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帖:望診遵經
    作者:汪宏  
朝代:清  
年份:西元1644年—1911年  


<目錄>
<篇名>敘
屬性:予先君石城翁。諱坤堅。字義彰。讀書之暇。嘗謂予曰。醫之為道。至精至微。明辨而行之。則可以濟眾。冒昧而施之。適足以殺人。爾學醫有年矣。抑亦知其要否。予起而對曰。昔軒轅氏定本草。作內經。盧扁雷桐。莫不遵其規矩。漢晉唐宋。鮮能出其範圍。今讀其遺文。會其旨趣。其法門有二。一曰診。一曰治。望聞問切者。
診法也。針灸藥石者。治法也。將欲治之。必先診之。非診無以知其病。非診無以知其治也。顧欲知其診之所當然。究其診之所以然。則凡天地古今之理。南北高下之宜。歲時氣候之殊。晝夜陰晴之變。以至賦稟強弱之不齊。老少居養之各異。莫不著見於四診焉。豈但明乎血氣經絡皮肉筋骨。與夫病之五臟六腑。
症之七情六淫也哉。蓋著乎外者。本乎內。見於彼者。由於此。因端可以竟委。溯流可以窮源。是故寒熱補瀉之法。因診而定。標本先後之理。因診而分。七方十劑八法九針。莫不因診而決用舍焉。昔賢所謂明理者。明此理也。辨證者。辨此證也。理不明。則證莫能辨。證不辨。則治莫能分。故治病必須知診。診病必須遵經。予先君曰。入門矣。未入於室也。經文深奧。診法精微。既已識其大綱。尤當考其細目。慎之哉。窮理盡性之事也。格物致知之功也。身家之所寄託。生死之所相關也。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勉旃勉旃。餘退而
志之。恒以自警焉。今著遵經。有感於是。因書篇首。以告後人。
光緒元年三月上浣新安汪宏廣 氏書於西安航埠

<目錄>卷上
<篇名>診法常以平旦
屬性:靈素談醫妙入神。窮源探本在清晨。時平可辨邪和正。法定能分假與真。有疾音容俱轉變。無色脈自調勻。常經萬世皆師範。診視須當永奉遵。原夫昧爽方興。天道之陰陽中正。黎明甫啟。人身之志氣清靈。
觀形以驗溫涼。平能合度。察色而瞻動靜。法不離經。斯時也。九候無差。五音悉准。有過易窺。有偏易診。辨三因之虛實。氣色分明。察五臟之盛衰。精神平允。見微知著。固能判斷吉凶。原始反終。更足周知生殞。蓋觀日以揣摩。亦援天而指引。由是參病情。稽診法。指下融通。心中浹洽。脈息共形容合論。推究無窮。聲音與氣色交參。變通不乏。譬若權衡正直。觀俯仰而較錙銖。亦如尺度均同。計毫釐以分闊狹。況乎因人矩。候氣平章。不似日中之溫暖。不同夜半之清涼。營衛會於脈口。氣色見於明堂。有證皆顯。無隱弗彰。經絡均勻。按法真堪處變。規模巨集遠。持平可以為常。爾乃觀其所由。視其所以。或端本以澄源。或因此而識彼。寒多熱少。分臟腑之盈虧。暮重朝輕。析陰陽之表裏。故察人情。觀日晷。時行則行。時止則止。即從權而診視。不執其經。然觸類以引伸。難逾厥旨。若夫金烏返照。玉兔騰精。病因時而進退。氣隨日以流行。有平脈時脈。有正聲變聲。診或違夫晝夜。治即昧於重輕。是則望聞問切之方。皆失其正。補瀉迎隨之法。不得其平。於是聖人。著作內經。申明平旦。合四診而同觀。會三才以參看。有為有守。廣宇內之栽培。無黨無偏。
協時中之條貫。是以德邁羲農。功高霄漢。宜其達四海以謳歌。曆千秋而燦爛。不然。何以為醫學之範圍。妙化育而參贊。

<目錄>卷上
<篇名>望色常宜定靜
屬性:平明診法已敷陳。望色還須氣息勻。更待伊芳人心志定。聆音察理論精神。扶持當緩緩。言語莫頻頻。坐臥情和洽。寒溫服適均。醫家看視宜恬靜。鄰里瞻觀慢博詢。休談長與短。應辨假和真。成敗所關。死生攸寄。
脈息豈無隱微。聲音亦有同異。神凝志一。始能融會貫通。理明義精。方可引伸觸類。臟腑之情蘊奧。安可粗心。氣色之道精深。不容率意。若乃晨昏昧昧。樓閣蔥蘢。或敷脂粉兮。汙其顏色。或居帷幔兮。蔽其形容。
慢言三折其肱。揣摩弗確。即使十全之技。看視無從。卻愁倉卒又持燈。尤恐奔波多亂目。俗醫治病。還道這氣色朦朧。無甚差錯。咦。縱然仿佛分虛實。只在依稀想像中。

<目錄>卷上
<篇名>明堂周身部位
屬性:欲觀氣色。先識明堂。欲察明堂。先知部位。首面上於闕庭。王宮在於下極。五臟次於中央。六腑挾其兩側。
靈樞曰。庭者。首面也。闕上者。咽喉也。闕中者。肺也。下極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膽也。下者。脾也。方下者。胃也。中央者。大腸也。挾大腸者。腎也。當腎者。臍也。面王以上者。小腸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處也。顴者。肩也。顴後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內上者。膺乳也。挾繩而上者。背也。循牙車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脛也。當脛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裏也。巨屈者。膝臏也。此五臟六腑肢節之部也。男女異位。
男子色在面王。為小腹痛。下為卵痛。其圜直為莖痛。高為本。下為首。狐疝陰之屬也。女子在面王。為膀胱子處之病。散為痛。摶為聚。方圓左右。各如其色形。其隨而下至胝為淫。有潤如膏狀。為暴食不潔。左為左。右為右。其色有邪。聚散而不端。面色所指者也。此面王之部。男女之分也。

所謂明堂者。鼻也。庭者。顏也。闕者。眉間也。面王者。鼻准也。下極者。闕庭之下。兩目之中也。頰外謂之繩。膝蓋謂之臏。口旁大紋為巨分。頰下曲骨為巨屈也。色之見於明堂。猶脈之出於氣口也。氣口者。血脈之大會。明堂者。呼吸之宗氣也。氣口明堂。其義一也。

<目錄>卷上
<篇名>明堂六部提綱
屬性:明堂望法。有五臟之分。有六部之辨。六部者。中央臟腑之部為內。四旁肢節之部為外。橫分之為上下。豎分之為左右也。以內外言之。色見於內部者。其病在內。色見於外部者。其病在外。色從外部走內部者。其病自外走內。色從內部走外部者。其病自內走外。內者重。外者輕。從內走外者。臟傳腑。腑傳表。由重而輕也。從外走內者。表傳腑。腑傳臟。由輕而重也。此內外之辨也。以上下言之。色見於上部者。其病在上。色見於下部者。其病在下。色從下部走上部者。其病自下走上。色從上部走下部者。其病自上走下。上為陽。下為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不行極而上。陽病自上走下為重。自下走上為輕。陰病自下走上為重。自上走下為輕。此上下之辨也。以左右言之。色見於左部者。其病在左。色見於右部者。其病在右。色從右部走左部者。其病自右走左。色從左部走右部者。其病自左走右。左為陽。右為陰。男子左為逆。右為從。女子右為逆。左為從。男子自左走右為從。自右走左為逆。女子自右走左為從。自左走右為逆。此左右之辨也。由是而五色交錯。六部合參。則又各有行走。各有逆從。是必察其色之所起。辨其色之所向。以推其順逆。而斷其吉凶焉。然其色之行走。於意云何。蓋其色上銳者。其行上向。其色下銳者。其行下向。在左右如法。而內外亦然矣。此六部之提綱也。岐伯曰。臟腑之在中也。各以次舍。左右上下。各如其度也。其斯之謂歟。

<目錄>卷上
<篇名>面貌分應臟腑
屬性:既察明堂之部位。當觀面貌之部位。蓋內經望法。有因明堂而分者。有因面貌而分者。何則。臟腑經絡相通。表裏上下相貫。血氣周流。無有間斷。以故氣色見於明堂。即以明堂分臟腑。氣色見於面貌。即以面貌分臟腑。刺熱篇曰。肝熱病者。左頰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此熱病之臟部也。熱病從所部而起者。至期而已。言至其氣正之時日而愈也。推而論之。則熱病之死生間甚。時日之王相休囚。皆可按法而究焉。然又言少陽之脈色榮頰前。太陽之脈色榮顴骨。則
是以頰前為少陽之部。以顴骨為太陽之部矣。其曰。榮未交者。是病未傳也。則榮已交者。是病已傳也。視其交於何部。而斷其傳於何經也。設或色見少陽之部。診得少陰之脈。或色見太陽之部。診得厥陰之脈。
此為陰陽爭見。表裏皆病。所謂兩感者是已。不言陽明者。缺文也。夫陽明之脈起於鼻。絡於目。交中。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故其為病也。身熱目痛。而鼻乾不得臥。如經云。面熱者。
足陽明病。仲景云。陽明病。面合赤色。是皆可為陽明之診也。更有腹脅膈之分焉。所謂頰下逆顴為大瘕。
下牙車為腹滿。顴後為脅痛。頰上者。膈上也。此皆部位之分。病色之辨也。皮肉血氣筋骨。亦各有分部焉。
靈樞曰。色起兩眉薄澤者。病在皮。唇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肉。營氣濡然者。病在血氣。目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塵垢者。病在骨。蓋以五臟之屬。分五形之部也。若夫風病之診又不同。心風診在口。
其色赤。肝風診在目下。其色青。肺風診在眉上。其色白。脾風診在鼻上。其色黃。腎風診在肌上。其色黑。凡若此者。務須沉潛反復。融會貫通。病雖變出多端。醫者常若可見。庶乎其不瘥矣。至於幼科五臟之部。痘科八卦之位。
蓋因內經諸法。隱其文。彰其義耳。能精乎此。亦可觸類旁通矣。(肌上之肌。高士宗作HT 。HT 、頰肉也。宜從之。)

<目錄>卷上
<篇名>五官分應五臟
屬性:既知面貌分五臟。當知五官分五臟。何則。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征為五聲。淫生六疾。故周禮疾醫。以五味五股五藥養其病。以五氣五聲五色其死生。兩之以九竅之變。參之以九臟之動。是以內經望法。以五色分五行。以五官分五臟。於是乎診於面。則面有五臟之分。診於竅。則竅有五臟之別。蓋無往而非五臟之所屬。亦無往而非五行之所屬也。且五官者。五臟之閱也。經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出空竅。其精陽氣上出於目而為睛。其別氣走於耳而為聽。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
其濁氣出於味。走唇舌而為味。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腎之官也。故肺病者。喘息鼻張。肝病者。青。脾病者。唇黃。心病者。舌卷短顴赤。腎病者。顴與顏黑。釋之者曰。
鼻白。肺病也。色深白喘而胸滿者。邪實也。色淺白喘而不滿者。正虛也。目 青。肝病也。色深青者。邪實也。
色淺青者。正虛也。唇黃。脾病也。色深黃者。邪實也。淺黃者。正虛也。舌赤卷短。心病也。色深赤焦卷者。邪實也。色淺紅滋短者。正虛也。耳黑。腎病也。色深黑者。邪實也。色淺黑者。正虛也。蓋以淺淡為虛。深濃為實。因
五官以分五臟也。然五官之分。有視形容之法焉。有觀氣色之法焉。或因形容分五臟。或因氣色分五臟。
則又各有提綱。各有條目。詳述於後。可以參觀。所謂耳目不違心。結諸心形諸色也。夫形色之理。陰陽之道也。陰陽也者。合之。則臟腑經絡。具一陰陽也。分之。則耳目口鼻。各一陰陽也。身體之大。毫髮之微。莫不有形色之理焉。莫不有陰陽之道焉。邵子所謂物物具一太極者。可不引之相發明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黃帝內經靈樞譯解  五色第四十九
明堂六部提纲
古医学典籍《察病指南》(卷上)
针灸神书
望诊
中医望诊:相气十法、五色主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