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闲说上海老北站-上海铁路博物馆参观有感

 

 



    位于上海闸北区天目东路宝山路口的上海北站,又称上海北火车站,旧称上海站,全称应该是上海火车北客站。新的上海火车站建成后,该站改名为北站、老北站。而现在所看到的,只是按原比例80%在原址所建的上海铁路博物馆。那里曾是人们熟悉的老北站的前身、中国最早的铁路站屋,再现了有近80年历史的上海铁路站屋的英式风格建筑。这次重建老北站,让昔日旧貌在这里重现具有历史意义。作为中国铁路发展史和一系列重要事件的见证地,上海铁路局还将把还原后的这座建筑布置成历史陈列馆,里面将陈列珍贵的遗物、不同历史时期的列车照片,还会在室外展区中展示中国最老的火车头,并有计划通过声光电互动等方式,让参观者触摸历史。老北站是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的地方,过去的岁月历历在目。

    上海北站曾经是沪宁、沪杭甬以及淞沪铁路的交汇处。当年这里近邻租界,门前的界路(天目东路)是上海公共租界和华界的分界线。

如今,要在天目东路上寻找租界与非租界的分界线——“界路”的遗迹需要有点耐心。在天目东路80号上海铁路局的对门,有个居民小区叫均益小区,前几年,还有一家名叫嘉露的旅社在铁路局对面,现在,真正的嘉露旅社已经搬到均益小区的里面了,只是在外面留了一块硕大的广告灯箱。

嘉露与界路,为什么我们今天要说及嘉露?因为嘉露和界路,在吴语中读音有很大的相似性,这里保留着关于界路的仅有的信息,从中我们便可以探求界路的历史渊源。如果没有“嘉露”这两个字,关于殖民地的上海,关于老北站门前那条名声显赫的大马路,剩下的最后一点基因,恐怕真的要湮没在时间的长河中了。 

    上海最早的火车站,沪宁铁路是1908年通车的,上海滩那么大,车站选择在哪里,这就要从先于沪宁铁路之前的两条铁路说起,一是吴淞铁路,另一条是淞沪铁路。

    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上最早的一条营业铁路,于1876年在上海建成,名叫吴淞铁路,站址就在今河南北路、七浦路口。前几年,河南北路上还有一家商场残留着吴淞铁路的信息,解放后,那商场一直叫铁马商场,我清楚记得,那里还有个叫铁马路菜场的,我去过,不过如今己难寻踪迹。铁马,是铁马路的意思,这是一个多世纪前人们对铁路的通俗称呼。现在河南路七浦路,铁马商场已经拆除。时称上海火轮房的上海最早火车站。站场占地500平方米,车站南面是一条小河,这条小河后来被填没,筑成七浦路,如今这里是闻名遐迩的服装批发市场,河南北路拓宽后,成为一条通衢大道,原来的车站就湮没在路中了。                   

     1898年,清政府主导建成了淞沪铁路。淞沪铁路上海站的站址在上海县和宝山县的界浜北岸(今天目东路)北侧。当时,这里四周相当荒僻,很少有老百姓居住,周边多沟浜、荒地。当时的站屋只有两间房,砖木结构,房子是中国江南传统建筑的模样,尽管没有英式建筑那样的气派,但这种式样更符合国人的心态。这个车站,售票房20平方米,行车房仅有售票房的一半,而旅客乘车的月台则是泥土夯制而成的。尽管车站很简陋,但毕竟是自己的,所以当时上海老百姓都踊跃来乘坐,有钱的公子小姐自不待言,就是那些拉黄包车的小伙子,或是在四马路书寓里卖唱的女子也来赶一赶时髦。

    淞沪铁路上海车站对老北站的最终定位起到了推动作用。淞沪铁路上海站是中国人主导建造,不必优先考虑租界,因此朝北侧开阔地带移动了大约数百米。后来,沪宁铁路造好后,自然就有了淞沪铁路和沪宁铁路接轨的问题,于是,新的上海站又被沪宁铁路所吸引,往西侧移动了数百米,完成了最终的定位。

  当时界路以北是一大片芦苇荡,很少有人家居住,因此就减少了拆迁的麻烦。沪宁铁路上海车站是1908年4月开始建造的,次年7月竣工,取名沪宁车站。这个车站和上海此前任何车站都不可同日而语,规模宏大,气派华美。站场占地10.5公顷,一幢气派华美的4层英式洋房拔地而起,洋房占地1950平方米,内有房屋76间共5000平方米,集办公、候车、售票于一体。老北站体现了英国古典建筑风格,正面是两个对称的塔楼,外形简洁,窗户宽大,立面看上去凸凹起伏。室内用深色的桃木做护板,板上有浅浮雕。建在大厅中央的售票亭完全是木构造。广场开阔空旷,面积达1000平方米。开站初期,每天有10对旅客列车出发和到达,每天有1000多名旅客在此上车下车。货运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每天有20车货物到达,棉纱、蚕茧、火柴、肥皂、时髦的服装、当天出版的报纸都通过铁路昼夜传递。

    日本侵华战争打响后,“一二八”和“八一三”两次炮火使老北站惨遭破坏,北站还一度被日军占领。抗战胜利以后,两路局于1945年10月30日接管车站,随后对车站进行了修、扩建,使车站面貌有了一定的改观。解放后,上海作为国际、国内经济与科学交往的中心,北站承担了70%以上的陆上客运任务,改革开放后以来,陆上大门的客流量与日俱增,接发列车最高时达58对,发送旅客最多时达11万人次,高峰时,列车密集,平均每2.5分钟有一列车接发。至1987年底,上海新客站建成投入运行;同日,上海北火车站宣告退役。  

老字辈上海火车站,就位于闸北区东南部宝山路向西处,紧夹在天目东路、虬江路和交通路三岔路口之间,自从“老北站”诞生后,近80年此处便成为上海陆上交通中心和南北枢纽。上世纪80年代,“老北站”春运高峰时期曾创下日运输近15万人的纪录,滚滚人潮给火车站周边带来商机,“不夜城”也渐成上海火车站的专有名词。

    老北站和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紧密联系的,见证了一个个历史的瞬间,随举数例便知:

    1,意气风发、对建立共和充满信心的孙中山,从这里乘火车去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已经定格成为永恒。

    2,1921年的夏天,上海老北站做了一件足以让全世界震惊的大事,不知不觉中帮助中共一大代表转移到浙江嘉兴,在南湖里开完了会议。

    3,1930年4月4日的《中央日报》文中提到的“花车”就是宋美龄的公务车,现在作为文物停在了上海铁路博物馆的大院里。那一年,宋美龄33岁。巧的是,2003年“花车”刚运到上海。粗看花车与普通的绿皮车没有什么两样,但走近仔细看,车厢别有一番古朴雍容的气度。车身外镶满了铆钉。木制窗框的玻璃车窗内,白色的窗帘虚掩着,仿佛主人的身影随时会在那里出现。这节车厢是向美国车辆进出口公司订购的,1930年运抵中国。车底转向架上的铸字“USA”及车厢踏板上的英文字样依然清晰可辨。全车采用钢结构,以4500多颗铁钉铆接而成,十分坚固耐用。虽然经过70多年,车辆的走行部分依然完好。

  这辆车的传动部分非常独特,与所有的车辆都不相同,这是因为,这辆车是美国的厂家特制的,用了最好的钢材和当时比较先进的油棉纱轴箱。车身长22.96米,宽3.2米,高4.8米,看上去显得高大气派。车内设施齐全,有客厅、起居室、小会议室、卧室、卫生间,还有可以做西餐的厨房。车内装饰显得富丽豪华,车顶灯、壁灯的灯座皆为白银制成,会客室有橡木桌椅一套,椅面和靠背均为牛皮包蒙。车厢的末尾是个小巧的瞭望台,铜制栏杆围出了一个小小的空间,乳白色的廊檐体现出一点悠闲与温馨。

    这节车厢曾随宋美龄女士走遍大江南北,见证了中国历史的风雨沧桑。解放后铁道部将该车先后配属给部专运处、北京铁路局,1964年又调配给铁四局,成为工程指挥车,跟随筑路大军转战南北,先后因工程需要奔赴过詹东线、通让线、枝柳线、皖赣线、阜淮线、商阜线和合九线等。幸运的是该车在文革中被调到成昆线上的沾益,在险峻闭塞的大山中躲过了一劫。

1995年后,该车被停放在安徽淮南的大通老站,由铁四局车辆管理中心负责日常管理和保养。2003年9月由上海铁路博物馆收藏。现在的这辆公务车经整修,已基本恢复了原来的历史旧貌,既再现了它的实用价值,又突出了欧式造型的古朴与庄重,显得非常华贵典雅。

    4,红卫兵大串联、知青上山下乡,离不开老北站。

   当上海加快改革开放发展脚步时,80高龄的老火车站,明显有些力不从心。1987年12月28日,“老北站”因设备、场地等已达饱和极限,再也无法修建改造,只得迎来退出历史舞台的最后一声汽笛。就在这老一代火车站西侧处,崛起了一座年轻、宽广的新客站,当时,新客站规模大、设备新、技术先进,成为国内知名的铁路客运站,拥有日上下客流量25万人的巨大吞吐量,将上海与全国更快地连接在一起。但“新客站”的“新”,时经不到20年,位于徐汇区西南部的铁路上海南站的崛起,铁路上海南站,即不断见证了中国铁路发展迈向新高度的新起点。

    上海老北站与我也是情有独钟,无论是童年时跟随家人来上海,毕业后分配来上海,工作后公差进、出上海,还是假日、春节探亲返乡,虽说日后的公差也都是以航空飞机为首选,但在那上海老北站总是会留下来、去的足迹。

    我想,上个世纪十年代上海火车新客站落成前,位于闸北区的上海火车北客站,我不知道对众多从上海北站进入上海,或从这里离开上海的人来说,上海北站意味着什么?但对于我,上海北站留在生命中的印记,就如蒙了灰尘的瓷器一样,稍加擦拭便会釉彩鲜亮。   

    “前方到站,是本次列车终点站--上海……” ,“上海到了”, 多熟悉的声音,那时的到了是《上海老北站》……。

 


80年代初期上海火车站(老北站),建筑物是铁路局办公楼和贵宾候车室。一直使用到1990年上海新客站落成,有百年历史。

80年代初的上海北站候车亭(厅)

80年代初上海北站的站台。

1960年代的老北站

沪宁线火车二等车厢内景

沪宁线火车二等车厢内景


天佑钩近视

天佑钩近视


 机车汽缸


















天佑钩近视







旧时信号控制台

机车锅炉





 车厢抱垫

 车厢抱垫



















机车前探灯

1931年前的上海北站全景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晚十一时三十分,随着最后一列开往宁波的列车驶离,往日喧闹不已的老北站候车室一下变得空空荡荡  
 

(图片均为现场拍摄,致谢铁博)。

                                        

                                                                      2011.07.18 / S.H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故事|上海火车站变迁
最后的老北站
闲聊上海36
老上海的铁路【38P】
上海火轮房——上海最早的火车站
铁路老照片(1):上海、苏州、无锡火车站旧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