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极拳的“三尖向对”

 

三尖向对”又称为“三尖向照”等,许多武术拳种包括太极拳都有这一说法。“三尖向对”究竟是怎么回事?七十年代中期,我的第二位武术老师汪闻标先生说:“三尖”是指鼻子、手指与脚尖;三尖向对”就是指两脚前后步之立掌前伸的手指尖与鼻子尖向平、与脚尖的前缘在同一垂线(也就是鼻子尖、手指尖与尖前缘三点形成直角);其它拳式中这三者都要参照这样的相互位置关系。之所以立掌的手指尖要与鼻子尖向平,是因为实战中步型一般都是高架的,成弓步攻击时,身躯的高度降低,当击中了敌人的上胸部,立掌的手指尖与自己的鼻子尖往往是向平的;之所以立掌的手指尖要与尖前缘要在同一垂线,是因为实战中的弓步攻击,前脚往往是插入敌人的裆内等至少达到了敌人站立之前一脚的后方,手前伸还没有达到掌根与尖前缘在同一垂线时已经击中敌人了,而且大致尖的方向正好穿过敌人的身体;而如果敌人的站立与我的距离超过了这个范围,我需要手前伸超过前一脚的尖前缘去攻击,这种攻击往往是成功率不高、力度不足,而且不安全。这种手前伸不超过前脚之脚尖前缘的状态也称为“力不出尖”。当时跟汪老师所学的所有拳,除了醉八仙外,其它如弹腿、功力、二郎、崩步螳螂、劈挂、节拳、南拳、查拳等等,以及如脱战、大战等很多的少林拳与形意拳、八卦掌、杨式太极拳,鼻、手与脚都是依据着这一规矩。在之后出版的一些武术书籍中,“三尖向对”也是这样的解释。于是,我的印象中,鼻、手与脚三者这样的相互位置关系是所有武术的共同规矩。八十年代后,太极拳成了我主要学练的武术,各式太极拳我都想方设法学一学,所有太极拳的书都想方设法读一读,才知道原来吴式太极拳还有另外的“三尖向对”,那就是鼻子尖、尖与尖在同一垂线。不过至今为止我所知道的,除了吴式太极拳,恐怕再没有别的武术拳种有这样的“三尖向对”了。

 

有的人认为“三尖向对”之所以成为武术规矩,是因为人的重心在“三尖向对”的姿势中最稳定。显然,上述两种“三尖向对”是不同的,那么究竟哪一种“三尖向对”中人的重心稳定更佳呢?

 

从两台磅秤的同时测量上可以知道,身躯直竖的弓步姿势如果正确,静态时,前后两脚体重的分担,前脚约占十分之六左右,后脚约占十分之四左右;身体重心垂线约落在前后两脚之间的中心线之前往后的十分之四左右处,也就是说不是落在两脚围成的下支撑面的中心,比下支撑面的中心要偏前。由于物体的最佳稳定度其重心垂线是落在下支撑面的中心,显然,静态的弓步不是属于最佳稳定度的站立,古人可能还没有这样的力学理论,但实际试验也是可以感受到这样结论的。而吴式太极拳这种鼻子尖、尖与尖在同一垂线的三尖向对”与包括杨式太极拳的其它大多数武术那种鼻子尖、尖与尖成直角的三尖向对”相比较,从静态外形上说,吴式太极拳的身体重心肯定比杨式太极拳还要偏前,站立稳定度还要差。然而,武术是属于动态的。而动态的物体与静态的物体,重心状态不一定是一样的。任何物体的重心在哪里不仅决定于其几何外形、物体各部分的重量比例,还决定于物体的运动状态。比如一辆静态停着的汽车,其重心就决定于汽车的几何外形与各部分的重量比例。如果将这汽车侧斜到75度,这汽车的重心很可能早就移到了车体外,汽车的重心垂线早就落到了车体外的地面而汽车侧翻了。然而,“飞车走壁”杂技表演中的汽车却可以在约75度的大桶壁上行驶而不会侧翻掉下去,之所以会这样,重要的原因是汽车绕圆圈疾驶的旋转惯性产生的力量使得汽车的重心发生向桶壁外移动,使得这种倾斜运动状态中汽车的重心还在汽车之内靠近桶壁处,汽车的重心垂线还落在汽车下方约75度倾斜的桶壁上。这种情况就像骑自行车疾驶转弯,为了保持行驶平稳,自行车与人必需向转弯之弧的圆心方向倾斜是一样的力学道理。显然,人骑在停着的自行车如果也如此倾斜,人与自行车必定是会侧翻的。可见动态物体与静态物体的重心状态不一定是相同的。而仅仅就外形而言,应该认为上述这两种“三尖向对”在一定的范围可以是相同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人是能够发生内力的生命体,内力对于人的重心也是会发生影响的。武术中的弓步,是既需要后脚能够随时迅速提起向前或后移动,也需要前脚能够随时迅速提起避开前方敌人的攻击向前或后移动的。比如功力拳中有很多弓步状态中身躯毫不后移的前脚提起的动作。如果弓步中人的重心没有落在后脚,前脚是不可能提起的;而如果弓步中人的重心没有落在前脚,后脚也是不可能提起的。可见外形同样的弓步,人的重心是可以在两脚之间前后移动的。这种重心移动就是人的内力主要是身躯体内的后撑等发生了作用。这就是说,利用身躯体内的后撑、前挺等,弓步中人的重心垂线在瞬间既可以落在下支撑面的中心,也可以落在前脚或后脚。传统吴式太极拳那种鼻子尖、尖与尖在同一垂线的三尖向对”其实还有其它相关的规矩。据近代著名吴式太极拳家徐致一先生在《吴式太极拳》中的介绍、杨禹廷与吴图南先生的现代最主要或唯一弟子马有清先生在《太极拳规范》中的介绍,吴式太极拳的这种弓步,前脚跟与后脚尖的后距离仅为一脚长度,后头、背、大腿与后脚跟是成一条斜的直线的,这显然是一种高架子步型。而且,从吴英华、马岳梁先生的图照中可见,这种高架子步型两手前推还几乎只前伸了三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身体重心与杨式太极拳的“三尖向对”相比较前移不了多少,利用身躯体内的后撑甚至可以达到与杨式太极拳的“三尖向对”一样,因而可以称为“斜中寓正”。所以,在这样的前提下,这两种“三尖向对”的站立稳定度可以是相同而“不分伯仲”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极拳如何连续弓步进步/魏坤梁
太极拳锻炼如何连续弓步进步——坤梁
传统杨式太极拳习练技法之三:猫步(百花山原创)
行走坐卧的太极养生法
太极拳习练不当与运动损伤
太极拳的“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