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湿热的形成及与肾脏病的关系
湿热的形成及与肾脏病的关系
发表者:郭兆安 (访问人次:390)
肾脏病中湿热形成的原因及其复杂,既有外感所致的,也有湿热内生的,还有内外合邪以及药物饮食等原因,皆可导致湿热证。历代医家对此论述颇多,如《素问·水热穴卷》说: “肾者胃之关也, 关门不利, 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清代薛生白所言: “太阴内伤, 湿饮停聚, 客邪再生, 内外相引, 故病湿热。”根据历代医家论述,结合现代临床分析,湿热的产生大概有以下几种因素:
1)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水,水湿之气内侵,或平素饮食不节,湿蕴于中,脾失健运,湿邪郁久化热,而成湿热。
2)劳倦过度,损伤脾气,加上饮食失调,造成脾气亏损,累及肾气,水湿内生,郁而化热,酿成湿热。
3)素体虚弱,或病后体虚,复感风热之邪,外邪与内湿相合,郁而化热,亦成湿热。
4)长期服用大量激素,损真阴,抑真阳,使机体阴阳失调,水火失济,气化之机怫郁,水湿无以运行,内蕴为患,形成湿热之证。
 

湿热与肾脏病的关系:

 

湿热是肾脏病的重要病理。正如《医方考》中所说: “下焦之病, 责于湿热。”刘完素在《宣明方论》中说: “湿气先伤人之阳气, 阳气伤不能通调水道, 如水道下流淤塞, 上流泛滥必为水灾。”在一些肾病的病变过程中, 先由湿热之邪入侵, 或感风邪夹湿, 一旦风邪离去, 湿邪化热留恋为患, 及时施以清利湿热的方药, 未见湿热伤阴之象, 则病情易于控制。一旦湿热伤及气阴, 病情缠绵不愈, 转为慢性。这是因为湿热的产生, 与气阴两虚本身的病理有关, 气虚易生湿, 阴虚易蕴热,故气阴两虚常与湿热相兼。同时, 湿与热合, 如油入面, 氤氲分散, 常是疾病迁延不愈和复发的重要因素。黄湘娟提出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理主要是湿热久稽, 损伤脾肾, 耗伤气阴, 渐致营血耗竭。余江毅等进行动物实验研究提示: 湿热病理的基础是免疫反应; 循环免疫复合物及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升高, 肾小球系膜增生可作为湿热证的客观指标; 湿热与血脂代谢紊乱, 血液流变学变化存在较密切关系。并且通过对256 例原发性肾病的湿热病理与肾功能、水湿、血瘀、正虚诸证及激素的应用、实验室指标等多因素的关系分析, 指出水湿化热是形成肾病湿热病理的重要途径, 湿热毒邪是影响肾病病程的主要因素。叶景华认为, 肾小球系膜增生是湿热滞留伤肾的表现, 正是湿热致肾小球局部炎症反复不愈, 肾小球间质细胞增生和基质增多。刘宏伟认为湿热证有其一定的病理学基础, 以系膜增生性肾炎、IgA 肾病、膜增生性肾炎等易产生湿热证, 而且随着肾功能的进一步受损, 湿热证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徐灵胎云: “有湿则有热, 虽未必尽然, 但湿邪每易化热。”因此可以看出湿热伤肾是肾病病理的基本特点, 且往往贯穿病程的始终。湿热滞留, 耗伤正气, 变生它邪, 且易招致外感, 成为病情进展的重要因素。

 

从刘宝厚对573例慢性肾炎和肾病综合症的临床观察可以看出,湿热与肾脏病的关系如下:
1)湿热证的临床表现
大多与医源性皮质酮过多或继发感染有关,特别是与一些隐性的感染病灶有关。上焦湿热,常见于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及皮肤疔疮;中焦湿热者,多有急慢性胃肠炎、胆囊炎之病变;下焦湿热,常合并尿路感染、前列腺炎、急慢性盆腔炎。

2)湿热与西医诊断分型的关系:

365例慢性肾小球肾炎中有湿热证者209例,占57.3%;208例肾病综合症中有湿热证者147例,占70.7%,P<0.05,说明肾综极易并发湿热证。

3)湿热与中医辩证分型之间的关系
湿热在气阴两虚证中占81.3%,肝肾阴虚证中占76.7%,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1),提示气阴两虚和肝肾阴虚患者,阴虚火旺,水湿之邪易于化热而形成湿热。肺肾气虚和脾身阳虚证中有湿热见证者分别为47.6%和40.8%,说明阳虚气损,水湿气化不行,导致水湿潴留,一旦感受外邪,也可化热而成湿热。

4)湿热与肾功能的关系
254例肾功能正常者中有湿热证者183例,占72%,152例肾功能衰竭患者中有湿热证者83例,占54.6%,两者比较P<0.01,提示湿热与肾功能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5)湿热与皮质激素之间的关系
573例中采用强的松治疗者196例,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湿热兼证者144例,占73.4%;未用激素者377例,出现湿热证者152例,占40.3%,P<0.01,提示应用皮质激素易伤阴助火,产生湿热。
6)湿热与蛋白尿、血尿的关系
对记载完整的198例患者中,在治疗过程中蛋白尿明显上升,镜下血尿明显加重,其中有163例并发湿热证的发生率为82.3%,提示蛋白尿的上升,血尿的加重多与湿热病理有关。
7)湿热与血、尿白介素-2受体(IL-2R)水平的关系
30例湿热证患者血、尿IL-2R测定分别为(470.2±227.9KU/L,(261.7±12.26) KU/L,而21例无湿热证的患者血、尿IL-2R分别为(156.8±46.5KU/L,(236.2±98.7) KU/LP<0.01 P<0.05,提示湿热与血、尿IL-2R水平升高有一定关系。

8)湿热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关系
149例患者中有湿热证者86例,无湿热兼证者63例,两组间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检测结果,P>0.05,提示湿热证存在与否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无关。      总之,湿热与肾脏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肾病在临床上的不同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尿短赤或尿浑浊、舌苔滑腻、脉濡缓或滑等湿热表现, 说明湿热病邪的存在是整个肾病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干扰因素。有些患者虽无明显肾病症状, 也不可忽视湿热, 因为这类患者易反复合并感染。肾病中湿热之邪不仅是病理产物, 更是促使或导致多种肾病久治不愈的新致病因素。湿热形成之后还可壅滞三焦, 使人体脏腑功能进一步失调,因此湿热常与瘀血痰饮兼夹并存, 且易耗气伤阴而致虚。中医治疗湿热的方法比较丰富, 对于肾病湿热的治疗在以清利为本的同时, 结合不同时期及不同病因的多种肾病, 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配合祛风、活血、健脾、补肾、滋阴等多种手法可获良效。

本文源自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网 shen39论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运用清热利湿法治疗肾脏病的体会
慢性肾病多与湿热并存
邓尔禄诊治慢性肾病学术经验
肾病治疗方法有哪些
预测糖尿病肾病:肾活检挺靠谱
肾脏病辨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