“又是‘乌云接’,明天大概会下雨。”或者会说:“散开了,乌云没接着太阳,明天保准是晴天。”这里仿佛是个气象站,人们总会根据落日的光彩来判断明日的天气,从而合理安排农事。

夏天的时候,这里最热闹了。桥两侧的斜坡是用水泥糊的,既干净又能当搓衣板用,自然成了妈妈婶婶们洗衣服的理想去处。她们拉着家常,搓着衣裳,高亢的笑声惊飞水中的鸭群,呼的一下躲得老远。记忆中总有那高高抡起的棒槌还有那带有节奏的“梆梆”声。我认为那是农舍间最美的天籁,在静谧的天空下久久回响。

炎热的中午,调皮的小伙伴总是用假寐骗过大人的眼睛,偷偷溜出家门,钻进小河不愿出来。只可惜儿时的我,太乖、太羞涩,连最基本的狗刨都不敢尝试,到现在还是旱鸭子一个。

记得有一年夏天,下了很大的雨,一下子把小桥给淹没了。可人们还是凭着经验、凭着感觉,骑着自行车飞速过桥,水花溅起老高。小伙伴们迷上了这种冒险游戏,一会骑过来一会骑过去。我胆子太小,吓得连眼睛都不敢睁,只从指缝间偷偷观望。

“乖乖女,骑过来呀!”“胆小鬼,快过来呀!”真是明目张胆的挑衅呀!

谁知说着说着一个小孩连人带车掉进了河里,赶紧叫来大人把他捞上来,还好河水很浅,只是虚惊一场。

记得我上初一刚开学的时候,老师让每个同学都上去作自我介绍。我不知怎地说到了我的家乡,还有家乡的小桥:捉鱼、钓虾、看晚霞……我不记得到底说了些什么,只记得讲着讲着好些同学都哭了,大概是我的演讲勾起了同学们的念家情绪了吧!

因为父母的勤劳能干,我们家算是村中的“小康户”。第一台十四英寸黑白电视机在当时也算是稀罕物。爸爸扭好天线,邻居排排坐在院子里,等着《西游记》《射雕英雄传》的播出。有时我们会结伴去邻村看电影,可我实在不记得都看了些什么,只记得看电影时坐着的砖块硌得屁股生疼,每次都中途睡着要大人给背回来,下次又嚷嚷着要去看。



印象中从村子到大路(省道)边有一段土路,一下雨都是泥浆,出行很不方便,若能修一条水泥路是做梦都想的。从村镇到县城往往早上四点多就到路边等着,因为不知道那一天一趟的大客车什么时候会经过,一不小心就会错过了。天气很冷的冬天,就会拢一堆火边烤火边等车。儿时眼里强壮有力的母亲也会步行一二十里去构林镇搭车。

那时候听到大客车经过村落时的喇叭声,总幻想着有一天可以去到更远的地方,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从未意识到这竟是人生中最珍贵的永远也回不去的幸福时光。那些没有手机、不打电话、不发微信,在村口吼一嗓子就行了的日子,那些一颗糖果分着吃的简单快乐终是走远了。那些伏在爸爸背上、躺在妈妈怀里的日子终是回不去了。

98年大学毕业,我离开家乡去了另外一个城市工作,爸妈被哥哥姐姐接来城里住。我没有看到乡亲们送别我们全家到大路口,哥哥跪在地上磕头感谢叔叔婶婶这么多年来对爸妈的照顾,大家相拥而泣的情景。一切都是小侄女绘声绘色告诉我的。心里笑着要再回去就几个小时而已,多么容易。我没意识到这竟是我们与老屋最后的告别。我没想到这一走就是二十年,再见老屋已面目全非。

当我再次站在这片土地上,听着久违的蝉鸣蛙叫,有些恍然如梦。这分明是我的故乡,花生、玉米、大豆、高粱、果园。这就是我儿时生长的地方,我梦里常常回到的故乡。如《儿时》歌词所描绘:铁道旁赤脚追晚霞,玻璃珠铁盒英雄卡,玩皮筋迷藏石桥下,姥姥又纳鞋坐院坝,放学路打闹嘻嘻哈,田埂间流水哗啦啦,沙堆里有宝藏和塔,长板凳搭起一个家,晚饭后纳凉星夜下,萤火虫微风弯月牙,大人聊听不懂的话,鬼怪都躲在床底下......如木心老先生写的一阙短句 —— 女孩拢头发时斜眼一笑很好看,男孩系球鞋带而抬头说话很好看,还有那种喜鹊叫客人到的童年......



然而眼中所见分明有些陌生。如鲁迅所说: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所记得的故乡好得多了!是那“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一望无际的碧绿的瓜地。”而不是“房顶枯草的断茎在风中瑟瑟的抖着”。

老屋已经历尽沧桑终于倒塌,原本养花的小院被邻居种上了芝麻玉米,门锁锈迹斑斑,门口乘凉的大树也不知所踪,打麦的道场种满了花生南瓜,儿时充满无限乐趣的小池塘也成了小水坑。

在邻居家的路边我看到了陪伴我十几年如今被弃置的小石桌。望着这石桌,感觉曾经的一切是那样遥远——恍如隔世。若不是与先生和朋友一起,我想我会控制不我的眼泪。为什么?我说不清楚,说不出的凄凉弥漫整个胸间。

记忆里那些和蔼可亲的长辈大多已不在人世,年轻的后生出们在外挣了钱在城里买了房安了家,一些留在本地的也把家迁到了大路边,我心心念念的老家就这样一天天破败衰落直至面目全非,了无生气。

《朗读者》里董卿说过这样一段话:“故乡是我们年少是想要逃离的地方,是我们年老时想要回可能已经回不去的地方。”是谁?偷走了我的童年还有那些美丽的记忆?“树张千丈落叶归根,人行万里涅槃回乡”对于每个人老说,故乡都是最温暖的,是无可替代的。当有一天我们走得很远,走得很久,会发现故乡,就像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我的心胸。当我们终于不知疲倦,山一程,水一程,渐行渐远才发现,故乡是根本剪不断脐带的血地,断了筋骨,连着血脉;故乡是起点,是终点,是即便永远回不去,也依然是故乡的那个地方。

就在我心有戚戚然的时候,我看见了一缕炊烟升起,袅袅娜娜,与云霞缠绕在一块儿。然后一位本家姑姑从屋里出来,一把攥住我的手:“是松回来了!刚才看见有小车进村就想着是有人回家来了,赶紧烧了鸡蛋茶,快进屋喝去!”“烧鸡蛋茶”是我们村待客的最高礼遇,我的眼睛又开始模糊了。

白天与黑夜如常交替,谁能懂得那藏在记忆里的深刻,谁又在平平仄仄的故事里听我娓娓地诉说。

依然亲爱的故乡,请你放心,尽管有遗憾,依然爱你如初。我想你也一定喜欢,现在的我们,没有让你失望,我们都很好,以后,还会更好!下次再见面,你也会变得更加美丽深情!我相信!


作者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仓故事 || 忆
故乡的原风景
全清生作品:在水稻与炊烟的故乡(组诗)
王义和作品丨断鸿声里忆老屋
老屋和母亲
陕西榆林 / 文占祥 【散文】/《回乡敬祖见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