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名地:康定(打箭炉 )
userphoto

2023.12.28 江西

关注

      康定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历史名城。康定县(市)位于甘孜州东部。北纬29°39'~30°45ˊ,东经101°33ˊ~102°38ˊ。东与宝兴、天全、泸定、石棉县交界,南接九龙、木里县,西邻雅江县,北靠小金、丹巴、道孚县。东西最宽140公里,南北最长180公里,面积11422.75平方公里。县名来历康定系汉语名,因丹达山以东为“康”,取康地安定之意,故名。康定古称打箭炉,是甘孜藏族自治州首府,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高原古城。古城三山环抱,二水夹流,折多河贯穿城中,富有民族风格的各式建筑错落有致地散布于河两岸。悠悠民歌声,翩翩民族舞,极富情特色。

       康定县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在11458.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目前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金、银、铅等。矿产资源潜在价值为1000亿元以上。野生动物300余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大熊猫、云豹、白唇鹿、小熊猫等40余种,在有川西云杉、冷杉等珍稀植物生长的茂密森林里,盛产着虫草、鹿茸、贝母、天麻、麝香等名贵中药材,康定境内河流纵横,水量充沛,以大渡河为中心的水力资源水能蕴藏量达334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67万千瓦,同时地热资源极为丰富,有“温泉城”之称。

地名由来

打箭炉是个古地名,即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政治经济中心康定市。康定,藏语名叫"打折渚",“打折多”,意为打曲(雅拉河)、折曲(折多河)两河交汇处。旧史曾译作“打煎炉”,后通译“打箭炉”,简称炉城。打箭炉系"打折渚"的汉译雅化,该名录最早出现与《明史·西域传》中。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政府将打箭炉厅改为康定府,康定之名才始见于史。1913年,国民政府为县,康定才始有县志。

"打箭炉"

"打箭炉"的称谓,何时开始的呢?相传,三国时期蜀汉军师诸葛亮率大军南征孟获途经雅安,曾遣一名叫"郭达"的将军,到今天的康定城一带为军队造箭。据说郭达将军一人每天能造箭数千支,当地百姓感到惊奇,将其视为神灵供奉,并将郭达造箭之地叫做"打箭炉"。有关"打箭炉"由来,另一种说法是,诸葛亮南征,为向该地头人借道,要求对方退"一箭之地",头人同意,于是诸葛亮急令郭达将军带一支特大的铁箭,星夜兼程背负今日康定,在临近康定时郭达累死,而箭头却插进康定城北高山石头中。传说归为传说,据史料记载,三国时,蜀汉政权执行的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正理的政策。诸葛亮南征西昌、昆明等"夷越"时,是从泸定、汉源一带经过的,由于其以"和"、"抚"为主的策略(如对孟获的七擒七纵),给西南少数民族留下了好印象,于是人们自愿将当地与诸葛亮联系起来。另据王怀林先生《寻找康巴》一书考证,"打箭炉"之名来源于藏语"打折多",意为"折河"和"多河"的汇合之处。"万里遨游,西出炉关无尽头"。清雍正时,果亲王从康定去泰宁曾留下这诗句。由于出此地向西便是西藏,该城依地势顺理成章成为西康第一城,出城就成了出关。那时,驻藏大臣进藏时间也由出康定城之日来计算。

古地西康

说到"打箭炉"为西康第一城,不得不说到西康。在宣统三年(1911年),清朝决定以边务大臣所辖地建立"西康省","康"即指原地名,"西"指在国家版图之西。西康省的辖境"东起打箭炉,西至丹达山顶止;南抵维西、中甸;北至甘肃西宁"。

下朵康六岗

在吐蕃强盛时期,除本土卫藏地区外,吐蕃还控制着阿里和西部游牧走廊的地区,总称为曲喀松,即上阿里三围、中卫藏四如和下朵康六岗。下朵康六岗,即以后对康区依据其山川地貌的四水六岗来概括的。四水为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一说黄河),六岗为色莫岗、察瓦岗、芒康岗、绷波岗、马杂岗和木雅岗,其中金沙江和雅砻江之间偏北地区为色莫岗,怒江和澜沧江之间为察瓦岗,澜沧江与金沙江间偏北地区为芒康岗,金沙江与雅砻江间偏南为绷波岗,青海省黄河以南至雅砻江上游以东为马杂岗,雅砻江以东为木雅岗,就是指游牧走廊一线的东部西藏。在地域上,卫藏、康区都属于青藏高原。丹达山以东的人称"康巴"。"巴"是藏语"人"的意思,"康巴"是"康区之人",有时也以"康巴"指称"康"这一地理区域,而现在我们叫康区为康巴地区,是汉人不知其意而俗成的称谓。

历史沿革

       古为羌地,汉隶沈黎郡。隋为嘉良地。唐县境东北部为中川、会野等羁縻州,属雅州;西部录于吐蕃。宋继之。元置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明承元制,崇祯十二年(1639),固始汗在木雅设置营官。清康熙四十二年(1701)清军平定木雅营官昌侧集烈之乱后,复设明正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简称“明正土司”)。雍正十一年(1733)置打箭炉厅,设同知。光绪二十九年(1903)升为直隶厅,隶建昌道,三十四年(1908)改为康定府。民国2年(1913)设康定县,属川边特别行政区。1935年红军长征路经县境,在金汤建立苏维埃政府,在孔玉、新和、捧塔、三和、麦崩、前溪建立乡苏维埃政府。民国28年(1939)西康建省,省会设康定。1950年,属西康省藏族自治区;康定为西康省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地。1955年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仍为州府驻地。

康定汉代属西南夷牦牛部落,汉初实行羇靡之制,为沈黎郡所管辖;唐宋之际或为蜀之黎雅州羇靡,或为吐蕃所领;元代,中央王朝在西藏推行土司制度,曾置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远军民宣抚司、鱼通路万户府等土司隶属吐蕃等处宣尉司都元帅府所管辖。至此,康定始有建置载于史籍。明初,长河西土官元右丞刺瓦蒙授长河西等处军民安抚司,"永乐五年(1407年)领受长河西鱼通宁远军民宣慰史司(即明正土司)"。炉城成为明正土司驻牧之地,其时康定之名始称"打煎炉"(即打箭炉)。

清雍正八年(1730年),清政府在炉城(康定)设打箭炉厅,设置流官,隶雅州府所管,兴建城垣。据《雅州府志》记载:"雍正八年,安设阜和营,倚山砌石城一百四十五丈,为五门。"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升打箭炉厅为直隶厅。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设康定府,隶川边安康道。1911年,川滇边务大臣上奏清廷,力荐于川西及藏边设立行省,“东界四川,南界云南,西界 西藏 ,北界青海”,因“康”为西藏三部之一,其地在西,拟名西康省。建省后可“守康境,卫四川,援西藏,一举而三善备”。当年,辛亥革命的爆发导致清王朝垮台,建省之议遂搁置下来。1913,北洋政府设康定县,属川边特别行政区。

民国成立后,除了延续清朝设置的22个省,出于遏制边疆分裂势力的需要,当时的北洋政府又增设了热河、察哈尔、绥远和川边等几个特别区,此后改热河、察哈尔、绥远、宁夏、青海、西康为省。民国元年(1912年)四川总督尹昌衡奉命西征。设西征司令部于康定。1929年,刘文辉入住西康。民国政府委派西康专使处理川军入康及组织省政府事宜。从1912年至1934年,川边地区先后改设川边镇抚府。川边镇守使署,西康特别行政区、川康边防指挥部等,其府、署、行署、指挥部均设在康定。1934年,行政院决议派刘文辉为西康建省委员会委员长,随后,西康建省委员会迁至康定,刘文辉也从雅安赴康定上任。1936年年夏,西康建省委员会迁往康定。1939年1月1日,西康省正式成立,康定成为西康省省会。1938年12月13日,行政院正式决议成立西康省,任命刘文辉为主席。1939年1月1日,西康省正式成立,省会设在康定。即使在边疆地区,面积达45万平方公里的西康省在当时也是大省了,今天四川的面积也不过47万平方公里。就这样,康定这座小小的古镇成为“大省小城”。

1950年3月康定解放。解放军发起西昌战役,随后包围西昌县,这个国民党军队在大陆的“最后据点”岌岌可危。胡宗南见败局已定,隧与同僚登机紧急撤离赴海南岛。到了10月,西昌战役结束,近3万国军四处溃逃,西康全境获得解放。同年11月24日,西康省藏族自治区成立,自治区人民政府设于康定。1951年1月1日,康定县人民政府成立,炉城镇为康定县政府所在地。1955年西康省并入四川省,西康省藏族自治区更名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区至今,康定仍为州府所在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决议撤销西康省,原西康省所属区分别并入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金沙江以东并入四川省,金沙江以西的昌都地区并入西藏。2015年3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康定县,按原行政区域新设立县级康定市。

地理人文

打箭炉南北走向的横断山,北高南低。西南和东南方向的海洋季风,顺着河谷蜿蜒而至,使这里雨量充沛,云雾常生。因而,贡嘎山冰川属海洋性冰川,海螺沟冰川是可供普通游人观光的冰川。冰川与森林共存,从而形成独特的奇观。

康定县境地处四川盆地西缘山地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康定县境地处四川盆地西缘山地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大雪山中段的海子山、折多山、贡嘎山由北向南纵贯县进,将其他为东西两两大部他,东部为高山峡谷我,多数山峰在5000米以上,“天府第一峰”贡嘎山在县境东南沿,海拔7556米,峡谷高差3500米以上;西部和西北部为丘状高原及高山深谷区。

人口民族

康定是以藏族为主,有藏、汉、回、羌等17个民族的聚居县。2012年末常住总人口129320人,藏族76299人,占68.4%;汉族33603人,占30.1%;回族821人,占0.7%;彝族380人,占0.3%;其他民族456人,占0.4%,有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地形特征

       康定市座落在群山层叠的峡谷之中,两岸峰峦夹峙。折多河、雅拉河浪卷雪山之水穿城而过,城南有跑马山,高出街市约300米,山顶有草坪,白塔掩映于密林中由跑马山攀登50里,有五色海一处,深不可测,每逢斜阳,四山映入水中,呈现千奇百怪之景。再登山顶西望,雪山万里,洁白无瑕,屏峦般的雅加雪峰在阳光照射下闪烁着银辉。城之北郭达山,山腰插有铁箭杆一支,俗称三国诸葛亮与牦牛国王相约,借一箭之地,此箭射此为界。每逢午后,有烟出岫,带紫红色者,预兆来日必有大风;带浓黑色者,次日必雨;如呈白色,则必晴空。故称郭达山为康定气象台。康定周围温泉资源极为丰富,自古又以二道桥温泉美名远扬。城北,有一美景,人称"野人海",藏语叫"木格措",离城二十余公里。这里有雪山草原、温泉湖泊、叠瀑碧潭、杜鹃花山、奇峰异石、茂密森林,交相辉映。四季景色变幻无穷。西山子耳坡,坡上野花遍地,松林茂密,依坡凭眺,雪山在望。

【康定市】康定市是甘孜藏族自治州首府,地处大雪山山脉之中的雅拉河谷地,市区海拔约2500多米,两岸高山如林,五六千米高的雪山比比皆是,南部距离蜀山之王-贡嘎山仅40公里。

康定地形观山望日,分折东、折西两地,古有"西出炉关天尽头"之说。折西紧连乾宁、两地,木雅立曲河贯穿塔公营官、沙德等地,浩浩荡荡奔入雅砻江。雅拉贡布雪山洁白无暇,古老的塔公寺,金碧辉煌。文成公主进藏,汉藏联姻,留下佛像,护佑草原。沿木雅立曲河前行,你所体悟到的不是绿水青山的悦目舒适,也不是溢光流彩的富丽堂皇,它的夺人心魄恰恰是那种现代文明看来一无所有的残破的"荒"与"古"。没有比"荒"更博大和接近原始自然的意境,没有比"古"更曲折漫长的时光。时空的延续和纵深在这里以史诗般的景观,让你感受到人类远古文明的最早形态,遥想人类文化发展与毁灭生生不息的无限循环。

湿地公园

全市地形复杂多样,大雪山脉之折多山将县境分为东西两大部,并由此形成地貌、气候、生产方式和文化习俗的强烈差异。东部为高山峡谷,属亚热带气候,这里桃红柳绿,物产富饶,有"康巴江南"之誉;西部为山原地貌,属高原型大陆气候,这里牛羊遍野,寺塔林立,是西藏风情的典型代表。市境内海拔最高点 7556 米 ( "天府第一峰"贡嘎山主峰 ) ,最低点 1390 米 ( 大渡河 ) ,市委、市府所在地炉城镇的海拔 2560 米。由于地貌气候复杂多样,康定有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之说。

资源物产

"蜀山之王"贡嘎雪山傲然耸立于群山之上,名为:白马洛珠。贡嘎山的美、奇、秀声名远播,大小冰川三十多条在康定境内,茂密的原始森林、古老的贡嘎寺,梦幻般沉睡于岁月中,这里有你想象中的天地,还有你永远无法破译的千古之谜。折东地区以鱼通、金汤、孔玉等为代表的河谷文化,沿大渡河两岸繁衍生息的藏汉人民,千百年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山地文化康定地区金汤、鱼通、孔玉等地有大量新石器时代、战国、商周时代、汉代留下的很多石棺墓和陶体、陶器、石器等珍贵文物,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康定境内大渡河沿岸群峰叠屏、江河奔流。雪山冰川、荒野草甸、河谷农田、原始森林密布其间。至今在崇山峻岭中还能见到野牛、熊猫之类的珍稀动物。

康定市境内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县境河流密集,纵横交织,水资源十分富集,是全州水电开发重点和热点区域,境内有大小河流溪涧140余条,流域面积从几平方公里到上千平方公里,5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有5条,可开发34条,还有大小湖泊184个,湖泊总面积11.78平方公里,蓄水量2.5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1800万千瓦,技术可开发利用达1080万千瓦.。在11,458.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经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金、银、铅等。矿产资源潜在价值为1,000亿元以上。野生动物300余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大熊猫、云豹、白唇鹿、小熊猫等40余种,在有川西云杉、冷杉等珍稀植物生长的茂密森林里,盛产着虫草、鹿茸、贝母、天麻、麝香等名贵中药材,康定境内河流纵横,水量充沛,以大渡河为中心的水力资源水能蕴藏量达334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67万千瓦,同时地热资源极为丰富,有"温泉城"之称。

康定市物华天宝,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开发前景广阔。旅游、矿产、水能、光热和名优农畜品等资源品位高,特点突出,市场吸引力大。矿种有金、银、铅、锌、钨、铍、锂等,被誉为中国"第二个乌拉尔",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在 1000 亿元以上,锂辉石储量约占全国的一半,石膏储量居亚洲之冠;有大熊猫、云豹、白唇鹿、小熊猫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 40 余种;有珍稀植物川西云杉、冷杉等,经济林木有花椒、苹果、樱桃等;以大渡河为中心的水力资源水能理论蕴藏量达 334 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67万千瓦;盛产虫草、鹿茸、贝母、麝香等名贵中药材;康定素有"温泉城"之称,境内陆热资源极为丰富。全市天然草场1029万亩。耕地21.6万亩。一"山" (跑马山)一"歌"(《康定情歌》)是全市人民最为宝贵的文化资产和精神财富。

地方特产

人参果

雪域人参果--藏语谓之"青梅日布",意为长生不老之果。含丰富的糖、蛋白质、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具有生津润肺,提神滋补之特效。食用方法:洗净放入凉水沸煮约一小时加少许食用油、白糖即可食用;与鸡、鸭清炖独具健脑润肺之功效;与银耳熬汤即成保健"珍珠汤"。还可用于熬人参果粥。

康定雪茶

雪茶--生长在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常年积雪的冻土带,产量稀少,采集困难;但功效奇特,被誉为稀世珍品。雪茶主要含有萨姆醇酸、雪茶酸、D-阿糖醇、地衣酸、甘露醇止渴。具有清热解毒、平肝降压、清肺止咳、生津止渴、醒脑安神、明目等功效。

风土人情

献哈达

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在西藏,婚丧节庆、迎来送往、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献“哈达”是对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尊敬的意思。据说,藏民进了寺庙大门,先献一条哈达,然后参拜佛像,到各殿参观,随坐,到离别时,还在自己坐过的座位后边放一条哈达,表示我人虽离去,但我的心还留在这里。

献“哈达”的动作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要用双手捧哈达,高举与肩平,然后再平伸向前,弯腰给对方,这时,哈达正与头顶平,这表示对对方尊敬和最大的祝福——吉祥如意。对方以恭敬的姿态用双手平接。对尊者、长辈献哈达时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将哈达捧到座前或足下;对平辈或下属,则可以系在他们的颈上。献哈达在西藏十分普遍,甚至人们互相通信时,也在信封内附上一条小哈达,以示祝福和问候。特别有趣的是,藏民出门时也随身带上几条哈达,以备在途中遇到久别的亲戚、朋友时使用。“哈达”在不同情况下代表着不同的意义。佳节之日,人们互献哈达,表示祝贺行日愉快,生活幸福;婚礼上呈献哈达,意味着祝愿新婚夫妇恩爱如山、白头偕老;迎宾时奉献哈达,表示一片虔诚、祈祷菩萨保佑;葬礼上献哈达,是表示对死者哀悼和对死者家属的安慰。

关于哈达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法,说是汉朝张骞出使两域路过西藏,向当地的部落首领献帛,古代汉族以帛为贽,象征纯洁无瑕的友谊。这样一来,藏族部落就以为这是一种表示友好、祝福的礼节,而月是从中原兴盛之大邦传来的大礼节,所以就直沿用至今。还有—种说法,说是古代西藏法王八思巴会见元世祖忽必烈后带回西藏的,当时帛上有万里长城图案和“吉祥如意”字样。后来人们又对哈达的由来作了一些宗教方面的解释,说它是仙女身上的飘带,并以它的洁白象征圣洁和至高无上。

藏传佛教

康定县地处川藏咽喉,历史悠久,是一个多民族、多教派,且以藏传佛教为主的民族聚居县,全县35座宗教活动场所中就有31座藏传佛教寺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各一座,其中藏传佛教教派齐全。康定县传统的佛教文化,构成了丰富的人文景观。藏传佛教传入康定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曾经受西藏政教合一的影响,宗教信仰早已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中。藏传佛教的红、黄、花、黑、白五个教派分布全县,而且寺庙建筑堂煌,在西藏有一定的声誉。藏传佛教有其宗教节日和宗教活动。康定各寺庙的宗教节日和宗教活动,因教派不同和寺庙大小而异,但大体上也有相似之处。其中又以农历四月初八释加牟尼生日(浴佛节)特别隆重,这一天各寺庙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会祈祷,因此这一天是康定人民的"转山会"、"春游日"。还有佛灯节(俗称园根会)农历10月25日是黄教宗巴圆寂之日,格鲁派寺庙,如安觉寺在该寺所有墙头屋檐点上数以万计的酥油园根灯,光明闪灼如星桥火城,十分壮观,全城所有信徒都到该寺朝拜,康定人民又称园根会为"灯灯节"。

宗教活动有念经、跳神,还有--、入藏受戒、学经、考“格西”等,此外还要负责经典书籍管理,-印刷,管理寺外群众请僧念经、-以及祈祷等。藏传佛教是藏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尤其体现在文化和艺术方面。如各寺庙都有佛画(唐卡画尤为著名)藏经(大藏经很珍贵)寺塔、金石文物(海螺、佛塔)等,藏传佛教在藏族历史上和藏族人民心中占有不同寻常的地位,宗教对藏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圆根灯会

圆根灯会又叫燃灯会,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弟子们为悼念该派创始人宗喀巴圆寂(10月25日)而举办的一年一度祭祀活动。以前燃灯会需要大量的灯盏,一时很难备齐,于是便利用圆根(一种外形与白萝卜差不多的菜果)挖去中心做成圆根灯,供奉在诸佛座前,安放在庙内各处,现以电灯代替。

转山会

"四月八"转山会是康定人传统的民族节日。相传佛祖在农历四月八诞生,浴于九龙池,故又称这一天为"浴佛节"。转山会经久远年代的演变,如今更多地融汇了踏青游览的内容,同时增添了物资交流、文艺演出等新的内容。康定"四月八"转山会的盛况已闻名中外。

风景名胜

莫溪沟生态旅游区

      莫溪沟生态旅游区位于四川省康定市六巴乡境内,是贡嘎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织部分,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由界碑石,人中尾海、巴旺海、石榴村、贡嘎寺、玉龙西、泉华滩、荷花海等组成。莫溪沟生态旅游区位于四川省康定县六巴乡境内,是贡嘎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织部分,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由界碑石,人中尾海、巴旺海、石榴村、贡嘎寺、玉龙西、泉华滩、荷花海等组成。莫溪沟生态旅游区为暖温润性的复合带生态系统,有6个垂直带,由贡嘎山和子梅山组成的高山峡谷,具有气势磅的贡巴冰川及多彩的冰川地貌,坐落在海拔3700米第四纪冰川测矶提上的贡嘎寺,已有700多年历史,是康定地区噶举派有名的寺庙.坐落在海拔3400米莫溪沟谷地的子梅村和魏石达村,是名符其实的“世外桃源”。

甘孜州康定市巴旺海

木格措(康定情歌景区)

木格措(全名:康定情歌(木格措)景区),坐落于贡嘎山脉中段,距离康定市区约17公里,系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也是重点风景名胜区。康定情歌(木格措)风景区是“环贡嘎旅游两小时经济圈”的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定情歌(木格措)景区海拔2800-3780米,地处横断山北麓,属大雪山脉,是四川盆地西缘山地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木格措(野人海)水域面积近4平方公里,水深逾70米。水源大部分来自身后女娲雪山的融化积雪水,因而能见度很高,一般为6-10米左右。景区以高原湖泊、原始森林、温泉、雪峰、奇山异石及长达8公里的千瀑峡,构成了秀丽多彩的景观。景点配置巧夺天工,是一处游览、娱乐、观赏、休息、疗养、健身、避暑、科考的理想胜地。木格措景区属青藏高原亚湿润气候区夏秋凉爽,冬春严寒,具体气候条件概况如下:12月底至次年2月,木格措湖面结冻,3月解冻;4月份前气温较低;夏季月平均气温10~14℃,高原地带,景区昼夜温差较大,午间热,请注意防寒;10月下旬后下雪,可观赏雪景,但积雪持续时间短,游客应按季节和气候特征备足必要的衣物,还要注意高原反应,可以预备相应的高反药物。景区面积约350平方公里,由杜鹃峡、芳草坪、七色海、药池沸泉、木格措(野人海)和红海草原六个景点组成,附近有其他多个高山湖泊和温泉,原始森林、草原和雪山景观互相交融。景区内民风独具,是情歌的故乡、康巴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川藏旅行的启点,是川西的蓝色海洋。芳草坪的面积有6万余平米,以中间的白塔为分界线分为内坪和外坪。

每年6月份的时候呢这里绿草如茵格桑花满地。是苏有朋主演的电影《新康定情歌》和“八一”电影制片厂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刚拍摄的《勇士》电视剧主要外景拍摄地之一。七色海海拔为3200米,是一处湖水与温泉交融的高原湖泊。湖面呈月牙形,面积约20公顷,水深20余米,周围由森林、草甸环绕,清雅幽静,湖水清澈透明,随阳光天气变化湖水色调呈七色变化,七色海因之得名。杜鹃峡东连七色海,西接野人海,峡谷长8公里。峡谷中,溪涧时而奔流,时而舒缓,飞珠溅玉,溪岸两边林木葱郁,尤以原始杜鹃林引人注目。这里的杜鹃花千姿百态,艳丽多彩。杜鹃峡将温泉、湖泊、草坪、奇峰异石和激流飞瀑紧系在一起,峡谷内呈现出浓郁的原始自然风光。行走其间,令人心旷神怡。木格措又名野人海,又名大海子,是川西北大的高山湖泊之一。水域面积近4平方公里,水深逾70米,海拔3700米。木格措四周被群山、森林、草原环抱,红海、黑海、白海等几十个个小海子围绕着她,犹如众星捧月。木格措左侧的金色沙滩被誉为爱情滩,是木格措的一大亮点。其沙细柔软,自然呈现金黄,在川西高原地区,于湖泊周围自然形成乃属罕见。红海草原因高山湖泊—红海而得名,当地藏民将红海称之为“小海子”,以区别于被称之“大海子”的木格措圣湖。红海草原这里芳草如茵,野花遍地,让游客亲身体验那幽香沁人的格桑花就在雪山下的绝世美景。

榆林宫灌顶突泉

距炉城南门10余公里的榆林宫,旧时是明正土司避署行宫,又因雍正四年果亲王于此温沐浴,建设行宫,亦名御林宫。这里远山雪峰屹立,近岭山峦夹峙,林木葱郁,折多河在谷地中蜿蜒奔流,河岸绿茵草坪,野花遍地,曾有榆林赏花之誉。此地上下数里分布温泉数处,都是优质矿泉水,可饮有沐浴。温泉水源冒出地面处水温高达88℃,投放鸡蛋于水穴中,须臾蛋熟可食。老榆林宫河滩边有一温泉,钙化物堆积聚成圆锥体,状如火山,顶端突泉喷射,云蒸绕,艳阳下五彩缤纷,蔚为壮观,村人呼为"火龙石"。其泉水聚于石滩沙坑,成为河坝露天俗池,堪称沐浴疗疾的瑶池胜景。浴池上方有天然巨形成斜坡,民国6年(1917年),川边镇守使殷承献手书颜体"灌顶"十字刻于右上,取佛经"提壶灌顶"之意,笔锋刚健遵劲,至今清晰可见,1947年夏,国画大师张大千来康曾到此游览,作"御林宫雪山"画,并书:御林宫,明正土司避暑别墅地,雪山、温泉,并皆胜地。如今,榆林宫下游数里人金家河坝,龙头沟等处又建有室内温泉浴池三处、露天温泉游泳池两,为旅游观光、温泉沐浴的新景观。

跑马山

跑马山位于康定市炉城镇东南边,城依傍着山,山护卫着城,自古就和山下的人有着不解之缘。跑马山公园处处美景浪漫,恍如仙界,是亘古以来大自然天设地造,灵气独钟。登临游览你会悟到中华西塞天外天,那真、那美的境界,顷刻间会洗涤凡心的俗念,如登上了灵山。公园主要的景观有:五色海、咏雪楼、吉祥禅院、凌云白塔、跑马坪、浴佛池、飞云廊、东关亭、观音阁。跑马山位于康定炉城镇东南边。城依傍着山,山护卫着城。自古,跑马山就和山下的人有着不解之缘。跑马山处处美景浪漫,亘古就天设地造了这座公园。上山,恍如进入仙界,你会悟到中华西塞天外天。那真、那美一定会洗涤你的俗念,在跑马山公园,你定会感到,登上了灵山。

跑马山公园的主要景观有:五色海、咏雪楼、吉祥禅院、凌云白塔、跑马坪、浴佛池、飞云廊、东关亭、观音阁。康定县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在11458.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目前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金、银、铅等。矿产资源潜在价值为1000亿元以上。野生动物300余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大熊猫、云豹、白唇鹿、小熊猫等40余种,在有川西云杉、冷杉等珍稀植物生长的茂密森林里,盛产着虫草、鹿茸、贝母、天麻、麝香等名贵中药材,康定境内河流纵横,水量充沛,以大渡河为中心的水力资源水能蕴藏量达334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67万千瓦,同时地热资源极为丰富,有“温泉城”之称。全县地处大雪册中段,境内山川纵横,奇特的地形地貌,形成了丰富绚丽多姿,融自然、人文为一体的旅游名胜景观。打箭炉自古多名胜,昔有十景:天都飞瀑、温泉浴月、双寺云林、仙海澄波、灌顶突泉、雅加银屏、郭达停云、子耳樵歌、四桥雪浪、乐顶梵音。解放后,县境旅游资源逐步开发,对外开放,主要有国家级贡嘎山风景区内的木格措风景区、跑马山风景区和塔公草原风景区。

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是一座反映康藏高原上藏族人民的民俗风情、劳动场景、宗教习俗和生活画面的博物馆,充分表现了藏族人民的聪明勤劳和创造精神。游人可以深度体验和了解康藏地区藏民族的民族文化精髓。甘孜非遗博物馆位于跑马山景区索道下站右侧,整个建筑占地面积771平方米,主楼建筑面积2313平方米,共有三层。博物馆主体建筑建设采用直径为1.1米-0.8米的大圆木柱,穿方结构,石砌外墙,以民间工匠技艺修建而成。其建筑面古朴而雄伟壮观,雕刻壁画,艳丽的图案色彩丰富,文化气息浓厚,石墙、木工、雕刻,绘画融会了康藏地区艺术文化和民间工匠独特智慧,精湛的技艺,雕梁画栋,富有民族特色。是民间"崩科"建筑的典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直观的体现,是世界级看点的建筑艺术。博物馆展示有国家级、省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集展览、销售、休闲于一体。一楼展厅基本陈列为藏民族服饰类、藏民族民居生活类、农耕系列、嘛呢石雕刻类、牛羊绒编织、车模、土陶类陈列室及购物大厅;二楼为格萨尔千幅唐卡展厅、唐卡绘制艺术展厅、经版印刷展厅、藏医药类展厅;三楼为民族歌舞视听大厅、藏传佛教文化展厅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室,全面反映了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状况,是展示甘孜州民族传统文化的窗口。

折多山

折多山位于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市境内,海拔4962米,是康巴第一关。折多山又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西面为高原隆起地带,有雅砻江,右为高山峡谷地带,有大渡河。大渡河流域在民族、文化形态等方面处于过渡地带,主要分布着有"嘉绒"之称的藏族支系。其地域往北可至四川省阿坝州的大小金川一带,折多山以东是山区,而折多山以西则是青藏高原的东部,真正的西藏。"折多"在藏语中是弯曲的意思,写成汉语又是"折多"二字。站在山顶上,可以眺望到"蜀山之王"-海拔7556米的贡噶山。自从二郎山隧道的贯通,折多山便成了川藏线上的第一座具有挑战性的高山,318国道在这里穿过了4298米的垭口后一路下行就进入了摄影家的天堂-新都桥。

莲花海

莲花海位于康定市普沙绒乡苦西绒山谷中,海拔3000多米,距康定市区有120公里,地处贡嘎山和五须海风景点之间。莲花海因海中生长有莲花而得其名,又名合合海子,属高山淡水湖泊,面积500亩。莲花海由雪山、石林和森林环抱,雪峰在阳光映照下圣洁而高雅,山腰的石林以及树木虬枝盘绕,千姿百态,那里有黄羊、青羊等野生动物生息繁衍,山脚茂密的森林中还生长有很多天然药材,如虫草、贝母、雪莲花等。在鲜花盛开的时节,诸多奇花异草竞相开放,花香扑鼻,沁人心脾。而在秋季,满山绚丽的色彩画,多姿多彩的群山像淋透了颜料,红色、黄色、青色、绿色,映衬蓝蓝的天空,即使再精巧的画笔也难以描绘这般的绚丽美景。如镜的水面倒影着森林和天空,宁静而致远。湖泊周围如翡翠般碧绿的草坪,成群的牛、羊如珍珠般撒落在草原上,美丽的蝴蝶在空中翩翩飞舞,偶尔还会有白鹤和水獭在湖中嬉戏。

南无寺

南无寺,藏名娜姆寺,位于康定城南2.5公里,是康区著名的寺庙之一,与毗邻的金刚寺誉为"双寺云林",是康定古景之一。公元11世纪,北宋年间建于今跑马山,初为红教,明末清初毁于战火,后选址"竹觉岗"重建,清康熙16年(公元1677年),五世达赖罗让嘉措赠送宗喀巴大师和大威金刚、吉祥天母等佛像画,命名"呷登竹批林"为布达拉宫郎加扎窗支庙,清乾隆皇帝御书赐匾"南无寺"。南无寺占地2524平方米,建筑面积3851平方米,为木石结构四合院,大殿为三楼一底,高约20米,殿内金碧辉煌,两侧为偏殿。寺庙建筑为重檐歇山式,镂拱飞檐,楼阁殿宇藏式彩绘,雄伟壮观,是四月八转山会活动的主要场地之一。南无寺出著名僧人,出过3名堪布,14名格西,第八世班禅将其佛袍赠与该寺。该寺终年香火不断,信徒、游人络绎不绝,国外友人及港澳同胞每年来此观光游览者为数甚多。

塔公寺

塔公寺,全名"一见解脱如意寺",为萨迦派寺庙,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传说文成公主入藏时在此暂住,摹拟携往拉萨的一尊释迦牟尼像留供寺中,因而塔公素有"小拉萨"之称,朝拜人络绎不绝,塔公寺的嘎。土登尼玛活佛是著名的藏学家。具有千年历史的藏传佛教古刹--塔公寺,已被列入国家二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级旅游风景点。

贡嘎寺

贡嘎寺是著名的藏学者贡嘎活佛剃度的地方,属白教,贡嘎活佛的"真身"至今还在贡嘎寺保存。这样更增添了人迹罕至的贡嘎寺神秘感。贡嘎寺先后培养出不少有名望的喇嘛,如多生、志布汪布、贡嘎降措、志清汤东迦布、客志等。

郭达山

炉城东北面陡峻挺拔之山名;山巅有一箭杆高耸,所以又名"箭杆山"。郭达山又被视为康定睛雨表。山顶云收雾散即是天气晴朗的预兆,每当云雾弥漫,则必有雨,至,累验不误,故有"留间卜雨花"之誉。

阿兰故乡

阿兰。山水育人,意西泽仁,四川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作家。列美平措,《贡嘎山》杂志社主编,甘孜州作协副主席。阿兰,中国藏族女歌手。

贡嘎山

贡嘎山位于康定以南,是大雪山的主峰,周围有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45座,主峰更耸立于群峰之巅,海拔7,556米。高出其东侧大渡河6,000米,被喻为“蜀山之王”。东坡最大的海螺沟冰川长14.2公里,末端下达2,850米,已落入森林带内。

贡嘎山坐落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位于四川省康定、泸定两县分界处,是横断山脉大雪山的主峰,海拔7556米,东经141.8度,北纬29.6度,是四川省第一高峰,被誉为“山中之王”。

贡嘎山由结构严密、质地坚硬的巨大闪长花岗岩侵入体组成,在终年长久的寒冻风化作用下,陡峭如削,攀登不易,极目远眺贡嘎山,宛如一座巨大的金字塔,屹立于群峰之上,高大险峻,气势磅礴。

贡嘎山是中国冰川最为发达的山峰之一。数以百条的冰川,面积达三百平方公里,其中,海螺沟冰川长30公里,面积220平方公里,海拔3500米,是世界罕见的低海拔冰川。贡嘎山地貌复杂,生物气候带垂直分布清晰,动植物生长良好。贡嘎山周围聚集了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峰20余座。其中:中山峰海拔6886米,爱德嘉峰6618米,热德卖峰6549米,笔架山5880米,设海子山5878米,白海子山5924米,田海子山6070米。

新都桥

新都桥位于康定境内,海拔约3300米,是令人神往的“摄影天堂”,地处在公路318国道南、北线分叉路口,是一片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神奇的光线,无垠的草原,弯弯的小溪,金黄的柏杨,山峦连绵起伏,藏寨散落其间,牛羊安详地吃草……新都桥是令人神往的"摄影天堂",地处在公路318国道南、北线分叉路口,是一片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神奇的光线,无垠的草原,弯弯的小溪,金黄的柏杨,山峦连绵起伏,藏寨散落其间,牛羊安详地吃草……川西的平原风光美丽地绽放。这,就是新都桥,令人神往的"光与影的世界"、"摄影家的天堂"。

雅哈景区

雅哈景区位于康定甲根坝乡及贡嘎山乡境内,景区由亚龙沟泉华滩、雅哈垭口、贡嘎山、玉龙溪草原、玉龙溪泉华池等分景区组成,面积150平方公里,核心景区面积约30至35平方公里,景区入口的其卡村也是著名景区新都桥“摄影天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雅哈景区位于甘孜州康定县甲根坝乡亚龙沟及贡嘎山乡玉龙溪村境内,因此也有人称其为"亚龙"景区。景区以高原宽谷、亚高山草甸、极高山、泉华滩(池)、木雅风情为主要景观特色,是观赏"蜀山之王"贡嘎山主峰及贡嘎群峰的极佳地点。景区主要包括亚龙沟泉华滩、雅哈垭口贡嘎山观景点、玉龙溪草原、玉龙溪泉华池等四个小景区。

雅哈景区也是茶马古道重要的通道和驿站,甲根坝乡的启卡村也是著名的新都桥"摄影天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参天的古树、优美的田园风光、良好的光影效果、文化与自然的高度融合,构成了和谐的"香格里拉"胜景。这里更是亲近雪山,朝拜贡嘎的绝佳之地。

景区的奇景之一是亚龙沟泉华滩,长度达到6500米,宽约200米,远远超过了阿坝州黄龙泉华滩3500米长的规模(此前,黄龙泉华滩号称世界第一),获得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第一泉华滩候选世界纪录。椐权威人士介绍,雅哈的钙化流规模世界第一,其中的一挂钙化瀑布高度和宽度都超过了著名的黄龙扎嘎瀑布,也为当今世界之最。

塔公风景名胜区

塔公风景名胜区距康定县城110公里,川藏公路北线这里经过,塔公景区以塔公寺为中心,由塔公草原、沿途森林、河流、藏房建筑以及浓郁的藏族风情构成,“塔公”藏语音为菩萨喜欢的地方。

野牛沟

野牛沟位于康定城北126公里的孔玉自然保护区境内,在大渡河左岸周围,因为在沟内野牛成群而得名。流长30公里,该景区有2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和天然草地,其中原始森林为全国仅存的原始纯岷江柏树林。有五色天然海子310余个、大小瀑布15个,雪峰数座。

康定情歌

康定情歌(木格措)风景区坐落于贡嘎山脉中段,距离康定市区约17公里,景区面积约350平方公里,由杜鹃峡、芳草坪、七色海、药池沸泉、木格措(野人海)和红海草原六个景点组成,附近有其他多个高山湖泊和温泉,原始森林、草原和雪山景观互相交融。康定——“情歌的故乡”。有厚重多元的文化资源,概括起来康定丰富多彩的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遗留在大渡河沿岸的石棺葬文化;二是遗留在贡嘎山麓的高碉文化;三是复杂多元的语言文化,比较典型的鱼通语、木雅语;四是因地域而形成的迥然不同的服饰文化;五是古老的民风民俗;六是寺庙乐舞及建筑文化;七是具有现代色彩的大众文化,校园文化等等。康巴是歌的海洋,而康定的“歌”又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享誉中外的“康定情歌”、粗犷高昂的木雅山歌。情浓质朴的雅拉山歌,婉转悠扬的子耳樵歌都会使人沉醉欣然……

甘孜州康定市木雅圣地景区

太阳落山又落岩,情哥去又早来。路上残花休要采,家中牡丹正在开。

这是一首雅拉山歌,歌中之情,使人玩味无穷……

望见山头的太阳,想起山后的村庄。看见绿色的树木,想起家中的爹娘。

听见布谷的歌声,想起心上的姑娘。再欣赏流传在康定街头巷尾的童谣:

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打黄酒。月亮来,我也来,我给月亮打草鞋。

古往今来,许多朝廷命官或是藏族的高僧大德,以及汉族的文人墨客,都在康定留下了他的足迹或传说,如雍正年间的果亲王,国画大师张大千曾在康作纪游诗:

蹬道撑百艋,溪声碍九折。放月欲披裘,移得海门潮。

此外,川剧艺术家陈书航,舞蹈艺术家戴爱莲也曾在康定作过精彩表演。

溜溜跑马山,摘朵白云就是歌;滔滔折多河,捧把浪花都是情。

作为康定人,我们自豪作为东道主,我们荣幸。


四川省面积约49万平方公里,由18个地级市和3个州组成,而甘孜州的面积就占了约15.3万平方公里。甘孜州位于四川省西部,全境基本上处在青藏高原(川西高原)东部。

甘孜州的名气不算特别大,但说到甘孜州的中心,你一定不陌生。这是一座以情歌闻名世界的城市,“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康定之所以知名度这么高,脍炙人口的《康定情歌》功不可没。

甘孜州西以金沙江相望西藏,南约以横断山脉与云南省、四川省凉山州为界,西以夹金山邻四川省雅安市,西北接四川省另一个州——阿坝州,北接青海省。康定位于甘孜州的东部,往东不远处就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康定自古以来就是四川盆地通向青藏高原的咽喉要地,著名的318国道出雅安后向西延伸,康定就卡在318国道通向青藏高原的折多山口以东。

康定地势险要,称为“两河分流,三山夹峙”。所谓两河,是指打曲、折曲这两条河流汇流于康定;所谓三山,是指康定周边的郭达山、跑马山和子耳坡。康定是两条河流之地,所以在当地语言中,康定称为“打折多”或“打折诸”、“达折多”。“打折多”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汉译,相信你应该听说过——打箭炉,不陌生吧。

这座以情歌闻名的城市为什么会有“打箭炉”这个略带杀气的名字?相传和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有关。诸葛亮自出隆中茅庐之后,辅佐一无所有的刘皇叔取荆州、定益州,终成三分大业。刘备伐吴失利后,“益州疲弊,此诚存亡危急之秋也。”蜀汉面临最大的威胁不是曹魏和东吴,而是南方的南中叛乱。蜀汉面积并不大,而南中就占了蜀汉的约一半面积,这里战争资源丰富,比如耕牛、金、银、铁什么的。诸葛亮率兵南下,七擒七纵南王孟获。当第七次擒孟获时,孟获心服不再反,承诺要退一箭之地,永不反蜀汉。

至于这个“一箭之地”有多远呢?诸葛亮派人在现在的康定附近筑炉造箭。箭造好后,诸葛亮让人向前猛射,然后寻找这支箭。这支箭落下的地方,蜀汉与南中就在这此划界。故事非常曲折动人,但这个故事基本上就是传说。实际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时代,根本就没有打箭炉这个地名,而是称为打煎炉。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打煎炉本来称为“打尖路”,因为康定自古就是四川进入青藏高原的重要驿站,人们进入青藏高原前需要在这里打尖住店。再加上当地人称康定为打折多或达折多,过往的人们就习惯性把这里称为打尖路。久而久之,打尖路就变成了打煎炉。据说打箭炉这个地名在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就出现了,但一直用的是打煎炉。打煎炉正式定名为打箭炉,则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事情。具体时间是康熙十九年(1680年),从此以后,打煎炉这才逐渐被打箭炉取代,成为正式的地名。

康定这个名字出现比较晚,清德宗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打箭炉厅才正式更名为康定府,康定这个地名一直用到现在。“康定”是“打折多”的汉名,取康地安定的意思。

康定位于成都以西三百多公里,却和成都一样当过省会。不过康定没当过四川省省会,而是已经消失的西康省的省会,设于1939年。西康省辖区范围包括今西藏东部、四川省甘孜州、四川省凉山州、雅安市等地。1955年,西康省被撤销,辖地划入西藏与四川省,康定则成为四川省甘孜州的中心。

打箭炉龙胆

打箭炉龙胆(学名:Gentiana tatsienensis Franch.)是龙胆科龙胆属的植物,一年生草本,茎黄绿色,光滑,直立,在基部有少数分枝,似丛生,枝不分枝或再作二歧分枝,铺散,斜升。基生叶大,在花期枯萎,宿存,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急尖,具小尖头,边缘软骨质,密生极细乳突,两面光滑。中脉在下面突起,叶柄宽,茎生叶密集。花数朵,单生于小枝顶端;花梗黄绿色,光滑,藏于最上部一对叶中;花萼漏斗形;花冠蓝紫色,宽筒形,全缘;雄蕊着生于冠筒中部,整齐,花丝线形,花药椭圆形。蒴果外露或仅先端外露,矩圆形,先端圆形,具宽翅,两侧边缘具狭翅,基部钝,柄长至7毫米;种子深褐色,有光泽,矩圆形,表面具极致密的细网纹。花果期4-6月。

产中国西藏东部、四川西部。生于山谷沟底,路旁及河滩阶地,海拔3300-5000米。模式标本采自四川康定。

打箭炉故事

常言说的“有故事”,是一个很有魅力的词。因为“故事”往往意味着是否有趣和有意义。有趣和有意义的事不仅令人长见识,更能启迪人的智慧。所以,古今中外,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莫不喜欢“故事”,喜欢“有故事”的人、事和地方。

提到康定人们并不陌生,一首广为传唱的《康定情歌》已让这座位于成都平原之西的边城闻名遐迩。康定处于传统的汉、藏分布边缘,也是汉、藏民族的结合部,是一座兼具汉、藏文化特点并有着浓郁特色的边城。康定给人的印象是喧嚣、拥挤但又充满活力。在纵贯城市中心的繁华地段,一条清澈、奔腾、喧嚣的河流以极快的流速穿城而过,这在中国的城市中恐怕独一无二,却是康定城最独特的一道风景。但若论康定之魅力,却不在自然,不在于其地为交通咽喉,亦不在于《康定情歌》所唱“康定溜溜的城”,而在于它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先从康定的跑马山说起。《康定情歌》第一句歌词是: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

这句简单、悠远的歌词,激起人们对康定的无限遐想。上世纪90年代初,我第一次去康定,朋友带我去登跑马山,当时还没有索道,山很陡,但树木葱笼,风景极佳,我们沿着陡斜的山涧小路一路上行,狭长形的康定城全貌逐渐清晰地尽收眼底。当终于到达目的地,却发现被称作跑马山的“跑马”地方并非辽阔、空旷之地,更不是飘着“一朵溜溜的云”的一望无垠的草原,而只是一个山间小平坝,完全不适合“跑马”或“赛马”之类。或许为了与“跑马山”名称相符以满足游客的期望值,小平坝上确有商家弄了两匹马在坝子上转圈,这主要成为小朋友或部分游客的娱乐项目。下山路上,朋友告诉我,很多外地游客和朋友到康定,第一件事就是迫不急待地去上跑马山。对跑马山,康定人有一个很诙谐的总结:“不上跑马山会遗憾,上了跑马山也会遗憾”。“不上跑马山会遗憾”比较好理解,因为不上跑马山,就无法兑现我们被《康定情歌》所激发起来的对跑马山的无限遐想。但上了跑马山才发现,这并非人们想象的辽阔、空旷的跑马之地,故也会遗憾。

下山后,我一直困惑于一个并不适合跑马的山为何会被称作“跑马山”?专业习惯使我忍不住去查阅资料,一查才知道,所谓跑马山,当地藏人原称“帕姆山”,“帕姆”(phag mo)意为“仙女”,“帕姆山”乃是藏人的一座神山,因清代管辖康定一带的明正土司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在山腰台地供奉山神,时康定汉人已较多,汉人遂依其音将“帕姆山”称为了“跑马山”,这才有了《康定情歌》唱的“跑马溜溜的山”。

对这则故事,一般多认为是由汉、藏民族之间的“词语误读”引起,是汉人将藏人所称“帕姆山”读作了“跑马山”的一个有趣味的误会。从表面上看,这大体没有错。这也是我最初的认识。但后来,有关这类故事的一系列令人惊奇的发现,却让我改变了看法。我发现,所谓“误读”,其实是一个错误判断。

先从康定的地名说起。康定原来并不叫“康定”,而叫“打箭炉”。今天康定城区仍叫“炉城镇”,系“打箭炉”地名的孑遗。“打箭炉”地名由何而来?今作为康定门户的泸定桥头矗立着一尊高大石碑,这是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泸定桥落成时,康熙皇帝亲自为泸定桥落成撰写的一篇“碑记”,全称是《圣祖仁皇帝御制泸定桥碑记》。碑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打箭炉未详所始,蜀人传汉诸葛武乡侯亮铸军器于此,故名。”

这说明,至少在泸定桥落成时已有“打箭炉”这一地名。且碑记中特别提到“蜀人传汉诸葛武乡侯亮铸军器于此”,这是对“打箭炉”地名含义的诠释。也就是说,“打箭炉”得名是因为诸葛亮铸军器(即“造箭”)于此,而且此说法出自“蜀人”。这是我们从康熙碑记中得到的信息。

泸定桥

康熙御碑

那么,“打箭炉”真是因诸葛亮“造箭”于此而得名吗?查阅史料才发现,“打箭炉”的地名早在明代已经出现。《明实录》中记载了一件事,洪武十五年(1382年),元朝时曾任四川分省左丞相的剌瓦蒙(应为蒙古人)派一名叫高惟善的使臣前往明朝都城应天,目的是把元朝所授银印上交明朝,以示“弃元投明”,归顺新王朝。记载中提及高惟善一行是“自西番打煎炉长河西来朝”。“长河”指大渡河,“长河西”则指大渡河之西。文中提到了“打煎炉”这一地名。这一事件在《明史》中也有记载,称高惟善是从“其地打煎炉”来朝,确证“打煎炉”是一地名。可见,《明实录》《明史》中已出现了“打煎炉”地名。

清初,蒙古和硕特控制康区之时爆发了“三藩之乱”。割据云南的吴三桂势力延伸至滇西北,且与西藏多有来往,引起清廷不安。为此,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廷发了一道谕令,要求派员加强对“打煎炉”一带的侦察和防御。此谕令中,把“打煎炉”写作“打折卢”。由此可见,在康熙《御制泸定桥碑记》以前,仅写作“打煎炉”和“打折卢”,并无“打箭炉”的写法。

打折多在明代兴起主要与两个背景有关。一,从明中叶起,青藏道因受西北蒙古诸部威胁,屡遭劫掠,明朝为“隔绝蒙番”,从明中叶起规定西藏僧俗朝贡使团一律须经由川藏道往返,川藏道必经打箭炉,这使打箭炉的交通咽喉地位开始凸显。二,明末蜀乱及张献忠入蜀,使蜀人大量西迁避险。避险的蜀人大量越过大渡河,进入打箭炉一带。这使汉藏茶叶贸易市场逐步从大渡河东岸向西岸转移,打箭炉作为汉藏新兴茶叶贸易中心的地位开始确立。

为何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廷谕令中尚称“打折卢”,时隔25年即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却变成了“蜀人传汉诸葛武乡侯亮铸军器于此”的“打箭炉”呢?原因是这期间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1700年当地发生蒙古营官杀害明正土司事件,为维护当地政治秩序,清朝发动“西炉之役”,从蒙古和硕特部手中夺取了对打箭炉的直接控制权。二是康熙四十年(1701年),在大渡河上建成了泸定铁索桥。这两个因素导致大批蜀地汉人涌入打箭炉。正在此背景下,“打折多”开始变成了“蜀人传汉诸葛武乡侯亮铸军器于此”的“打箭炉”,故“打箭炉”的称呼显然出自迁入当地的蜀地汉人的“发明”。

既然“打箭炉”是因“汉诸葛武乡侯亮铸军器于此”得名,该传说在蜀人中就被继续演绎。于是产生了诸葛亮曾派一名叫“郭达”的将军在当地造箭,郭达将军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在打箭炉城中建起了“郭达将军庙”等一系列传说故事。为配合这些传说故事,使之更真切,城边的一座山被命名为“郭达山”,城中也就出现了一座“郭达将军庙”。

郭达山

康定城的郭达将军塑像

“郭达”何许人也?遍查《三国志》等史籍,诸葛亮麾下及同时代并无一位叫郭达的将军,可见“郭达”并非真实历史人物,而是出自虚构。既然“打箭炉”是一个望文生意附会而来的地名,何来“郭达”其人?稍做调查才知道,“噶达”(mgar ba)原是当地护法山神的名称,所谓“郭达山”原是当地的“噶达”神山,城中的所谓“郭达将军庙”,当地藏民称“噶达拉康”(mgar ba lha kang),是敬拜“噶达”山神的庙。有意思的是,有关噶达山神的来历,据当地藏人的传说,很久以前,一铁匠在西藏习法,奉命来打箭炉,修成正果,幻化为铁匠化身的神。藏语“噶达”正是“铁匠”之意。于是,噶达山神的“铁匠”身份成为汉人衍生郭达将军“造箭”传说的蓝本,也成为衔接汉藏传说、信仰的一个关键环节。

噶达大王

以上这些,均是打箭炉兴起过程中,因大量汉人移民进入而出现的独特文化现象。毫无疑问,无论是“打箭炉”地名,还是“郭达山”和“郭达将军庙”,均出自于汉人移民的主观建构。那么,这些主观建构有什么作用?对此,开始我不甚了了,亦未予深究,只觉得这些“故事”很有趣。直到2017年我在雅安一个藏茶厂的宣传栏上看到这样一段文字,才恍然有所悟:

“雅安”是藏语,意思是牦牛的尾巴。如果把青藏高原比作一头牦牛,雅安就是这头牦牛的尾巴。由此可见雅安是当时西藏的边沿。三国时,诸葛亮南征与孟获交战,就在雅安。七擒七纵使孟获心服口服,双方商定,孟获退一箭之地。谁料这一箭却从雅安“射”到了200多公里以外的康定。这是诸葛亮谋略过人,早已暗中派人在康定安炉造箭,然后将所造之箭插在一个山顶上,孟获吃了哑巴亏,无奈还雅安于蜀国,退到了康定以西,所以康定会取名为“打箭炉”。

藏茶厂老板祖辈均从事藏茶生产,他是第七代传人。若按30年一代计,大体可上溯至乾隆时期。他称此传说系祖辈所传。因清代藏茶主要经打箭炉销往藏地,此传说当年在打箭炉地方流传甚广。这是一个典型的民间传说版本。“退一箭之地”是发生于诸葛亮征南中的传说,将其移植于打箭炉实属荒谬,但这个移植对我们理解当年进入打箭炉的汉人移民为何会围绕“打箭炉”地名附会诸多传说却十分关键,这些传说实际上在强调和隐喻一个事实——打箭炉并非“异乡”,早在诸葛亮时代就已是汉人的地界。这样做并非是要和藏人争地盘,而是对汉人移民可以起到化“番地”为“故乡”、化“陌生”为“熟悉”的心理作用。打箭炉的汉人移民主要来自蜀地,诸葛亮是蜀地家喻户晓的人物,也是典型的汉人符号,把自己最熟悉的文化符号带到新的环境,是移民化解、疏导客居异域“思乡之愁”和弱势心理的一剂良方。对“打箭炉”地名的塑造并演绎诸葛亮时在此“造箭”、“让一箭之地”和“郭达将军”等传说,对汉人移民来说正有着这样的功能。

有一个现象极有意思,汉人移民中产生的这些传说,有一个共通点——均是借用藏人的词语来说事儿。无论是把藏语地名“打折多”变为“打箭炉”,把藏人的“噶达”变为汉人将军“郭达”,还是把藏人敬奉的“山神庙”变为汉人的“将军庙”,均无不如此。开始我对此并不理解,以为这纯属汉人移民牵强可笑的“误读”。特别是把当地山神“噶达”变为汉人将军“郭达”,二者虽然同音,却无任何史实依据。我曾经产生这样的疑惑,他们为何一定要“借用”藏人的地名、山神名和庙名来注入自己的诠释和意义?何不“另起炉灶”?但是,当知道这些做法产生的效果后,我渐渐改变了看法,开始明白这些看似牵强可笑的“误读”,实际上并非“误读”,它的背后蕴含着一整套文化逻辑,是汉人移民寻求与藏人整合,借以达成“共享”与“求同”的一种高超的民间智慧。

事实上,汉人移民把藏人的山神“噶达”称作“郭达”将军,进而把“噶达山神庙”作为“郭达将军庙”,均产生了奇特效果,以此为基础形成了打箭炉一年一度规模盛大的“将军会”。“将军会”主要内容是抬着“将军神像”巡游全城。会期从每年农历六月十五开始,传说这一天是郭达将军诞辰日。会期持续三日,期间,整个全城都沉浸在欢乐气氛之中,盛况空前。民国时有人曾这样记载“将军会”的盛况:

“将军行身出驾。笙箫鼓乐,旗锣幡伞,扮高桩,演平台,以及各种游戏,装鬼扮神,陆离满目,绕场过市,万人空巷,亦一时之壮观也。”(杨仲华:《西康纪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459页)

又记:“郭达将军诞辰,俗呼将军会。是日午后一钟,神驾出行,前列各项戏剧平台,杂以鼓乐,次为香花水果茶食宝珠衣等供养,又次为火牌、执事持香,妇女与念经或奏番乐之喇嘛以及画装之剑印二使者,鱼贯而行,终则以四人肩抬将军神像,尾随其后,沿街铺户,秉烛焚香,燃烧柏枝,全城香风馥馥,观者塞途,一时颇称热闹。”(《西康消息》,《西康公报》1931年第20期)

“将军会”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从史料看,至少民国时期“将军会”已成为康定一年一度藏、汉民众“同祀共欢”的盛大宗教活动与节日庆典。该活动虽被冠以汉人色彩的“将军会”,却丝毫不影响藏人的参与热情,其性质既非完全汉式,亦非单纯的藏式,而是汉、藏信仰因素的杂糅。如“抬菩萨之人,皆为藏族青年。参与菩萨出巡行香之人藏族男女老少,要占总人数之半。”[《康定县炉城镇志(初稿)》,康定:康定县志编纂领导小组,1990年,第143页]由汉、藏共祀的“郭达将军庙”(藏人称“噶达拉康”)衍生出来的“将军会”,发挥着整合汉、藏关系的功能和作用。通过一年一度“将军会”的“同祀共欢”,极大消弥了汉藏双方的文化生疏感,使汉藏民族间的文化界线趋于模糊,民族关系趋于亲密、和谐。从清代至民国,打箭炉这座汉藏民族混居的“边城”,一直以民族关系的和谐著称,成为汉藏交融的典范。这不能不说与“将军会”所起到的文化整合作用有极大关系。

需要指出,把“打折多”变成诸葛亮“铸军器于此”的“打箭炉”,把当地护法神“噶达”称作“郭达将军”,或将“噶达”神山说成郭达将军造箭的“郭达山”,这些均不碍事,汉、藏双方均可按自己的认定与理解各行其是,相互可并行不悖。但难度在于,要把藏人祭祀“噶达”山神之“噶达拉康”同时作为汉人敬拜的“郭达将军庙”却相当棘手,同一庙宇,同一尊神像,如何能够成为汉、藏双方共同的祭拜场所?令人钦佩的是,汉人移民在这方面表现了高超的智慧、变通与灵活性。汉人的做法是,既不变更庙宇,也不变更庙中原有神像,而是仅在藏人敬拜的“噶达”神像前置一木牌,上书“敕封某爵汉朝郭达将军神位”。

民国时曾任康定第一完小校长的黄启勋对“郭达将军庙”有这样一段回忆:

以上就是打箭炉的故事。这些发生于汉、藏民族之间的故事,不但有趣,还蕴含着丰富的意义,颇值得我们细细咀嚼和深入思考。

我国是一个史学传统深厚的国度,因传统史学对史实真实性的强调往往远大于史实意义,故清代民国的文人学士多从传统史学立场出发,认为这些故事纯属“齐东野语”、荒谬不经,多持不屑与排斥态度。如清末黄懋材认为:“(打箭炉之名)附会无稽。愚按唐宋之世,吐蕃入寇,斯为要道,或尝造箭于此,至于丞相南征,由雋入益。程途各别,非所经行也”。(黄懋材:《西輶日记》,吴丰培辑:《川藏游踪汇编》,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288页)任乃强也指出:“清乾隆时,始有人捏造武侯遣将军郭达造箭于此之说。世多仍之,荒谬之甚矣。”(陈渠珍:《艽野尘梦》,任乃强校注,重庆:重庆出版社,1982年,第9页)从其所用“附会无稽”“捏造”“荒谬之甚”等词语看,他们对这类传说故事明显持负面看法。在缺乏人类学及现代学术视野的条件下,这些看法原无可厚非,但它们在相当程度上却影响了后人对“打箭炉的故事”背后之意义的思考和探索。

其实,历史从来就包含“真”和“伪”两个部分。前者指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事实,后者指经过历史当事者或前人主观建构而呈现的历史事实。两者一个真,一个假;一个客观,一个主观,但都是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事实上,前人遗留下来的那些明显属于主观建构的传说、附会,看似荒诞不经,却往往蕴含丰富的思想资源、观念和意义,同样是我们认识当时社会的重要史实和素材。例如二十四史帝王本纪中,有大量关于各朝帝王尤其是开国皇帝出生前后出现种种祥瑞的记述,它们明显出自附会。从传统史学观点看,肯定是“伪”。但这“伪”既是古人所造,也是当时历史的一部分。重要的是,古人为何附会?这些附会有何功能?它们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根植于什么样的思想观念与社会土壤?这些都是更具意味的问题,对理解当时社会及其思想观念同样是重要的史料。

毫无疑问,清代以来汉人围绕“打箭炉”进行的一系列主观建构,是近代汉藏大规模杂糅、交融背景下出现的一个生动而有趣的文化案例。此案例非由专家设计,而是出于民间的自发,甚至可以说是民间自发集体意识(或集体无意识)的产物,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其所包含的文化策略、智慧,尤其是其带来的巨大效果,却着实令人惊叹。细细思量,该文化案例至少蕴含了有关民族交融与文化整合的两个重要规则:

一,通过“借用”达成“共享”和“求同”。汉人的一系列主观建构并非出于“误读”,而是集体意识下的“有意附会”。这种借用藏人的地名、山神名来植入自己的文化因素,既能又满足汉族移民自身的心理需要,又能达成与藏人“共享”,并通过“共享”与藏人“求同”。这实在是与藏人进行文化整合的高超策略和民间智慧。我想,这也许正是汉人绝不“另起炉灶”,一定要借用藏人已有概念来说事儿的原因。

二,在“共享”和“求同”过程中,给对方以足够的尊重。汉人尽管称“噶达拉康”为“郭达将军庙”,却接受“郭达神像着藏式服装、骑山羊”的藏式样貌;尽管称“将军会”,抬神像出巡者必为藏族青年。也就是说,汉人在“借用”和“共享”的过程中,对藏人的信仰始终予以尊重和维护。如此,才最终形成汉藏同祀一庙(藏人的“噶达拉康”亦同时为汉人之“郭达将军庙”)、共敬一人(藏人之山神“噶达”亦同为汉人之“郭达将军”),正是有了这种宗教感情的融通,才发展出藏汉民众同祀共欢、使汉藏文化得以充分整合的“将军会”。

当然,有一点不容忽视,汉人的主观建构之所以能在汉藏文化整合及与藏人互动上产生巨大效果,与藏人的主观愿望有直接关系。打箭炉是因汉藏茶叶贸易而兴,从泸定桥建成以后,逐渐成为新的汉藏茶叶交易中心。汉人将茶从雅安运到打箭炉,卖给藏人,再由藏人将茶叶销往西藏各地。但是,打箭炉汉藏茶叶交易却不是通过沿街集市来进行,而是采取了一种独特交易方式——以“锅庄”为中心的贸易方式。这里所谓“锅庄”,并非我们今天所说的“锅庄”舞蹈,而是指一种特殊的进行汉藏茶叶贸易的客栈。汉商将茶叶运到打箭炉后,入住固定的自己所熟悉的“锅庄”客栈,茶包也堆放在“锅庄”里,马也由“锅庄”照看喂养,汉商及其随员在“锅庄”里不仅吃住免费,还会受到热情周到的款待,他只需要告诉锅庄主自己这批茶的销售价格。锅庄主即为其八方寻找买主,买主找好后,双方进行交割,锅庄主按事先的约定“抽头”(提取佣金),藏商派人将茶叶运走。这是汉藏茶叶的主要交易方式。过去打箭炉曾有48家锅庄,锅庄主最初均为藏人(后来才有汉人“锅庄”),且多为女性,她们大都热情干练,熟知汉藏文化及习俗,人情练达且善于沟通,穿梭和游说于藏汉客商之间,如鱼得水,八面玲珑,人缘甚佳,成为汉藏客商之间特殊的联系纽带和润滑剂。这种以锅庄客栈为中心的汉藏茶叶贸易方式,不但是以信誉为基础,也以汉藏之间的情感沟通为纽带,是一种“和气生财”的典范。所以,这种以锅庄客栈为主的汉藏茶叶贸易的方式,不但造就了大批像锅庄主一样在藏汉商人之间如鱼得水、应付自如的“媒人”,也使打箭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普遍呈现出汉藏民族及文化相互濡染、相互接纳的情形。民国时期对这方面情形已多有记叙,如称当地汉人子女多有“习于穿蛮装的”,“在这地方生长的小孩,差不多没有一个不会说蛮话、唱蛮歌的。其中有的一口蛮话,和康人没有分别”。(董兆孚:《徼外旅痕》,《边政》1930年第4期;曾昭抡:《西康日记(八五)》,《大公报(香港版)》1940年5月8日第5版)又记康定藏人则多能说汉话,“富家生活也很优裕,家里用具,多同汉人”。(钱逋仙:《西陲重镇的康定》,《新华日报(重庆版)》1939年3月28日)事实上,打箭炉能够形成汉藏同祀一庙、共敬一人并在宗教感情融通基础上发展出藏汉民众同祀共欢的盛大“将军会”,正是以汉藏民族及文化的相互濡染、相互接纳为其社会土壤。

对康定的汉、藏混一情况,民国时曾有人发出“多数康人已经汉化,或是少数汉人已经康化”的感慨。(石工:《西康问题特辑:康定剪影》,《川康建设》1934年第1卷第2-3期)其实,这是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以“汉化”作为汉族与少数民族交融之最终结果的一种思维范式,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打箭炉的故事”生动地证明民族间的交融与文化整合从来是双向性的。该案例揭示了民族之间交融与文化整合的三个核心要素——相互需要、相互求同、相互尊重。

玉龙西泉华滩

历史上,汉人进入边疆地区并与当地少数民族发生交融与文化整合,是造就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途径。但过去人们容易站在汉族中心立场,往往习惯于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和文化整合简单归结为所谓“汉化”。其实,这种认识的偏颇与局限性不言而喻。台湾地区人类学家李亦园先生早已提出应注意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文化影响的双向性,他指出:“民族与民族接触之时,相互影响吸收和采借经常是双方面的事。汉族文化固然影响少数民族,但其间接受他们文化影响的也应不在少数。”(李亦园:《汉化、土著化或社会演化》,《李亦园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69页)顾颉刚先生亦指出:“汉人的生活方式所取于非汉人的一定比较汉人原有的多得多。”(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益世报·边疆周刊》第9期,1939年2月13日)其实,民族的交融与文化整合是一个复杂的互动过程,并非简单的什么“化”或“谁化谁”所能概括。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当下,我们提倡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这正是基于民族平等观念的科学、客观表述,它表明民族交融的结果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对历史上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接触,我们应跳出“汉化”、“夷化”的窠臼与思考范式。

以上就是“打箭炉的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木格措野人海

从达折多到打箭炉    ■贺先枣

康定城“三山夹峙,二水分流”,还有个的说法是“三山环抱,二水中流”。三山是跑马山、郭达山、子耳坡,二水是雅拉河、折多河。康定城这地方最先的地名叫做“达折多”,其实,这里的“多”的音译似乎译为“夺”的发音更为接近藏语发音。地名叫做“达折夺”,其本来的含义是“两水交汇之地”。

朋布西古碉

在郭达山脚下,雅拉河、折多河合二为一,顺山谷奔涌而下,去了大渡河。两条河流相逢的山沟里没有宽敞平坦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建造城池似乎不合常理。但仔细想想,却也不无道理。康藏高原上山高峡深,行路困难。沿着水流的方向找到通向外界的道路自然在情理之中。

有一些人们渐已忘记的说法或对地方、事物的称谓,也可以看出这个推论有依据。例如“雅拉河”,曾经人们对这河流的称呼是“雅拉登各”,译成汉话大约意为“通向雅拉的门”,这条河从北面雅拉神山、大炮山流出,沿水流逆行,北去可以通往现在人们所熟知的“康北”一带及丹巴、大小金川一带地方。

巴旺海

再如“折多河”曾经也有“木雅登各”的称谓,意为“通往木雅的门”,这条河从南面而来,沿山谷冲出,抵达康定。逆水流上行,最先可以到达的地方就是历史上“木雅”主要的区域,也是去康定人们所说的“关外”康南、康北及九龙一带的必经之地。

而当两条河的康定郭达山下汇合后,这河流便被称为“甲域登各”,意为“通向汉地之门”。事实也是如此,顺这条河流走向,便是去了汉族地区。

无论是“雅拉登各”、“木雅登各”,还是“甲域登各”,这些沿河的地方,都成为了现代人修公路的首选地。沿河的道路,从古至今都是人们来来往往的通道。顺着水流,从“大炮山”、“折多山”、“雅家埂”和瓦斯沟几个方向来,康定城所在的这条山谷恰好处于一个中心点,成为了人流、货物的中转地。

雅拉乡三道桥村

于是,因为交通、交往,在这两条水流相逢的地方就具备了成为一个人们集聚地的重要因素。据一批对康定历史有研究的专家说,在明代,沿雅拉河、折多河沿岸,有牧人放牧牛羊,同时也种植一些耐寒的蔬菜。过路的客商便在这些牧人居住的地方“打尖”。张央先生认为,史书上有时写成“打煎炉”,有时又写成“打箭炉”可能是从“打尖路”的叫喊声转化而来的,他认为“打尖路”就是路边喝茶、休息片刻的地方。所谓“打尖”,就是休息一下,吃点东西。久而久之,来往旅人商贩一到此地,就情不自禁相互招呼:“打尖罗”!因此,张央先生怀疑后来的“打煎炉”、“打箭炉”的称谓其实也是“打尖罗”的谐音。

贡嘎牧歌

但,这种说法并不能让所有人都信服。现在一般的人都相信,所谓的“打箭炉”不过是藏语“达折多”的谐音,却又因为藏语译为汉话后的发音问题,才把“达折多”喊成了“打煎炉”、“打箭炉”。

其实,“打煎炉”、“打箭炉”这样的称谓也有先后的区分。在明代,《太祖实录》及《明史》上记录的都是“打煎炉”。而把“打煎炉”改称“打箭炉”,是在清朝康熙19年(公元1680年),刑部的奏疏中才有了“打箭炉地方”的记载,此时才把“打煎炉”改为了“打箭炉”,至此,才把“打箭炉”的称谓固定了下来。

夕照贡嘎

从最先把这个地方叫做“达折多”,在文字上以“打煎炉”来表达,再到把这个地方又称之为“打箭炉”,其间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达折多”这个称谓出现的时期已不可考,“打煎炉”、“打箭炉”这个地名见诸文字,出现在史书上的时间在明朝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龚伯勋先生等多位学者专家认为,从那时起,明正土司“领受长河西鱼通宁远军民宣慰使司”后,康定成为了明正土司驻牧之地,其时,康定之名始称“打箭炉”。

最先的说法“达折多”,指的是康定城所在地的地形地貌,是对自然环境的直接表达。到了说成是“打尖路”,就明显有了人类活动的痕印,而到了说成是“打箭炉”,人文的因素明显大为增加,以至于忘记了“打箭炉”本是“达折多”之音转化。乃至于望文生义,就又与另一个牵强附会的传说有些关联。


传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多次生擒孟获,于是有了“七擒七纵”的故事,最后一次释放孟获时,双方议定,获释后的孟获应退“一箭之地”,并且永不再犯蜀国边境。诸葛亮事先派遣一名叫做郭达的将军,到“达折多”地方安炉造箭,并将一支巨箭安置于一处高山顶上。释放孟获时,诸葛亮当众朝南射出一箭,然后寻找这支箭落在何处,以箭落之处划界,没想到这一箭射了那么远,孟获只好退到了远离蜀国地界以西很远的地方。

塔公亚拉雪山

以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来看,“七擒孟获”之地并不是康定这一带,如果说真发生过“七擒七纵”的故事,也是在气候比较热的地方,要说是云南或者说四川西昌一带还有点相类,康定的气候不热,与《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发生战争的环境也无相似的地方。但传说就是这样的,并且还有人津津乐道。作为历史这并不真实,作为传说却极富戏剧性。不过,这个传说却告诉人们,汉族人的文化在这个地方传播也有些年头了。

康定城中原有一座“郭达将军庙”,据说就是纪念郭达将军而修建的。根据清朝乾隆时期,曾经是四川总督的孙士毅写的《郭达将军庙》诗来判断,这座庙起码在乾隆时期就已经存在。传说,郭达将军为了把巨箭背上山顶插好,累得口吐鲜血,死后人们修庙纪念他,是念他忠勇。

就这样,人们把一个传说里的情节:郭达在此地安炉造箭作为一个地名的解释固定下来,说,这就是“打箭炉”的来历。并由此再派生,把“打箭炉”简称为“炉城”,总之是与火炉有关了。

甘孜州康定市黑石城

却又有了另外一种说法。说,康定这个地方,地形有些独特。折多河如一撇,雅拉河如一捺,一边跑马山是一点,另一边郭达山是一点,几个笔划写下来就是一个“火”字,所以旧时康定火灾多发,因此,才有了“炉城”一说。为了破解,远在清朝时代,根据高人指点,民众出钱出力,在郭达山脚修建了一座“魁星楼”,在这一捺的一点旁再加上一点,“火”字就不再是“火”字了,希望以此免除了康定频发的火灾。

谈及康定地形,格桑曲批先生却说:康定的跑马山、郭达山、阿里布果山其实原先是安放在“地狱里的三个灶石”,康定冷,与这个原故有关,无论是什么人只要在康定居住三年后,即使到了地狱也不再受寒狱之罪了。

但是,对康定原来的称呼“达折多”也好、“打箭炉”也罢,还有别的一些说法或者说解释。

杨嘉铭先生认为:“达折多”其实还含有“好丝绸”之意,在这个地方除了茶马互市,还是能做买卖绸缎的地方。骞仲康先生则认为:“达折多”除了含有“比试射箭之地”的意思外,还有“树有经幡的谷地”这样的含义。近些年来随着对格萨尔文化现象的重视,出现了一种较新的说法认为,这种说法认为“达折多”之含义是,格萨尔王安放了“三个石头烧茶的地方”之意,跑马山、郭达山,子耳坡这三座山就是那三个石头。

甘孜州康定市冷嘎措

而在藏传佛教信仰者中间,好多人都认为“达折多”就是“二水交汇的宝贝地”,因为,环峙康定周边的三座山,其实是藏传佛教“密宗事部三怙主”,即,西面的子耳坡是“文殊菩萨”(降米扬)道场;东南面的跑马山是“观音菩萨”(萨内惹)道场;东北边的郭达山是“夏诺多吉”(护法金刚菩萨)道场。康定是有佛和菩萨庇护之地,自然就是福地。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如康定这样,对本为同一个地方却有多种说法或解释的城镇可能不多,而且这些说法和解释还各自有自己的理由。在事实上,并没有出现过一种说法或者解释一定要别的说法和解释服从自己的现象。各说各的,各自存在,这就是康定了。费孝通先生在他的《关于我国民族识别问题》著作中有过这样一段话:“我们以康定为中心,向东和向南大体上划出一条走廊,这条走廊中一向存在着语言和历史上的疑难问题,一旦串联起来,有点像下围棋,一子相联,全盘皆活。这条走廊正处在彝藏之间,沉积许多还活着的历史遗留,应当是历史和语言科学的一个宝贵园地”。

甘孜州康定市亚拉雪山

康定,作为这条民族文化走廊的重要节点,南来北往的人群,东去西到的文化都会在这个地方相逢,从而形成了康定特有的文化现象。各种文化能够相互尊重,同在一地而不互相排斥,反倒能在融会贯通后形成一种既有原来文化影响,又有了崭新面貌的一种属于康定这个地方的地域文化。从对康定原有地名“达折多”和“打箭炉”不同解读中,也能体会到这康定地域文化的包容,开放,对这方水土文化所具有的强劲生命也可窥见一斑。

甲根坝之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的西藏十八天(16)印象康定城
康定行吟
【民间故事】​打箭炉(16)/林宪君编写(重庆)
跑马溜溜的山下,西康第一城“打箭炉”,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打箭炉”:汉藏交融下的地名、传说与信仰
炉边漫话之跑马山(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