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迎春的悲惨命运背后秘密

       在各种《红楼梦》人物探佚研究中,关于贾府四艳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由于前文都有比较多的剧情,加上判词、仙曲以及批语暗示,特别是后续的四十回,也有类似原著情节的影子,这样以来,人物的结局就多多少少有接近或者关联的猜想或者推断,这里贾家四春角色的设置和作者的构思创意。
     今天先谈谈迎春,至于迎春出身,由于抄本是经过无数次传抄,在其生母方面产生了很奇妙的分歧,这里不做讨论,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过程,通过“累金凤事件”,淋漓尽致揭示了她胆怯懦弱的性格,为其悲剧人生埋下伏笔,小说恰恰是写到这个人物命运结局时,噶然而止于第八十回,因此即便没有改造敷衍的后四十回,通过小说的伏线,基本定位其死于孙绍祖的虐待了。
      作者为何要设置孙绍祖虐杀迎春的构思,作为携带历史密码的《石头记》,作者的用意就是在于悼明骂清,控诉流寇,这个孙绍祖既不是流寇逆贼,也不是满清阵营的角色,为何要设计的得如此心狠手辣?这是要传递给后世人怎样的信息呢?
      原来迎春的判词是“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由于作品一喉二歌设计,绝大多数的读者或者研究者,只表面意思看去,“子系”就是一个“孫”字分解,又应对小说前八十回已经揭示的孙绍祖,就失去了思考与挖掘,其实这里,“子系”当做“”字理解没有任何问题,问题是我们忽略了整个句子布局,整句是针对迎春的夫君绍祖而言,用一喉二歌理解,整句的总主语是“绍祖”,所以也可以理解为“绍祖子系中山狼。。。”
      绍祖是谁?如果我们都是生活在明末清初,那么大家一下就知道,大名鼎鼎的郑芝龙父亲就是绍祖,这“中山狼”不是别人,正是辱骂郑芝龙完全架空第二个南明政权隆武,朱聿键在福建称帝以后,郑芝龙恣肆摆布,在郑芝龙的思维里,在其控制下的皇帝,给了他一种荒唐的思维,皇帝也就是那么一回事,所以谁做都无关紧要,清人还未逼近,就选择归降。《石头记》设置迎春这个人物,原来是作者悼念那个任人摆布终为能成气候的皇权的。当然并不是说,作者用迎春就对应了朱聿键,迎春的的生平,只是一个人物命运的始终,而不是朱聿键的个人传记。
      在所有的十二钗人物中,除了秦可卿在第十三回处就结束了生命,贾迎春是余下人物最接近死亡处才失去文本。事实上,经过敷衍的改造的后四十回,也隐约设计了接近真实结果的情节。所有这个人物的认知,除了没有考虑作品的载史功能,基本符合读者的预期。
      当然,很流行的索隐,根据一个“孙”字,理解孙绍祖映射反水的孙可望,看去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看过吴本后文,略做修正也就能够接受隆武政权悲剧的立意了。


       附录:
朱聿键】朱聿键(1602年-1646年),字长寿,南明第二位君主,为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的八世孙,祖父是唐端王朱硕熿,父为唐端王之子朱器墭,母宣皇后毛氏。1644年,崇祯帝在北京自缢,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了南明,同年福王朱由崧建立的弘光政权。次年弘光帝被清军俘获亦死,郑芝龙、黄道周等人扶朱聿键于福州登基称帝,改元为隆武,后世称之为隆武帝,也称唐王,并于同年开铸隆武通宝钱,1646年,清军入福建,隆武帝在汀州被掳,绝食而亡,享年44岁。隆武帝是南明政权中的一位较有作为的帝王,只可惜个人的力量不足以改变整个局势。永历帝即位后初上尊号思文皇帝,永历十一年上庙号绍宗,改谥号为配天至道弘毅肃穆思文烈武敏仁广孝襄皇帝。 
郑芝龙】郑芝龙小名一官,父郑绍祖。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出生在福建南安石井一个小官吏家庭,石井为闽南渔村,郑一官“少落魄”,从小习海事, “性情逸荡,不喜读书,有膂力,好拳棒”,跅弛放纵,渐流荡逸,失父爱。
郑芝龙在17世纪中国明朝海禁与世界海权勃兴的时代的背景下,以民间之力建立水师,周旋于东洋及西洋势力之间,并于1633年在泉州金门岛的料罗湾海战中成功击败西方海上势力 ,在郑和船队退出南中国海200年后,重夺了海上主导权,是大航海时代东亚海域举足轻重的人物。弘光元年(1645年),郑芝龙、郑鸿逵兄弟在福州奉明唐王朱聿键为帝,年号隆武,郑芝龙被册封为南安候,负责南明所有军事事务,一时间权顷朝野,短短的几个月时光是郑芝龙政治生涯的顶峰。虽然有理想的唐王想打回自己的老家北京,但他这位不太有理想的部下并不打算北伐,郑芝龙认为:“明朝清朝一回事,不就是换个主子吗?”这为后来他投降清朝埋下伏笔。郑芝龙于1646年降清后被软禁北京;清朝利用郑芝龙多次招降其子郑成功不成,遂于1655年入狱;于1661年11月24日被杀。
孙可望】孙可望(?—1660年),原名孙可旺,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大西政权主要将领、南明永历时期权臣,陕西延长县(或作米脂县)人。公元1630年(明崇祯三年),张献忠在陕北起义,出身贫苦的孙可望参加义军,被张献忠收为养子,改姓张。成年后,勇敢、狡奸,每遇敌,他率部下沉着应变,被军中呼为“一堵墙”。因为他识字,又机灵,很受张献忠器重,为张献忠四个养子中之长子。
公元1644年八月(崇祯十七年),张献忠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市)建立大西政权,孙可望位列群将之首,以平东将军,另加监军,节制文武。张献忠在川北牺牲后,孙可望与李定国等率大西军余部南下攻占云贵一带,坚持抗清。后改投永历政权,以武力挟制永历朝廷。
孙可望为谋封秦王,击杀南明大学士三十人,并与大将李定国不合,导致内讧。公元1657年(永历十一年,顺治十四年),孙可望从贵州引兵入云南,攻打李定国,因部将倒戈不敌李定国。孙可望向清军投降,引清兵入四川、贵州,隶属汉军正白旗。
公元1660年(永历十四年、顺治十七年)病死(一说狩猎时为清军射杀)。
以上“附录”内容均来自“百度百科”,资料慎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残酷的皇权:为何南明不能团结一致抗清?
永历帝被绞死前,询问吴三桂三句话,得知真相他哑口无言瘫软倒地
南明监国朱以海
奈何隆武似光武
明朝篇 · 又一个逃亡的皇帝!哦不!是一群!「中国通史笔记」1.116
明末清初的编外皇帝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