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治未病”的主体是“摄生”

本文转载自福星《“治未病”的主体是“摄生” 》

 * “治未病”的主体是“摄生” 
*  中医“治未病”虽言“治”,实际是预防疾病的发生,遏制疾病的发展。中医“治未病”更多的是一种防病理念,其主体是“摄生”。
  自《黄帝内经》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以来,历代医家不断实践和深入研究,其思想得到逐步完善。隋代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太素》,将“治未病”相关内容整理归纳,列于卷首,称为“摄生”,像《宣明五气篇》中的“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也收录其中,提示要注意顺养。
  元代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专列“不治已病治未病”一节,提出明“摄生”以治“未病”:“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又说:“今以顺四时调养神志,而为治未病者,……未曾不以摄养为先,始论乎天真,次论乎调神,既以法于阴阳,而继之以调于四气,既曰食欲有节,而又继之以起居有常,谆谆然以养身为急务者,意欲治未然之病,无使至于已病难图也。”反复强调“摄生”。
  明代张介宾撰《类经》,以“上古天真论”等篇中先辑录摄生之道,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为养生之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为治外之道;“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为治内之道;“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调于四时,象似日月,辨列星辰”等,为修身养性之法。在其“序”中说:“人之大事,莫若死生,能葆其真,合乎天矣,故首曰'摄生’类。”认为“摄生”是治未病的主要内容。
  “摄生”作为落实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主要载体,内容丰富,方法多样。“摄生”以治“未病”与西方预防医学相比,有其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西方的防病之说,往往从微观看问题,较为消极,强调病原体的作用,主张生硬的外部防御,讲究卫生,如绝对的无菌、消毒等。而中医“摄生”之道,从宏观的、整体的角度看待人体,重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增强自身的抗病能力,而且注意“未病”状态的体质辨识,实行多样的个体化干预手段,预防措施更为积极。笔者认为,明“摄生”,治“未病”,要把握摄生两大法则,即和平和通达。
  和平,即调和致平。和平法则,强调阴阳学说对摄生实践的指导意义,主张摄生方法和摄生过程中的阴阳调和,以达到形体协调平衡而“治未病”的目的。《黄帝内经》认识到人的生命活动是以体内阴阳为依托,而体内之阴阳又必须与外界阴阳的变化相适应,生命活动才能得以正常进行。要保全生命,保养形体,必须做到阴阳平衡,人体内外协调统一。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阴气自半”、“阳气日衰”,人体内阴阳逐渐失去平衡,人也就逐渐衰老。而摄生的一个重要法则就是调和阴阳以阻止衰老,保持健康。朱震亨在《格致余论》中告诫摄生者,要“各自珍重,以保天和”。调和阴阳应该是“治未病”的基本原则,在人体生命活动中,“以保天和”、“以平为期”正是中医摄生所要追求的境界。摄生和平法则的具体要求有动静兼养、脏腑协调、药饵调理和劳逸适度等。
  通达,即畅通条达,包括血脉畅通、气机条达、经络疏和、关窍通利等。中医学的整体理论认为人不仅自身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人体的脏腑、筋骨、肌肉、经络等组织器官及其功能活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体,而且人还与外界息息相关,既与天地自然相通相应,又同社会现实相融相感。所以,一个健康强壮的躯体必须处在一种和畅流转的系统中,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应该处在一种交流沟通的环境中。可以说,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各种功能活动的畅通条达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主旋律。从实践“治未病”思想的角度看,中医摄生也始终贯穿着通达法则。中医学认为人体具备像经络等复杂而精巧的通道系统,通过各种通道,吸收营养物质,排除代谢产物,使气、血、精、津、液等出入升降,濡润宣达,流通一身。金代张从正主张摄生“惟以血气流通为贵”,推崇“君子贵流不贵滞”。经络疏通,气血流畅,津液布扬,使人体生理功能处于活动有序的状态。摄生通达法则的具体要求有六腑以通为补、行“舞”以宣导精气、动摇以流通血脉、调息以畅达气机等。
  可见,中医“治未病”作为医学思想,需要通过“摄生”这个主要载体来实现,在“摄生”过程中要把握和平和通达两大法则。
让手脚过“暖冬”  前言:
一到寒冬,
手脚像掉进了冰窟,
每天从起床开始,它们的温度就成直线下降,
尽管穿上厚厚的衣物,仍然无济于事。
寻根究底,它竟然和你的血管问题有关,
还让体内“阳虚”的问题也浮出了水面,
当然也有可能只是轻微的“雷诺氏综合症”,
到底病根何在?
那就看各科专家一齐来会诊“手足冰冷症”,
给饱受折磨的手脚一个说法!  PART1:中医名家如是说:
  “中医理论里有'阳虚则寒’,'阴盛则寒’的说法,'阳虚则寒’,是指当阳气虚损时,气血就不能温煦脏腑和四肢末端,很多手足冰凉的病人都是由此而来;'阴盛则寒’,意思是说,寒邪入侵身体,寒湿中阻,阴盛内寒,这也是让手脚容易冰冷的诱因。”——赵嗣音(上海中医医院中医内科主任)
  ●你属于哪一类“阳虚”
  阳虚是引起手足冰冷的重要原因。赵嗣音主任指出,心阳虚、脾阳虚,或者是肾阳虚的症状中都有“形寒肢冷”的表现。那么,如何判断你的手脚冰凉到底是因为脏腑中哪一部分的“阳虚”引起呢?
  1、心阳虚
  症状:除了畏寒肢冷,还会出现心悸、怔忡,容易出虚汗、胸闷等。
  对症下药(强心壮阳):淡附子12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淡干姜6-9克。
  2、脾阳虚
  症状:四肢困重、乏力、畏寒、腹泻、脸色苍白、肚胀、食欲不佳等。
  对症下药(温中健脾):淡附子12克,白术12克,白芍12克,茯苓12克,干姜6克。
  3、肾阳虚:
  症状:四肢不温,腰膝酸软,精神萎靡、气短、气促、水肿等。
  对症下药(温补肾阳):淡附子12克,川桔梗12克,熟地18克,山萸肉12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丹皮9克。
  不要以为手脚冰冷是阳虚的专利,其实热症同样可以让四肢变凉。——周莉蕙(台湾省医药学院附设医院中医总医师医师)  ●病因不仅仅在“阳虚”
  汉代名医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有两句论述:“'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意思是说,手脚冰冷,就叫“厥”,并且解释了手脚冰冷的发病机理,阳受气于四肢,阴受气于五脏,当阴阳两气相贯,人才会健康并且精力充沛,如果二气不能相接,就会造成“厥”。它的病因可以有很多,而不仅仅是“阳虚”。  1、肝气郁结(肝气被遏抑在内,不能外达,导致手脚冰冷)
  症状:胸闷、腹胀、双肋胀痛、精神抑郁,并伴随手足冰冷,舌苔白。
对症下药(疏肝解郁,宣达阳气):四逆散——柴胡、芍药、枳实、甘草
  2、热邪内伏(热邪在体内不能透发,故四肢发冷)
  症状:烦热口渴,舌红苔黄,便秘,腹胀。
对症下药:用通大便的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若便秘不严重,用白虎汤(石膏30克、知母9克、甘草3克、粳米6克)。
  3、脾胃虚寒(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阳气就不能到达四肢末端)
症状:没精神,脸色黄,胃口不好,舌淡脉弱。
  对症下药:理中汤(人参、炮制干姜、炙甘草、白术各10克)或香砂六君子汤(人参3克、白术6克、甘草2克、陈皮2.5克、半夏3克、砂仁2.5克、木香2克)
  4、血虚寒凝(本身有贫血的毛病,又受到寒邪入侵,血液循环凝滞变慢,就会引起手足冰冷。)
症状:头晕,面白,肢麻,体痛,女性经量少,色暗。
  对症下药:用养血散寒的当归四逆汤(当归12克,桂枝9克,白芍9克,细辛3克,炙甘草6克,通草6克,大枣10枚),如没有寒邪感染,则用四物汤(当归、川芎、芍药、生地)。  PART2:皮肤科专家和血管外科专家如是说:
  到了冬天,每个人都容易感到寒冷,但是如果温度稍微有降低,你的手脚就会发白发紫,甚至有刺痛和麻木感,那你就极有可能是患上了“雷诺氏综合症”。——温海(长征医院皮肤科主任)在闭塞性动脉硬化和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的早期,会有“雷诺氏综合症”的表现,一旦出现了这种现象并且伴随间歇性跛行,一定要到医院进行确诊,如果治疗太晚,只会带来截肢的严重后果。
——何远翔(长征医院血管外科主治医师)  ●你是否患上“雷诺氏综合症”?
“雷诺氏综合症”是指肢体动脉和小动脉出现阵发性的收缩状态,经常表现为手指和足趾的皮肤出现苍白、青紫和潮红,伴随刺痛和麻木感,并呈间歇性改变。
怎么判断你到底是属于正常的怕冷,还是患上了“雷诺氏综合症”呢?温海主任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测试办法:在冬天把手放在冷水下冲洗,一般人只要四分钟左右,手就能慢慢恢复红润。而如果你患有“雷诺氏综合症”,手指会一直苍白,因为血管受到冰冷刺激后长时间处于收缩状态,然后,手指又会因血管痉挛和过度扩张而发紫,最后才恢复到正常的潮红。
  ●它无足轻重?
  如果“雷诺氏综合症”比较轻微,可以不必看医生。但温主任指出,该病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发性疾病,叫做“雷诺氏病”,80%发于女性,发病原因至今不明,和家族史以及内分泌失调有关,有些患者会出现血液的改变,发病时皮肤会出现左右对称的苍白、青紫和潮红。
而备受关注的其实是一种“雷诺氏现象”,它和“雷诺氏病”的最大区别在于其症状是不对称的。它发病急,通常发生在50岁以下的人群,特别是女性,开始时常限于一两个手指,有些患者还会出现发烧、乏力和消瘦的症状,严重者会出现指端溃疡和手指皮肤坏死。
“雷诺氏现象”并不是一种原发性疾病,而经常是一些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的首发症状,也可能是慢性闭塞性动脉疾病、风湿病以及免疫系统功能改变的表现。何远翔医师提到,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闭塞性动脉硬化、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最初表现就是“雷诺氏现象”,另外,像红斑狼疮、内风湿性关节炎以及皮肌炎、硬皮病的早期症状都会有“雷诺氏现象”发生。
  这些疾病中不乏后果严重的,何医生指出,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和闭塞性动脉硬化最糟的结果就是截肢;而温主任也告诉我们,像硬皮病最后会全身皮肤发硬,吞咽困难,肺部纤维化,严重的皮肌炎会伴发肿瘤,而红斑狼疮的危害更是不言而喻了。所以,两位专家叮嘱,如果有“雷诺氏综合症”的表现,千万不可忽视,要到医院确诊,排除其他原发性疾病的可能。
  ●你该怎么治?
  医生一般会采用利血平和扩张血管的药来进行治疗,而中医会选活血化瘀的药物。不过最重要的,还是你自己应该怎样在生活中来保护脆弱的手脚。有一些来自专家们的叮咛,不可不听:
  1、不要吸烟(包括二手烟)。香烟会收缩手指和脚趾的血管,减缓血液流通。这对“雷诺氏症”患者的影响尤为严重。
  2、不要喝咖啡或是含咖啡因的饮料。它们会压缩血管并干扰正常的血液循环。
  3、别挨饿。寒冷和饥饿密切相关,不及时地补充能量,身体就很难在寒冬保持温暖。
  4、养成良好的保暖习惯,除了多加衣物以及给予手脚特别的保暖物之外,还可以通过浸泡热水来训练你的抗寒能力。  TIPS:浸泡热水,训练抗寒能力
  这是美国马萨诸塞州军部环境医学研究所的默里·哈姆雷特博士用来训练士兵的好办法:首先,坐在温度适宜的房间里把手浸泡在摄氏40-42度的温水中2-5分钟,然后到寒冷的室外,把手在同样温度的水中浸泡10分钟,接着回到室内,把手放在温水中再浸泡2-5分钟。我们知道,寒冷的环境通常会使血管末梢收缩,而温水又会让血管末梢张开,当你重复地让血管在寒冷的环境中张开时,实际上你是在有效训练手抗衡血管的收缩反应,经过50次训练后,你的手就能更容易抵御严寒侵袭了。  PART3:推拿专家如是说:
  人的身体有一些相关的穴位,对于激发阳气、治疗手足冰冷起关键的作用。其中包括手臂上的“曲池”、“列缺”穴,手背上的“合谷”穴,肚脐下的“气海”穴,大腿内侧的“血海”穴,小腿外侧的“足三里”,脚踝上的“三阴交”,还有脚底的“涌泉”穴。
  在著名的中医学典籍《千金要方》和道家经典《道藏》中早有通过推拿和按摩手法来治疗手足冰冷的办法,很值得效仿。
  中医认为,大多数手足冰冷症的关键还是在于阳气不足,气血失调,阴阳不和,所以朱主任结合古人经验和自身实践所得,研究出一套治疗手足冰冷的按摩操,它简便可行,在办公室也随时可以操作。  ●手:
  STEP1:抚摩手臂——疏通阴阳经脉
HOW:从手掌内侧往上抚摩,到手臂和肩部交接处,再从手臂外侧向下抚摩到手指,连续三次。然后抚摩另一只手臂。女性要先抚摩右臂,男性先抚摩左臂,下面的动作也同样遵循“男左女右”的原则。
  WHY:手臂上有三条阴经(在手臂内侧)和阳经(在手臂外侧),从上到下抚摩手臂,
就是要疏通阴经和阳经,解决阴阳不和谐。  STEP2:捶手臂——把血液输送到手掌
  HOW:从肩内俞穴(在手臂和肩膀交接的凹陷处)开始,从上往下捶手臂,重复三次,注意,方向是从上往下,不要来回捶打。
  WHY:把血液输送到前臂和手指,促进气血流动,所以,在捶打时还不要忘了动用意念的力量,不断告诉自己:“血液在涌向手掌、手指……”。  STEP3:按摩六大穴位——激活经气
  HOW:按摩“曲池”穴(手肘弯曲时的交接线的尽头处)20下,“列缺”穴(侧掌,桡骨茎突上方)20下,“合谷”穴(虎口处)20下,“内关”、“外关”穴(“内关”在腕横纹上两寸,前臂正中,外关在手臂背面的相应位置)20下,内外“劳宫”穴(内劳宫在掌心,外劳宫在手背的相应位置)20下。
  WHY:这些穴位是位于三大阴经和阳经上的重要穴位,按摩它们可以调节阴阳;特别是“曲池”和“合谷”穴,在阳气最盛的大肠经上,是激发阳气的关键穴位。STEP4:揉捏指关节,搓手、甩手——增大手掌和手指上的血液流通量,促进气血循环。
  HOW:按摩、揉捏指关节,从小指、无名指依次按摩到大拇指,再搓摩两手的手背、手心,最后做甩手动作。
  WHY:十指和脏腑功能息息相关,小指主肾脏,无名指主肺(所以,经常咳嗽的人要多按摩无名指),中指主心脏,食指主肝脏,拇指主脾。所以按摩手指不仅促进血液循环,还能够调节脏腑功能的阴阳失调,从根本上治疗手足冰冷。甩手动作则能帮助血液涌向十指。  ●脚:
  STEP1:先捶“风市”穴,再捶大小腿。——激活下肢阳气,把血液输送到脚上
  HOW:捶打“风市”穴(直立垂手肘,中指尖下)200下,再从上到下捶打大腿、小腿三遍,先捶外侧,再捶内侧。
  WHY:“风市”穴是腿部的阳经——足少阳胆经上的重要穴位,击打它可以激活下肢的阳气。捶打大小腿的目的则是为了把血液输送到足部,促进血液循环。  STEP2:按摩四大穴位——调节阴阳失和
  HOW:按摩“血海”穴(屈膝,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三阴交”穴(内踝尖上面三寸,小腿内侧)、“足三里”穴(膝眼下三寸,小腿外侧)各20下,按揉或是摩擦“涌泉”穴100下。
  WHY:“血海”穴在足太阴脾经上,是治疗内分泌失调,调节气血平衡的穴道;“三阴交”穴在三条阴经的交汇处,是非常重要的穴位,中医上常用按摩“三阴交”穴来治疗失眠、月经失调等多种病症。至于“涌泉”穴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中医上把这个位于脚心的穴道称为“接地气”的枢纽,按揉它可以调节气血、治疗失眠。
  STEP3:拧动脚趾——促进血液循环
  HOW:象拧水龙头那样试着拧动脚趾,拧到发热为止,同样是从小趾到大脚趾,然后转动踝关节10-20下。
  WHY:促进血液循环,活动关节。  ●丹田:
  中医里有“气归丹田”的说法,“丹田”内汇聚了身体的真气,这里有一个掌管气血的关键穴位叫“气海”,它的位置在肚脐下一寸半的位置,将两手叠放在这里(女的右手在下,男的左手在下),分别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旋转60下,再放在这里不动,深呼吸三次。
最后,朱主任还有一句特别的提醒,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避免过度焦虑。因为焦虑引起“火”气上行,“火”气集中于头部,则无法达到四肢。所以反过来说,放松自己,也是防止手脚冰冷的诀窍。  PART4:营养专家如是说:
  营养专家如是说:营养是健康的物质基础,食物犹如人的动力源泉,生热营养素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代谢产生的能量是维持体温的直接能源。饥寒交迫,吃饱了不冷,大家可能都有这个体会。因此,饮食营养对于保温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药补不如食补,在选择食物时,可以选用能量高的,即动物性食品可以适当多用些;也可以多选些有扩张血管作用的食物。  ●让身体暖和的食物
  在冬天,并不只是喝热汤,吃牛肉、羊肉、辣椒能够保暖,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吃了可以让手脚不再发冷的食物:
  根茎类蔬菜,如芋头、红薯、胡萝卜等。
  含铁丰富的食物。很多手脚容易发凉的人都有贫血,所以补充铁质至关重要。多吃颜色偏红的肉类、肝脏类、苹果、菠菜、红枣、枸杞等。
  多补充维生素E。维生素E可以扩张末梢血管,对于末梢血液循环畅通很有帮助,记得要长期服用,至少要持续3个月以上才可见效,而且每天必须服用210-250IU。含维生素E的食物包括植物油、大豆及其制品、绿豆、赤小豆、黑芝麻、核桃等。
  含有烟碱酸的食物——烟碱酸对于稳定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很有帮助,更可扩张末梢血管,如果大量服用,甚至会脸部通红发烫。在动物肝脏、蛋、牛奶、全麦制品、芝麻、香菇、花生中都含有烟碱酸,多吃一些,未尝不可。  ●四款美味暖身煲
  营养专家推荐了几款能够带来贴心温暖的美味汤煲,在闲来无事的周末给自己煲上暖暖的一锅,哪里还怕什么寒风肆虐呢?  1、当归羊肉羹
  材料:黄芪25克,羊肉500克,葱、生姜、料酒、味精、食盐各适量。
  制作:1、羊肉洗净,切小块;当归、黄芪洗净,用纱布包好;将羊肉块放入锅中,加水适量。再将药包与葱、姜、盐、料酒一起放进锅中,置武火上煮沸,再用文火煨炖,直到羊肉熟烂。
  温暖叮咛:这是治手脚冰冷的“王牌汤羹”,不过记得别吃太多,特别不要在干燥的秋季就吃上了,容易上火的。  2、黑木耳鲳鱼汤
材料:鲳鱼1条,黑木耳10克。
  制作:黑木耳泡发洗干净;鲳鱼去内脏洗净;炒锅内加油烧热,入鱼稍煎;鱼煎至皮色略黄,加料酒、生姜、盐、黑木耳、水适量,中火煮15分钟,放味精、葱花略煮而成。
  温暖叮咛:这是通过补益胃气来养气血的汤,所以,食欲不好,消化不良的人就更要尝一尝。  3、参归鸽肉汤
  材料:鸽子1只,党参25克,当归12克,调味品适量。
  制作:鸽子去毛及内脏;将中药洗净,用纱布包好;鸽子和药包一起入锅中,加水煮到鸽肉熟烂。再取出药袋,加入调料,盛汤碗内即可。
  温暖叮咛:如果你除了手脚冰冷之外,还总是没精打采,脸色也不好,而且舌头边有牙齿印,那试一试这份汤煲就没错了。  4、猪蹄花生大枣汤
  材料:猪蹄2只,花生50克(连衣),大枣10枚,调味品适量。
  制作:1、花生、大枣、猪蹄洗净;将猪蹄、花生、大枣一同放进锅中,加水共煮至熟烂,加入调料即可。
  温暖叮咛:既健脾胃,又养血,如果你有贫血的毛病,一定要多喝一点。  PART5:来自国外的心理疗法——生物反馈法(1P)
  国外流行一种“升高手温法”来为手脚驱除寒意。它利用了人体神经系统的紧张程度对皮肤温度的影响的原理,因为人越紧张,手脚等人体周边组织的温度越低;相反人越放松,人体周边组织的温度则越高。“升高手温法”就通过测试手温来帮助人了解自身紧张度对手温的影响,从而有效地放松自己,调控手温。
  测试时把测温计贴在中指上,并且要在摄氏21-23度的室温下读取温度,了解自己手温随着紧张程度的变化,一旦手温降低,就意味着你的紧张程度升高,所以要对自己进行放松训练。
  放松法:
  放松法有很多种,建议你都可以试试,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这些方法的关键就是要集中注意力,进行深度放松。
  深呼吸法:最常用也是最古老的放松方法。运用腹式呼吸,并注意要用比吸气更长的时间慢慢将气呼出。
  肌肉紧张法:将肌肉尽力绷紧,然后再彻底放松。这种紧绷肌肉后得到的放松感,就好象你通过娱乐后得到的放松感。
  想象法:想象自己在一个平和、温暖、安静的环境中(比如躺在美丽的海滩上、温暖的冬日阳光下)而达到放松的状态。
  音乐放松法:音乐用于心理治疗的潜力无穷。有的人只要坐在一张舒服的椅子上听听喜欢的轻音乐,就可以提高手部温度。
  自我暗示法:用积极的语言进行自我暗示。比如可以对自己说:我感到非常放松;我的手开始变暖和了;我能感到血液流入我的手指等等。这个方法很简单,几乎对每个人都适用。
专注法:在专注训练中需要想象体内有一个内在的空间。可以想象两眼间存在一个空间;想象手指间被空间填满。每想到一个地方,就把注意力专注于那里并保持十秒钟。
  一旦你发现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就要每天例行做一次放松练习。为了达到最大功效,每次练习时都需要把手温提升到摄氏35度左右并保持五分钟。手部升温的练习熟练之后,就可以练习对脚部升温。每天坚持,简单的方法一样可以让你的手脚从此变得温暖灵活。  TIPS:脚部升温练习的注意事项:
  1、升高脚的温度要比升高手的温度难得多。尤其在冬天,脚的温度要比手的温度要低很多。因此,在做脚部升温练习时,室内温度至少要保持在摄氏33度左右。
  2、温度计放在第一个或是第二个脚趾头上,此外练习时要用毯子把脚盖起来。
  3、全身放松后,把注意力主要放在下半身的放松上。
冬季养生8要  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冻虫伏,自然界万物闭藏。冬季养生要顺应体内阳气的潜藏,以敛阴护阳为原则。
  一要少出大汗
  冬季属阴,以固护阴精为本,宜少泄津液。故冬“去寒就温”,预防寒冷侵袭是必要的。但也不可暴暖,尤忌厚衣重裘,向火醉酒,烘烤腹背,暴暖大汗。
  二要健脚板
  健脚即健身。必须经常保持脚的清洁干燥,袜子勤洗勤换,每天坚持用温热水洗脚时,还应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每天坚持步行半小时以上,活动双脚。早晚坚持搓揉脚心,以促进血液循环。此外,选一双舒适、暖和轻便、吸湿性能好的鞋子也非常重要。
  三要防犯病
  冬季气候诱使慢性病复发或加重,寒冷还刺激心肌梗死、中风的发生,使血压升高和溃疡病、风湿病、青光眼等病症状加剧。因此,冬季应注意防寒保暖,特别是预防大风降温天气对机体的不良刺激,备好急救药品。同时还应重视耐寒锻炼,提高御寒及抗病能力,预防呼吸道疾病发生。
  四要水量足
  冬日虽排汗排尿减少,但大脑与身体各器官的细胞仍需水分滋养,以保证正常的新陈代谢。一般每日补水仍不应少于2000~3000毫升。
  五要调精神
  冬天确实易使人身心处于低落状态。冬天改变情绪的最佳方法就是活动,慢跑、跳舞、滑冰、打球等,是消除冬季烦闷,保养精神的良药。
  六要空气好
  冬季室内空气污染程度比室外严重数十倍,应注意常开门窗通风换气,或在室内放一台负离子发生器,以清洁空气,健脑提神。
  七要粥调养
  冬季饮食忌黏硬生冷。营养专家提倡晨起食热粥,晚餐宜节食,以养胃气。特别是羊肉粥、糯米红枣百合粥、八宝粥、小米牛奶冰糖粥等最适宜。
  八要入睡早
  冬日阳气肃杀,夜间尤甚,古人主张“早卧迟起”。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
冬令进补须防内火亢盛?
  冬季进补是我国几千年来用于防病强身的传统方法。寒冷的冬季,人体生理活动处于抑制状态,新陈代谢减慢,通过进补,可以使人体获得更多的能量,以滋养五脏,防御寒邪。然而,进补要因人而异,否则会引起“内火”亢盛,引发多种疾病。

  食补:食补要根据自己身体所需对症进食。若平素口干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灼热、喜进冷食者,则多为阴虚内热体质,应食鸭肉、鹅肉、鳖、龟、藕、木耳等为宜;若平素肢凉怕冷、喜进热食,则多为阳虚体质,应食羊肉、狗肉、鸡肉等温热食物为宜。

  药补: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是药三分毒”。冬季药补,必须结合自己的体质和病情选用补益药,以免“虚不受补”。阴虚内热体质者可用较为平和的滋阴药物,如沙参、百合、女贞子、鸡子黄等;阳虚体质者可用温性的人参、黄芪、大枣、荔枝、枸杞子等药物。无论阴虚、阳虚,进补时都不宜过量。
  阴虚内热体质者若选用温热的补阳药物或食物,则使内热更盛,如心火内盛可出现心烦易怒、失眠、口干、口腔溃疡等;胃火内盛可出现多食善饥、上腹灼热不适、口干口苦等;肝火内盛可出现血压升高、头痛、头晕、耳鸣、眼干、烦躁易怒等。因此,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季,进补也有温热、寒凉之分,不能盲目进补。
三类人群适宜“冬病冬治”  “冬病”是指每到冬天发作或加重的某些疾病,冬发夏止或冬重夏轻的主要疾病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过敏性鼻炎,以及冻疮、肩周炎、风湿性筋骨痛和某些心血管疾病等。
  阳气虚弱,机体抵抗力低下,长时间服药治疗效果不佳,这三类人群比较适宜“冬病冬治”疗法。该疗法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医学观和“上医治未病”的预防观,治疗时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等疗法。
  对于正在发病的患者,可随时到医院针灸科进行治疗;尚未发病的患者,可以在“冬至”(今年是12月22日)进九前1~2周来治疗,一般需要经过3个冬天的治疗,才能取得很好的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治疗后3天之内不能洗澡,不要吃鱼、虾以及海鲜、辛辣的食物,同时要戒除烟、酒。
冬季,巧补肾防治慢性病  冬季是补肾虚的最佳时节。这个季节补肾能改善乏力、起夜、腰膝酸软等肾虚症状,还可达到辅助治疗一些慢性病的目的。中医辨证理论认为:补肾治虚,既要分清气、血、阴、阳和五脏六腑哪方面虚,又要找到与之相关联的因素,气血双补、五脏同治,这样才能达到目的。
  中医的五行学说阐述了五脏间的相互联系,中医常利用这种联系来进行整体治疗。例如肺属金、脾属土,肺病治脾,就是中医五行学说的“培土生金法”;肝病治肾,因为肾水能生肝木,肝肾同源,用的是“滋水涵木法”;肝病治脾,是依据肝木能克脾土的理论:“扶土可抑木”。由此可以看出人体的气血是相关的,阴阳是互生的。而肾是五脏之母,百病之源,补肾可以通过对人体气血阴阳、五脏六腑的全面调节治疗,对中老年常见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治疗达到好的效果。
跟中医学降压  72岁的老中医阮国治,退休前发现高血压,但身体强壮的他没放在心上,结果在2000年突发心绞痛。7年来,他改变生活方式,把血压控制到理想水平,冠心病再也没有发作过。
  测量血压一天三次
  阮老发现自己发病的根源就是不按时吃药。他每天坐完门诊已是下午一点多,回到家吃完午饭,再间隔半小时后吃降压药,这时已是两点半左右。用药不规律,血压控制不稳,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自从发病后,他买了血压计,每天早晨、午睡后、晚上定时让老伴给他测量血压,并且把血压情况画成表格。每半个月,把血压记录拿给医生。在观测三个月血压变化后,专科医生为其确定了服药时间和种类,阮老也坚持按时按量服药,如今他的血压再也没有出现大的波动。
  吃白菜帮对付便秘
  对于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来讲,保持大小便通畅非常重要,而白菜中含有较多的粗纤维,可以解渴利尿、润肠通便。许多人吃白菜都喜欢吃叶子,而阮老却把白菜帮子“包圆”了,因为白菜帮子中粗纤维含量更多。
  根据时令来穿衣服
  对于高血压病人来讲,保暖很重要,因为冠心病、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大多是在秋冬季发作。阮老的保暖经验是,穿衣要跟着24节气走,秋冬季穿衣要提前一个时令,春夏时要拖后一个时令。
  晨起叩耳梳头三次
  阮老还自创了老年健身操,每天早晨起床后做三次:身体站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叩在耳朵上,双手同时按压耳朵。中医认为耳朵的形状就像一个头下脚上的倒着的胎儿,它上面的穴位与全身五脏六腑的全部器官都有对应。
  此外,阮老还喜欢用牛角梳梳头,通过按摩头顶的“百会穴”,进而起到健脑提神、散风明目、防治头痛的作用。
冬令进补应因人而异  冬令进补,一定要在专家指导下进行,不然盲目听信一些传言,否则可能适得其反补出副作用。所以说冬令进补也宜因人而异,应当科学进补。
  有的人认为吃海狗鞭、鹿鞭等就可以“补肾壮阳”,其实随便滥吃这些补品不仅不能助性,吃不好反而危害健康。吃进去的动物“鞭”进入人体后,跟其他食物一样,都必须经过消化道消化、吸收,然后成为蛋白、脂肪、糖及其他营养物质,再被人体吸收利用,而不是吃什么器官就补到什么器官上。另外,动物的“鞭”所含的营养素与其他食物差不多,即使是动物“鞭”中本身含有的一些雄激素,但经过加热、消化后基本已被破坏,并不能给人多补雄激素,所以说,用它来壮阳是没有意义的。
  一般滋补性药物宜在饭前空腹时服用,以利于吸收。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宜在饭后服用。安神药及壮骨药宜在临睡前服用。在进补期间,要适当忌口。如服人参或西洋参,忌食萝卜及浓茶;阴虚阳亢内热,忌食辛辣助火食品;肥胖痰多者,忌肥腻油性食物;疮疡及皮肤病人,忌鱼虾腥味;阳虚畏寒者,忌食柿子、生梨等性寒水果。
  根据个人体质的不同,在进补时要有所注意。比如红参、高丽参以及牛、羊、狗肉等都是较为温热的食品,适合手足发凉、怕冷、脸色发白的人,而对于痰多且颜色发黄、质地较黏者以及面红耳赤、急躁、口渴、口苦、大便干燥等症状的人就不适合,这一人群更适合服用西洋参等比较平和的补品。如果发现在进补一段时间后口舌生疮、咽喉疼痛,就应配合服用枸杞子、菊花等偏凉的药调合。高血压患者不适合多吃吃人参、牛肉、羊肉等,应多吃蔬菜、水果等比较清淡的食品。
中医世家饮食7律
  程莘农: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认定的500名老中医之一,在中医针灸领域被誉为“将针灸推向世界的第一人”。85岁高龄创办品牌中医连锁机构-大诚中医。   古人说“上工治未病”,程老无疑是当今的“上医”,年届86岁高龄,仍然耳聪目明,精神矍铄。作为一流的中医大家,有什么独特的养生之道呢?   原来,中医世家遵循的就是一套严格的饮食规范-认真地吃。
  不偏食
  我爷爷在日常饮食中,没有特别嗜好或忌吃的食物,日常餐桌上的蔬菜、肉食都悉数笑纳。这正符合中医饮食调养中“和五味”的原则,即食不可偏,饮食搭配上要全面营养。
  饮食品种不可过多
  中医有言“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讲了吃杂食的必要。但一餐食物品种也不可以过多,否则就叫做“目食”-是用眼睛看的而不是吃的。从现代科学角度讲,一餐只要有谷类、肉类、蔬菜、水果,就可以满足需要。
  只吃七八分饱
  我爷爷在进餐时虽然对各种食物都不挑剔,但每类食物都适量而止,绝不多吃,每餐只吃七八分饱。如果在没有到正餐的时间觉得饿了,就先吃一点饼干等小点心,让身体既不处于过饱的状态,也不处于过饥的状态。这正符合中医饮食调节中的“饮食有节”的原则:进食定量、定时。
  没有食欲时不进食
  现代社会,人们习惯了一日三餐的生活,却忽略了进餐的另外一个方面,即进餐的本质-“饿了才吃,不饿不吃”。中医养生学认为,在没有食欲时,不应勉强进食,过分强食,脾胃也会受伤。
  专心用餐是饮食卫生
  同时,不要给吃饭本身赋予太多的附带意义。餐桌就是餐桌,吃就好了,不要变成重要的社交场合,用餐时谈话、观看表演都是一种“饮食不卫生”,影响食欲、消化,违背了饮食的本质。
  饮食清淡
  清淡饮食有两层含意:一是不要太油腻。不要有过多的动物性食品和烟熏油炸食品。二是不要太咸。我夜夜认为淡食最宜人,每餐以轻、清、甜、淡食物为好。
  吃温暖食物
  脾胃容易被寒气、湿气困扰,暖食对它最有益,暖可以温暖脾胃,增加它消化、吸收食物的能力。“暖食”的意思是不可以烫口、凉胃,以热不灼唇,冷不冰齿为度。
  时代变迁,程门后代在秉承饮食养生理念的同时,也加入了自己的特色……
  程氏第二代传人:程红锋
  我父亲程红锋的饮食习惯和我爷爷非常相像,不过他有两种嗜好。他喜欢吃鱼,多会选择清蒸,清蒸武昌鱼等菜肴经常可以在他餐桌上见到。他还特别喜欢用萝卜佐餐,如红烧萝卜、萝卜丝汤等。他认为萝卜具有降气、消食、消胀的作用,对身体健康很有益处。
  程氏第三代传人:程凯
  我平时很忙,所以在饮食习惯上既保留了家族传承,又总结出自己适用的饮食方式。因为很少在家吃饭,我经常用一些粗粮来丰富饮食。例如用各种豆类及杂粮熬成的杂粮粥;或以玉米为主食;有时将山药去皮、切块,和乌鸡或柴鸡一起熬煮,再加上枸杞、红枣等,制成一道高汤,既家常,营养又丰富。
  程老一日食谱
  早餐:白薯粥一碗、萝卜丝咸菜一碟或者牛奶/豆浆一杯加两块点心。
  午餐:炒青菜、鸡蛋羹、米饭一小碗(有时也以芋头、山药作为主食)。
  晚餐:稀饭或者白菜汤饭(用白菜制成菜汤再加入米饭一起制成的菜汤饭)。
沈教授谈饮食疗法在中医养生与康复中的作用
  沈英森教授为广东省名中医及全国第3批师带徒老中医药专家之一,从医二十余载,精研医理,德高学深,对中国传统食疗及中医养生与康复学亦有一定见解,现特将沈教授对食疗与中医养生康复关系的认识介绍如下。中国的食疗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通过研究如何烹饪和食用食物,并结合中医药,达到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促进病后康复,减缓衰老的目的。这种寓医药于日常饮食之中的食物疗法,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医养生与康复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对中医养生与康复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预防疾病  针对健康人群,防患于未然。《本草纲目》记载:“饮食者,人之命脉也,而营卫以赖之。”张景岳称:“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说明饮食对维持人体健康关系重大。合理安排饮食保证机体的营养,使五脏功能旺盛、气血充实,远离疾病。恰如《内经》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医认为,人处在天地之间,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饮膳正要》中说:“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就是根据四时寒暑变化,通过调整饮食以达到协调机体内外阴阳的作用。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寒温差异亦较大,对其饮食也应有所选择以达到协调机体内外阴阳的作用。如气候干燥的西北平原,应常食银耳、梨等柔润之品;而气候潮湿的东南山区,则应多吃薏米仁、蚕豆等健脾化湿的食物。不同体质对各种不同属性饮食物质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匡调元在《体质食疗学》中就提出了“辨顶论育”的概念,强调每个人的饮食应按其不同体质而有所取舍。如阳虚畏寒者,宜食韭菜、煨姜炖狗肉等温补壮阳的食物。阴虚火旺者,宜食木耳、龙眼肉炖甲鱼等滋阴润燥的食物。以上说明季节气候、地理环境、个人体质的差异,须因时、因地、因人施食以达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目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是古人对合理膳食结构的一种认识,蕴含着食物要合理搭配,种类要丰富多样,同时兼顾谷、肉、果、菜五味属性的寓意。可见古人对膳食结构平衡是相当讲究的,也就是现代生活强调的营养均衡。营养失衡,就会导致疾病,而通过食物的全面配合,或有针对性的加强某些营养食物就可以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中医学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有用动物肝脏预防夜盲症,用海带预防甲状腺肿大,用谷皮、麦麸预防脚气病,用水果和蔬菜预防坏血病等记载[1]。此外,中医食疗还发挥某些食物的特异性作用,直接用于某些疾病的预防。如:大蒜、生姜、葱白可预防感冒;鲜白萝卜、鲜橄榄煎服可预防白喉;生山楂、红茶、燕麦可预防动脉硬化;薏苡粥预防癌症等。
  2? 健身延年  儿童、妇女、老年人等有特殊需要的人群,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满足其不同的需要。中医认为,小儿属纯阳之体,如无病痛,不宜着意进食滋补品,只需平素合理调配饮食,防止随心所欲偏食嗜食,尤其是目前独生子女多的情况下,为人父母者不可采取揠苗助长之法,着意给孩子“补品”,以免造成由于某些营养过剩而出现的营养不良症。经期是女性的特殊生理阶段,月经期间的女性特别容易疲劳,消化功能减弱,胃口欠佳。因此,饮食上应注意食物的清淡和易于消化吸收,避免食用酸菜、辣椒、芥末、胡椒等过酸和刺激性较大的食品。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月经期间还应补充一些利于“经水之行”的温补类食品。如果经期血过多,平时可食用一些调养补血的药膳,不仅可以补血养血,还有助于红颜常驻。如菠菜猪肝汤、莲子桂圆汤、猪肝汤、莲子桂圆汤、猪肝粥、杞子红枣煲鸡蛋等。妊娠期妇女,脏腑经络之血注于冲任,以养胎元。母体多表现阴虚阳亢状态,此时可进食甘平、甘凉补益之品,避免食用辛辣、腥膻之物,以免耗伤阴血而影响胎元。妊娠后期,胎儿逐渐长大,影响母体气机升降,易产生气滞现象,故应少食荞麦、高梁、番薯等易引起胀气和涩肠的食物[1]。随着年龄的增长,脏腑功能逐渐减退,肾之精气渐衰,精血不足,则易导致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失去平衡而出现疾患。从中医养生抗衰防老所确立的治则治法来看,老年期膳食总以调整阴阳和脏腑气血之平衡为原则,宜食用清淡易消化又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钙质的食物以延缓衰老,增进健康。常用与抗衰老有关的食物有:蜂乳、花粉、大豆及豆制品、花生、黑芝麻、核桃、牛奶、银耳、香菇、新鲜蔬菜、水果、瘦肉之类。忌食高糖高脂,及有伤津耗液之弊的辛辣、腥膻食品及发物,如油炸食品、海腥、辣椒、羊肉、猪头肉、咖啡等。
  3? 辅助治疗  针对病情,辨证施食,饮食疗法可作为各种疾病的辅助疗法。药食同源,食物与药物都有治疗疾病的作用。但食物每人每天都要吃,较药物与人们的关系更加密切,历代医家也都主张“食疗”。如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有关食疗法的条文约80余处。全书运用的食物性药38种,组成的食疗方13首,70%的方中运用了食物性药,治疗疾病10余种[2]。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食疗篇说“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阐明调摄饮食是防病、祛病的上策;能用食物治愈疾病,解人忧愁的医生方称之高明。中医治病以辨证施治为指导思想,对于食疗,同样强调辨证施食。辨证食治主张辨别证候、分析症状而进行食治,在具体应用时,更应结合临床表现,如同为虚证,以面色苍白,气短声低,神疲乏力,四肢倦怠,舌质淡红,脉细弱无力为表现的气虚者,宜食用糯米、山药、香菇、鸡肉等以补气;以面色无华,唇甲色淡,头晕目眩,形体消瘦,舌淡嫩,脉细弱等为表现的血虚者,宜食用龙眼肉、黑木耳、菠菜、牛肉等以补血。同为咳嗽患者,如感受风寒表现为咳嗽有力、气急、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头痛、恶寒、无汗、苔薄白,脉浮紧者,宜食葱白粥以疏散风寒、宣肺止咳;感受风热表现为咳嗽频剧、气粗、咳声嘶哑、痰稠色黄、咳时烘热汗出、咽痛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者,则宜食饴糖萝卜粥以疏风清热、清肺化痰。还应注意辨证和辨病相结合,对现代临床上的常见疾病,通过辨证来择用相应的食疗药膳。例如中医学将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的糖尿病称为消渴病,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型,根据临床辨证分别采用不同药膳进行治疗,以降低血糖及尿糖。上消型以多饮为主,小便较多、色黄、咽干灼热、食量如常、舌红少津、苔黄而干。多采用生津止渴、清热润肺的方法调整,可用五汁饮:莲藕100g,梨200g,荸荠100g,麦冬15g,芦苇根30g。中消型常以多食易饥为主,伴有口渴多饮、口苦、口臭、口干、小便频、大便干结。宜清胃泻火、养阴生津,可用山药粳米粥:山药50g,黄精、沙参各15g,粳米50g。下消型以小便频多为主。一般采用滋阴补肾、清热降火的方法调理,可以枸杞炖兔肉:枸杞子30g,兔肉250g,洋葱100g,油、盐适量。
  4? 滋补强身  饮食疗法对于病后、产后及年老身体虚弱者作用明显。《素问·热论》云:“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说明患病时的不当饮食,对疾病的转归、预后以及复发等都有影响。疾病后期及多种慢性病程因正气不足,机体气、血、津液和经络脏腑等生理功能减弱、抗病能力低下,而表现出虚弱、不足、衰退等现象。如果不注意从饮食调养入手以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其机体病理变化难以痊愈。即使一时治好,又会复发。此时进补食治之品,既是治标,更为治本,标本兼治,药食化一。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善用药才,使病祛而进五谷者,真得补之道也。”说明运用药物攻邪之后,要采用谷肉果菜之品补虚复损法以调胃气,助胃气恢复以祛除余邪,肠胃洁,脾土新,则胃气生。对于体质虚弱或慢性虚证患者,可用血肉有情之品来滋补。如鸡汤可用于虚劳,当归羊肉汤可用于产后血虚,胎盘粉用于补肾强身,猪骨髓用于补脑益智,动物脏器用于滋补相应的脏腑等。中医认为,“产后必虚”。产妇多表现阴血亏虚、或淤血内停等症象。另一方面产妇还要以乳汁喂养婴儿。因此,产后的饮食原则以平补阴阳气血,尤以滋阴养血为主,可进食甘平甘凉类粮食、畜肉、禽肉和蛋乳类食品,慎食或忌食辛燥伤阴,发物、寒性生冷食物。正如《饮膳正要》所说:“母勿太寒乳之,母勿太热乳之……乳母忌食寒凉发病之物[1]。”
  5? 总结  中医养生与康复学是研究和阐述人类生命生长规律,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益寿延年基础理论、方法的一门实用学科。其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以及康复治疗等内容。作为我国传统食养经验的总结,食疗自然成为其中的重要板块,对其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乃中医养生与康复学中的至理名言。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开始向往更高层次的生活质量,特别是对健康长寿的追求日益迫切。人们既要求吃得好,又要吃出健康,在膳食中追求养生、防病、治病、美容和美体的效果。特别是当人们身体出现某些疾患的时候,更希望用膳食来代替毒副作用大的合成西药,达到“在疾病中美食,在美食中治病”的目的。近年来,许多科研、医疗、制药、饮食部门开发研制出的食疗产品如龟鳖丸、八宝粥、娃哈哈、脑黄金等,受到国内外市场的普遍欢迎,预示着我国传统中医食疗将在中医养生与康复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秋冬怎样驱寒保暖
  秋冬如何做好驱寒保暖促健康,这是中医养生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在耗损阳气的冬天,万物消长,最适合藏养生命活力。以下对抗寒冷的6招,不妨试试。
  规律运动效果好? 提高自己的抗寒能力,运动是最好的方式。持续规律的运动养生习惯,可让怕冷者的体质得到改善。运动可刺激肌肉、加快血液循环,提升免疫力。
  但是冬季运动不宜太激烈,一般运动到身体微微出汗,在家打打太极拳、做做柔软活动,练练甩手功(轻松自然前后摆动),都可以加快血液循环。
  温暖食物不可少? 食物也是最快可以让身体感到暖和的一招,尤其是热腾腾的饮食。如含高蛋白质的热牛奶、温补功效的红糖姜茶,或是西洋的迷迭香茶、肉桂茶,都是取暖的好来源。
  芝麻、花生中含维生素E和丰富的氨基酸,可以帮助维生素B的吸收,加强神经系统对抗寒冷的能力。维生素E具有扩张血管作用,可以加强末梢血液循环。补气养血的核桃,营养价值丰富,适合长期咳喘的患者在冬天食用。
  一些辛辣的香料,如葱、姜、蒜等,也会使体内产生温热感觉,但高血压、躁热及皮肤过敏者尽量少用。牛肉、羊肉、牛奶等营养丰富,适合在秋冬季节温补身体。另外,可适当增加主食,补充热量。
  进补因人而异? 进补的原则是为了调理虚弱体质,增强体力抵抗寒冷,但现代人营养丰富,其实并非每个人都需要进补。一般容易出现手脚冰冷的人,可以补充一些温补的药膳如四物汤、十全大补汤等,加速血液循环。若平时容易口干舌燥、口臭、便秘或是高血压患者,进补如同火上加油,应该适可而止。如果患有感冒、发热及腹泻,最好停止各类补品,以免加重病情。
  缓解压力心情好? 压力损耗人的体质,也降低人的御寒能力。现代人睡眠时间不足,运动量少,工作时间不规律,在这种紧张的情況下,血管持续收缩,血液循环变得愈来愈差。因此养生学专家建议,最好有意识地放松自己,缓解压力,比方说与朋友聚聚、听音乐、学会放轻松。
  充足睡眠养阳气? 中医提到阳气可以推动五脏六腑的运作,是人体温暖的来源,阳气不足时容易精神倦怠和怕冷。充足睡眠可以补充阳气的不足。尤其冬天宜早睡晚起,晚上10点睡,太阳出来之后再起床,一来可以避开清晨的严寒,也可以减少慢性病患者因温差过大而造成血管急速收缩,导致心脏病、中风发作的危险。尽量不要熬夜。据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凌晨1点时,人体肾上腺素分泌最低,此时抵抗力特別弱,只要温度降低一点,一些气喘的患者最易在此时发作。充足睡眠及休息,身体才有足够的体力去抵抗外来寒冷及压力。
  温水足浴好入眠? 足部是离心脏最远的地方,保暖能力差,冷冰冰的双脚是很常见的。尤其足部有许多穴位与上呼吸道黏膜有关,足部受凉,抵抗力下降,很容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睡前足浴泡脚和按摩,可以引气下行,使足部即刻暖和起来,并助入眠。
中医养生拯救“夜猫子”  编者按:当别人冠你以“夜猫子”的称号时,只有你知道挑灯夜战是多么辛苦:空白一片的大脑,模糊飘忽的视线,再加上酸痛困乏的腰背……还是要对自己这惟一的身子骨好一些,用中医简单却有效的养生方法来拯救自己。
  ●倒立PK头昏脑涨
  熬夜症状:工作时间太久,大脑不免一阵阵地犯晕,思路也卡在某处动弹不得。
  中医支招:倒立
  长时间的工作会使得你的大脑极为疲倦,而久坐不动也会使你处于缺氧状态。此时有一个小小的方法可以帮助你的大脑迅速恢复清醒-倒立。
  倒立不仅可以增加大脑血液供应,提高反应能力,能够增神提智清脑,防止直立和劳累带来的一些疾病如心脑血管病,还能延缓衰老。这种方法对以下症状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晚上不能熟睡,记忆力减退,头发稀少,食欲不振,精神不能集中,抑郁,腰痛,肩膀酸硬,视力减退,精力衰退,全身乏力,便秘,头痛等。对于女性来说,时常倒立还能预防子宫疾病和消除腰部赘肉。
  可以选择在客厅的墙边倒立两分钟,坚持不了的人可以用垫子垫在脑袋下,只要能维持这个姿势就行。不过,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忌用此方法。
  ●菊花蜜汁PK干燥肌肤
  熬夜症状:一宿未过,镜子里的人已是肤色晦暗、面如土灰,细看看,眼角还有几丝鱼尾纹。
  中医支招:菊花蜜汁
  菊花不仅清肝明目,祛毒散火,制成饮料喝还能润泽肌肤,延缓衰老。做法如下:
  取鲜菊花30克,蜂蜜适量。把鲜菊花用水煮开,熬至浓汁以后,再加入少量炼蜜制成膏。每晚取15克用白开水冲服。
  另外,皮肤在得不到充足睡眠的情况下,会出现营养的流失,因此,在晚餐时多补充一些含维生素C或含有胶原蛋白的食物,例如猪蹄或肉皮冻,有利于皮肤恢复弹性和光泽。多数的水果中都富含维生素C,或者口服1~2片维生素C片也行。
  如果做好准备要熬夜,晚餐应少食辛辣食品,防止皮肤中的水分过度蒸发。敏感性皮肤的女性更应尽量少食易引起皮肤敏感的海鲜。酒精类饮料能帮我们保持旺盛的精神状态却对皮肤的养分吸收和保养大打折扣,因而尽量少用,而多饮用些鲜榨果汁或豆浆、纯净水等较为适宜。
  ●拍打PK犯困
  熬夜症状:万家灯火皆灭之时,睡意不知不觉袭来,强睁眼却一阵阵迷糊……
  中医支招:拍打
  犯困是所有“夜猫子”要克服的难关,狂喝咖啡固然能提一时之神,但喝多了也会带来诸如发胖、骨质疏松、影响前列腺等副作用,所以不如试试拍打。
  拍拍脑袋、拍拍颈部、拍拍大腿……凡是感觉疲惫的部位,都拍打一番。别小看了拍打,拍击法可是中医推拿手法之一,不仅能促进气血运行、消除肌肉疲劳,还能起到促进血液循环,提神醒脑的作用。
  实在还瞌睡,那就将双手蘸些凉水,然后轻轻拍拍你的脸颊,给脸部补水美容的同时,想不清醒都难了。
  ●酸枣仁PK失眠
  熬夜症状:终于坚持着做完工作,可当晕晕乎乎地倒在床上时,大脑却一片清醒,失眠了……
  中医支招:酸枣仁
  虽说熬夜很累,可由于压力、兴奋,常会使得人体循环紊乱,反而失眠。酸枣仁具有宁心安神、敛汗生津、镇静助眠的功效,非常适合因熬夜导致的虚烦不眠,如果能事先煮好酸枣仁粥及百合酸枣仁,等到工作完喝上一些,对于安眠极有帮助。
  酸枣仁粥味美、方便,无任何副作用。制作方法:将炒酸枣仁300克加水1500毫升煎至1000毫升去渣,粳米1~2两洗净后放入药液中煮粥,加少量食盐调味即可服用。
  另外,还可用新鲜百合300克,清水泡24小时,取出洗净,然后将酸枣仁10克煎水去渣,加入百合,煮熟食用,治失眠疗效很好。
  ●五禽戏PK腰背疼
  熬夜症状:端坐数个小时后,手腕疼、颈肩疼再加上腰背疼,熬夜一族怎一个疼字了得。
  中医支招:五禽戏
  五禽戏是由东汉名医华佗模仿熊、虎、猿、鹿、鸟5种动物的动作创编的一套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医疗气功,由5种动作组成,分别是虎戏、鹿戏、熊戏、猿戏和鸟戏,每种动作都是模仿了相应的动物动作。每种动作都是左右对称地各做一次,并配合气息调理。
  对于熬夜者来说,倒也无需专门去学习,只需试着像大熊般四肢着地走一走、像鸟般展展手臂、像虎般伸展身躯……身体在经过活动、释放后,自会缓解各处的酸痛。
  ●薄荷枸杞PK上火
  熬夜症状:空气干燥,工作繁忙,劳碌一天后再熬夜很容易“上火”,出现口干舌燥、牙龈肿痛的症状。
  中医支招:薄荷、枸杞
  熬夜后上火最好不要靠喝清热解毒的凉茶来败火,因为熬夜容易耗阴,所以才导致“上火”,为了人体“阴”的恢复,此时,应该多喝具有滋阴清热的茶饮,如薄荷、枸杞、金银花、麦冬等花草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金银花、麦冬易伤胃并会引起腹泻,不适宜长期饮用,一旦症状有所缓解,就不要再饮用了。而薄荷、枸杞性质温和,可以长期作为保健茶饮用。
  另外,还可以多吃苹果、梨、萝卜、黄瓜等蔬果。对于喜欢吃海鲜的人来说,在此期间最好放弃享受美食,以免造成吃海鲜类食物“火”上浇油的情况。
  ●杞菊地黄丸PK视线模糊
  熬夜症状:忙忙碌碌中,盯着电脑的眼睛越来越涩,视线慢慢模糊。
  中医支招:杞菊地黄丸
  熬夜最伤的是眼睛,视疲劳与中医眼科肝劳一症相似。“肝劳”一词最早见于《千金要方》,是指持续地注视近距离目标后,眼睛过于劳累而出现眼胀、眼痛、头晕、眼眶胀痛等症状。因目为肝窍,故名肝劳。因此,具有养肝益肾、明目益睛作用的中成药,比如杞菊地黄丸、明目地黄丸成了缓解视疲劳的经典药品。
  杞菊地黄丸组方为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方中枸杞子滋阴补肾,兼能养肝明目;菊花能疏风清热,平肝明目。本药能滋肾养肝,适用于肝肾阴亏引起的视物疲劳、视物昏花、眩晕耳鸣、羞明畏光、迎风流泪等症。明目地黄丸组方为杞菊地黄丸加当归、白芍、白蒺藜、石决明。此方对肝肾阴虚、虚火上炎引起的多种眼目病症有良效。
  平日里爱熬夜的人不妨常备上述两种地黄丸,想起来时吃上一枚,对护眼大有益处。
  熬夜后还可使用眼膜敷眼,冰凉的质感能实时消除眼部疲倦及浮肿。
  值得一提的是,中医补肝肾很有学问,用地黄丸保护视力,首先要弄清是肝肾阴虚还是肝肾阳虚,所以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此类药物。
亚健康与肝脏的关系分析
  亚健康状态是指机体虽然没有明确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由于其表现复杂,主诉不固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学对于这种无器质性病变,却既有躯体症状,又有心理症状的“不定陈述综合征”具有明显的优势。
  亚健康状态的表现
  WHO提出亚健康状态最典型的表现为疲劳,心理上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精神不佳、反应迟钝、失眠多梦或嗜睡困倦、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烦躁、焦虑、易惊等;躯体方面多表现为头晕头重、胸闷、乏力倦怠、食欲不振、心悸、自汗、关节肌肉酸楚疼痛、性机能障碍等。国内学者归纳为“一多”和“三少”。“一多”指疲劳多,“三少”即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和适应能力减退。综合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亚健康状态与疲劳、精神情志异常和睡眠障碍是其最突出的症状,而中医肝脏与这些症状都有密切联系。
  肝与疲劳相关
  疲劳的主要表现为肢体无力,运动能力下降。中医认为肝与疲劳关系密切,《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说明筋的功能受肝的调节。其实肝尚可通过脏腑气血等多个途径,影响疲劳感的产生和调节疲劳程度的轻重。
  肝主疏泄,对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和代谢有着重要影响。《读医随笔》曰:“肝者贯阴阳,统气血……握升降之枢。”体力与脑力的产生均以气血为物质基础,以经络为通道,通过五脏功能的相互协调而实现。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可保证脏腑气血的运行正常。肝失疏泄必然导致气血运行失常,脏腑、筋脉失养,从而产生疲劳。同时,肝病及他脏也能引起疲劳等症状。
  肝病及脾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升降离不开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血证论》曰:“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于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肌肉”、“脾主升清阳,清阳实四肢”等等,说明脾能保证全身能量的补充,参与形体运动,从而与疲劳相关。
  肝病及心
  心主神志、心主血脉,肝主疏泄,二者关系密切。《明医杂著·医论》曰:“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肝气郁滞是肝失疏泄的后果,肝气郁滞可导致心气乏,即肝可对心的功能产生多方面影响。心主血脉,心是血液运行的动力,一方面,肝藏血有助于心主血;另一方面,肝的疏泄作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也是心主血脉的重要保障,若肝郁气滞,血行瘀阻也可导致心不行血而出现疲劳。
  肝病及肾
  《临证指南医案》中说:“盖肝主筋,肝伤则四肢不为人用,……肾藏精,精血相生,精虚则不能灌溉诸末,血虚则不能营养筋骨。”阐述了肝肾在痿证发病中的重要作用,痿证的早期主要表现也是疲劳,说明疲劳与肾有关。
  肝病及肺
  体力的产生亦与肺相关,肺和心的气血旺盛、循环正常则精力充沛。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助心行血。气的生成要依赖肺的呼吸运动来完成,而肺要保持正常的呼吸,则又依赖气机的调畅。肝可调畅气机,肝失疏泄无疑会对肺的主气功能产生影响,进而导致疲劳。
  肝与精神情绪有关
  情志活动虽属于心的功能,但也与肝关系密切,《素问·调经论》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说明精神情志的变化与血的盈亏有关,《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又强调了情志与气的密切关系。说明正常的情志活动,主要依赖精血充足和气机调畅。肝藏血,主疏泄,可调畅气机,气血的功能受肝的调节。因此,亚健康的精神情志异常,实质上是肝脏功能异常的具体表现。
  肝与睡眠有关
  肝体阴用阳,《类证治裁·不寐》谓:“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寐;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强调睡眠与阴阳之气的循行有关。肝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肝气的调畅是阴阳各循其常的前提条件。《医林改错》中说:“夜不安者,将卧则起……此血府血瘀也”,“血瘀日久,血不行则心失所养,亦致失眠。”上述医家均认为血是睡眠等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血虚血瘀都可引起失眠,而血虚血瘀均与肝有关。失眠的发生亦与情志的失常息息相关,《张氏医通》曰:“平人不得卧,多起于劳心思虑,喜怒惊恐”,肝是主情志的重要脏腑,具有疏达气机,调畅情志,藏血舍魂的生理功能。肝失疏泄,容易影响心神而病不寐。
  总之,亚健康状态的异常表现均与肝有密切联系。因此,从肝论治亚健康状态符合中医基本理论,具有进行深入研究的价值。
养生保健启示录
  人们常将养生保健活动称为“养生之道”或“养生之术”。“道”指法则、原则;“术”则指具体方法、手段。其特点是蕴育在日常诸多行为之中。
  中国传统的“延年益寿”之法称为“卫生”、“养生”、“厚生”或“道生”。“卫生”是保卫生命之义;“养生”是养护生命之义;“厚生”是厚待生命之义;而“道生”则是要求以上诸法皆要遵守一定的法度。《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告诫人们要遵循自然界和宇宙的规律。
  所谓“养生”就是根据生命规律,采用养护身心,保持或增进健康,减少疾病,以延年益寿的一种措施,也就是相当于现代医学中所谓的“保健”活动。养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中华民族在维护人类健康和种族延续的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传统性和延续性。
  由于养生活动涉及到研究人的生命现象,其内容自然会贯彻到日常生活诸多方面,这就必然涉及到各种文化现象,因此古代养生的内容多分散在许多文化范畴之中,如医药文化、食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武学文化等。
  历代养生家由于各自的实践和体验的角度不同,他们的养生活动在调节饮食起居、服用药物、采用医术(针灸、按摩、推拿等)、练习武术气功、修养精神、节制欲望、修养品德等方面各有侧重,也各有所长,各有所用。
  中医养生的基本内容与特色
  中华民族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其内容不外以下四点:
  1.顺其自然: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强调在养生过程中要符合自然规律,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同时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人要与自然环境统一,也要与社会统一。正如《黄帝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2.形神兼养: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调摄,所谓“形神兼养”、“守神全形”、“保形全神”。
  3.动静结合:现代医学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主张运动健身,但中医养生也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正如《周易外传》所说“动静互涵,以为万变之宗”,《类经·医易》所说“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
  4.综合和审因施养: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另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所谓“审因施养”、“辨证施养”。
  养生之术内容是在养生理论指导下,历代逐渐建立起来的,并不断发展与完善。其内容包括以下七方面:
  1.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
  2.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美术艺术文化等内容。
  3.气养: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4.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体育健身活动。内容融合了医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5.食养: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内容包括了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养为中医养生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其应用范围广,适合人群较多。
  6.药养: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也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对此,古代常有“药膳”、“法膳”之称。其应用范围也较广,适合人群较多,营养内容也涉及到医、药、饮食文化等方面。
  7.术养: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进行养生。其内容主要涉及医药文化。
  总之,养生的特点是强调个体行为,所采用的方法应因人之不同采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所谓“审因施养”,“因人施养”,在群体中并不强求统一。例如,甲需要重点锻炼形体,而乙需要着重调理饮食,而丙则需要着重调摄精神等等。如果我们对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红皂白,一律要求他们加强形体锻炼或改变某种饮食结构,就不一定符合每个人养生需要了。
  中西养生保健活动的大融合
  “保健”一词是现代名词,即有保持健康、保卫健康之意。与传统文化“养生”一词有相似之意。但西医保健的具体活动方式与中医养生还有些不同之处:“保健”多为群体活动,如开展群众卫生,除害灭病,接种疫苗,环境保护等群防工作;而“养生”多为个体行为活动,因人为异。较少进行群体养生活动,因为养生是建立在审因施养或辨证施养基础之上的。
  尽管如此,保健与养生的对象基本是一致的,即是面向健康的人,特别是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
  不知出自何时、何地、何人,把“养生”与“保健”两个名词连在一起,尊称为“养生保健”。现在见有“养生保健”书刊、“养生保健”学术团体,乃至“养生保健”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等。这是一件自然而然,被医界、药界和保健品界欢迎的现实。这是当前古今中外,医药卫生学术与技术大交流、大融合、大汇通的结果。
怎样判断男人是否要补肾
  现在各种补肾广告充斥报纸版面及大街小巷,在一片“男人要加油”、“补肾圣品”等广告宣传攻势下,工作压力加大、生活节奏加快的男人们总觉得自己“肾虚”。
  许多人往往认为肾脏是影响男性性功能的最主要器官,肾虚就会性功能不好,吃了补肾药就能补肾壮阳。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肾脏病有多少个信号?
  水肿:晨起眼睑或面部水肿,午后多消退,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严重水肿可出现在身体低垂部位,如双脚踝内侧、双下肢、腰骶部等。
  高血压:肾脏病引起的高血压与其它高血压一样,也会出现头痛、头昏、眼花、耳鸣等症状,但有些病人由于长期血压较高,对高血压症状已经耐受,故可以没有任何不适。
  尿量过多或过少 正常尿量为1000-2000毫升/日,平均为1500毫升/日左右。尿量增多或减少,都可能是肾脏病的表现,特别是夜间多尿往往是肾脏病的信号。
  尿化验异常 尿常规检查发现有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管型、酮体、尿糖等,都应做进一步检查。
  补肾须分阴阳
  在中医理论中,肾不仅仅是一个有形的脏器,而是肾脏及与其相关的一系列功能活动的总称,如人的精神、骨骼、头发、牙齿等的病理变化都可能与肾有密切关系,其范围较西医要广。
  肾的精气从作用来说可分为肾阴、肾阳两方面,肾阴与肾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人体的动态平衡。当这一平衡遭到破坏后,就会出现肾阴、肾阳偏衰或偏盛的病理变化。
  临床上,肾阴虚较阳虚更为常见,因此,补肾就是壮阳的观念存在一定的误区。
  肾阳虚的表现是面色苍白或黧黑,腰膝酸冷,四肢发凉,精神疲倦,浑身乏力;男人阳痿早泄,女人不孕,性欲减退;便不成形或尿频、清长,夜尿多,舌淡苔白,五更泻等。
  肾阴虚的表现是面色发红,腰膝酸软而痛,眩晕耳鸣,齿松发脱;男子遗精、早泄,女子经少或闭经;失眠健忘,口咽干燥,烦躁,动则汗出,午后颧红,形体消瘦,小便黄少,舌红少苔或无苔。
  现代人由于工作压力大、运动量少,很容易出现全身脏器功能衰退,肾虚则是其中的一种。
  简单判断肾功能的几点:
  肾功能好的人,精神好、脚步轻快、睡眠好、耳聪目明。相反,肾功能差的人,夜尿多,常常头昏眼花,腰痛腿软,眼圈发黑,容易脱发。
  另外,判断自己肾功能的好坏还要注意日常的尿量,一般正常人每天的排尿量应该在1000~2000(相当于2~4个矿泉水瓶)毫升左右,多于2500毫升或少于800毫升都可能是肾脏出现了问题。
  为防止未老先衰,现代人,尤其是现代白领一族应当加强身体锻炼身体,并及时对证滋补,改善肾虚、衰老症状。如果不是极度虚弱的人群,补肾应以平和为主,而且要因时、因人、因地而异,根据不同的季节、体质和气候选择不同的补肾方法,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中药:枸杞子(枸杞)枸杞子为常用中药,性平,味甘。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之功能。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枸杞子也是常用营养滋补佳品,在民间常用其煮粥、熬膏、泡酒或同其他药物、食物一起食用。有许多广告中,其补肾产品主要成分是枸杞。并引用《中国药典》记载“枸杞滋补肝肾,益精明目”以表示权威。实际上,枸杞虽有补肾功能,但并不是其主要功能,枸杞的最主要功能是补肝肾之阴。但是,普通老百姓并不会注意其中的猫腻,仍然会受广告误导,把它当补肾圣药购买。另外,众多的产品根本没有显示出主要成分,只是用“让男人重振雄风”之类的暗示性语言宣传功效,这也是误导。真正的好药是不怕写出成分的。
  护肾关键在日常
  肾阴之水人人都要重视养护。除了适当用药外,日常保养更为关键。
  ★性生活要适度,不勉强,不放纵。
  ★饮食方面:无力疲乏时多吃含铁、蛋白质的食物,如木耳、大枣、乌鸡等;消化不良者多喝酸奶,吃山楂;平日护肾要多吃韭菜、海参、人参、乌鸡、家鸽等。
  ★经常进行腰部活动,这些运动可以健运命门,补肾纳气。还可多做一些刺激脚心的按摩,中医认为,脚心的涌泉穴是浊气下降的地方,经常按摩涌泉穴,可益精补肾、强身健体、防止早衰,并能舒肝明目,清喉定心,促进睡眠,增进食欲。
  ★充足的睡眠也是恢复精气神的重要保障,工作再紧张,家里的烦心事再多,到了该睡觉的时候也要按时休息。
白露时节话饮食养生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其交节时间在每年的9月7日前后(今年白露是9月8日)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历书云:“斗指癸为白露,阴气渐重,凌而为露。”
  白露,缘于从这一天起,一天比一天凉,露水一天比一天凝重成露而名。《礼记·月令》篇记载这个节气的景象“盲风至,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说的是这个节气正是鸿雁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充食。动物尚且如此,人就更应注重养生了。
  白露过后气候干燥,易口干、唇裂、舌燥、咽痛、干咳,且有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症状。中医主张秋冬养阴,养生可从日常饮食开始。
  选择润燥水果每日2~4只:梨、香蕉、杏、荸荠、菱角等;选购滋养肺阴的食品:银耳、甘蔗、芝麻、菠菜、萝卜、茄子、豆浆、蜂蜜、藕等;烧制养肺益喉的药膳:川贝炖鸭梨、莲子百合煲、?银杏鸡丁、麦冬小米粥、虫草山药老鸭煲、柚子鸡等。选用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沙参、西洋参、百合、杏仁、川贝等。
  饮食养生有助于“治未病”,预防在冬季中易发的疾病如鼻腔疾病、哮喘和支气管病的发生。特别是对于那些因体质过敏而引发的上述疾病,在饮食调节上更要慎重。凡是因过敏引发的支气管哮喘的病人,平时应少吃或不吃鱼虾海腥、生冷炙烩腌菜、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
初秋如何补?  问:现在刚到秋天,为了进补,我夫人便天天买鱼、鸡、猪肉、蛋等让我们吃,再加上我喜欢喝酒,结果被“补”得愈来愈没有胃口,连孩子也叫嚷着吃饭不香。我夫人的这种“补”法对么?
  医师解答:
  您夫人的这种“补法”欠科学。秋天进补是为冬天进补打基础的。老年人、体虚者或患有慢性病的人,常在进补后出现消化不良等症状,对于这种“虚不受补”或“病不受补”的情况,可在秋季先服食一些性味平和的补品,逐步调整人体脏腑功能,使人体慢慢适应。
  初秋时余热未消,气温仍然很高,且时有阴雨,所以天气湿热并重。中医认为湿为阴邪,易伤人阳气,尤其是脾阳。脾脏喜燥而恶湿,一旦受损,则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表现为吸收消化功能低下,患者常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胸闷欲呕、大便稀溏,甚至水肿等。为了除湿防燥,在饮食上要尽量做到清淡及清补,平时多吃冬瓜、黄瓜、丝瓜、绿豆芽、小白菜、苦瓜之类的清热食物,还要吃些薏苡仁、芡实、赤小豆及黄鳝、泥鳅等。体质较虚的人,可适当多吃一些瘦猪肉、牛肉、鸡蛋、豆浆、红枣等,大鱼大肉则要少吃。喝酒更要控制,因为酒亦主湿。经常喝酒或者酗酒,可使机体“湿上加湿”。有人推荐“早饭有一碗粥,晚饭备一碗汤”,则是个很好的建议。
  另外,也不要一味食用冬瓜、萝卜、青菜等清淡食物。若要减肥或降血压、降血脂等倒是可以的,但若靠它“滋补”可就成问题了,容易造成营养不良。可见,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中医养生保健悄然升温 保健疗法因人而异,千人一方不可取  随着全社会健康意识的增强,中医在养生保健方面的传统优势正重新得到青睐乃至热捧。
  8月14日是今年夏季末伏的第一天。记者在青岛市中医医院了解到,今年初伏、中伏、末伏的头一两天,到该院接受“冬病夏治”疗法的人数超过1500人,比去年又增加了三分之一,呈逐年大幅增长的趋势。相关的中医科门诊人头涌动,医生们忙得不亦乐乎。
  为了确保用于穴位外敷的中药安全有效,该院呼吸科学科带头人周兆山坚持亲自到制剂室,与药学部工作人员一起炒药。他说:“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现在国家非常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群众对它的接受程度也正在回潮,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不断优化配方,提高疗效,把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发扬光大。记者在采访中还注意到,在“冬病夏治”大热的同时,到各中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科寻求养生保健的亚健康人群也正悄然壮大,一些中医专家门诊成了供不应求的大热门。
  记者在山东青岛中西医结合医院养生保健门诊采访时,同样看到了多名患者排队候诊的景象。在这里坐诊的神经内科主任王彩丽医生对记者说,现在很多人意识到自己的身体需要改善,也就是保健需求在增长。但是,如何保健呢?目前存在着一些误区,必须跳出来。首先,千人一方、万人同补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比如,很多人都说补钙,于是大家都吃钙片;海参是好东西,于是男女老少都吃海参等等。完全不考虑每个人体质不同,滥补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养生保健必须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另外,随着社会压力加大、竞争加剧,男性特别是中年男性的身体状况堪忧,这个问题大家已经意识到了,但有个错误认识应纠正,即很多人以为男性保健就是要补肾。这也完全是个误解。
  王彩丽认为,对中国人来说,养生保健更重要的是调理好脾胃。所谓十人九脾虚,健脾十分关键。考虑到现代人的生活条件和压力,她建议,女人30岁、男人35岁身体机能就开始衰退,应该着手找经验丰富的中医制订有针对性的、个体化的养生保健方案(实际上,很多人已经这样做了),而这个方案必然是从脾胃调理开始的。另外,保健方法也有很多,除了喝汤药,还有膏方、穴位按摩、食疗等等。
  也许,经常找可信赖的中医给自己瞧瞧,开个方子调理一下,将会成为更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毕竟,对于任何一个在意自己的身体,在意自己的生活质量的人
康寿与养生  养生又称道生、摄生,是养生之道。道生,是按着自然的规律养生的;摄生,是指收摄精气,独立守神的养生。养生学乃性命学,神者为性,属于心,气者为命,属于肾。心属火,肾属水。如用火烧水,则生气。如使心肾相交(通),则元气必固。
  中医学除了运用药物调整人体的脏腑、气血、经络、阴阳的平衡外,更强调了养生,把“防”放在第一位。《黄帝内经》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张仲景《金匮要略》开篇即讲“上工治未病”,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也提到“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养生要有道,以“食”为主体,这是物质基础。食应食得其法,《内经》有“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记载。人应当顺其自然,饮食要有节制,有劳有逸,劳逸适度,动静结合,心态平衡。人本于天地,在大自然中生活,就不能违背其运动规律。如一天十二个时辰(二十四个小时),吃饭工作、休息、睡眠各八小时,这就符合一昼夜阴阳转化的自然规律。规律就是法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要按大自然和人体变化的规律来调节,随着天气的变化来增减衣服,四时(春夏秋冬)的节气转化调配饮食,因时因地制宜。道就是调养精气的方法,即养生之道。“道”字上边的两点为左阳右阴,阴阳生于一,来于自然。天为大天,人为小天,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紧密相连。道即阴阳自然规律。明代李念莪在《内经知要》中将“道生”列为第一篇,“阴阳”列为第二篇,深得《黄帝内经》之真髓。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虚邪贼风”泛指六淫之邪,可乘虚而入伤害人,是外在的病邪,应随时随地注意防御,应“避之有时”。同时内在的心情要安定清净,没有杂(欲)念,防止情绪的波动,使体内的真气和顺,这样,精神自然充满(沛)。“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与邪相对,因而又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前者“正气存内”所以不受邪的干扰,后者正气先虚,必然容易受到邪的侵袭。
  “正气存内”、“精神内守”是养生关键。“精气”也就是“正气”(真气),泛指生命的精华物质及其功能。《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这是吐纳、导引练功行气的功夫,能内外合一,尽终其天年。“道生”即指按着这种规律去养生,也就是收摄精气,独立守神的养生之道。养生的内容非常广泛,方法也很多,历代的养生家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养生的方法大体归纳有三,可以从食养、粱养、气养三方面考虑。有云:药养不如食养,食养不如气养,三者都很重要,但气养尤为重要。
  食养是根据所需,各有所取,酸、苦、甘、辛、咸(五味)都是五脏所需,只是食之不可太过。食勿过饱,居务求安,但如控制不住,就会“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膏粱之变,足生大疔。”不能不引以为戒。药养也是如此,有病药当之,无病不能乱吃药,“虚则补之”是治则,人参、党参、黄芪补气,各有所主。所谓“药养”是针对体弱之人,或需用药来调补的。如在练功中,“辟谷”功法,即在一定时间内净化胃肠,不是绝对什么都不吃,只是极少量而已,药补如九转黄精丹、五豆饮等,因为药食同源,中医有很多的粱,既是药又是食,如山药、百合、芝麻、核桃、粳米、小米、薏米、银耳、木耳、莲子、桂圆、蜂蜜、黄豆、黑豆、绿豆、赤小豆、莱菔、菇、蘑等等。所以“药养”也得掌握平衡。最主要的是“气养”。“生命在于运动”,但不能太过,太急,太刚,太剧烈,要得其法,《内经》有“亢则害,承乃治”的警语,华佗早就说过:“人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能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运动,可以采取“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锻炼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因为这些运动是有柔有刚,刚柔相济,动静结合,内外统一的活动。不断强化自身的正气,正气充沛才能抵御外侮,防疫避病,“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世上有健康长寿之法,无长寿不死之术。世无长生不老之方,只有养生之法。生、老、衰、病、死,是自然的规律,除了天灾人祸不可抗拒之外,能够养生有道,通过适度合理的调摄,是可以做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平衡状态,这是长寿的根本之处。因此它能提高人的生命系数,缩短衰老的时间,尽终其天年,达到健康长寿的境地,是可行,也是可能的。
辨体质 择饮食
人的体质分为九类,即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瘀血质、痰湿质、湿热质还有气郁质和特禀质。体质学要研究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种种的不同,以针对个人的健康问题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方法。每个人的体质都不一样,应该选择对自己有利的食物多吃一点,不利的就应该减量。
如果属于阴虚质,怕热、容易上火,辛辣的食物就应少吃一点,酒要少喝一点。痰湿质的人大多比较胖,肥肉应该少吃一点,大鱼大肉少吃一点。阴虚质的人吃了辛辣食物脸上容易长疱,吃很多羊肉串,身上会长疙瘩,就应该少吃这些食物,应该多食用木耳、苦瓜等。假如是阳虚体质,怕吹电风扇,怕冷,就不能多喝绿豆汤、冷饮,否则容易出现肠胃不适,可以适当吃一些温补的羊肉等,如葱爆羊肉,这是用食物之偏性来纠正体质之偏性。有的人爱生口疮,属于湿热体质。湿热的人,就不能吃太多羊肉串,应该保持清淡的饮食习惯,不要多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可以吃绿豆等清凉的食品,对去火有好处。对于儿童而言,饮食关键在于平衡,不能偏食。两三岁的小孩子活动量有限,应该顺其自然。就是适应小孩子的生长状态,不要非刻意地定出一个具体的食谱来,注意饮食平衡即可。无论什么食物,如果食用时与体质不太相符,对人的身体会有或大或小的伤害。如胆囊炎患者,吃了肉以后又吃了牛筋,可能马上就要去医院就诊了。像有些冠心病人,肥胖、痰湿的人,厚味油腻的东西吃多了,可能就会出现心绞痛,这是很危险的。还有血压高、血糖高的人饮食控制不好也会出问题。
食物与体质的关系说大也大、说小也小,小就是脸上长疙瘩,大的就要上医院。饮食健康原则可概括为以下三个字:
少:即节制饮食。吃得过多,营养过剩就会产生身体不适。少数代谢慢的动物都是生命长的动物,很多试验都证明,只要饮食低能量,代谢就慢,生命就会延长。
淡:淡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清淡,荤素合理搭配,不吃味道浓厚的东西。二是盐分要少,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中盐量太多,不利于健康,所以要淡。
宜:就是饮食要适应自身的体质。中医体质学将人分为9种基本类型,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
不同体质类型在形体特征、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病理反应状态、发病倾向等方面各有特点。
平和质体质特点:体态均匀健壮,性格开朗随和,对疾病抵抗能力强,对气候冷热变化能够适应。饮食调理:不暴饮暴食,不偏食,保持膳食平衡,保持健康体魄。
气虚质(瘦或胖乏力型)体质特点:形体消瘦或偏胖,风、冷、热都怕,体倦乏力,面色苍白,语声低沉。若患病则气短懒言、咳喘无力、精神疲惫,或腰膝酸软、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等。饮食调理:可常食粳米、糯米、小米、黄米、大麦、山药、红薯、莜麦、马铃薯、胡萝卜、香菇、豆腐、鸡肉、鹅肉、兔肉、鹌鹑、牛肉、狗肉、青鱼、鲢鱼、黄鱼、比目鱼、刀鱼。
阳虚质(白胖怕冷型)体质特点:形体白胖或面色淡白无华,平素怕寒喜暖、四肢倦怠、咳喘心悸。饮食调理:多食有壮阳作用的食品,如羊肉、猪肉、鸡肉、狗肉、带鱼、虾、核桃、栗子等。
阴虚质(形瘦怕热型)体质特点:消瘦、面色红、口燥咽干、心中易烦、性情较急躁,不耐春夏、多喜冷饮。饮食调理:宜清淡,远肥腻厚味、燥烈之品。可多吃些芝麻、糯米、绿豆、乌贼、龟、鳖、海参、鲍鱼、螃蟹、牡蛎、蛤蜊、鸭肉、猪皮、豆腐、牛奶、甘蔗等性寒凉食物,对于葱、姜、蒜、韭、辣椒等辛味之品则应少吃。痰湿质(体肥痰多型)体质特点:形体肥胖,嗜食肥甘,神倦、懒动、嗜睡。若病则咳喘痰多,或食少、恶心呕吐等。养生方法。饮食调理:少食肥甘厚味,酒类也不宜多饮,且勿过饱。多吃些蔬菜、水果,尤其是一些具有健脾利湿、化痰祛痰的食物,更应多食花生、红小豆、蚕豆、扁豆、白萝卜、荸荠、紫菜、海蜇、洋葱、枇杷、白果、大枣、薏苡仁等。
湿热质(偏胖怕湿热型)体质特点:长期饮酒容易形成此类体质,表现为偏胖,油垢满面,身体一些部位经常出现湿热,对湿热天气难以适应。饮食调理:应该减少饮酒,可选择食物有薏苡仁、茯苓、莲子、红小豆、蚕豆、绿豆、鸭肉、鲫鱼、芹菜、莲藕、空心菜等,减少辛辣食物,少食牛肉和羊肉。
瘀血质(偏瘦皮肤色暗型)体质特点:面色以及皮肤晦滞,口唇色暗,眼睚暗黑,口唇青紫。瘦人占多数。饮食调理:可常食山楂、桃仁、油菜、慈姑、黑大豆、黄豆、香菇等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食物,对于非禁忌的人,黄酒、葡萄酒和白酒可少量常饮,醋可多吃。
气郁质(面苍敏感多疑型)体质特点:形体消瘦或偏胖,面色苍暗或萎黄,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易于激动,或忧郁寡欢,胸闷不舒,头痛眩晕。性格内向不稳定,敏感多疑。饮食调理:可少量饮酒,以活动血脉,提高情绪。多食一些能行气的食物,如高粱、蘑菇、柑橘、荞麦、萝卜、洋葱、大蒜、苦瓜、丝瓜、刀豆等。
特禀质(先天生理缺陷型)体质特点:多具有生理缺陷,过敏反应,许多为遗传疾病。饮食调理:饮食应清淡,根据情况而定,禁忌辛辣油腻生冷食物。
立秋之后如何养生
大暑之后,时序到了立秋。秋是肃杀的季节,预示着秋天的到来。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穀熟也。”这时太阳黄经为135度。从这一天开始,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由热逐渐下降。有谚语说:“立秋之日凉风至”,即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纬度、海拔高度不同,实际上是不可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日寸进入凉爽的秋季的。从其气候特点看,立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特别是在立秋前后,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称。气象资料表明,这种炎热的气候,往往要延续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气才真正能凉爽起来。
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在秋季养生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此乃古人对四日寸调摄之宗旨,告诫人们,顺应四时养生要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要想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就要顺应之,遵循之。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具体地讲,把中医理论中事物属性的五行(木、火、土、金、水)分类归纳:如自然界中的五音(角、征、宫、商、羽);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化 (生、长、化、收、藏);五气(风、暑、湿、燥、寒);五方(东、南、中、西、北);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人体中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五官(目、舌、口、鼻、耳);五种形体(筋、脉、肉、皮毛、骨);五种情志(怒、喜、思、悲、恐);五声(呼、笑、歌、哭、呻)。由此可见,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忧),悲忧易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忧之情绪,所以在进行自我调养时切不可背离自然规律,循其古人之纲要“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一、精神调养: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二、起居调养: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气爽之时,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
三、饮食调养:《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更有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者。总之,秋季时节,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四、运动调养:进入秋季,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每人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秋季养生功,即《道臧·玉轴经》所载“秋季吐纳健身法”,具体做法:清晨洗漱后,子室内闭目静坐,先叩齿36次,再用舌在口中搅动,待口里液满,漱练几遍,分三次。因下,并意送至丹田,稍停片刻,缓缓做腹式深呼吸。吸气时,舌舔上腭,用鼻吸气,用意送至丹田。再将气慢慢从口中呼出,呼气时要默念“晒”宇,但不要出声。如此反复36次。秋季坚持此功,有保肺健身之功效。
秋季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个节气,是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气候变化经历了由热转凉,由凉转寒两个阶段。立秋、处暑、白露的四十五天。其气候特点是:一方面暑热未消,秋阳似火,另一方面早晚有秋凉;在秋分、寒露、霜降的四十五天內,其气候特点是:暑热已消,秋凉逐渐加重而转寒。这个季节,雨水少了,自然界万物收藏,枝枯叶黄,碧草干枯,一片肃杀景象。
秋季气候与自然界变化的主要特点是秋燥。其次是自然界由“生长”转向“收藏”。此季节,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收敛神气,使志安宁。肺旺肝弱,饮食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因秋气燥,所以宜食麻(芝麻)以润其燥,禁冷饮及穿寒湿内衣。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申说: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十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則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这里所说的是秋天的养生之道,亦即秋天的养阴之道。意思是说,秋季七、八、九月,阴气已升。万物果实已成,自然界一派客态平定的气象。秋风劲急,物色清明,肃杀将至。人们要早睡,并要粤起,鸡呜时即起,使志意安逸宁静,以缓和秋季肃杀之气的刑罚:应当收敛神气,以应秋气的收敛清肃;意志不要受外界干扰,以使肺气清静,这是应秋季收敛之气,调养人体“收气”的道理。如果人体违逆了秋季收敛之气,就要伤害肺气。秋季伤害了肺气,到了冬季。就要发生飧泄的病变,这是因为人在秋季养“收气”不足,到冬季奉养“藏气”力量不够的缘故。
秋季由于早晚温差变化大,许多人鼻黏膜、嘴唇、口腔和皮肤就显得干燥,甚至流鼻血、唇干裂、皮肤干裂出血。秋季干咳的患者也特别多,抱怨喉咙很干燥,怎么喝水也都无法止渴。喟;喉中痰亦很黏难以咳出,这就是燥咳我国中医认为“肺主肃降、失常易生喘咳;肺通调水道,失序别影响水液代谢;肺朝百脉,若病則易生心血管疾病;肺主皮毛,失调则引起皮肤炎。”六淫之一便是燥邪,因此,入秋就引起干燥症状,如呼吸、过敏异位性皮肤炎和肠胃炎及心血管疾病。为符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所以要注意滋阴润肺,保津尤要,要多喝开水,多食用补气养阴之药品如西洋参,麦门冬、玉竹、百合、生地、沙参等。不宜过度食用阳热辛燥的药物,如鹿茸、十全大补、肉桂、附子等。
秋燥咳嗽有温燥与凉燥之分。温燥的主要症状为咳嗽少痰.咽干不适,鼻燥口干,手脚心热等。治疗宜辛凉甘润,常用中药为桑叶、杏仁、沙参、玉竹、麦冬、花粉、贝母、淡豆豉等。凉燥的主要症状有干咳痰少,咽干唇燥。鼻塞,无汗,怕冷,头痛,不发热或发热轻微等。治疗宜化痰润燥,常用中药为紫苏、杏仁、半夏、陈皮等。除药物治疗外,不少蔬菜和水果也有生津润燥的作用。例如,可用生梨1只(去核)加冰糖10克隔水蒸服;或用红皮萝卜250克,洗净后切成薄片,放在碗里加白糖30克,腌上几小时后取汁饮服;或取鲜藕200克,隔水蒸熟后服用,亦可与粳米熬粥后服用。
秋燥是因自然界变化和人体体真互相作用而致.因此预防的方法主要是精神调摄与饮食调摄。秋风落叶,万物凋零,常使人触景生情,尤其是老年人易引起垂暮之感。为此,应调摄精神,保持神志安宁,收敛神气,不使神思外驰.白天宜以平素所好的事物,随意玩乐,井积极参加一些有益而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以走出凄凉低落的窘境。在饮食上应多补充些水分以及水溶性维生素B和C,平时可多吃苹果和绿叶蔬莱,以助生津防燥,滋阴润肺。但秋天不应贪食瓜果,以防坏肚而损伤脾胃。也应少用葱、姜、蒜,韭菜及辣椒等温燥热食物,否則夏热未清,又生秋燥。易患温病热症。还应适当些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鸡蛋和豆类等,使人的大脑产生一种特殊物质.可消除抑郁情绪。在生活起居上,除了注意天气变化,适当增添衣物外,为了提高人体对冬天的御寒能力,某些呼吸道抵抗力较弱而易患气管炎的人,特别应当进行秋冻,以保证机体从夏热顺利的与秋凉“接轨”。以增强体质提高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与抗寒能力。此外还应该加强身体锻炼,以调整阴阳,提高身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如可通过健身体操、跳舞、郊游登山、气功锻炼等方法来增强肺脏的生理功能。同时还应注意消除和避免诱发咳嗽的一些因素,如吸烟、喝酒以及烟雾、灰尘和有害气味的刺激等。
秋季话防燥
  立秋是秋天的开始,人们还在承受着夏季炎热的时候,秋天的主气“燥”已经悄然来临。
  中医认为,燥易伤肺,在干燥的气候环境中,人体容易产生咽口燥干、音哑、咳嗽等诸多问题。鼻为肺之窍,肺外合皮毛与大肠相表里,因此秋季还经常发生鼻衄、皮肤干涩、便秘等疾病。
  要避免上述症状的发生,就要注意滋养津液,调节空气湿度,保持环境中的水分,适当多饮开水、淡茶、豆浆等饮料,并适当选食能够润肺清燥养阴生津的食物如秋梨、甘蔗、荸荠、柿子、百合、银耳等,少吃辛辣、油炸、烈性酒及干燥的膨化食品。也可以用下列的饮食疗法。
  蜜渍荸荠:荸荠数个洗净去皮,浸入蜜中2~3日后,适量食用,对咳吐黄痰、肠燥便秘有良好效果。
  冰糖黑木耳:黑木耳10g、冰糖30g,文火炖熟后服食,可滋阴润燥,治疗口鼻干燥。
  百合莲子粥:百合、莲子各适量煮熟食用,可益气、强身、聪耳、明目、润肺养阴。
  麦冬杏仁茶:用少许麦冬、杏仁、甘草,泡茶饮,可清润、养阴清热、生津止渴,泻火。
  三鲜汁:鲜藕500g、荸荠500g、梨500g、白糖50g。将藕、荸荠、梨洗净去皮,切薄片,榨汁,加白糖饮服。可生浸润燥,止咳化痰,凉血止血。
  贝母梨汤:取梨1个,川贝母粉3g,冰糖10g,先将梨去核,再将川贝母粉和冰糖放入梨中,将梨扎好,放入碗中加水,用锅隔水煮15分钟,温服,每日早晚各1次。有生津止渴,清热化痰之功效。
  胡萝卜粥:将胡萝卜用素油煸炒,加粳米100g和水适量煮粥。因胡萝卜中含有胡萝卜素,人体摄入后可转化为维生素A,适于皮肤干燥、口唇干裂者食用。
  秋梨粥:梨2个,洗净后连皮带核切碎,加粳米100g,和水适量煮粥。因梨具有良好的润燥作用,用于煮粥,可作为秋令常食的保健食品。
出汗种种  温热性出汗? 气温高于30°C时或机体受到温热刺激,反射性地引起汗腺细胞的分泌活动,这种发汗见于全身,即所谓的热汗。
  精神性出汗? 大脑皮质活动,如情绪紧张、恐惧、焦急、愤怒等精神因素,可使手掌、足跖、腋窝以及颈部、面部等处出汗增多,即通常所说的冷汗。
  味觉性出汗? 吃辛辣食物可使口唇周围、鼻、面、颈、背等处出汗。
  多汗症? 出汗明显过多,常见于青少年,既可是全身性的,又可是局部性的,多伴有末梢血液循环机能障碍,如手足皮肤湿冷、青紫或苍白,易生冻疮等,可能与汗腺神经功能增强有关。
  臭汗症? 汗中带有某种异味和臭味,可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种,前者往往是一种与种族有关的生理现象,也可见于卫生习惯不良者,后者最常见的如腋臭、足臭等。
  色汗症? 有的人大汗腺可分泌一些有色物质,呈黄、绿、红及黑色等,多见于腋窝、腹股沟及阴部等处,久之可使衣服变色。
  自汗? 人体不因劳累、天热及穿衣过暖等因素而自然出汗的一种现象,中医认为与阳气虚弱、卫表不固有关。
  盗汗? 又称寝汗,表现为入睡时出汗,醒后即止,中医认为与阴血不足、虚热内扰有关。
  先天性汗腺缺乏? 由于小汗腺的先天缺乏,出汗减少,甚至无汗,体温调节功能差,炎热季节尤为明显。
  鱼鳞病? 与遗传有关,皮肤如鱼鳞状,为一种角化性皮肤病,汗腺可发生萎缩,汗液分泌减少,对高温的耐受能力差。
不治已病治未病-路志正教授养生观点阐释
   路志正教授从医60余载,崇尚《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重视脾胃学说和温病学说,主张综合治疗,常内外同治,因证而施,并特别重视食疗。路老注重“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被誉为“国医大师”。笔者有幸跟师侍诊,耳濡目染,受益匪浅。
  天人相应,形与神俱
  路老认为《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体现在整体观念上,人作为一个整体和自然界相应,只有和自然界达到和谐、统一才能达到天人相应。人们的养生观只有建立在这种整体观念的基础之上,才会发挥其独特的价值。
  路老在养生中,重视内因,同时也不忽视外因。强调正气不足是人体早衰继而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惟有正气强盛,脏腑气血功能正常,方能使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就像《素问·上古天真论》言:“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正气充盛可防御外邪的侵袭,减少和避免外感疾病的发生,“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邪不同的势力是人们患病和好转的关键。
  而对于邪气,要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人们不仅要做到与天气相应,也要有效地避免不利因素,掌握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并适应之,做到“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提携天地……调于四时”。
  路老认为必须重视气候、地理、病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到“未病先防,有病防变”。指点人养生,遵循《灵枢·师传篇》所述:“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其到泰国进行学术交流和医疗工作期间,求诊者甚众,多为感冒,鼻塞鼽,咳嗽咽痛者。曼谷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时虽阳历11月,仍着夏装,早晚降雨,中午晴朗,烈日下逼,地气上蒸,湿度较大,闷热异常。室外温度高达32℃左右,外出汗流浃背,腠理开泄,衣衫尽湿;而汽车、室内有空调设备,居则冷气习习,凉爽宜人。这种忽冷忽热,室内外温度之悬殊变化,久之则易致卫外不固,表阳虚衰,使患者经常感冒,鼻塞鼽,咳嗽咽痛,肢体关节痠楚,纳谷呆滞,精神倦怠等。因此,提出当地居民要注意外应天气,内改变起居等生活方式,对治疗起到了指导作用,备受当地业内人士的推崇。
  调节阴阳,起居有常
  路老认为阴阳是人体的根本,只有做到“阴平阳秘”才是养生的最佳境界。提倡养生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应春生以养肝气,夏长以养心气,长夏化以养脾气,秋收以养肺气,冬藏以养肾气的规律,春夏之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保养阴气,以增强人体对外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人的生活起居规律须符合“四时五脏阴阳”才能避免疾病的发生。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就一年四季而言,“春三月,此谓发陈……夏三月,此谓蕃秀……秋三月,此谓容平……冬三月,此谓闭藏……”人的生活起居在四时季节中必须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生理活动才能保待正常。
  辨证施养,药食同用
  养生之道,贵在后天。而后天之道,又当以脾胃为本,脾为后天之本,胃为水谷之海。路老认为,脾胃要注意辨证施养,辨证是中医的特色,中医调养深入民心,其作用决不低于治疗。中医调养注重人的个体差异,有按阴阳分、有按寒热分、有按五行分、有按脏腑虚实分、有按地理位置分等,量体裁衣,因人而异。中医调养着眼于证,重视患者的主观感受,由症状、主诉、舌、脉等进行辨证,根据“证”施行调养。而食物、药物均有四性五味,如偏阳虚体质的人可以多吃辛味的食品以助阳气的生发,偏阴虚体质的人则可以多吃酸甘之品以养阴,药食同源,一般食养为先,体质偏颇明显者,才用药调。此外,进食要有规律,要适量适时,规律的饮食习惯,人们要做到像孙思邈提倡的养生观念那样,做到“饱中饥,饥中饱”,反对饥饱失常,暴饮暴食。?
  劳逸结合,修身养性
  路老认为养生要遵从“和于术数”及“不妄作劳”两个原则。要求能够适当地选择和运用锻炼身体的方法,诸如导引、按蹻、吐纳、气功、太极拳、八锻锦等形式,是适合老年人锻炼的一种运动方式。同时还十分强调梳头的重要性,发为血之余,合理的梳头可以起到按摩头部的作用,每天梳头半个小时,可以使气血流通,调养精神。
  路老学而不倦,幼年随其伯父学医,并请清末秀才陈宣泽先生教授《诗经》和《易经》。稍长即拜山西秦张名医、清末秀才孟正已先生为师,其间医文并重,熟读经典。不仅深知医理,也有较深的文学素养,幼时常以《荀子·劝学篇》和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自勉。医学和古文的共同学习,加深了对经文的理解和记忆,至今不少医学经典原文,乃至《易经》中的六十四卦序列歌、针灸十四经腧穴歌,仍能朗然成诵,脱口而出。“人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是路老对知识的感叹。孔子《中庸》云:“大德必得其寿”即“仁者寿”。养生必先修德成了中医养生的特色。所谓修德,即指超越物质情欲,追求高尚的思想境界,以保持人体内在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与社会的和谐。
夏日养生4宜
  一宜养阳
  中医学认为,夏日属阳,阳气旺盛,正是大自然阴阳气化、阴消阳长之时,故实为养阳的大好时机,此时应平调脏腑阴阳。夏日养阳的方法其实很简单:一是要多晒太阳,尤其是在早晨太阳初升时,以吸纳阳气精微(10时~15时太阳猛烈时不宜晒,以防中暑);二是要早睡早起,顺应时辰,以利阴消阳长,并且巩固白天晒太阳的疗效。
  二宜养“长”
  中医学认为,一年四季中夏日主“长”(即“万物生长”和“生长发育”的“长”)。不论是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青少年,还是身体各组织机能完全成熟并开始走下坡路的中年人,或是历尽人间沧桑的老年人,均应多吃富含蛋白质、脂肪、多种维生素和多种微量元素的食物,并应多喝开水,并适当补充植物纤维素,以满足身体所需。
  三宜养心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具有主管和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功能。夏日属火,火通于心,火性为阳,阳主动;加上心为火脏,两火相遇,故易出现心悸、胸闷、胸痛、浮肿等心脏负担加重症状。故夏日养心一要保持心理平衡,得不喜,失不忧,以免劳心过度。二要劳逸结合,凡事尽力而为,不可对自已期望过高,做超出自已能力范围的事。三要适当运动,不可一味静养,滴汗不出,与“阳气主泄”相违背,导致空调病等夏日病。应在防暑降温之余(最好在6~8时和19~21时)适当运动出些汗,并喝些淡盐水补充出汗丢失的盐份。四要放慢生活节奏,适当参加文娱活动如读书、看报、写字、画画、垂钓、唱歌和跳舞等,以使心情舒畅。五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吃一些养心的中草药,如麦冬、红枣、莲子、百合、茯苓、竹叶、远志和柏子仁等。
  四宜养脾
  中医学认为,夏日中的“痊夏”(农历6月)属五行“金、木、水、火、土”中的“土”,是养脾的大好时机。为此,应多吃一些具有健脾作用的食物如西瓜、苦瓜、冬瓜、苹果、葡萄、番茄、乌梅、紫菜、鸡蛋等,适当吃一些具有健脾作用的中药如茯苓、山药和白术等;此外,绿豆、扁豆、黑豆、青豆、赤小豆等豆类也有健脾作用。如出现头身困重、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小便色黄、舌苔白腻、脉濡缓等脾脏气机受阻症状,可用佩兰、荷叶和竹叶煎汤当茶饮,或用白豆、荷叶和薏苡仁煲粥喝;如疗效不显,则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藿香正气丸、香砂养胃丸等。
盛夏 听营养师的饮食秘笈
6月22日是夏至,夏至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再过二三十天,一般就是最热的天气了。烈日当空,让人热得没胃口,饿了也不知道吃什么好。那么,怎么样才可以促进食欲,吃得好,保证身体健康呢?三位营养保健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自己健康度过夏季的饮食秘笈。
夏日巧解燥热
炎热的夏天又到了,天气闷热,常常让人心浮气躁,而我的这种感觉似乎比别人更明显,于是,每年夏天我都会特别注意吃一些凉性退火的食物来消消火。
夏天盛产的水果,像瓜中之王“西瓜”,还有水梨、椰子、西红柿、香瓜、哈密瓜、甘蔗等都是清凉退火的。而且,通常这些季节性水果都有利尿排毒的功效。流汗、排尿都可带出体内过高的体温,所以原则上利尿的水果大多有解热的功效。另外,菠萝也是我夏天经常吃的水果。菠萝内含蛋白质分解酵素,对人体组织有强壮作用,可治消化不良,有健肠健胃的效果。菠萝还可以治食欲不振,在夏天有开胃的功效。另外,菠萝还可以治疗中暑。不过,在食用前我会用盐稍微泡一下,避免直接吃菠萝舌头有麻麻的感觉。
另外,在夏天我从来不吃冷饮。夏天大家都想吃冰激凌消暑,但是吃冷饮不能真正达到解热的作用。因为人体体温保持在37℃左右,吃冷饮会使消化道、胃温度急速下降,造成消化道血流量减少,连带降低了消化道的氧气和营养素的供应,减缓胃蠕动,这些改变常会造成胃、肠胀气现象。而且,冰品常会伴随其他甜食,吃后体内代谢比吃前高,即所谓的“摄食产热效应”。所以吃冷饮虽会感觉一时凉快,但实际身体需动员更大能量来复原,反而更容易上火。
天气热比较没胃口,一般我会选用萝卜做各式凉拌菜,甚至我会把萝卜磨成泥,放一点点糖和醋,味道还真是不一般呢!老公上一天班回来后,我会用地瓜叶、芦笋、丝瓜、南瓜等做菜,因为它们都属于较凉性的蔬菜。饭后我一般会给老公来道绿豆汤,既消暑又解毒,如果我时间充裕,我也会给全家煮点山药、红枣,或者白木耳莲子汤加点冰糖也是不错的。
当然,任何饮食与营养都应适可而止。上面提到的退火凉性食品,适量摄取是好的,但对本身就属于虚寒体质的人来说,退火的东西吃太多反而会造成身体不适。
夏天,最应注意卫生
夏天喝水多,冲淡了胃液,降低了胃液的杀菌力,使致病微生物容易通过胃进入肠道;另外,湿热的气候环境也适合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使食物极易腐败变质。因此,夏天必须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
要注意生吃瓜果的消毒:蔬菜、瓜果生吃,不仅口感好,而且能摄取更多的营养物质,但是生吃这些东西又极易传染上疾病,所以必须注意消毒。方法之一是用开水烫泡,将西红柿、萝卜、黄瓜等瓜果先用自来水冲洗干净,然后放入开水中烫泡二、三分钟。
不要忽略了家庭砧板的消毒:有人对家用砧板进行检查发现,在直径10厘米的使用表面上,用直径1厘米钻头钻3毫米深,取木片置于细菌培养基中培养,检出大肠杆菌数以万计。所以,家庭使用的砧板必须使用洗涤剂及鬃刷充分刷洗,使木现本色,特别是对缝隙、切痕更应仔细冲刷,最后用清水冲净,立放,待其自然干燥。
砧板应根据生熟食品分开使用。另外,刀具也应分为生、熟专用,严格保持操作卫生。
要适当多吃些大蒜:这是由于大蒜含有挥发性的蒜辣素,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可以杀死流行性感冒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球菌、伤寒、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及霍乱、百日咳等病菌,同时,对阿米巴原虫、蛲虫、钩虫等,也有很好的杀灭作用。有的专家甚至认为,大蒜对某些细菌的抑制能力比青霉素、磺胺类药物还强。此外,大蒜还能帮助消化、增进食欲,是夏季调味解暑的佳品。
暑天也不忘补
一般人认为秋冬才是进补的最好季节,其实,夏天也不能忘了补。当人在炎热的环境中劳动时,体温调节、水盐代谢以及循环、消化、神经、内分泌和泌尿系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最终导致人体代谢增强,营养素消耗增加。另一方面,天热大量出汗,又导致了许多营养素从汗液流失。而夏天人们的食欲减低和消化吸收不良,又限制了营养素的正常摄取,所有这些均有可能导致机体营养素代谢紊乱,甚至引起相应的营养素缺乏症或其他疾病。所以说,夏天,进行饮食滋补是必要的。
在高温环境下,人体内蛋白质代谢加快,能量消耗增多,因此蛋白质的供应必须酌量增加,每日的摄入量在100-120克为宜,且要求一半以上为鱼类、瘦肉、鸡肉、蛋、奶和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质,以满足盛夏机体代谢的需求。同时,为增进食欲,在饮食制作方面也应力求烹调可口,注意花色品种的增加和变化,为了增加胃口,我会适量选用一些辛香类调味品。
夏季,我也会特意补充一些维生素。在夏天,人体维生素需要量比普通标准要高一倍或一倍以上,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E等对提高耐热能力和体力有一定的作用。同时,需要补充足够的水和无机盐。当机体大量出汗或体温过高时,不但体内水分不足,而且还会流失大量的钠、钾。水分的补充最好是少量、多次,这样可使机体排汗减慢,减少人体水分蒸发量。
另外,在夏天我特别爱做一些汤和粥,它们不仅可以帮助补充水分,而且富含各种营养素,可以解决夏天胃口不好的难题。
草菇莴笋汤
特色:草菇味甘性凉,无毒,有清热解暑的功效。而且,草菇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粗纤维、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等。
材料:鲜草菇200克、莴笋300克,盐、姜片10克,泡辣椒2个。
做法:将草菇去根蒂、洗净,切成块备用;将莴笋去皮,切细条,洗净后备用;锅中放油烧热,下莴笋条、草菇块同炒,再下姜片、盐、泡辣椒,加入清水750克,煮至莴笋断生,捞出姜片及泡辣椒不用,将汤盛入汤盆中即可。
彩豆粥
特色:具有清热解毒、健脾利水的保健作用,最适合在夏季天气炎热的日子煲来吃。
材料:赤小豆 1 两、绿豆 1 两、黑豆 1 两、黄豆 1 两、陈皮 1 一片、粘米适量。
做法:先将所有材料分别用清水浸泡4小时,洗净后再将所有材料一齐放入锅中并加入适量清水,先用大火使水滚,再将所有材料移至电饭锅中加热。起锅前,以少许冰糖调味,即可以食用。
Tag:养生保健
KENXU 发表于06:41 | 阅读全文 | 评论 0 | 引用0 | 编辑 | 推荐
* 夏季一味苦练只会导致疲劳
2007-06-22
夏季一味苦练只会导致疲劳  从中医理论讲,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活动筋骨,调畅气血,养护阳气。如清晨早起,洗漱后在室外清静处散步慢跑,呼吸新鲜空气,舒展人体阳气。?
  夏季养生重在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嵇康的《养生论》认为,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即心静自然凉,这就是夏季养生法中的精神调养。?
  “运动养生,心态要正,不可急功近利,操之过急。”这是夏季运动的重要原则。本来人体在夏季的能量消耗就大,锻炼时更要量力而行,养护阳气。人体运动到一定程度,就会达到一个兴奋点,如果继续练下去,就会出现比较疲劳的感觉,进而出现体力透支现象,对健康不利。尤其是中年人,一些平时较难察觉的隐性疾病(如心脏病等)很可能因过度运动而被引发。建议每次运动时间大约为1小时,每星期3次。运动过程中一定要以自己的感觉为准,关注自己的心率、血压、疲劳度,是否有头晕、恶心等现象。?
  一般来说,运动强度越大,排汗量越多。但出汗的过程主要是为了散热降温,大量的出汗会流失体内的水和盐分,只能暂时减轻体重,却起不到减肥效果。一些无汗运动如散步、骑车,同样可以起到防治各种慢性疾病的作用。
冬病夏治不能光贴穴
  三伏天气马上就要到了,很多中医医院又将迎来冬病夏治的高峰。中医主张“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而夏天(尤其是农历的三伏天)是一年当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在此时调养人体的阳气是最佳的时机。
  外治贴敷艾灸是冬病夏治的经典手段。它通过脏腑经络与体表的联系,借助物理或药物的治疗方法直接、间接作用而达内治病。但是中医讲究整体综合治疗,很多人只是重视贴敷和艾灸了,却忽视冬病夏治过程中的其他治疗措施。
  白天贴敷比晚上效果好
  穴位贴敷是冬病夏治经典的治疗手段。一般选用皮肤容易吸收的中药经药厂生产加工成对人体刺激性小的外用膏药,用生姜搽拭穴位后,敷在患者不同的穴位上,一般要敷3~4个穴位。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呼吸科主任张燕萍指出,由于贴的穴位较多,有的贴敷会暴露在衣服外面,比如支气管炎或哮喘患者一般都会贴在天突穴。夏天,一些患者觉得影响美观,就选择晚上贴敷。其实按中医理论讲,白天贴敷效果要好于晚上,因为三伏贴就是利用三伏天气里阳气最盛的原理,而白天阳气盛,晚上较弱。
  对于呼吸道疾病如哮喘、支气管炎等贴穴治疗的方法类似。成年人每天贴6~8小时,第二天再换新的。一个伏天连续贴6天,休息4天,再贴下一伏的疗程。这样贴的时间长,较每伏只贴1天效果要好。儿童由于皮肤娇嫩,一般贴敷2~4个小时,所用药物的含量也比成人低。今年因为有两个中伏,伏天有40天,患者可在整个伏天的时间范围内,根据自己方便选择治疗时间。
  张主任特别指出,在贴敷的过程中不能直接吹空调、风扇,防治寒气通过毛孔进入体内潜伏下来;不能吃辛辣刺激食物;也不能生气,因为生气会造成肝气不疏,导致阳气闭塞,这样就起不到冬病夏治的效果。
  食疗药疗不可缺少
  张主任介绍,药物内服和食疗也是夏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成功因素。
  对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食疗上可以多吃润肺食品,如银耳、百合;健脾的食物如山药。人们可以用冰糖熬成银耳羹,每天吃一小碗,保健效果非常好。补肾食品如黑木耳,拌凉菜吃不但能清暑也是补肾的不错食品。
  补肺的药物如玉屏风颗粒,补肾如六味地黄丸、百令胶囊等。这些药对增加机体的免疫力很有帮助。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话,最好坚持经常服用,如可连服半年,再休息半年。
  冬病多是寒症,阳气不足导致的。但是阳气不足的原因很多,这就需要患者辨明自身属于哪一类,才能更好地采取药食补充的方法。
  容易反复感冒的患者,一般是肺气虚,多表现为气短,舌头偏白偏胖;而脾虚者一般是消化不好,容易肚子胀,大便偏稀不成形;肾虚者明显的症状是活动的时候气短,腰酸腿软等;阴虚者易口干,烦热,手脚心热。从舌头上看,阴虚的人舌头偏瘦偏红,可以吃六味地黄丸;阳虚的人手脚怕冷,舌头胖,颜色淡,有齿痕,可用金匮肾气丸。
  以上这些症状,患者自己判断有时不够准确,最好到医院,请医师帮助判断是什么体质后再进行药补食补。对长期服用补肾补肺等中药的人,应该定期进行肝肾功能和血常规等检查。
  游泳走路也是“冬病夏治”
  经常有哮喘患者问,能不能运动。其实冬病夏治并不只靠穴位贴敷、艾灸等,运动也是增加疗效的重要措施。其中游泳比较好,但是时间不要太长,一般在半个小时左右,不要贪凉。
  多走路尤其是快走的效果比跑步更好,如果心肺功能好,就可以走的快点,时间可适当延长到一个小时。病情较重的患者,每天走10分钟也可以。因为走路是非常好的有氧运动,运动得好,在冬天哮喘就会少发作。在门诊中,张主任就遇见过一名患者坚持走路上班,两年后,哮喘就不再发作了。
  另外,哮喘的人一般是过敏体质,比如皮肤过敏、瘙痒、易发荨麻疹等,因此哮喘患者要注意皮肤保养。而在贴穴时要小心点,平时对胶布过敏的,不要用生姜搽拭皮肤,还可以减短贴敷时间。
  有哮喘、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即使在夏天也不能贪吃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生冷食品,尤其是在穴位贴敷期间,贪食寒凉会导致寒气入内,影响药力的发挥。最好在室温下放放再吃,寒性食物如梨、西瓜等要适量。
  关节炎也能冬病夏治
  一提起冬病夏治很多人自然会想到哮喘、支气管炎等。但是河南省中医院针灸科吕沛宛医生指出,所有怕冷的人比如夏天不能吹空调、电扇,大热天却穿着厚厚的衣服等都适合夏治。
  冬病夏治的核心思想是去寒症,一些冬病如风湿病、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等已经在该院夏治十几年了。这些患者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阳气不足,分为阳虚和外寒侵袭导致的阳虚。
  在治疗上就要辨证选穴,全身选穴是从整体上补阳气,而局部选穴贴敷则要局部补充阳气,比如风湿关节炎患者,就需要在关节上有针对性地贴膝关节。一般使用一些通络、止痛、补阳的中药。
  风湿、类风湿等都是顽固性疾病,治疗时间比较长。因此一般从夏至就开始贴敷,一直到出暑,大概2个月左右。10天贴一次,每次贴敷20个穴位。
  小贴士:贴三伏也要贴三九
  冬病夏治中的“夏”是指三伏,因为此时阳气最盛,治疗寒症疾病效果最好。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呼吸科主任张燕萍指出,有些患者在“三伏”治疗后,在冬天病情减轻后就忽视了“三九”治疗,而“三九”治疗是巩固三伏治疗效果的很好补充。
中医颜面保健方法
  1、科学洗面
  面部是五脏精气外荣之处,经常洗面能疏通气血,有促进五脏精气外荣的作用。但洗面用水的水质、水温、次数都应符合人体生理特点。洗面宜用软水,软水含矿物质较少,对皮肤有软化作用。对于水温,可根据需要而定,若习惯于冷水洗面,可结合冷水浸面,则可保持颜面青春,或用冷温交替洗面,对加强皮肤血液循环,使皮肤细腻净嫩。洗面次数,一般应早、午、晚各一次,这样既可发挥乳化膜生理作用,又可及时去除陈旧的皮脂等污垢物,保持颜面润泽与光洁。因工作环境需要,适宜时啬次数。洗面所用面皂,要根据不同气候和各人不同的年龄、职业、皮肤特点等,有针对性的选择用皂。
  2、按摩美容
  美容按摩可分两类,一类是直接在面部进行的,即直接按摩美容法;另一类是通过按摩远离面部的经络而达美容效果的,即间接按摩美容。按摩方法很多,现仅举两种传统按摩保健美容法。
  彭祖浴面法(《千金翼方》):清晨起床用左右手摩擦耳朵,然后轻轻牵拉耳朵;再用手指摩擦头皮,梳理头发;最后把双手摩热,以热手擦面,从上向下14次。此法可使颜面气血流通,面有光泽,头发不白,且可预防头病。
  搓涂美颜法(《颐身集》):每日晨起静坐,闭目排除杂念,以两手相互搓热,擦面7次,后鼓腮如漱水状漱几十次,至津液多时,取之涂面,用手再搓数次,至面部发热。现今摩面后,常擦一些美容粉、美容膏等保健性美容品,以更好的地保健皮肤。此按摩法以凝神静坐而养神气,搓面以光润皮肤,悦泽容颜。
  3、针灸美容:通过针灸刺激穴位,调整各脏腑组织功能,促进气血运行,抵御外邪入侵而延缓皮肤衰老。
  一般认为,对美容有良效的经络有七条: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可根据具体情况,辨证取穴组方进行调整。例如,除皱防皱保健,可针刺丝竹空、攒竹、太阳、迎香、颊车、翳风等,配中脘、合谷、曲池、足三里、胃俞、关元、漏谷等,其功用可益气和血,增加皮肤弹性,除皱防皱。
  灸法强身美容作用亦很显著,常用穴位主要有:神阙、关元、气海、中脘、命门、大椎、身柱、膏盲、肾俞、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曲池和下廉等。灸法美容简单易行,便于掌握使用。
  4.饮食美容:为了预防颜面皮肤早衰,应注意饮食营养平衡,适当增加对皮肤有益的保健食品,从中医角度讲,要进行饮食美容,顺遵循饮食勿过,饮食有宜忌等有关饮食保健的原则。中医古籍中记载有很多“驻颜”、“耐老”、返老”等食品,如芝麻、蜂蜜、香菇、人乳、牛乳、羊乳、海参、南瓜子、莲藕、冬瓜、樱桃、小麦等、现代科学研究证实,这些食品营养极为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酶、矿物质、多种氨基酸等,不仅可使面色嫩白、红润光泽,而且还能延年益寿。此外,还可进行食疗药膳美容保健。例如:
  胡桃粥(《海上方》):胡桃、粳米适量煮熟成粥,旱晚空腹食用,润肤益颜。红枣粥:红枣、大米适量、可健脾补血,悦泽容颜。
  燕窝粥(《补养篇》):粘米、燕窝(干品)适量,有润肺补脾,益颜美容之效。胡萝卜、粳米适量,有健胃补脾,润肤美容作用。薏苡仁、百合适量煮粥,可清热润燥,治疗面部扁平疣、痤疮、雀斑等。
  5.药物美容:药物保健,就是运用美容方药使皮肤细腻洁白,滋养肌肤,去皱防皱,并祛除面部的皮肤疾患。具有美容作用的方药很多,可分为内服美容方药和外用美容品两类。
  (1)内服美容方药
  本方法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内服中药,起到调整脏腑、气血、经络的功能,达到润肤、增白、除皱减皱、驻颜美容的目的;另一类是通过活血祛瘀、祛风散寒、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法,治疗各种影响颜面美容的疾病。例如:
  隋炀帝后宫面白散(《医心方》):橘皮30g、冬瓜仁50g、桃花40g,捣细为末即可,每次2g,每日3次。有燥湿化痰,活血益颜的功效。
  珍珠散(《回春健康秘决》):天然珍珠粉2g,研成极细粉末,干燥后用。每次用0.5g,每日3次,有清热痰、润面容,治疗面部黑斑之作用。还可适当饮用药酒,例如,枸杞子酒(《延年方》),可补益肝胃、驻颜美容。
  桃花美容酒(《图经本草》),可润泽颜面,使人面如桃花。
  根据历代研究和实践。认为下述药物有润泽皮肤,增加皮肤弹性的作用,如白芷、白附子、玉竹、枸杞子、杏仁、桃仁、黑芝麻、防风、猪胰、桃花、辛夷等。
  (2)外用美容品
  现举外用方二例:
  玉容西施散(《东医宝鉴》):绿豆粉60g,白芷、白芨、白蔹、白僵乔、白附子、天花粉各30g,甘松、三奈、茅香各15g,零陵香、防风、藁本各6g,肥皂荚二锭。诸药研为细末,每次洗面用之,其作用是,祛风润肤,通络香肌,令面色如玉。
  三花除皱液(《秘本丹方大全》):桃花、荷花、芙蓉花适量,冬以雪水煎汤频洗面部,可活血散瘀,润肤除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养生——经典语录
【新提醒】中医经典句
中医养生B
中医精神养生之——积精全神
中医基础理论-养生与防治---养生
中医治未病的内涵及心得体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