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范祥雍《浅谈董其昌的书学》



书家神品董华亭,褚墨空玄透性灵。

除却平原俱避席,同时何必说张邢。

——王文治《论书绝句》


中国书法,晋唐以后,行楷大盛,名家辈出,如百花竞艳。其间有几位开派立宗,对后代起较大的影响,明朝董其昌便是一人。

董其昌不独以书法擅名,且工绘画,精于鉴赏。此三者关系密切,历代书家中兼能者不少。然能融会三长,俱达高水平,卓然成家者,则不多见。求之古人,只不过宋代米芾、元代赵盂頫和明代董其昌三家而已。对于董的艺术成就,穷本寻源,首要在于他深谙书法,继而带动了其他。因之,研究他的书学,对继承和发展文化遗产未始无益。笔者不量力,试作一粗浅探讨,向专家们请教。


▼《洛神赋十三行补册



董其昌论书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万历十六年进士。历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谥文敏,《明史·文苑传》有传。《松江志》称他“少好书画,临摹真迹,至忘寝食。中年悟入微际,遂自名家。行楷之妙,胜绝一代”。《本传》称他“其始以米芾为宗,后自成一家,名闻外国”。又说:“同时以善书名,临邑邢侗,顺天米万钟、晋江张瑞图,时人谓邢、张、米、董……然三人者不逮其昌远甚。”这些评语代表了当时的看法。

董氏论书之作,主要见于所著《容台集》和《画禅室随笔》。下文引语俱出于二书,不再一一标明。若有别出,则注明来源。

董其昌自述其学书云:    

吾学书在十七岁时,初学颜鲁公《多宝塔》,又改学虞承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徵仲、祝希哲置之眼角。书家之神理,实未有入处,徒格辙耳。比游嘉兴,得尽观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知从前妄自标评……自此渐有得,今将二十七年,犹作随波逐浪。书家翰墨小道,其难如是,况学道乎!


▼《临颜真卿书


又云:

余十七岁时学书,初学颜鲁公《多宝塔》,稍去而之钟、王,得其皮耳.更二十年学宋人,乃得其解处。

以上两则话,前一则大概在他五十岁左右写的,后一则时间稍早一些,内容大体无异。借此可知他初学书是从唐碑入手,继学钟、王楷帖。后来在当时大收藏家项元汴家见到名家真迹,方获领悟,经过二十余年,乃得古人解处。说明学书之不易。这里告诉我们,他的书法经过三变,即由石本、枣本墨拓(唐碑、晋帖)转入真迹临摹。他含英咀华,得心应手,终于创为“董体”。他所谓“晋、唐、宋”之别,究含何义?用他自己所言“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来解释,似比较贴切。又右军《官奴帖》,董氏有题此帖跋云:“己卯(1579)予试留都(即金陵,今江苏南京)见真迹,盖唐冷金笺摹者。此帖后归娄江王元美。予于己丑(1589)询之王澹生,则己赠新都许少保矣。”据此,此帖实为唐摹,不是原迹。古人重视摹本,比之真迹,故云然(世称“唐摹晋帖,下真迹一等”,也含此意)。董氏见此帖时,年方二十三,从此转入魏晋之室,为一大转变。他又有一段话论晋唐人书云:“晋、宋人书,但以风流胜,不为无法,而妙处在无法。至唐人始专以法为蹊径,而尽态极妍矣。”这些话可见他的书旨。何三畏跋董其昌书有云:“以有意成风,以无意取态,天真烂漫,而结构森然。往往有书不尽笔、笔不尽意者。”《漱六斋集》也可相参。


▼《酒德颂

今选录董氏论书要言,从各个方面标目条系,并附缀管窥。


(甲)用笔

作书须提得笔起,自为起,自为结,不可信笔。后代人作书,皆信笔耳。信笔二字,最当玩味。吾所云须悬腕,须正锋者,皆为破信笔之病也。

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

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盖用笔之难,难在道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


(乙)用墨

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与语此窍也。

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秾肥。肥则大恶道矣。

每波画尽处,隐隐有聚墨痕如黍米珠,非石刻所能传耳。嗟乎,世人且不知有笔法,况墨法乎!(《跋东坡书(赤壁赋)真迹后》)


▼小赤壁诗册页


墨法一道,古人所罕言。董书清润道丽,最得墨法。这是他多见古人真迹,加以临摹、体验领会出来的。画家重视墨法,因墨分五彩,自有代替色彩的浓淡层次效果。董其昌是位书家,亦是一位大画家,深悟其妙,更能表现入神。然墨色的浓淡成趣,在于用笔的控制得宜,笔墨配合,不能偏有重轻。

字须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此赵吴兴所未梦见者,惟米痴能会其趣耳。古人作书,必不作正局,盖以奇为正。

转左侧右,乃右军字势,所谓迹如奇而反正者,世人不能解也。

这是对奇正之间的辩证分析。奇非狂怪,正非拘泥。


()章法

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所谓行间茂密是也。余见米芾小楷《西园雅集图记》是纨扇,其直如弦。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作书所最忌者,位置等匀。且如一字中须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处。王大令之书,从无左右并头者。右军如凤翥鸾翔,似奇反正。米元章谓大年《千文》,观其有偏侧之势,出二王外。此皆言布置不当平匀,当长短错综、疏密相间也。

古人神气淋漓翰墨问,妙气在随意所如,自成体势,故为作者。字如算子,便不如书,为说定法也。


杜甫醉歌行诗


董书疏密错落,随笔生势,气度闲雅,有得于章法之美。唯其评米芾小楷“其直如弦”为“留意章法”之验,语稍含糊。包世臣《艺舟双楫》改“其直如弦”为“端若引绳”,恐是凭记忆改字,大意一样。他云:“分行布白,非停匀之说也。若以端若引绳为深于章法,此则史匠之能事耳。”按董氏反对停匀,反对字如算子,故绝非此意。包氏似有误解。小楷能其直如弦,功夫也不易,乃属于章法之一端。不能概其全。董氏偶举以示例耳。此推想是否正确,请邃于书道者指教!


(丁)结体

米海岳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等咒也。然须结字得势。海岳自谓“集古字”,盖于结字最留意,比其晚年,始自出新意耳。

古人论书,言笔法者甚多。董氏仅言“提得笔起”,而戒人“不可信笔”,很为简单。细味其语,执笔用笔之法已包含无遗,不烦详论。提得笔起则锋自正,转束处便出力,字自然遒劲。他对苏轼书每谓其用偃笔,不能提笔为病,但《跋东坡书赤壁赋后》云:“此《赤壁赋》庶几所得欲透纸背者,乃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这说明东坡并非不能提笔,唯偃笔书多。信笔是笔法所忌,究指些什么?也以他自己所言作解释。他云:“今人作书,亦信笔为波画耳。结构纵有古法,未尝真用笔也。善用笔者清劲,不善用笔者称浊。不独连篇各体有分别,一字中亦有此两种,不可不知也。”此中还包含墨法道理。


()临摹

学书不从古入,便堕恶道。

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而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庄子所谓“目击而道存”者也。

吾书无不仿临。

余于虞、褚、颜、欧,皆曾仿佛十一。

《兰亭序》最重行间章法,余临书乃与原本有异,知为聚讼家所呵。

余书《兰亭》,皆以意背临,未尝对古刻,一似抚无弦琴者。

古人作书,必不作正局。盖以奇为正。此赵吴兴所以不入晋唐门室也。《兰亭》非不正,其纵宕用笔处,无迹可寻。若形模相似,转去转远。

柳诚悬书《兰亭》,不落右军《兰亭叙》笔墨蹊径。古人有此眼目,故能名家。

余以意仿杨少师书山阳此论,虽不尽似,略得其破方为圆、削繁就简之意。

临颜太师《明远帖》五百本后,方有少分相应。米元章、赵子昂止撮其胜会,遂在门外。

临摹是书家的基本功,董氏对此特别重视。上引各则可略见其要。一、临古不专主一家;二、要求严格,“临《明远帖》五百本后,方有少分相应”;三、遗貌取神,以意背临。“若形模相似,转去转远”,这些话可为度后学的金针。


行书临米芾方圆庵记


他临古帖,日拓墨本之外,又多见真迹,手摹神领,得其妙旨,故鉴赏特精。鉴赏提高了书学,书学促进了鉴赏,二者相辅相成。

在此还要提一下董氏鉴刻的名帖《戏鸿堂法帖》。董书刻帖有十余种,不列举,其中以《戏鸿堂法帖》为最著。此帖集晋唐至元朝诸名家真迹,皆出自当时名收藏家或他本人的秘箧,董氏亲自双勾摹刻。双勾本为临摹之一法,非用心至细,用神至凝,非深通书道者不能传真。董擅此艺,此帖差不多集董临古之大成。他的门人周之士云:“董为余恩师,余不敢阿。若所好,即其拓有《戏鸿堂帖》,拓成而中原争相传写。”(《游鹤堂墨薮》)语意对董书还有保留意见,对此帖则颂扬备至。董刻帖为了留存名迹影子,所以鉴定与勾摹都极为精审。可惜《戏鸿堂法帖》刻成不久,为火所毁。其后翻本上石,全失原神。王澍《古今法帖考》讥为“第一恶札”,殆指此娄翻本而言。明拓原刻本流传甚稀,偶然遇见,多非全帙,爱董书者宜注意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悟得平淡始精神--董其昌-行书《杜甫诗长卷》赏析
谈艺 | 从董其昌说冲淡美
书法研究丨从《画禅室随笔》窥探董其昌“古淡萧散”的书法风格
晏晓斐:书法要诀,一线通天 | 大米艺术
言恭达:淡墨有清雅淡远之致
张荣庆先生书法讲座文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