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子語類卷第五十五 孟子五

滕文公上

滕文公為 世子章楊 墨辯,是如何?

「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 舜」,須看因何理會 箇性善作甚底?賜。耕,以為 「有體

性善,故人皆可為 堯 舜。「必稱堯 舜」者,所以驗性善之實。德明。公田之人。」問:「鄰長

孔子罕言性。孟子見滕文公便道性善,必稱堯 舜,恰似孟子告人躐等相似。然他亦欲人先知得一箇本原,則為 善必力,去惡 必勇。今於義理須是見得了,自然循理,有不得不然。若說我要做好事,所謂這些意,能得幾 時子!端蒙。一父母所生,如

劉 棟問:「人未能便至堯 舜,而孟子言必稱之,何也?」曰:「『道性善』與『稱堯 舜』,二句正相表裏。蓋人之所以不至於堯 舜者,是他力量不至,固無可奈何。然人須當以堯 舜為 法,如射者之於的,箭箭皆欲其中。其不中者,其技藝未精也。人到得堯 舜地位,方做得一箇人,無所欠闕,然也只是本分事,這便是『止於至善』。」道夫。初教滕文公如此,似好

問:「孟子言性,何必於其已發處言之?」曰:「未發是性,已發是善。」可學。居,立正位,行大道』,

「孟子道性善」,其發於外也,必善無惡 。惡 ,非性也;性,不惡 矣。節。言章中国&#x

問:「『孟子道性善』,不曾說氣 稟。」曰:「是孟子不曾思量到這裏,但說本性善,失卻這一節。」問:「氣 稟是偶然否?」曰:「是偶然相值著,非是有安排等待。」問:「天生聰明,又似不偶然。」曰:「便是先來 說主宰底一般。忽生得箇人恁地,便是要他出來 作君、作師。書 中多說『聰明』,蓋一箇說白,一箇說黑,若不是聰明底,如何遏伏得他眾人?所以中庸亦云:『惟天下至聖,為 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且莫說聖賢,只如漢高祖光武唐憲宗武宗,他更自了得。某嘗說,韓退之可憐。憲宗也自知他,只因佛骨一事忤意,未一年而憲宗死,亦便休了,蓋只有憲宗會 用得他。」池錄作:「憲宗也會 用人。」或曰:「用李絳亦如此。」曰:「憲宗初年許多伎倆,是李絳教他,絳本傳 說得詳。然絳自有一書 ,名論事記,記得更詳,如李德裕獻替錄之類。」夔孫。子,想是見其資質好

李仲實問:「注云:『惟堯 舜為 能無物欲之蔽,而充其性。』人蓋有恬於嗜欲而不能充其性者,何故?」曰:「不蔽於彼,則蔽於此;不蔽於此,則蔽於彼,畢竟須有蔽處。物欲亦有多少般。如白日,須是雲遮,方不見;若無雲,豈應 不見耶!此等處,緊要在『性』字上,今且合思量如何是性?在我為 何物?反求吾心,有蔽無蔽?能充不能充?不必論堯 如何,舜又如何,如此方是讀書 。」閎祖。注云:『惟

或問:「『孟子道性善』章,看來 孟子言赤子將入 井,有怵惕惻 隱之心,此只就情上見,亦只說得時暫發見處。如言『孩提之童,無不親其親』,亦只是就情上說得他人事,初無預於己。若要看得自己日用工夫,惟程子所謂:『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善。嘉怒哀樂 未發,何嘗不善。發而中節,即無往而不善;發不中節,然後不善。』此語最為 親切。學者知此,當於喜怒哀樂 未發,加持敬工夫;於喜怒哀樂 已發,加省察工夫,方為 切己。」曰:「不消分這箇是親切,那箇是不親切,如此則成兩 截了。蓋是四者未發時,那怵惕惻 隱與孩提愛 親之心,皆在裏面了。少間發出來 ,即是未發底物事。靜也只是這物事,動 也只是這物事。如孟子所說,正要人於發動 處見得是這物事。蓋靜中有動 者存,動 中有靜者存。人但要動 中見得靜,靜中見得動 。若說動 時見得是一般物事,靜時又見得別是一般物事;靜時見得是這般物事,動 時又見得不是這般物事,沒這說話。蓋動 時見得是這物事,即是靜時所養底物事。靜時若存守得這物事,則日用流行即是這物事。而今學者且要識得動 靜只是一箇物事。」燾。善。善。

性圖。、正位、大道」。曰:

惡 。惡 不可謂從 善中直下來, 只是不能善,則偏於一邊,為 惡 。人未能便至堯 舜

性善。性無不善。善。發而中節,無往不善。公田之人。」

孟子初見滕世子,想是見其資質好,遂即其本原一切為 他啟 迪了。世子若是負荷得時,便只是如此了。及其復 見孟子,孟子見其領略未得,更不說了。只是發他志,但得於此勉之,亦可以至彼。若更說,便漏逗了。當時啟 迪之言想見甚好,惜其不全記,不得一觀!」揚。注云:『惟堯

問集注云云。曰:「大概是如此。孟子七篇論性處,只此一處,已說得盡。須是日日認一過,只是要熟。」又曰:「程子說才,與孟子說才自不同,然不相妨。須是子細看,始得。」賀孫。餘夫之田,是在公田

問:「三子之事,成?則若參 較彼己,顏子則知聖人學之必可至,公明儀則篤信好學者也。三者雖有淺深,要之皆是尚志。」曰:「也略有箇淺深。恁地看文字,且須看他大意。」又曰:「大抵看文字,不恁地子細分別出來 ,又卻鶻突;到恁地細碎分別得出來 ,不曾看得大節目處,又只是在落草處尋 。」道夫曰:「這般緊要節目,其初在『道性善』,其中在『夫道一而已矣』,其終在『若藥不瞑眩,厥疾弗瘳』。」曰:「然。」道夫。下之廣居

符舜功問:「滕世子從 孟子言,何故後來 不濟 事?」曰:「亦是信不篤。如自楚反,復 問孟子,孟子已知之,曰:『世子疑吾言乎?』則是知性不的。他當時地步狹,本難做;又識見卑,未嘗立定得志。且如許行之術至淺下,且延之,舉此可見。」可學。皆舉其綱而已

或問:「孟子初教滕文公如此,似好。後來 只恁休了,是如何?」曰:「滕,國 小,絕長補短,止五十里,不過如今一鄉。然孟子與他說時,也只說『猶可以為 善國 』而已。終不成以所告齊梁之君者告之。兼又不多時,便為 宋所滅 。」因言:「程先生說:『孔子為 乘田則為 乘田,為 委吏則為 委吏,為 司寇則為 司寇,無不可者。至孟子,則必得賓師之位,方能行道,此便是他能大而不能小處。惟聖人則無不遍,大小方圓,無所不可。』」又曰:「如孟子說:『諸侯之禮,吾未之學也。』此亦是講學之有闕。蓋他心量不及聖人之大,故於天下事有包括不盡處。天下道理儘無窮,人要去做,又做不辦;極力做得一兩 件,又困了。唯是聖人,便事事窮到徹 底,包括淨盡,無有或遺。」正淳曰:「如夏商之禮,孔子皆能言之,卻是當時杞宋之國 文獻不足,不足取以證聖人之言耳。至孟子,則曰『吾未之學也』而已,『嘗聞其略也』而已。」廣。存;廣

滕定公薨章做人不當做底;

今欲處世事於陵夷之後,乃一向討論典故,亦果何益!孟子於滕文公乃云:「諸侯之禮,吾未之學。」便說與「齊疏之服,?粥之食」,哭泣盡哀,大綱先正了。可學。之江」。淮自不與江通,大

古宗法,如周公兄弟之為 諸侯者,則皆以魯國 為宗 。至戰 國 時,滕猶稱魯為 「宗國 」也。廣。而助,國 中什一使自

滕文公問為 國 章氏五十而貢,商人七

因說今日田賦利害,曰:「某嘗疑孟子所謂『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 』,恐不解如此。先王疆理天下之初,做許多畎溝 澮 洫之類,大段費人力了。若自五十而增為 七十,自七十而增為 百畝,則田間許多疆理,都合更改,恐無是理。孟子當時未必親見,只是傳 聞如此,恐亦難盡信也。」廣。法度,方中。嬖奚不能

孟子說「夏后氏五十而貢,商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 」,恐亦難如此移改。禮記正義引劉 氏皇氏之說,正是獃人說話。蓋田地一方,溝 洫廬舍,成之亦難。自五十里而改為 七十里,既是七十里,卻改為 百里,便都著那趲動 ,此擾亂之道。如此則非三代田制,乃王莽之制矣!必大。

孟子說貢、助、徹 ,亦有可疑者。若夏后氏既定「五十而貢」之制,不成商周再分其田,遞相增補,豈不大擾!聖人舉事,恐不如此。如王莽之封國 ,割某地屬 某國 ,至於淮陽太守無民可治,來 歸京師,此尤可笑!正義引劉 氏皇氏熊氏說,皆是臆度,迂僻之甚!人傑 。餘夫之田,是

孟子說制度,皆舉其綱而已。如田之十一,喪 之「自天子達」之類。方。、正位

「世祿,是食公田之人。」問:「鄰長、比長之屬 有祿否?」曰:「恐未必有。」問:「士者之學如何?」曰:「亦農隙而學。」「孰與教之?」曰:「鄉池錄作「卿」。大夫有德行而致其仕者,俾教之。」德明。以有是差等,一本故也

「孟子只把『雨我公田』證周亦有公田,讀書 亦不須究盡細微。」因論「永嘉之學,於制度名物上致詳。」方子。公田之人。」問:「鄰長、

問:「滕文公為 善,如何行王道不得,只可為 後法?」曰:「他當時大故展拓不去,只有五十里,如何做得事?看得來 渠國 亦不甚久便亡。」問:「所謂『小國 七年』者,非是封建小國 ,恐是燕韓之類。」曰:「然。」可學。氏五十

「『請野九一而助,國 中什一使自賦』,如古注之說如何?」曰:「若將 周禮一一求合其說,亦難。此二句,大率有周禮制度。野,謂甸、稍、縣、都,行九一法。國 中什一,以在王城,豐凶易察。」去偽 。愛 ,疑於仁,此

孟子言:「我欲正人心。」蓋人心正,然後可以有所為 。今人心都不正了,如何可以理會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朱子语类[宋]黎靖德 编卷五十五 孟子五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一节 道性善
第二章 为父守孝说明人之性善
唐文治先生:宗孟子法
《孟子》研读第12讲:滕文公(上)解读1
四书大全  孟子集注大全卷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