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春秋时期的第一谋士(原创)

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

——毛泽东1964年7月会见外宾

1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并且古老,有着深远及强大的根基。

随着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西式文明与中华本土文明相互纠缠,甚至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全然摒弃。

现代社会过分追求物质,浮躁的世人更是把悠悠历史当做举步维艰的重负,少人关注。

有关历史的书籍,也浩如烟海,不少煌煌巨著,现代人一辈子也看不了一本,连读上几页都不多。

我们不谈从中华文明的源头去进行追溯这种宏大的命题,只从个人修身成长的心智成长的角度,读史无疑足以明智。

知名投资家作家冯唐,在他作品中,跟读者分享经验,《战国策》这本书,熟读半部,在街面上混个肚圆不是问题,资治通鉴更是造就他不同于一般麦肯锡人的中西战略混合思维。

本篇主角很特别,比较冷门,史料主要出自《战国策》及《资治通鉴》,他就是促成三家分晋的大谋士——张孟谈。

张孟谈,相传是张良的始祖,张良号称“智圣”,是汉高祖刘邦的首席谋士,远比乃祖出名。

纵横家鼻祖张仪,据说也是张孟谈的后人(张仪的风采可以看回旧文《临终前张仪的计中计》)。

张孟谈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关注的呢?

我认为,他的一生完整诠释了一个中国士人所能做到最高境界,值得我们对他进行剖析及学习,所以本篇依然是历史与心智提升的主线。

2

春秋末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大权旁落,智、赵、魏、韩四卿把持朝政,国君晋定公权力有限,祖上晋文公(重耳)打下的霸业早已摇摇欲坠。

晋国的政局动荡,也给了西边秦国的喘息之间,成语“秦晋之好”就是这么来的。

秦晋多年征战,在秦穆公时候,用五张羊皮换来的名相百里奚,压住晋国一头。

但随后的秦君只能联楚抗晋,直到晋国多个寡头并立,轮流执政,秦国终于踉踉跄跄,走过春秋,有惊无险的进入了战国。

而不统一的三晋,也给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可能,试想,如果晋国保持统一,秦国能否东出,还是未知数。

晋定公时期国内动荡,卿大夫家族处于混战之际,韩赵魏和智氏家族之间打来打去,数年之间都没个消停。

居间的晋定公,存在感非常之弱,仰仗着祖上余威,在与吴王会盟中,成为最后一任名不副实的“春秋霸主”。

定公死后,宗室姬凿被立为国君,史称晋出公,从此智氏智伯独揽了朝政大权,成为晋国最大的权臣,一家独大,上迫国君下压韩赵魏三卿。

晋国这个集团公司,已经只有个空壳,四个最大的区域公司,权力已经超过总部,管理层蠢蠢欲动。

要理解这个背景,下属不受控制,势力太大,组织就会乱,甚至会分崩离析。

3

智伯太过于强势,其他三卿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都不敢和他抗衡。

在这种情况下,身居高位的人是会飘的,何况智伯这种有性格缺陷的,为什么这么说?

当初智氏第六代家主智宣子寻找继承人——未来的智氏第七代家主,选中智伯,主要原因就在他的才能方面,超越同龄人一大截,可以说是精明强干,长的又帅,文武双全。

用族中的谋士智果的原话是: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

总结起来:长得好看让人相信,骑射精通有武艺,才艺双全,能言善辩会写文,坚毅果敢能作为。

可是智伯并非完美无缺的,他不仁厚,智果最后下了结论,说如果他凭借这些优势倨傲,胁迫别人,再加上很不仁厚,这样的家主,还能够守住智氏的家业吗?

智宣子最后选了智伯,也给了家族带来了最终的灭顶之灾,所以说继承人很重要。

狂妄的智伯分别向魏桓子和韩康子索要土地,两人本来打算不给,但在谋士段规及赵葭的建议下,都给了。

一句话,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智伯,你的末路快到了。

这两位智商很高,懂得避祸骄敌以观时变的策略,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回原文,此处不赘述。

顺风顺水的智伯,到了赵襄子这边,吃了闭门羹,遭到了严厉拒绝。

这两个老兄弟,恩怨深了去。

智伯曾经说他相貌丑陋,懦弱无能,在一次酒会中,智伯向赵襄子敬酒不成,直接把酒杯往他脸上招呼,赵襄子卫兵想跟智伯拼命,因为实力有差距,赵襄子很淡定的忍下来了。

心思缜密,能忍人不能忍,又能用人,这就是赵襄子

从他一生的经历来看,赵襄子堪称赵国一代明君,与父亲赵简子赵鞅一起开创了赵国的基业,在与滴出的兄长争夺继承人时,表现很励志也很优秀。

于是智伯非常恼怒,立即派人传令给魏桓子和韩康子,要他们出兵和自己一起去攻打赵襄子。

赵氏宗族生死存亡的时刻来了,主角张孟谈就在这种背景,登上了历史舞台。

4

在中国历史中,那些耀眼的明星,挽大厦于将倾,出场时已经心智谋略皆已成熟,往往我们无法探知他们年少成长的过程。

张良,还有黄石老人授书,陈平年少历程只有一次分肉及婚姻,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他追随叔父诸葛玄的过程,基本看不到。

我们非常好奇这些人的成长过程,力求能从他们的一些蛛丝马迹中,窥见成为历史主角的因素,可是却往往不可得。

山雨欲来风满楼,赵襄子立即召集张孟谈过来商量对策,此时的张孟谈,按史书所载,应该是赵氏的管家,可以理解为赵相。

张孟谈镇定的说,晋阳城(今山西太原一带),有先主老臣治理,城高墙厚,民心归附,对抗智伯,可以以那里为根据地。

这主要是晋阳城的位置特别,不仅地处山西高原,赵襄子的父亲赵简子之前就依靠晋阳城,消灭了范氏跟中行氏,稳固了赵家的基业。

赵襄子过去巡查了一番,跟张孟谈说,那边钱粮充足,就是弓箭武器这些战略物质比较少,应该怎么办?

张孟谈显然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说领导,围墙是用一丈多高的楛木做的,殿柱是用铜铸的,这些都是制造武器的好材料。

根据地有了,战略物质也已备好,这就能打印智伯了吗?

没有那么简单,因为智氏的实力既然能压得住晋国国君及韩赵魏三家,即使赵氏三家最强,最多也就只有智氏三分之一的水平。

孙子兵法有云,先求己之不可胜,上面做的,也只是做了基础的准备,想要击败智伯,还得等他犯错,待敌之可胜。

上苍会垂怜赵氏吗?会的,因为智伯并不是个合格的领导,犯了致命的错误。

5

智伯与韩魏联合的大军,围困了晋阳城三个月,用尽各种方法。

本篇智伯最终虽然覆亡,但他并非是个废材,相反,他狡猾无比,比如攻略齐郑及图谋卫国,甚至灭掉晋国旁边的少数民族夙繇,都体现了他的能力。

于是,他又有了计策,决定掘开晋河之水倒灌进城里,这是个损招,却很有用,城里粮食都快吃完了,士兵病亡锐减。

大谋士张孟谈再次出场,这个场景很像败走当阳夏口,被曹军追得惶惶不可终日的刘皇叔那会,诸葛亮请命过江东,游说孙权,联吴抗魏。

于是,张孟谈跟赵襄子献计,请求作为说客,去联合韩魏。

这里有个小插曲,韩魏两个国家领导人,其实也知道智伯不靠谱,在晋水灌城中,志得意满的智伯洋洋得意,还说出这种方法也可以拿来对付韩魏,这种蠢话。

其实,即使不说这种话,唇亡齿寒,弱者不相联合,就会被一一剿灭,这种道理,韩魏两国是肯定知道的。

为啥诸葛亮苦心要保住联吴抗魏的局面,因为在多个寡头并立的时候,弱者不联合,一定会被最强者吃掉,这个道理,古今皆同。

张孟谈于是混进联军,与两国密谋,定下了三家分晋的大策略。

他的计划,真的是天衣无缝吗?历史证明,再强的谋略,也需要运气配合。

当年楚汉相争,李左车跟赵王建议兵出井径关,抄韩信的后路,但是赵王不听,韩信事后都觉得后怕,还把李左车请到自己营中,向他请教。

天命不在智氏,在于三晋,智伯将有灭顶之灾了。

张孟谈谈完后,走过辕门,碰到了智果,有读者应该还记得,就是这个人,跟前任家主智宣子建议不要让智伯做继承人。

在这里,智果再次发挥他的强大能力,从张孟谈的行为举止中,就判定他跟韩魏已经有了接触,实在太厉害了,这个人。

智伯会不会听他的呢?智伯很不耐烦,本来你丫的就在我当继承人前,使绊子,现在又跟我神神叨叨的。

智果忍住了,说,我见过韩魏两个领导人,他们的表情告诉我,他们一定会背叛你的,不如杀了他们,绝后患。

智伯生气的说,仗都打了三年了,怎么可能还会背叛我?我不听。

智果很有耐心,如果你不杀他们,那就亲近他们,把他们稳住,直到击败赵襄子,我们再对付他们,可以从他们两个的谋士下手,让谋士影响他们的决策。

智伯的耐心已经到了极限,忍住怒火说,怎么笼络他们呢?

智果说,利益动之,可以约定,破赵后,封给他们两位谋士大片的土地……

智伯冷冷的看着这个家族的谋士,这个差点就让自己当不成继承人的人,说如果是这样,那我得到的好处就更少了,不用说了。

智果,看见言不听计不从,知道这样下去,智氏一定会因为智伯的狂妄而覆灭,所以就隐姓埋名离开了。

挡在三家分晋前的障碍,就这样没有了,没有智果的智伯,在张孟谈之前,结局已定。

张孟谈在碰到智果时,其实视线交接,身为同样是顶级谋士,他知道自己的意图已经泄露,为今之计,就是抢速度。

于是,他赶紧让赵襄子决策,安排执行总攻策略,反倒灌河水进智伯军营,韩魏借水攻一起发起总攻。

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在两侧夹击,赵军攻击在前,大败智伯军队,最终擒住智伯。

据说,赵襄子最终砍下智伯的头颅,并用了喝酒,汗,这爱好。

6

从赵氏这个生死存亡之际,再到三家鼎足而立,赵氏奠定了立国的基础,此事张孟谈功劳最大,论功行赏,赵襄子都应该将他封侯拜相。

但是自古以来,如果大臣赏无可赏,功高盖主,能否和谐共存下去,实在是个大难题。

何况,身为赵襄子的家臣,对于赵氏的发家史很清楚,本身赵氏就是晋国的权臣,对于功高难赏的大臣,可想而知。

从后面赵国多内乱,多信任宗室,对异性武将及大臣信任度不高,就可以看出赵国这种政治基因一直存在,智者张孟谈不可能看不清楚。

张孟谈早一步找到了他,说之前先君赵简主治理国家时,有两条遗训,拿赵襄子老爸来当挡箭牌。

第一,便是主君的权力足以掌控所有大臣;第二便是大臣的功劳及权力不能大于国君。

现在,我的声誉已经很大,功劳更是世人皆知,地位显赫,你给予的权力也足够大了。

这就导致大家对我都很信服。但随之问题也来了,这样的人,容易居功自傲,蔑视君上,到时有可能反过来控制国君。

我不想成为这样的人,所以,我前来请求将功名丢弃,做回一个普通人。”

这下子赵襄子不高兴了,要知道,张孟谈如此一位出色的贤士,如果弃甲归田,对国家该是多么大的损失。

所以,他说,我只是听说,如果立了大功,那就应该有尊贵的地位。只要你心怀忠信,那便可以继承效命于我,不存在什么让国家不安定的因素。

张孟谈淡定的说,领导,你这个是大臣的成功之道,但我跟你说的是,持国之道,我是在做大臣的表率,以后再有这种情况,就可以拿我当例子。

按我的理解,张孟谈已有“法家术治”的初步思想,比韩昭侯时期申不害还早近百年。

而且,他为巩固赵氏的根基,率先做出表率——捐功名,去权势以离众。

张孟谈是赵襄子最重要的大臣,不仅身份尊贵,而且大权在握,更有享不尽的富贵,但他却能放弃名利归隐,过起平淡的躬耕生活。

在他隐居三年后,国家有难——诸侯合谋攻赵。赵襄子亲自下乡会见张孟谈,此时他又义不容辞上路,回朝主持国政,并能用计化解四国的结盟,顺利解除赵的危机。

这就是一个中国士人的完整路程,从临危受命(智伯攻赵)——救国于水火(建议退守晋阳、联合韩魏)——安邦定国(韩赵魏三家鼎足而立)——急流勇退(成大事者不必享大名,退隐田间,躬耕垄亩)——国有事挺身而出(解四国伐赵之围,飘然而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独大晋国的卿大夫死后头颅被做成酒器,这些因素注定了智氏的灭亡
2400年前的一次分家,就这样改变了中国历史
三家分晋的启示,司马光对智伯的评价正确吗?
春秋最强“黑吃黑”事件,“三家分晋”其实原本是“三家分赵”
这句无心之语,居然导致了一个国家的灭亡
赵、魏、韩“三家分晋”,始作俑者却被淘汰出局,他都干了些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