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4、林放问礼之本。

3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鲁人。或以为孔子弟子,不过仅仅只有《蜀礼殿图》有是说(见程树德《论语集释》)。联系后面“季氏旅于泰山”章,李零以为“可能是为季氏掌礼的专家”,我以为比较有道理。

[集解]郑曰:“林放,鲁人。”包曰:“易,和易也。言礼之本意,失于奢,不如俭;丧,失于和易,不如哀戚。”

[唐以前古注]皇疏:“林放问礼之本”,问孔子求知礼之本也。“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重林放能问礼之本,故美其问而称之大哉也,故王弼曰:“时人弃本崇末,故大其能寻本礼意也。”美之既竟,此答之也。奢,奢侈也。俭,俭约也。夫礼之本意在奢俭之中,不得中者皆为失也,然为失虽同,而成败则异,奢则不逊,俭则固陋,倶是致失,奢不如俭,故云礼与其奢宁俭也。

易,和易也。戚,哀过礼也。凡丧有五服轻重者,各宜当情,所以是本。若和易及过哀,皆是为失,会是一失,则易不若过哀,故云宁戚也。或问曰:何不答以礼本而必言四失何也?答云:举其四失,则知不失即其本也;其时世多失,故因举失中之胜,以诫当时也。

就注意即所答四失从二,即是礼本也。

[朱子集注]林放,鲁人。见世之为礼者,专事繁文,而疑其本之不在是也,故以为问。孔子以时方逐末,而放独有志于本,故大其问。盖得其本,则礼之全体无不在其中矣。易,治也。孟子曰:“易其田畴。”在丧礼,则节文习熟,而无哀痛惨怛之实者也。戚则一于哀,而文不足耳。礼贵得中,奢易则过于文,俭戚则不及而质,二者皆未合礼。然凡物之理,必先有质而后有文,则质乃礼之本也。范氏曰:“夫祭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丧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礼失之奢,丧失之易,皆不能反本,而随其末故也。礼奢而备,不若俭而不备之愈也;丧易而文,不若戚而不文之愈也。俭者物之质,戚者心之诚,故为礼之本。杨氏曰:礼始诸饮食,故污尊而抔饮,为之簠、簋、笾、豆、罍、爵之饰,所以文之也,则其本俭而已。丧不可以径情而直行,为之衰麻哭踊之数,所以节之也,则其本戚而已。周衰,世方以文灭质,而林放独能问礼之本,故夫子大之,而告之以此。”

黄式三《论语后案》:俭则有不敢越分之心,戚则有不忍背死之心,是礼中之本。

()宦懋庸撰《论语稽》:奢,仪节之繁。易者,变除之次。(易训变易之易。)俭者,太羹玄酒之真意。戚者,礔踊哭泣之至性。礼无仪节则失之野,丧不变除则失于哀。是故行礼于既献酢之后,有酧(chóu ,同“酬”)有旅,不觉遂至宾主百拜。居丧于既虞祔之后,有练有祥,不觉遂至以葛易麻。由俭而渐奢,由戚而渐易,斯亦人情之所必至。特春秋时酬酢往来,专尚繁文,而临丧不哀,至原壤敢为等木之歌,宰我且发短丧之问,则奢易而竟忘其本矣。夫子既大放之问,又曰与其奢易宁俭戚者,盖有感于时俗之言也。

辩说者,尤其于易字之解释,生出不同理解。然从文本言,礼讲奢、简,丧则易、戚,奢俭是讲排场,易戚则重点在感情。那么,释易为“和易”也就无可厚非;朱子释之为“治”,则是强调专注于丧礼仪式,而无哀伤之实。

本—有二义,一曰根本之本,一曰本末之本。以夫子之应答观之,此处之本,当举本末之本为义。若以根本言,则奢俭易戚,皆礼之文而已;而夫子以“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答之,其意即礼可奢,丧可易,而宁字方有着落。

  此章所记,殊为生动,夫子之言,颇为有致,意趣盎然。问之者有意,答之者有味。夫子以礼为世之大要,其问礼之本,宜乎夫子叹之曰:“大哉问!”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是与孔子强调通过伦际定义人相一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 | 八佾第三(4)
礼之本(论语风云系列)
《八佾篇》第四章
《论语解悟》八佾 第三、四章
论语连载(44)《八佾篇》第4章,“林放问礼之本”。
《论语·八佾篇第三》3.4:林放问礼之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