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创设乐学情境,构筑高效课堂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愈发地感到,创设适当的情境可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它可激起学生的情绪,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年的实践证明,乐学情境的创设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途径之一,因为它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学生活动为途径,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有着独特的作用,成为中学语文教学创新的主要手段,也是教师驾驭高效课堂的必备素养和能力。

一、创设和谐氛围,消除紧张情绪,激发表现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到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大量的事实表明,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绝对”权威自居时,往往会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或者行为来对待学生,无形中加重了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情绪紧张、焦虑、缺乏自信,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教学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想的交流活动,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能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能不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有所得,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氛围是否融洽和谐。因此,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民主的关系非常重要。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学生平等相处,课堂上满腔热情,课下把他们看作亲密朋友,谈心交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独立探索,大胆发表见解,对学生的不同意见,允许他们争论,耐心、虚心地听取各种意见和建议,从而形成民主、和谐、融洽的氛围,消除学生紧张、焦虑、害怕失败的心理障碍,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二、创设生活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引发阅读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由于时间、地域的变化,文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教学点与兴趣点往往不一致,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这就需要我们创设优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有较为真切的感受,引起探究的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学生能主动进入文本,真切感受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义,学起来才会主动,教师教起来才显生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的文本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故乡,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精神家园,都说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情是故乡真,人是故乡亲。相信故乡这个话题会引发我们很多的遐想,会打开我们记忆的闸门……”于是孩子们聊起了自己的家,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有的说到家乡的故事、传说;有的说起自己离家的感受、祖、父辈在外打拼的孤独……,然后再带着学生领略作者所处的生活环境和作者的奇闻趣事。这样学生说得有劲,听得有味,阅读的兴趣油然而生,自觉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那个时代,走进了多样的作品。

三、创设问题情境,以问设疑,以疑导思,诱发参与意识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惊奇开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设疑,以疑导思,可以诱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有时候,我们也会发现学生肯不肯参与、能不能投入,取决于他们对教学活动的情绪状态和对所授知识的兴趣程度。强烈的释疑欲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内在动力。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加强研究,力争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就一篇课文而言,可在教师设疑的基础上,让学生研读课文并尝试自己设疑。当学生尝试提问时,说明他们的问题意识已被唤醒,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当设疑成为一种习惯时,学生自然会去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研究,不断探究可能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又去探究,最终解决问题。一个个问题被学生发现,又被学生解决时,那油然而生的成就感会触使学生自觉去发现,去思考,去解决,从中享受到了快乐,又获得了知识。

四、创设冲突情境,聚焦思维兴奋点,爆发内在驱动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对文本的解读、人物的分析甚至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常常存在分歧。对同一内容产生不同的理解,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的看法,这就是认知冲突。认知

冲突的产生,能够迅速激活学生思维,进行积极思考。在教学中把对立的观点意见提出来争论,让学生在冲突中产生积极的思维,并提供表达感受的机会,进而收到轻松愉快中求知的效果。如《雷雨》中“周朴园是否真爱鲁侍萍?”《魏公子列传》中,朱亥用大锤锤死了魏国德高望重的大将军晋鄙,“晋鄙非杀不可吗” “司马迁和屈原一个忍辱而生,一个含冤而死,如何看待他们的生死观?”“刘邦和项羽谁是英雄?”等等问题的探讨与辩论,孩子们针锋相对,各抒己见,爆发出巨大的内动力和辩论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活跃思维,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挖掘与理解,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真是一举多得,效果明显。

五、创设情感情境,让学生有情感的涌动,以情激趣

在阅读教学中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让学生处于非常亢奋的学习状态,自觉与作品进行心灵的交流,从中受到熏陶和启发。现代媒体广泛运用于教学,为情感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在学生情绪调动起来以后,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自然是水到渠成,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音乐性很强,在讲授此课时,根据课文的内容配以符合内容和意境的音乐,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讲授琵琶女自诉身世的内容时,配以二胡曲《江河水》,学生被音乐和琵琶女的身世深深感染,沉浸在感伤的氛围中,深刻地体会到了琵琶女悲惨的遭遇。本诗对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巧的描写是情绪发展的高潮,如果不配以音乐,以声感人,唤起学生的想象,很难引人入胜、引思入情,根据文中乐曲旋律的变化,可选择琵琶曲《十面埋伏》,让学生感知“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刀枪鸣”的境界,学生听完后,教室里发出一片感叹声——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其实,这就是情境带来的效果!

六、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以动促趣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将学生置身于活动情境中学习,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理解、内化知识,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都是颇有成效的。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丰富、合理的活动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在参与活动中去观察、体会、思考、探究、交流,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地学习,使每个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如很多选入课本的文学名著都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但读作品和看电影电视是两回事。在上这些课文时,我们可把同名的电影电视播放给学生看,然后让学生做一回导演,让他们思考:假如我是导演,我怎样理解人物,如何处理角色,怎样才能突出人物个性……当导演时,学生的心理位置已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对教材内容不仅能迅速形成意象,还能很快的理解、领会作品。让学生跨越时空,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感染,熏陶,无疑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美国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欲和求学欲望激发起来”。我们的先哲老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好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只有“乐之”才会主动参与,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学生乐学了,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就自然达成。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千方百计地为孩子们创设一个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分享互动、整合互动等等探索情境和乐学情境,让孩子们真正感觉到语文课是最活泼、最生动、最富有语言美、文学美、人文美、精神美的快乐高效课堂。

(来源:中国校长网 阅读原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语文撞上微课
质疑能力
巧用阅读期待,促进阅读水平
小语论文评选062号:《让生命的灵性在阅读对话中绽放——谈语文教学中的有效阅读对话》
浅谈思维导图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教学反思:桥梁而非终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