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王阳明学说之三“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通俗的解释就是,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就人而言,本心主宰着人的身体,心有所动即是意念,意念的本体就是良知,意念的表现就是格物。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格物”。王阳明认为,“物”就是日常的事情,意之所动、意之所发都是物。心的意念一动,所面对的就是事情、事物。

“格”就是纠正、回归、修正。去掉内心之恶,纠正不正确的事情,回归心的本体,符合理之所在。诚意的功夫就是格物。格,就是穷究的意思。从王阳明的格竹,就是在思考、穷究有关竹子的原理,但是事物千千万,怎么能够格的完呢?经过几经沉浮,终于找到物的源头,心。物,无论怎么去格,终归要回归它的源头才能穷尽。所有,格物,格的不是物,是人的心,要穷究事物原理,就是不断纠正内心的想法。因为心外无理,所以要格物,就是格心,然后致知,然后回归本体。目前的教育、学习、读书,都可以称之为格物,为了就是理解理、遵循规则、提高道德,达到社会主义文明。但是格物,仅是千万过程中的一种,算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只有明了“物之本末,事之始终”才能算知。这里的“知”,不仅是知识,更多指的是良知。什么是“良知”?良知不是善良,也不是道德。良知最早出自孟子“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就是人不通过学习先天而知道的道理,就是良知。人本来的纯粹的内心的意念。纵使气拘物蔽,或穷凶极恶之人,良知并无减损。如同乌云蔽日,不能损太阳一毫光明。良知即是道,只是「致良知」就是行道;良知即是性,只是「致良知」就是尽性;良知即是理,只是「致良知」就是穷理。良知并非知识,而一切知识技能皆为良知所用。格物致知,从一件事情,达到纯粹的状态,举一反三,仅此。

2019年1月10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阳明提出的“格物致知”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解“意之本体便是知”~阳明心学
王阳明提出的“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浅述王阳明的“良知”说
王阳明(上):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格物,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