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38年女子巧遇林伯渠,询问失散十年的丈夫名字后,立刻被送延安

1938年夏天,一位将近30岁的女子拿着一封介绍信来到了西安八路军办事处,要前往延安的抗大进行学习。

接待她的是办事处主任林伯渠,见女子说话有些支支吾吾似有心事,便赶紧询问她还有什么问题。

在那女子说出丈夫的名字“许光达”之后,林伯渠赶紧和延安联系,中央干部下令:立刻把她紧急送到延安!

她的丈夫许光达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分隔两地?到达延安之后又发生了什么故事?一个忠贞的爱情故事即将展开!

定情

邹靖华的丈夫许光达,原名许德华,1908年出生在湖南长沙境内的一个叫萝卜冲的地方。

许光达从小家庭条件就非常贫困,在别的孩子都背着书包学知识的时候,他就只能跟着自己的兄弟姐妹们放牛、种地。

他当然渴望上学,但又不想因此给家里增添经济压力,于是他就经常在学校的窗外偷听老师上课,偷学那些在他看来非常渴望汲取的知识。

就这样日复一日,许光达从盛夏听到了寒冬。

这一天屋外飘着大雪,衣着单薄的许光达正在窗外听得起劲,虽然身体已经被冻得僵硬,但他还是舍不得离开。

他当时心里想的就是:我再多听一点就走。

可不知不觉中,他竟然被冻得晕了过去,再次醒来,他已经躺在了温暖的房间之中。

当他起身时,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文绉绉的男人,许光达最熟悉他,他就是学校的教书先生邹希鲁。

但他不知道的是,这位先生曾经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过毛主席!

邹希鲁问许光达为什么不到学堂里听课,当他得知许光达是因为家里贫困之后,便当场决定把这个坚持不懈、热爱学习的孩子留在自己的身边,免费教他知识。

从这之后许光达便留在了邹希鲁先生身边学习,而他的人生,也在先生的影响和引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遇到了自己一生的挚爱——邹靖华,她是邹希鲁的女儿。

儿时的邹靖华活泼灵动,聪明好学,总是会询问许光达很多问题,他也一一为她解释。

邹靖华在很小的年纪时就失去了自己的母亲,父亲工作忙碌,所以家务活就落在了她一个人的肩上。

许光达见她辛苦,又有心为先生一家分忧,便主动挑起了邹家的一部分家务,尤其是体力活,他从不让邹靖华一个人做。

久而久之,两人不仅成为了好同学,还成为了好朋友。

1921年,许光达13岁就考入了长沙师范学校,在那段时间里,他接受了新思想,参与了学生革命运动之中,一番作为深得邹希鲁的赞赏。

1925年,许光达加入了共产党,后又经过党组织选拔后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炮兵科学习深造,走上了从戎的道路。

1926年,许光达已经到了年纪,也拥有了好的学历,他也终于可以向最喜欢的姑娘邹靖华表达自己的心意。

因为她的父亲是自己的恩师,许光达认为此事断不能对邹希鲁置之不理,故他专门找了一个媒人登门。

邹希鲁听后非常开心,自己最爱的女儿如果嫁给最得意的学生,那自然是好事一桩,但在答应之前,他还是询问了女儿的态度,没想到邹靖华也早就对许光达有了感情。

那年夏天,许光达学业在身有诸多不便,邹家和许家就在他缺席的情况下给两人定下了婚事。

1927年5月,许光达终于有空从武汉回到长沙省亲,特意去看望了邹家父女。

看到一身戎装的学生,邹希鲁倍感骄傲和欣慰地和邹靖华说:“桃妹子,你去准备一些饭菜,我俩要好好喝点。”

邹靖华随声而去,先生转而又对许光达说:“当年你走的时候还是个孩子,再见面,你已经成为了参天大树。”话里话外,满是喜悦。

酒过三巡,许光达对恩师说:“先生之教育之恩,我没齿难忘,只是这次假期很短,我明天就要回武汉。”

先生摆摆手示意他停下说道:“你们年轻人都大有作为,国家以后都是你们的。你愿意去哪就去哪,但是别忘记我们这个家。你和桃妹子的婚事,我们都是完全同意的。”

说完这句话,邹希鲁离开了,只留下了两个年轻人。

那一刻,许光达是非常悲伤的,因为他不知道这一走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邹靖华,但没想到邹靖华坚定的和他说:“没事,我等你。”

第二天,许光达去了武汉,分别的日子,许光达为革命舍生忘死,而邹靖华也在家中殚精竭虑地思念着他。

由于家庭贫困,邹靖华只能辍学到布棚子里学习绣花以补贴家用,两人再见面已经是一年之后。

阔别

1928年,许光达参加了南昌起义的部队,在战斗中受了重伤被转移到上海。

当时上海也正是风起云涌之时,蒋介石已经彻底沦为反动派,对我党志士仁人展开惨绝人寰的迫害。

白色恐怖之下,许光达孤身一人在医院疗伤,到基本恢复的时候,他已经与组织失联多时,为了找到组织,许光达辗转多地无果,最后只能返回家乡。

9月,许光达终于见到了心心念念的桃妹子,双方家长经商量,决定让他们成亲。

10月中旬他们如约成亲,相爱之人终得一生厮守,洞房花烛诉尽无限衷肠。

可许光达在喜悦之余,眼底却闪过些许落寞,让他难过的事情有二,第一是还没找到组织;第二是妻子还不知道他是共产党人。

看出丈夫有心事,邹靖华问他怎么了?

许光达回道:“你做我妻子,终究要受一些委屈。”

邹靖华听后微微一笑说:“怎么会呢?你就去做你的事情!”

说完这话,邹靖华顿了顿又小声问道,“德华,你是共产党不?”

当时反动派到处寻找、迫害共产党人及其家属,故邹靖华也已经对共产党知之一二。

许光达有命令在身,不能说明自己的身份,他只能这样回答:“我现在是革命军人,以后可能是共产党,如果我加入了共产党……”

没等许光达说完邹靖华就回道:“没事!我不会反对的,你见多识广,所作所为一定都是正确的。”

这就是爱情,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成为对方的精神寄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婚后的生活很甜蜜,但却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十天之后,反动派得知许光达就在家中,准备第二天一大早就实施抓捕。

这件事被邹靖华继母的女婿得知,他连夜把这个消息通知给了许光达。

他简单收拾好行囊,抱了一下妻子就立刻离开了,那一刻他又在耳畔听到了邹靖华的那句:“没事,我等你。”

没想到这一等,就是整整十年!

这之后,许光达废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在湘赣一带回归组织。

1932年,许光达又在战斗中受重伤,组织安排他到苏联养伤、学习。

一直以来,他都因为工作忙碌没有和妻子联系,苏联的生活相对安稳一些,他也终于有时间给妻子写封信,还给她寄去了100大洋。

另一边,“共匪婆子”这个称呼,每天都在邹靖华的耳畔聒噪地响起。

这几年,丈夫的杳无消息,反动派的不时骚扰,让她每天都如履薄冰,她害怕反动派对家人的迫害,更害怕听到丈夫遇害的消息。

她尝尽了这人间所有的辛酸,但仍然心存希望——终有一天她能再见到自己的丈夫。

这天,邹靖华突然收到了一个包裹,她流着泪,用颤抖的双手打开,果真是丈夫寄来的,许光达还给了她自己的收信地址。

他说:“最近,你可以给这个地址寄信,我可以收到。”

这话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却充满了他对她的思念,他多么想收到她的信,多么想知道她过着怎样的生活。

邹靖华看过信,立刻提笔写下回信,可许光达并没有收到。

两封信在那个年代跨国传递,用时不可谓不多,在回信送到的时候,许光达刚刚离开苏联回国。也就是说,自那之后,许光达再一次消失了。

迟迟没有收到回信,邹靖华心急如焚,写下一封又一封,最后也只能是石沉大海……

再见

1938年春天,八路军长沙办事处主任徐特立去看望好朋友邹希鲁的时候得知,邹靖华的丈夫是革命军人,已经失联了快十年。

同为革命战士,徐特立认为如果许光达还在这个世界上,还坚持着自己的革命信仰,那么想找到他一定不是难事,最大的可能,就是延安。

延安是我党革命根据地,大部分的共产党人都在那里,是所有共产党人的第二家。

这也就是说即便许光达不在延安,他也可能去过或者在日后回到延安,在那里会更容易打听到他的下落。

“邹老,令女的大好年华只在家中未免可惜,让她去延安抗大读书可好,说不定还能找到许光达。”思考之后,徐特立和邹希鲁提出了这个建议。

父女俩听闻,眼睛都闪出了希望的光芒。

抗大是1937年1月我党进驻延安后正式设立的大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土改时期的“红军大学”,全称“抗日政治军事大学”,这是当时所有进步青年都向往的地方,是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的前身。

见一家人都答应之后,徐特立当场写了一封介绍信,邹靖华收拾好行囊就出发了。

不久,邹靖华按照徐特立所说,来到了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见到了那里的负责人林伯渠。

在安顿好有关上学的事情之后,林伯渠问邹靖华还有什么问题,邹靖华说出了自己的心事:“我的丈夫叫许光达,我们已经十年没有见面了。”

一听这话,林伯渠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你说你的丈夫是许光达?”

邹靖华点点头,心里满是忐忑,她看到林伯渠的状态就知道他们是认识的,那么她很有可能会在下一句里就能得知丈夫的下落——我的爱人他到底过得怎么样?

“许光达是抗大的教育长啊!”林伯渠说道,“不行,你稍等一下,我这就去和延安联系。”

说完这句话,林伯渠就快步离开了。

邹靖华听闻林伯渠的话,知道自己的丈夫就在延安,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眼泪不断流出,阔别十年,她可算能见到自己的丈夫了。

中央得知后发回电报说:“速速把家属紧急送往延安,务必保障安全!”

7月,延安的天气有些闷热,太阳狠辣辣地照耀着,但更加躁动的是邹靖华的心。

她即将到达延安,再有几十分钟就可以见到许光达,她不住地在心中询问,为何时间过得这么慢。

踏上根据地的土地,邹靖华的心越跳越快,干部安排她到房间之中等候,不一会儿,一阵急促的脚步传来,大门应声而开,正是许光达!

两人紧紧拥抱在一起,从许光达13岁上学之后,两人在一起的时间屈指可数,婚后更是阔别十年。

漫长的岁月里,他们从没有放弃过对方,从没有质疑过对方,日日夜夜,隔着崇山峻岭、大江大河思念、牵挂着彼此。

许光达流下了眼泪,他也终于可以当面告诉她自己一直对天空说的那句话:“我的桃妹子,你过得好吗?”

再入爱人的怀抱,邹靖华感觉到每一秒都如沧海桑田一般绵长……

组织给许光达放了假,让两人得以陪伴彼此,诉尽衷肠。

几天之后,毛主席请两人到自己的窑洞吃饭,期间他还风趣地和邹靖华说道:“要我看啊,光达以前是千里寻党,你是千里寻夫啊!你们两个都很了不起。”

纯粹的情感永远都是那么富有感染力,令毛主席都不禁动容。

1938年10月14日是他们结婚10周年的纪念日,邹靖华收到了许光达手写的一首诗,其中写到:“生命的旅途上还会遇到狂风巨浪,像以前一样冲破!”

寥寥数语,满是深情。这首诗邹靖华一直都留在身边,哪怕她已经倒背如流,但每次读起来还是会有不一样的感觉,还是会热泪盈眶!

革命时期的爱情,坚定且纯粹。

他们不知道爱人身在何方,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但那份真挚的情感却可以跨越山海沁入彼此的内心。

难道他们不想一直在一起?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但他们都有自己的任务,有自己的信仰,他们的分别为的是更多劳苦大众的解脱,为的是更多人民群众可以和自己所爱之人相伴一生,这是多么伟大的奉献精神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湖南农妇巧遇林伯渠,打听失散10年的丈夫,说出名字被急送延安
许光达夫人邹靖华,结婚10天离散10年,决不改嫁,去世后合葬
许光达和邹靖华:婚后10天,分别10年,恩爱40载,死后合葬
1938年一女子巧遇林伯渠,说出失散十年的丈夫名字后,被急送延安
湖南农妇对林伯渠说:我失散10年的丈夫是共产党!然后被急送延安
湖南农妇巧遇林伯渠,打听10年未见的丈夫,说出名字后被急送延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