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巴人文化
userphoto

2023.02.24 江西

关注

巴文化已经逐渐发展为城市文化,其题材在川渝、鄂西、陕南等地文旅业结合颇为紧密。在达州市,全面建设全国巴文化高地,巴中市则以巴文化中心为文化名片。巴南区,将巴文化发源和发展作为根据地,重庆市,将巴文化作为四大文化之源头文化。

巴文化在巴中留下诸多的遗迹,展示了巴文化的文明进程。新石器时期的擂鼓寨遗址、断渠遗址、阳八台遗址、月亮湾遗址。秦汉时期的米仓道、官仓坪、寒溪河栈道、牟阳城、安辑寨(得汉城)。唐宋时期的巴中石窟、平梁城、小宁城。明清时期的白衣古镇、恩阳古镇、毛浴古镇、梨园坝、凌云塔。近代的回风亭等。

擂鼓寨遗址全貌

(2)断渠遗址。

该遗址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江县城郊来龙山,为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分布面积约6300平方米,发现磨制石器砺石场和磨制石斧、石锄等。

(3)阳八台遗址。

该遗址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江县碾盘乡来龙山东段南坡山顶,为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分布面积约7150平方米,出土有陶制石器、刻画纹、绳纹等灰陶、红陶陶片等。

(4)月亮湾遗址。

该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恩阳区渔溪镇酒店场附近,为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遗址分布在方池垭半山坡农耕台地内,面积约27000平方米,发现了红烧土文化层,出土磨制石斧、砍砸石器、陶片等。

2.秦汉时期

(1)米仓道。

北起陕西南郑,经四川南江到巴中,全长约250公里,因穿越米仓山而得名。该古道始于秦末,兴于汉,纵贯秦巴山区,北上三秦,下通巴渝,为中原与西南地区之间的重要政治、军事、商旅、文化通道,是蜀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官仓坪。

又名巴峪关,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江县光雾山铁炉坝村,是米仓道汉中经小坝至大坝的必经之地,为历代官方屯兵管理古道、对过往行人收税的重要关隘。

(3)寒溪河栈道。

分布于米仓道汉中经庙坝、桃园、上两至南江的古道路区域内,在寒溪河与焦家河汇流段长约200米、宽17米的河床上,残留4座桥梁桩孔。栈道孔的发现为米仓道起始时间、走向、道路性质和各个时代发挥的重要作用提供了珍贵实物依据,传说萧何月下追韩信至此,留下了"不是寒溪一夜涨,焉得汉室四百年”的千古绝唱。

(4)牟阳城。

位于南江县米仓山大坝牟家山之南,始于商周,兴于汉代,自古为商旅云集和兵家必争之地,传说韩信在此练兵,张鲁在此囤积军粮,诸葛亮在此大筑城池,白莲教在此起义。

(5)安辑寨。

又称得汉城,位于通江县永安镇得汉城村,四面峭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城上中高四面平衍,呈椭圆形,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2250米,上设城郭,有东、南、北三门,城门城墙保存较好。据说,汉高祖定三秦之时曾在此屯粮,为南宋抗蒙、红四方面军战略基地。

3.唐宋时期

(1)巴中石窟。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有南龛、西龛、北龛、水宁寺、千佛崖摩崖造像,以南龛和水宁寺摩崖造像最有代表性,有显宗、密宗、净土宗、三阶教等,内容丰富,造型精美,色彩鲜艳,保存完好,被誉为“巴中石窟,国之瑰宝;盛唐彩雕,全国第一”。

(2)平梁城。

位于巴州区平梁乡平梁山山顶,分布范围东西长约2000米,南北宽约1800米,为南宋淳祐时期(1251年)修筑,是著名的南宋抗蒙遗址,1262年被蒙古军攻陷。平梁城三面为绝壁,现存城墙约2000米。

(3)小宁城。

位于平昌县江口镇小宁城山,修筑于宋淳祐时期(1245年),东、西、北三面临荔枝河,东西长约920米,南北宽780米,东、西、北门城墙保存较好,与重庆合川钓鱼城同为重要的南宋抗蒙遗址。

4.明清时期

(1)白衣古镇。

位于平昌县白衣镇,该古镇始建于秦汉时期,是古柳州遗址和梁代万云郡、隋永康县等治所所在地。现存古镇修建于清甲申年(1884年),有规模宏大、气象非凡的三宫六庙和庞大的吴氏官邸、家祠等,雄伟豪华的孝节牌坊与魁星点斗浑然一体,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古建筑群。

(2)恩阳古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四川十大古镇之一,是著名的水陆码头和商旅之地,位于巴中市恩阳区恩阳镇。该古镇南北朝时期置郡,古称“义阳”,至今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设郡、县时间长达800余年。现保存较为完整的建筑群主要为明清时代所建,是川东北民居的重要代表。

(3)毛浴古镇。

"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红军训词、红军精神的诞生地。原名毛浴寨,旧名龙舌镇,位于通江县东北部毛浴乡大通江河与园池河交汇的三角洲上,扼水陆交通要冲,曾为军事重镇和重要的水陆码头。古镇房屋多为土木结构和砖木穿斗结构,青瓦屋面,青石板街道,很有代表性。

(4)梨园坝。

位于通江县泥溪乡梨园坝村,建筑类型多样,工艺及传统民居样式独特丰富,农耕文化符号齐全,整体民俗面貌颇具特色,多为明清建筑,依山而建,错落别致,规模庞大,气势恢宏,雕刻精美,是巴中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

(5)凌云塔。

位于巴中市城郊东角塔子山顶,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八边形塔身,砖石结构,十三层,阁式,八角攒尖顶,由地基、基座、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通高43.33米,层层上收,塔内石梯为螺旋式,供有佛、道及民间之神。该塔气势雄伟,造型美观,保存完好。

5.近现代时期

(1)回风亭。

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巴中市回风街道,始建于1926年,铜柜式八边形亭身,砖石木混结构,仿哥特式建筑。共5层,层层上收,通高25米。该亭是市内保存较好的近代具有中外建筑风格的亭阁式建筑。

(2)巴山新居。近年来,为改变人居环境,建改一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幸福美丽新村,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要求,市委、市政府实施巴山新居德政工程民生工程,一批具有川东北民居风格、现代化的巴山新居拔地而起,圆着与全省实现同步小康的梦。

巴女

明朝谢遴所写的《巴女词》:

巴川积水极岷峨,巴女明妆艳绮罗。

为语秋江风浪急,断肠休唱木兰歌。

一、夜雨寄北   李商隐

时逢秋夜雨绵绵,默诵先贤寄北篇。

烛亮西窗谁共剪?归期未有已千年。

二、送鲜于万州迁巴州   杜甫

京兆先时杰,琳琅照一门。朝廷偏注意,接近与名藩。

祖帐排舟数,寒江触石喧。看君妙为政,他日有殊恩。

三、送郄昂谪巴中   李白

瑶草寒不死,移植沧江滨。 东风洒雨露,会入天地春。 予若洞庭叶,随波送逐臣。 思归未可得,书此谢情人

四、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王勃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五、巴南舟中夜市    岑参

渡口欲黄昏,归人争流喧。近钟清野寺,远火点江村。

见雁思乡信,闻猿积泪痕。孤舟万里外,秋月不堪论。

六、送令狐岫宰恩阳   唐代 韦应物

大雪天地闭,群山夜来晴。居家犹苦寒,子有千里行。

行行安得辞,荷此蒲璧荣。贤豪争追攀,饮饯出西京。

樽酒岂不欢,暮春自有程。离人起视日,仆御促前征。

逶迟岁已穷,当造巴子城。和风被草木,江水日夜清。

从来知善政,离别慰友生

七、过奇章僧刹   陆游

转尽穷山入翠微,松阴拂拂冷侵衣。

长天秋水自一色,断岫孤云空四飞。

客路何年闲马足,蟠溪平昔负渔矶。

僧窗不得吟清昼,又拥篮舆到夕晖。

八、过奇章僧刹    陆游   

转尽穷山入翠微,松阴拂拂冷侵衣。

长天秋水自一色,断岫孤云空四飞。

客路何年闲马足,蟠溪平昔负渔矶。

僧窗不得吟清昼,又拥篮舆到夕晖。

九、游王望山   杨虞仲

白云环其巅,流水绕其趾。古木与云齐,偃蹇龙蛇似。

飞仙渺何许?风驭叹莫企。手种空流传,岁月尚谁记。

化鹤空归来,其树还可指。仙凡隔咫尺,世人谬千里。

丹灶空伏火,河车争挽水。学仙仙益远,槁死空山里。

我欲问其诀,岂惮航一苇?便当捐冠簪,超然谢尘滓。

仙人拍手笑,物外倘来尔。个中自昭昭,一点非非是。

随缘了世缘,他年竟语子。

传说

传说之一:人首蛇身的女娲

上古时期,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发生争斗,共工战败,一怒之下,一头撞向不周山,将联系和支撑天地的支柱折断。大地向东南方坍塌,天空向西北方倾斜,还撞出了一个大窟窿,滔滔天河水从这个窟窿中倾泻而出,大地一片汪洋,人民在水深火热中备受煎熬。

女蜗十分悲痛,她用东海神龟的四只脚代替了天柱,把大地固定下来,又用大巴山上的葛藤把四处漂移的天空系住。

天地虽固定下来了,但天上的窟窿却一时堵不住,女娲想了很多办法都不管用。最后,她向伏羲求助,伏羲告诉她,天是由阴阳五行孕育而成,属阳,必须用地上相对应的五行之物经七七四十九天烧炼,达到阴阳调和,天空才能补上。女娲于是就地取材,开始炼制五色神石。女娲一个人手忙脚乱忙不过来,这时躲在山洞逃过水难的巴蛇主动帮忙。经过七七四十九天之后,补天神石终于炼成了,女蜗和巴蛇一起托起石浆,奋力将天空上的窟窿堵住了,完成了补天的壮举。

后来,人民为了感念女蜗和协助她补天的巴蛇,就将女娲和巴蛇一起供奉朝拜,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女娲娘娘人首蛇身的模样了。

传说之二:再也长不高的马桑树

远古时代的马桑树长得极为粗壮,高大挺拔,直伸到天上玉皇大帝宫殿周围,这是人间到达天上的通道。

孙猴子当了“齐天大圣”之后,过不惯清冷寂寞的天宫生活,不时私逃出外游玩,惹是生非。玉帝闻奏大怒,立即派遣二郎神率领十万天兵天将,前往花

果山,捉拿孙猴子。老孙慌慌张张爬上马桑树想看个究竟。它一直往上爬,爬上树梢,手搭凉篷一看:啊!又到了天上。孙猴子从树梢一纵,飞进了“玉慈宫”,不料一脚绊倒了玉皇大帝的“镜水瓶”。瓶中的水哗啦啦地倾下人间,顿时河水猛涨,人间惨遭浩劫,百姓无法安身。

玉帝降旨给大禹,令其治水。大禹带领巴人,劈山修渠,筑坝修堤,防止洪水漫延。在治水过程中,大禹命令巴人把所有马桑树砍下来,截成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段,每段均为三尺长的木桩,打桩,排水。终于疏通河道,治理了洪水。从此,马桑树再也长不高了。

传说之三:“神女”故事

“神女”之名出于巴人巫文化的鬼神崇拜。巴山峡川中到处有神(仙)女的传说。如“仙女岩”“神女泉”“神女峰”等等,最著名的是巫风流传到楚国,就有了“巫山神女”的故事。

“巫山神女”之说源于楚宋玉《高唐赋》。后世人欣赏宋玉的文章,认为宋玉描写的是巫峡中的神女峰化为神女为楚王“荐枕席”。实际上,巫山神女所指的为巴人的盐泉。楚王夺取了楚人生存命脉所系之食盐供应地巫山地区,故宋玉写文章为楚王歌功颂德。

巫山神女是盐神。除宋玉文章以外,还有盐水女神的传说。《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引《世本》中也记载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事实:巴人廪君射死了盐水女神。

传说之四:巴蛇吞象

山海经·海内南经》记有:“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巴蛇吞象的传闻后来又演变成“人心不足蛇吞象”。

所谓巴蛇吞象的传闻,通常都理解为大蛇能够吃下成年的大象。自然界真的曾经有过这么大的巴蛇吗?据考证:目前地球上的大象主要有亚洲象和非洲象,它们肩高3米左右,体长5-7米,体重5吨左右,象牙长达2米左右,非洲象的体型比亚洲象大。显然,目前地球上最大的蛇,是不可能吞食下成年大象的。

鉴于此,关于巴蛇吞象传闻应该是巴人以“巴”为名,而“巴”有大蛇之意,因此巴蛇吞象的故事,可能记录有巴人驯服大象的内容。在《山海经·中山经》对大巴山地区的描述里,当时的大象属于常见动物,巴人为了驱赶和制服大象,从而给后人留下了巴蛇吞象的故事。

传说之五:妇好征伐巴人

巴人在商代已经是很多小的氏族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称为“巴方”。巴方的势力使商王朝的都城商丘受到威胁,商王武丁派妇好去征伐巴人。妇好是商王的妻子,也是商王朝的著名女将军,曾经南征北战,为武丁时期商王朝的中兴立下过汗马功劳,生前掌握着军事和宗教祭祀大权。

妇好多次攻打巴方不克,武丁与妇好还设埋伏挖陷阱来消灭和捕捉巴人。但是巴人不屈服于商朝和妇好,往西南方向退避到汉水中上游及长江三峡之间巴山地区,并倒向了周人并大力支持周的反商。

传说之六:“神兵”板楯蛮

巴人在秦汉被称为“板楯蛮”。板楯即用木制成的盾牌,是一种古代战场上兵士个人防御的武器。手执木盾的巴人聚居的地方称为“巴渠”。带领巴渠板楯蛮攻打三秦的是刘邦的大将樊哙,至今达州还有地名叫“樊哙”。

“板楯蛮”在汉代被称为“神兵”,在汉代颇受汉王朝重视。神兵之名源于《后汉书,南蛮传》。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巴山“神兵”又起,相传他们可以撒豆成兵,腾云驾雾,声势浩大。“神兵”占州夺县,成为巴山地方的一大势力。

巴国城

重庆是巴国人的发源地,现如今有座叫巴人博物馆就在九龙坡区。博物馆里面各种文物古迹展现了当时巴国人的生活习俗。

博物馆的城墙

一些远古巴国人的生活器具。

巴人用的青铜剑。

远古巴人的遗骨。

面具

巴人服饰。

祭祀的巫师服装。

普通民众的生活

巴人用过的乐器

万州巴文化

从万州大瀑布出发,沿着长江沿线,集合山、崖、瀑、河、村、田、林构筑的原始生态,拥有“獽人部落”聚居地、“国保”瀼渡电厂等历史遗存,这里有原始神秘的巴国部落及巴人文化。

《华阳国志·巴志》记巴东郡曰:“多奴獽夷蜑之蛮民”;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江水东迳儴涂而历和滩。儴涂即今万州瀼渡镇。 瀼渡河沿线陡岩留存有人工开凿的山洞。据考证,山洞即是古代獽人的居所。巴人发源于三峡清江,沿三峡周围四条支流迁移,在三峡腹地成立巴国。至今三峡地区有不少巴人留下的生产生活遗迹。

巴文化与土家文化的关系

公元前5600年,新石器时代,城背溪文化时期,鄂西三峡、陕西后照是始为巴人。公元前4000年,新时期时代,大溪文化,三峡、江汉平原,巴文化第一个鼎盛时期。公元前3300年,上古进入城邦国家,大溪文化晚期,巴开始社会复杂化过程。公元前1200年,殷墟文化晚期,巴人进入第二个鼎盛时期。公元前316年,战国时期,巴国灭亡,秦李勇巴人控制楚等地,为统一奠定基础。宋代以后,巴人逐步转化为“土家”。土家族为巴人后裔,经历了由巴而蛮、由土而土家的生命之旅,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结构。

巴文化丰富的生产生活遗产

物产桑、蚕、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清酒、制陶。

服饰男人头发盘于头顶,上尖下圆的锥形发髻,头帕装饰,如二弓相叠;女人头发氛围前后两部分,前面发髻,后面垂于脑后,贝壳鱼骨装饰。

歌舞淳于,巴人最典型的乐器,至今只见于巴蜀地区;竹枝词,女伎和士大夫歌唱,晋代收入《乐府上》,唐朝刘禹锡改编后流行。

图语虎形、船形符号常见于巴人的众多器物中;目前发现的巴人图语,总共有200多种,90%出现在青铜兵器上。

典故

巴人进贡:《华阳国志》记载,巴人曾向周武王进贡。

巴蛇吞象: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蛇和象,而是以蛇和象为图腾的两个部落,最终崇拜蛇的部落打败崇拜象的部落。

比翼齐飞:巴国上古带翅神兽,雌雄一起飞。

廪君传奇:姓巴名务相的巴酋长投剑、泛舟于水勇夺第一,当上部落首领,世人尊称廪君。

达州巴文化

基本特点:(1)大量使用巴巫符号,多刻铸在青铜器和印章上;(2)巫鬼文化异常发达,以致在巴山南北尤其三峡地区形成一个颇引人注目的巫文化圈,传奇甚多,来源甚古,与众不同;(3)乐舞发达,人民能歌善舞,其青铜乐器以錞于为重器;(4)崇拜白虎(廪君蛮)与畏惧白虎(板楯蛮)信仰的共生和交织;(5)具有丰富而源远流长的神女崇拜文化传统;(6)“其民质直好义,土风敦厚”,“俗素朴,无造次辨丽之气”。

巴山渠水是巴文化起源、形成和传播发展的中心地带,巴文化的很多文化事象从古到今在这里显现并得到传承。刘兴国认为,巴文化在达州有五大特点:一是“中国龙文化之源——龙蛇巴人故里”;二是“远古巴文化的圣地——巴山大峡谷”;三是“春秋巴国——罗家坝巴文化遗址”;四是“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源头——賨人賨赋”;五是“从巴人到现代土家族演变的典型——宣汉土家”。

夏商时期活动在巴山南北的巴人称为“龙蛇巴人”,龙蛇巴人包括巴人、崇人、濮人等远古族群。龙蛇巴人是夏部落联盟成员,夏禹以“交龙”为图腾。上古龙、蛇不分,巴人旗帜为“蛇”,故称为“龙蛇巴人。”达州古有“蛇龙县”,蛇龙县即今开江县,可以说“中国龙文化”的源头在达州。

巴山大峡谷是“远古巴文化的圣地”并非虚构,巴山大峡谷所在的观面山就是中国最早的三大奇书之一《山海经》所记载的“鬲山”。《山海经》记载的是夏商时期的传说,书中传递了“巴人、巴国”最早的信息,是“女娲补天”“巴蛇吞象”等中国神话的源头。根据“鬲山”即观面山这个地标,可以证明巴山大峡谷及周边地区就是《山海经》描述的远古巴地各部族、各族群所创造的“巴文化圣地”。这个时期的“巴文化”,可以称之为“巴地文化”。

罗家坝遗址出土的大量青铜器,显示了以罗家坝遗址为中心,以前、中、后三河,大宁河、任河、南河、渠江等水系为网络,北出汉江,南下三峡,东向夔巫,西去嘉陵的春秋巴子国巴人活动的范围。罗家坝遗址应是“春秋巴国”文化的实物证据。

远古夏族崇人是巴山渠水间最古老的族群。秦汉统治者为优待崇人和归顺的巴人,采取了优抚的政策,所征税赋称为“賨赋”。秦昭襄王与巴人所订立的互不侵犯盟约,承认巴人相对独立,开创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之先河。

土家族是聚居在川鄂湘黔渝毗邻地区古代巴人融合其他族群,在宋元后土司制度的实施中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宣汉是四川省唯一的土家族聚居区,也是四川历史上唯一有土家族土司的地方,从巴人到土家族的演变脉络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清晰,从巴人到土家的历程也就是巴文化发展演变的历程。

达州地域的巴文化还有更多的特色内容,如巴盐文化、巴山古道、巴山民居、巴人山歌、巫医巫舞等等,都是达州巴文化独特的呈现。

“达州地域是巴文化的中心地带,达州人对巴文化应该具有话语权。”刘兴国认为,现在,达州提出“建设全国巴文化高地”,说明达州人在文化认识上已达到高度的自觉和自信。他的《巴文化纵横》这本书,也就是想给大家提供巴文化研究的一些思路,使生活在巴文化环境中的人们对自己文化的自信、自觉、自强。

1999年9月至11月,考古队对罗家坝遗址进行首次发掘,清理墓葬6座、灰坑19个、房址1座,出土青铜器、陶器、玉石器等100余件。这次试掘,首次发现了有明确地层关系的"周一商一夏一新时器晚期"文化层垒压,首次对川东北春秋战国巴人墓葬的葬制、葬俗和器物组合有了清晰了解。这次发掘,使罗家坝遗址名声大震,并和成都金沙遗址、成都商业街古蜀大型船棺独木棺葬遗址一道,被称为"继三星堆遗址之后古巴蜀文化的三颗璀璨明珠。2000年,该遗址考古发掘被评为"1999年四川省十大文物工作成果"。2001年6月,罗家坝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3月至7月,罗家坝遗址再次发掘,清理墓葬33座、灰坑31个,出土青铜器、铁器、陶器、骨器、玉石器等随葬品600余件。两次发掘陶片标本3000余件。专家鉴定,这些文物涵盖新石器至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时期。罗家坝遗址地处秦、楚、巴、蜀交界地,据初步推断,距今约3000-4700年,是20世纪末四川省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史前遗址2007年6月,考古专家第三对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进行了发掘,又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宣汉县以罗家坝考古发掘成果为契机,积极弘扬巴人文化。举办了巴人文化节,成立了巴文化研究会。

安康巴文化

巴人是一个泛称,《华阳国志·巴志》说:“其属有濮、,资、直、共、奴奴、夷、之蛮”,可见当时以巴为称的这一联合部族,内中尚有很多不同族系。这其中有著名的白虎巴,而白虎巴人的始祖为廪君。据《范书》章怀注引:“廪君之先,故出巫诞也”,白虎廪君的祖先出自自“巫诞”氏族。“巫诞”,《太平寰宇记》作“巫甄”,“蛋”也是族名,以蛇为图腾。蜑之族名三国时已有记述。《吳志·黄盖传》载:“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自春迄夏,寇乱尽平。诸幽邃巴、醴、由、蜚邑候君长,改操易节”。此后《巴志》常以“夷鬢、镶”并称,直到北周时期,尚以“蛮蜑”并称。《蛮书》引《菱府图经》说:“夷蜑居山谷,巴夏居城郭。与中土风俗礼乐不同”。《晏公类要》则明确指出:“白虎事道道,蛮蜑人与巴人事鬼”。这说明分化较早的白虎巴人较早开化已信奉教,蛮蜑和居住深山的巴人还保持着原始信仰而信鬼,反映了他们族源渊源的联系和差异。

安康古为巴地应是毫无疑问的,境内陆名“巴山”、街道名“巴山路”、河流“巴河(坝河)”等。其实史籍早有记载,最初的巴州之称也应是自今安康地区始。《周书·阳雄》载“(魏恭帝二年,公元555年,阳雄)除洵州刺史。俗杂發渝,民多轻滑,雄威惠相济,夷夏安之”。资渝均为巴人,注意这里记载了当时洵州(今旬阳)民风,“多轻滑”。而《周书·泉企传》则直指洵州曾为巴州:“初,蛮帅杜清和自称巴州刺史,以州入附,朝廷以其所据,授之,仍隶东梁州都督。清和以仲遵善抚御,请隶伸遵,朝议以山川非便,弗之许也。清和遂结安康(魏时的安康为今汉阴县)酋帅黄众宝等举兵共围东梁州(今安康市)复遣王雄讨平之。改巴州为洵州,隶于仲遵。

”仲遵是泉企的儿子,泉企也是巴人(簧族),为上洛(今商洛)豪族,官拜车骑大将军,世袭洛州刺史,据据《泉企传》记载:“仲遵虽出自巴夷,而有方雅之操,历官之处,皆得清白之称”,所以旬阳的巴人蛮帅杜清和自立为巴州刺史,招安于朝廷后按隶属关系归东梁州治,即今安康市督管时,杜清和就要求归上洛刺史仲遵管,当朝廷以不合政区关系不许时,杜清和不惜和安康县(今汉阴)的巴人首领黄众宝联手进攻管督他们的东梁州上司。通使朝廷“改巴州为洵州,隶于仲遵”。当时的今旬阳县域居住的巴人,还能分出族属,如资人、白虎巴人等。

据《周书·扶猛传》载“扶猛字宗略,上甲黄土人也。其种落号曰兽蛮,世为渠帅”,北周时的猛将扶猛也是巴人豪族,世居句阳蜀河。这段记载中的“上甲”指上州甲郡,上州治上津,在今郧西县西北上津。“黄土”县当时曾属上州管,黄土县治在今句阳县蜀河口(据《北周地理志》卷卷四)。“其种落曰兽蛮”说扶猛的族属为“兽蛮”,《北史扶猛传》作“白兽蛮”,唐讳“虎”为“兽”,白兽蛮就是白虎蜜,即白虎巴人也就是板楯人。

巴人入川简史的巴文化表达式

下里巴人,桀骜不驯。巴人传奇,古今都不肯苟同。巴人入川是侵入已被越人大部占据的川蜀。巴国在周代被封国虽与蜀僰同代,但巴人所依托的重心仍在鄂西荆襄及三峡一带。巴人最独具魅力的神奇不在于其与蜀僰一时分享了四川疆域,而在于其能够跨越三峡,跋涉深山与急流险滩,并在武陵大山中一直安生立命于古今。

直至南北朝,巴郡的首府都在荆门一带。这是一个坐拥荆襄,因强楚迫近而绝无力东侵,而只能穿越三峡险隘,向川蜀肆虐的,险象环生的暴戾族人。

应当说巴族所长期稳定拥有的疆域有荆襄、鄂西全境、三峡直至云万奉。这是巴国长期拥有的基础疆土。其后侵入忠丰涪地区,再在巴人最盛的晚期,入占重庆及巴西、巴中与巴南,从而形成巴人历史上最大的势力范围。

巴人在四川范围内的疆土,与川蜀及僰道绝然不同,巴人是因征战而肆踞,川蜀及僰道是因迁徙而盘踞。巴是侵入而强行居之,是势力与统辖,而并非根深蒂固而岁月不拔的族人久居。巴人这种并不稳固的侵占区包括巴南、巴西、古渝州一带、南川、武隆及涪陵等。其中,巴南、巴西、南川及綦江为极不稳定的边缘区域,余为不稳定区域。

商代早年,巴人于川陕豫鄂地区,因愚昧钝拙与行为不符时代商范而倍受歧视。在屡屡压迫之下,南下汉水,抵近襄、荆、鄂中江原,折返于大别山麓。巴人与江原一带原有诸蛮相混淆,而成为所谓板楯蛮一支。此乃鄂巴来源。鄂巴进占三峡也在同时代,接岩泉,以石锅煮盐是巴人对该地距今6000年前的原始山民技艺的习得,此乃巴人建国成郡后的拿手好戏之一。

巴人前期并无意向西猛钻大山沟,在向东入侵的鬼贼之道用尽之后,面临仍不能东侵得手的现实,此状出现在春秋时代。这已是巴人南下汉水约700年左右以后,距今约3300年左右。此后,巴势力才在川东发动了大规模的入侵活动,使其原已占据的荆襄、三峡、云万奉、涪忠丰及古渝、合川与广安、武胜及达州乃至巴中之川北一带之后、又扩张至巴西、巴南及南川与綦江、江津之一部。此乃巴蛮肆无忌惮,举起狼牙棒,见人就冲上去敲破脑壳的恐怖愚昧时代的实况。

时至今日,我们仍能看到川东健卒身手矫健,跃跃如山野毛狗,沿对面山梁疾走于雾霾顶端之云霄。所谓川中剽悍之走卒即指此类巴蛮混江龙;所谓川人矮短精湛之细作,则指川西蜀道市井混世魔头。川人精熟于混世乃是川西、川人智富业能乃是川南、川人砸破沙锅,傻儿称霸乃是川东,各归一路,乃渊源不同是也。

一旦进入川蜀内陆,巴人几乎就没干几件善事,除了攻城掠地,就是端出以令原生山民恐惧不已的“砍脑壳”景色,来发泄其络腮胡子里面的可怖烦躁。

巴人留存至今的牛头马面之鬼怪精灵形象,无异于原始图腾,其杀气隆重的张飞翼德造形,无异一堆群魔乱舞,浑身涂满锅烟煤的,花古稀奇的光胴胴。

巴人愚昧毫不为耻,居然进而甚嚣尘上,在砍杀声中的呼啸动静响彻云霄,搅得四邻八舍始终不得安宁。对此,蜀、僰、楚、秦皆侧目而视,任由这堆手上率先提着铁剑,背上背着盐巴的光胴胴,面朝河坝背朝天,在深山老林河滩上甩着汗珠子跋涉。倘若不是秦国张仪算清了巴蛮地域的资源账,进而起雄兵灭了土鳖鬼魅,川东鄂西巴人故里的愚昧之风还必将更为阴惨。

如此算来,巴蛮入川深入川蜀内陆至灭国,不过两百余年,加上其入川后形象实在不雅,巴人入川所带来的历史贡献可谓是过大于功,没把它作为一个典型的负面标志,就已很对得起它了。

但巴人的人文性格里还是有很多豪莽之气,这本无对错高低的人文本性,倒是作为人文艺术品却颇有价值,难怪现代巴文化研究家们都忙着醉眼惺忪地对此推崇倍至。

当然,在越族川人所倡导的“夜不收”的酒宴街肆上,再添上一堆大鼻涕脓呆的光巴胴,大声垮气地开局划拳,一阵阵山呼海啸声席卷而来:“老子们就站在沙河坝子头,就是要发四季财!你又能把老子们啷个?”从古至今,巴人历来如此,至今的渝北摸包贼与猛刨土石的土伙们盖出于此。

巴蛮入川,乃“拣刨财”来也。拣的当买的,抢的当个人的。如此不分你我,一生下来就已世界大同,实在令人不知所措。巴人毛燥,无公无私,天生就是来世上混吃等死的,如此人文素描,也是不分轻重与体面,反正能弄爽朗痛快就好。除此之外,巴人最为耀眼的贡献是秦国一统天下的三大宝藏:其一盐巴、其二巴铁、其三巴卒。张仪灭巴蜀,驱数十万巴蛮健卒为前驱,手提削铜为泥的铁剑,口衔盐巴,长驱直入,一鼓荡平六国终成秦始皇一统天下,显然,此乃蛮夷作为是也。

“巴”名的来源

要了解巴中,首先要了解巴文化,更要先了解“巴”名的来源。“巴”名来源古今说法不一。古人至少有三种解释:一曰来源于河流的形状,曲折如巴字,二曰出于动物形象,许慎《说文·巴部》:“巴,虫也,或曰象蛇”。三曰来源于植物。

比较而言,“巴”出自于动物更有说服力。蛇在古代称为虫,而今我市很多地方仍叫蛇为虫。具体说,“巴”是蛇王,又叫“莽”,其体势盘曲,象形字。古代巴人善猎射,勇猛强悍。巴人崇拜先祖图腾“人首蛇身”绘画图象,表明人与蛇之间存在必然联系,他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同巨大的虫蛇作不懈的斗争。可以说先有象形“巴”为大蛇之名。而后有斩杀这类大蛇的为民除害的人。而后才有由于血缘关系结合的巴族,而后巴族所居之域,才有巴地、巴山、巴水等名称出现。而后才有巴豆、巴蔓子、巴焦……等等植物名称出现,至于山水形如“巴”字之说可能要更晚些。

巴中是巴文化的故里,巴文化是巴中的基因文化,它是与楚文化、秦文化、蜀文化并列的远古文化巴中文化传承上以巴文化为主,巴文化是在融入了中原的秦文化和楚文化后,最后成了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巴中先民属于古巴国丹阳巴人古巴国是一个自然形成的氏族王国。巴蜀研究会张秀研究证明,巴人发源在秭归和江陵之间的丹山,巴中先民属于丹阳巴人,是经汉中通过“米仓道”逐渐迁徙过来,然后建立了古巴国,而重庆“巴县”江州叫“巴子国”,是两支巴人。巴中和巴州在唐代以前是通用的,唐诗中例子比比皆是,更早如《三国志》中张鲁败溃巴中,张飞于巴州智擒严颜等史实也足以证明。“巴国”和“巴子国”是两个概念,古巴国得名比巴子国还要早一些,大约在夏代末期建国。武王伐纣中的“巴渝舞”也不是指重庆(渝),而是阆中的渝水(当时阆中属于古巴国)。“巴渝舞”中的“巴”和“渝”是指阆中的渝水和巴中的古巴国,与重庆没有任何关系,这些都能从资料和历史考证出来。

2巴文化是巴中区域文化的母体巴中在巴文化区,巴文化是一种远古文化,它后来被强大优秀的汉文化吸引和同化,成为了华夏文化的同体,巴文化的文化特质在今天的巴中人身上似乎感受不深。这给巴中开发巴文化带来了一个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上的困惑,也给一些人认识观念上带来了障碍。实际上,巴文化是巴中历史文化发育、生长的母体,它是巴中文化的根,在这棵“老树”上后来又生长发育了米仓古道(盛唐石窟、巴山背二哥)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等繁茂枝叶。多年来,因为巴文化考古遗存不清晰的原因,很多人对巴文化能否作为核心文化做大做强感到怀疑,缺乏巴中的巴文化自信。这是一个需要辩证看待的概念,文化产业的开发可以进行移植和借用,美国借用“熊猫”和“花木兰”成功做好文化产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同为巴文化的区域,别人没有做起来的,如果我们可以借势抢先一步,占领“巴文化”开发的高地,这是文化发展的一个策略。认清巴中在巴文化发展上的优势和劣势,走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之路,巴中的任务主要在于突出特色,做强优势。

巴中巴文化

巴中是巴文化资源丰富的积淀区,是巴文化的核心传承区,是以巴文化为先导,巴蜀文化融汇的多元聚居区。巴中的巴文化资源非常富足,是巴文化的核心传承区,也是以巴文化为主,巴蜀文化的融汇地带,巴人在山区以渔业文化为主,所以说巴人豪放、豪迈、大气、勇武,而蜀人以平原为主,是农耕文化,带有一种休闲、安逸、安闲、祥和,还有一种小农的经济意识。巴蜀文化的差异就在这儿。

巴人文化之巴山白虎

巴人中尚有廪君蛮一系,起源于鄂西北地区。《后汉书》记载:“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晋中兴书》也称:“巴氏之子务相,乘船而浮,众异之,立为廪君,子孙布列巴中。”可知世代崇尚白虎的廪君巴人,也有支系北上来到大巴山地区,与板楯巴人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共处格局,共同创造了特色鲜明、灿烂辉煌的巴文化。LOGO中线条化的虎形,明快生动,精、气、神十足,呼之欲出;虎形由两个变幻巴字构成,既有二人欲舞又止之韵味,又涵巴人各族群支系团结和谐的深意。

巴人文化之巴人飞天

巴中等大巴山地区是早期道教——五斗米道的发祥、流行之地,五斗米道源于巴蜀地区古老的仙道文化,炼丹服食、长生不老、羽化升仙乃当地源远流长的传统信仰,高峻的山岳及其上参天的大树,则是修炼者藉以登天成仙、飞赴仙国的天梯,此即古人所谓“人在山上曰仙”。LOGO中板楯巴人持矛挥剑,联袂曼舞,青云直上于日月所经之天宇,形象地再现了上述古老的信仰传统,也寄托了历代巴人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景。

巴人文化之米仓神兵

横亘在四川省巴中市和陕西省汉中市之间的米仓山,既为大巴山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道天然屏障;自古以来穿越其间山谷的米仓蜀道,就是连接中国南北、把四川盆地与中原紧紧维系在一起的战略通道。LOGO中凌空执楯舞剑的武士,象征着历史上为了保护千年古道,抵御进犯,骁猛异常的板楯巴人,犹如天降神兵,驻守在号称蜀门秦关的米仓山古道网络的各个险峻路口,勇敢捍卫着四川盆地和大西南地区。

巴人文化之将军蔓子

相传东周后期,巴国有乱,巴将军蔓子向楚王请求援军,许诺以三座城为报偿。楚王出兵平定巴国之乱后,派使者前来索城。将军蔓子敬谢道:托楚国之福,巴国祸乱得以平息,但巴国的城邑不可割让,请允许我改以自己的头颅,来敬谢楚王吧。说罢,“乃自刎,以头授楚使”。使者回报后,楚王大为感叹:“如我能有巴蔓子一样的忠臣,还要城干吗!”遂以上卿之礼隆重安葬巴蔓子之头;巴国也以上卿之礼安葬其身。LOGO造型,正是取巴将军蔓子献首成仁、忠勇爱国之义。

巴人文化之板楯勇士

古代大巴山区的巴人英勇善战,尤其以善于在战斗中使用一种木制盾牌而闻名天下,因而史称板楯蛮。相传板楯系用大巴山区异常坚硬的青冈木制成,或称彭排、旁排、须盾,有的还蒙上犀牛皮而又名犀楯。在战场上,板楯勇士均一手执楯,一手持巴人特有的柳叶形青铜剑,相互亲密配合,列为战阵,前歌后舞,气势若虹,令敌军闻风丧胆,战功卓著而名垂史册。LOGO形象刚健勇武,板楯巴人文化的特色鲜明,画面生动难忘。

巴人文化之秦巴会盟

根据《华阳国志》、《后汉书》的记载,秦昭王时奖励廖仲药、何射虎、秦精等射虎勇士,并减轻巴人税负刑罚后,“乃刻石为盟约,复夷人(板楯蛮巴人)顷田不租(不收田租),十妻不算(无人头税),伤人者论(按伤害程度处罚),杀人者雇死倓(tan)钱(赎罪钱)。盟曰:'秦犯夷,输黄龙(珑)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夷人安之。”盟约规定了优惠的民族政策。这次著名的会盟,加强了秦巴之间的政治联系,加深了秦人代表的中原文化和族群,与巴人代表的西南地区文化和族群的融合,对我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LOGO形象地再现了盟会场景,反映了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意义。

巴人文化之巴人射虎

《华阳国志》等史籍记载,秦并巴蜀后不久,秦、蜀、巴、汉境内有白虎横行肆虐,先后伤害千余人,秦昭王“乃重募国中有能杀白虎者,邑万家,金帛称之”。重赏之下,板楯蛮巴人“廖仲药、何射虎、秦精等,乃作白竹弩,登楼射杀白虎,一朝患除。”廖仲药等板楯蛮勇士因而立下大功,秦昭王通令嘉奖,并大幅度减免了巴人的赋税,减轻了巴人违法时的刑罚。LOGO形象地刻画了历史上广为传颂的巴人射虎生动情景,反映了板楯巴人的勇敢智慧和精湛射技。

巴人文化之巴渝舞

巴渝舞为举世闻名的古代军事舞蹈,合实战、体育、娱乐、音乐、歌舞为一体,由生活于古代渝水亦即渠江流域巴中等地的巴人板楯蛮族群创作并世代传承。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伐纣之役,板楯蛮为先锋,“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殷人)前徒倒戈”,即使得殷纣王的先头部队反戈起义,全军崩溃,殷商灭亡。秦汉之际,板楯蛮“亦从(汉)高祖定秦有功,锐气喜舞。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令乐人习学之,今所谓'巴渝舞也’。”(《华阳国志》)从此,巴渝舞从民间跻身宫廷,由下里巴人一跃为阳春白雪,成为历史上仅有的朝野雅俗共赏、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瑰宝。LOGO以史籍记载为依据,参考巴中市文化部门近年来接续传统重新排演的巴渝舞设计而成,反映古老的巴渝舞,正在迅速成为大巴山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奇葩,可谓地方文化建设盛举。

巴人文化之巴人脸谱

古代巴人能歌善舞,歌舞之时,要戴各种各样的面具,极具神秘性,上以慰藉神灵,下以祈福苍生。LOGO所示巴人脸谱,是以甲骨文、金文和大小篆等古文字的“巴”字形体为基础,并综合各种古老的脸谱,提炼而成的,既像人的脸面之线条,又内涵多层寓意:(1)眉间之凸起犹如秦巴会盟的丰碑,象征巴中作为秦巴山区中心城市应承担的时代责任。其所连两侧则为变型古文巴字,既像两人携手歌舞的婀娜身姿,有板楯蛮能歌善舞之意趣,又象征着巴人对外凝心聚力、对内和谐友爱的团队精神。(2)眉间之凸起象征巴山耸立,体现了巴中典型的地理特征。其所连两侧则为变型古文巴字,象征巴人古老的图腾“巴蛇”,也象征河流自巴山发源沿米仓古道两侧之大小通江河、南江河流淌巴中大地汇聚渠江,滋养着巴人活动区域,代表了巴中人杰地灵。(3)眉间之凸起象征巴中天域,其所连两侧则为变型古文巴字,象征巴人同心同力奋力拼搏,开创巴中新天地。所示脸谱之双目代表390万巴中人民见证巴中进入新世纪,聚焦新巨变。整体贯穿巴蜀文化之川剧“变脸”之魂,寓意巴中嬗变、日新月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巴蜀文化的半壁江山,你知道是什么吗?
巴国
九州万国54说巴国
---“巴文化”溯源
巴渝民俗风情 - 特产历史 - 特产文化 - 我爱特产网
『消失的“巴国”和“巴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