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景镇陶瓷之祖
userphoto

2024.02.16 江西

关注

晋代"佑陶神"

赵慨(公元304-?) 字叔朋,河北滏阳(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人。晋代陶工,景德镇瓷器师祖。早年在福建、浙江、江西为官,因不趋炎附势,疾恶如仇,得罪上司和僚属,遭奸臣所害,降职贬官,来到新平镇隐居。"佑陶神"赵概,字叔朋,河北滏阳人,在两晋建武元年(304)出生。东晋咸康六年(340)官至五品,先后在闽浙赣三地任职。因为为人刚直不阿,疾恶如仇,所以为奸佞所不容,遂于永和二年(345)隐居新平镇。传授越窑青瓷技艺,并对镇瓷胎釉配制、成型和焙烧等工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深受镇民爱戴,后人尊为师主,以神事之。镇有师主庙,建于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时邑人詹珊作《师主庙碑记》。

赵慨传奇

周为穿越到了晋代河北姓赵的人家,取名为赵慨。从小喜爱读书,勤奋好学,在成年的时候家族中人给他取字叔朋。自此之后,他不负家人的期待,当官了,他一开始在福建当官,后来得罪权贵,就被调到了浙江上虞任职。

在这里他认识了制作陶瓷的工匠,赵慨讨厌官场上的尔虞我诈,看着工匠把那泥土经过自己的精心制造最后变成陶瓷,才觉得人生就当如此,于是他每天到这里观看学习,并且和那叫姚陶工匠越来越熟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而且这个姚陶也悉心的把自己知道的记忆交给赵慨,当赵慨把自己的制作好的陶丕按照工匠的要求放进窑里面烧的时候,不经意问了句这窑叫什么?工匠说:“这个不清楚!只知道这个是从越州(越州就是现在的浙江绍兴)传过来的。”

赵慨毕竟是个文化人,灵感突现,“既然是越州传过来的,那称作越窑便是!”从此之后,赵慨的脑海里总是盘桓着越窑这个名词,总觉得自己好像有什么未了的心愿,总觉得有什么事情没有做,他经常做梦,梦到自己身在一个奇怪的地方,对着陌生的器具正专注什么,醒来之后就觉得自己很累。赵慨仍然会去工匠姚陶那里学习,平时和陶讨论下怎么做陶艺,姚陶总是笑话赵慨只会说不会做,赵慨有些惭愧,但是也虚心接受,虚心学习。

后来赵慨被调任到豫章郡(现在的江西)当官,那里的官员趋炎附势,而赵慨本人也不是喜欢结交富贵,而且还是疾恶如仇,得罪了上司和僚属,遭奸臣所害,降职被贬到新平镇(也就是现在的景德镇),这里风景秀丽,少了那些让人厌恶的尔虞我诈,有一天赵慨上山游玩,在亭子里无意中遇到了在浙江的好友姚陶。

陶窑见到赵慨很高兴,陶窑本意是想找一个更适合制作陶瓷的地方,结果一路寻到了新平镇,发现这里的土质非常适合制作陶瓷,今天出来只是为了确定一下制造陶瓷的地点,没想到会在这里遇到故人,一别五年,赵慨越发的成熟稳重而儒雅,姚陶有些惭愧。

赵慨见到窑陶心里很是开心,这样一位朴实的朋友,让自己觉得找到了归属感,和姚陶谈起了过往,谈起了一起制作陶瓷的时光,并且表达了自己想亲自动手制作的陶瓷的美好愿望,这样的想法正合了姚陶的心意。

两人不谋而合,于是赵慨借用自己是新平镇父母的官的便利,在新平镇组织群众建了窑,姚陶把自己的技术交给当地的群众,没想到凭借着新平镇这个良好土地资源,制造出来的陶瓷质地更加优良。赵慨凭借自己的想象,设计了莲瓣纹,这样的纹路成了后来南朝时期越窑青瓷的主要纹饰。此是后话暂且不提。

而且赵慨还想象着把泥土制作成各种各样生活用的器具,比如烛台、灯、盆、钵、盘碗、壶、砚等等,赵慨总是把自己想到的点子跟姚陶说,姚陶也总是会把赵慨的想法做成一个一个现实的东西,赵慨也会把制作出来的东西一一记录起来,打算送给姚陶,秉承着这个美好的愿望,赵慨一直坚持着做这样的事情。

若干年之后,赵慨看到自己组织建立的陶瓷厂有模有样,在想到姚陶这几年这般辛苦,便约了姚陶重游故地,和姚陶去他们在新平镇第一次不期而遇的地方,只是见到了当初的亭子被风吹折了一根柱子,觉得很可惜,就对姚陶说,“要是我们能够用泥土烧一根柱子撑起这亭子,那该多好啊。”

姚陶笑而不语,但是姚陶为了赵慨的想法,伺候半个月后,姚陶专心的烧陶瓷柱子,终于黄天不负有心人,那亭子的断了的柱子果然变成了用陶瓷做成的柱子。若干年后,南朝陈叔宝登基建康,某天路过这座亭子,看到用瓷器制作的瓷器,非常的感叹和惊奇,于是大造宫室,在至德元年(583年)的时候下令新平(今景德镇)制造华林园烧制陶瓷柱来做宫殿的柱子。新平(景德镇)的瓷业“自陈以来名天下”。此是后话,暂且不提。

赵慨不知道自己的想法已经在姚陶的努力下变成了现实。赵慨至那天山中游玩归来,便感染了风寒,起初并不在意,后来仍然一心一意的写书,后来赵慨的病情愈来愈严重,晚上常常做梦,梦到了现代,梦到了自己是叫周为的时候,终于明白了自己为什么终觉的有什么未了的心愿,周为觉得不可思议,原来自己已经成了景德镇的开山鼻祖了,百度百科上介绍的历史上的赵慨就是景德镇的制瓷器的始祖。而自己竟然就是赵慨,竟然和百度百科上经历一摸一样,难道这就是天意。周为想,或许命该如此吧。

于是当周围醒来是赵慨的身份的时候,便把自己在现代因为要做宣传策划而整理的《古窑世家》写成书,里面包括了景德镇瓷器从晋朝到二十一世纪的瓷器发展历史,以及每个时期会出现的窑的名称以及制作瓷器的方法。

赵慨因为写书太过殚精竭虑,终于在快要完成《古窑世家》的时候,病危,临终前,赵慨把姚陶叫到身边对他说,自己希望这本书能传承下去,希望新平镇以后能专门从事陶瓷生产,还说新平镇是他和姚陶友谊的见证的地方,希望姚陶能好好的守住他们的友谊。

姚陶手里拿着《古窑世家》,看着自己这辈子最在乎的人就这样离自己而去,心里万分难过,也想追随他而去,但是想到这位至交的心愿,便忍痛活着,只为完成好友的心愿。

姚陶在新平镇和赵慨相遇的地方见了一座庙宇,里面供奉着赵慨的陶瓷像,那是姚陶亲手烧制,他觉得这样赵慨就会像以前一样陪伴着自己。后来凡是要从事制作陶器的人们,都会上香禀告赵慨,祈求他保佑自己在制作陶器方面有更好的发展和创新。久而久之,当新平镇改名为景德镇的时候,景德镇的人民还是记得这位把陶瓷引荐到这块土地的赵慨,赵慨也被尊称“景德镇制瓷开山之祖”。

景德镇陶瓷业的始祖是谁?

一个行业代表了一座城市,它主导了数千年的产业在世界也绝无仅有,整个城市也是以皇帝的年号命名,其瓷器受到世界的青睐,在古时可以和黄金等价交换,成为世界陶瓷行业的典范,是学瓷之人朝圣的圣地,这里就是千年瓷都景德镇!

景德镇有冶陶史2000多年,官窑史1000多年,御窑史600多年,“三面青山一面水,一城瓷器半城窑”,创造了“工匠八面来,器成天下走”的繁荣景象。

自古以来,景德镇陶瓷的发展,独特的地理环境帮了大忙,古代多战乱(尤其是北方),所以陶瓷发展不完整,而这里四面环山,永无战乱,永享和平,再加上瓷土好,技术又好,做陶瓷的优势都在这里,四面八方的优秀陶瓷工匠,都向这块宝地聚集,正应了那一句“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

景德镇,就像我们一个世外桃花源,吸引了很多学生热爱陶瓷发展的人。事实上,景德镇早就有了景漂,甚至著名的瓷器大师赵慨,都是原来的景漂!其实,早在东汉时,陶瓷就出现了,只是当时的陶瓷“质甚粗,体甚厚,釉色淡而糙”,“只供迩俗粗用”。

东汉 白豆瓷

到魏晋时期,陶瓷已经以其温和耐用性取代了汉代的青铜器和漆器。东晋赵慨陶工在景德镇时,凭借个人力量极大地提高了当时的制瓷工艺,被尊为制瓷业的始祖。

“佑陶神”赵概,字叔朋,河北滏阳人,在两晋建武元年(304)出生。先后在福建、浙江、江西任职。因为为人具有刚直不阿,疾恶如仇,所以为国家奸佞所不容,遂“497”二年(345)隐居生活到了中国景德镇。并对镇瓷胎釉配制、成型和焙烧等工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深受镇民爱戴,后人尊为师主,以神事之。

明代邑人詹珊在《师主庙碑记》也有记载:镇有师主庙,建于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洪熙年间,副督察张善时,向陶神献祭,在剑口工厂,他说,“大师,姓赵明池,被任命为晋人。”

成化,宦官认为原先的仙人和智书,称之为当年的人道,能够得到神明的保佑,是庙东大门东北100级台阶,为了祈祷,口也。数百年来,景德镇陶瓷工人遵循“师古启青”的方针,为景德镇陶瓷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从此,东晋时代的赵慨和明代的童宾以及陶瓷的发明者宁封子,被人们尊称为“三圣”,每一年景德镇国际陶瓷展览会都要进行盛大的陶瓷“三圣”公祭典礼,人人有机遇的话来景德镇观摩这一盛事,绝对是不虚此行的!

景德镇陶瓷历史

景德镇陶瓷的历史久远,古今中外的影响都非常大。中国及各地大量出土的景德镇陶瓷文物以及收藏界对景德镇瓷器产品的拍卖,印证出景德镇瓷器巨大的历史价值。

宋代之前

景德镇的产瓷历史非常久远,但具体到什么时候开始,则有众多版本的说法。有文献认为,景德镇制瓷业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此时的制瓷业已开始形成;但也有资料引述清代《浮梁县志》的记载云“新平冶陶,始于汉世”,认为景德镇从汉代开始才有陶瓷制作;而江西地方史书《江西通志》则称“镇瓷自陈以来名天下”,认为景德镇的制瓷业从南北朝时期的陈朝开始闻名天下。折衷的说法普遍认为景德镇的陶瓷业从公元一世纪的东汉开始,至南北朝时的陈朝,景德镇的瓷器开始名声在外。

景德镇早期制瓷有人物记载的则是东晋时期,这个人就是赵慨,是东晋的一个官吏,他后来被景德镇陶工奉为陶瓷界的师祖。景德镇陶瓷生产比较成熟的时期则由唐代开始,此时的瓷器产品已经非常精美,被誉为“假玉器”。据清代《浮梁县志》记载:“武德四年(621年),有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献于朝廷,于是诏仲初等暨玉制器进御”。可见,在唐代时期,景德镇的陶瓷工艺已有较高技术造诣,但真正在品质和规模上走向繁荣是从宋代开始的。

宋代

从宋代开始,景德镇成为了瓷器重要的生产基地,宋真宗还将自己的年号“景德”赐给这个产瓷区,并规定在瓷器产品的底部必须写上“景德年制”四个字作为底款,从此景德镇便与中国瓷器联系在一起。

宋代是景德镇陶瓷生产的辉煌时期,全国的瓷器生产非常兴旺,所产的青瓷和白瓷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和历史价值,也是景德镇作为中国重要且知名瓷器产地的历史起点;同时,在青白瓷制瓷技艺基础之上的影青瓷则是宋代瓷器的最大亮点,它是青白瓷的创新品种,成功烧制年代在北宋中期,南宋时曾大规模生产,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

在景德镇南郊的湖田窑遗址(现为景德镇湖田古窑遗址博物馆)发掘的宋代时期的青白瓷文物,证明宋代景德镇的制瓷水平已相当成熟。2007年在中国广东省海域打捞出水的宋代商船“南海一号”,就装载有景德镇的青白瓷器,这说明宋代景德镇的瓷器已经通过海运外销。

湖田窑青白釉暗花碗 南宋

青白瓷和影青瓷本质差异不大,青白瓷重胎面,胎质洁白,光泽感强。影青瓷重釉面,釉面厚实,釉层透明发亮。

元代

元代景德镇的制瓷水平较宋代空前提高,成为当时全国制瓷技艺最高的窑场,并设有“浮梁瓷局”,主管全镇的陶瓷生产。元朝是中国疆域最辽阔的朝代,这使景德镇瓷器的销售范围空前扩大,瓷器销量也较之前的宋代大大增加。

景德镇元代所产的瓷器花色以青花和釉里红为主,但以“元青花”(文物、古董收藏界习惯元朝所产的青花瓷器称为“元青花”)最为著名。元代的青花瓷器的器形主要是大件,包括大瓷盘、大瓷罐、大葫芦瓶、大梅瓶、高足碗等,这些青花陶瓷器物对后世影响极大,其存世或出土的青花瓷极其珍贵,个别品种几乎可以用“价值连城”来描述它的珍贵程度。

据媒体报道:2005年7月12日,景德镇产的元青花瓷《鬼谷下山》罐形器物在英国伦敦拍卖,其成交价高达2亿3千万人民币,创世界陶瓷产品拍卖价的历史最高记录。有专家认为,元代青花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无法撼动的霸主地位,是中国青花瓷发展阶段的巅峰。

元代比较久远,当时的人也没有保存文物的意识,所以留存下来的元青花极少,非常珍贵。
由于蒙古人以白为美,所以青花并不受到蒙古人重视,反而是白瓷在元代比较流行。

明代

明清时期,景德镇的陶瓷生产更加完善,成为朝廷宫廷用瓷的重要生产基地。明朝是自古以来景德镇瓷器生产呈现盛事阶段的开始,制瓷技术和瓷器品种均比以前各朝代愈加高超和繁多,专门为朝廷制作瓷器的景德镇御窑厂就是明代设立的。明朝的永乐、宣德青花瓷,成化斗彩瓷,嘉靖、万历的五彩瓷等乃瓷器中的上等精品。明代郑和曾将大量景德镇瓷器销往海外,这对当时及至以后景德镇瓷器的影响非常大。

清代

景德镇瓷器在清朝时候可谓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巅峰。清代朝廷有专门的督陶官专职景德镇的瓷器生产,督陶制度在景德镇的确立使得景德镇瓷器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当时的景德镇陶瓷界,除为朝廷制瓷的官窑外,民窑数量也盛世空前。

清代早期的青花瓷是当代收藏界的瓷中精品,清粉彩瓷更是陶瓷收藏界不可多得的极品,其珍贵程度甚至可以与元青花瓷叫板,中西手法相结合的珐琅彩也颇负盛名。

据清嘉庆《景德镇陶录》记载:“器则美备,工则良巧,色则精全,仿古法先,花样品式,咸月异岁不同矣。而御窑监造,尤为超越前古”,足以说明当时的景德镇瓷器制作达到极高的成就。

清代的陶瓷可以说是前无古人,清代皇帝对陶瓷极为重视程度,为了制作出极品瓷器,专门培养了一批艺术修养极高的督陶官,和一批国家级画师,专门用来制作瓷器。

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时期,由于长期战乱,社会不稳定,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受阻严重,但陶瓷技艺及生产管理仍然在艰难中前进。虽然社会不稳定,但在陶瓷界还是涌现出一些优秀陶瓷人才,如在景德镇甚为有名的珠山八友。但总的来说,整个陶瓷产业却终究受制于战乱因素而萎靡不振。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完成国营景德镇建国瓷业公司的筹建并开始陶瓷产品生产,并对原有陶瓷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合作化和公私合营。1953-1957年景德镇的陶瓷产值为人民币5938万元,超过历史最高水平。1958年,成立专门培养陶瓷人才的景德镇陶瓷学院。1965年,提升陶瓷生产产量和品质的“隧道窑”试制成功,这是景德镇瓷器烧造技术的历史性突破。1994年,景德镇的日用瓷产量为4.01亿件。

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器是中国国家形象的代表。“瓷业高峰是此都”,景德镇是驰名中外的千年瓷都,所以郭沫若先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诗歌中同时又作了如此的评价。一座小镇,竟然千年窑火兴旺;一座小镇,赢得世界人民景仰。古今中外很多人在探索其中的奥妙。清朝雍乾时期,时任浮梁县令的沈怀清在他的《窑民行》诗歌中是这样来描述的:“景德产佳瓷,产器不产手。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从唐朝开始,景德镇就一直在江西饶郡浮梁县的行政辖区。清雍乾时期,沈怀清任浮梁县令十六年。他的“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确实是形象概括了景德镇传统瓷业的情状及其影响世界的成就。

景德镇瓷业的兴旺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人口的增多,随之而来的是宗教信仰人士的有增无减,他们在镇上建起了很多庙宇,至建国前共建有43座庙宇。这43座庙宇的名称是:观音阁、陶王庙、东岳庙、泗王庙、斗姆宫、武王庙、岳王庙、罗神庙、九皇宫、斗姥阁、关帝阁、阎王阁、嫘祖庙、哪吒庙、沙陀庙、枯树庙、圆通庵、禅师庵、地藏庵、青莲庵、观音堂、仙姑庙、紫云岩、终南山道堂、旸府寺、水府庙、菠若庵、龙王庙、东山寺、王龙庵、雪峰寺、师主庙、圣寿观、纯阳观、水晶阁、社公庙、白云寺、火神庙、三闾庙、雷峰寺、汪里庙、晏公庙、苇陀庙。庙宇供奉的有释迦牟尼、观音、关公、嫘祖(传说中黄帝的妻子,发明养蚕)、武王、瓷业的先祖赵慨、火神童宾。佛教庙宇有住持,道观有道长,祭祀陶瓷先祖的则是“斋公”。

这些庙宇中留给镇民印象较深的是东岳庙,镇民叫东王庙。泥塑的东王菩萨硕大威武,庙里的鼓比大圆桌面还大。

武王庙的龙是条“神龙”,龙头全用扁铁扎成,非常沉重,不能舞动,这条龙一上街,照例会爆竹纷响,龙头昂首,左顾右盼。观音阁建在石埭山上,是通往浮梁县城必经之道,观音阁下的通道石坊镌刻有“昌江通衢”和“江南雄镇”的字样。

旸府寺是古老的寺庙,传说岳飞奉诏入朝路过旸府寺时,山僧朗日留岳飞住三日,岳飞在寺中题联语“机关不露云垂地,心镜无瑕月在天”,僧人把岳飞题的联语作楹联挂在寺前。师主庙是纪念瓷业师主赵慨的庙宇,赵慨熟知福建、浙江等地的烧窑技术,将它与本地制瓷技术结合起来,为古代景德镇瓷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瓷业工人对赵慨十分敬仰,尊他为师,建庙供奉他。

镇上的这么多寺观都需要瓷器,为满足其需要,镇上就生产各种寺观用瓷器,因而在陶瓷文化上就受到了佛、道等宗教的影响,这些影响广泛地反映在陶瓷造型和陶瓷装饰上。

受宗教影响的陶瓷造型有魂瓶、葫芦瓶、香炉、檀香炉、皈依瓶、莲花尊、净水杯、净水盂、三足炉、八卦碟等寺庙日用供器,有观音、罗汉、达摩、八仙、麻姑、十八罗汉、和合二仙、无量寿佛、南极仙翁等瓷雕塑像,这些神佛塑像还有变化多端的造型,如炼丹铁拐李、送子观音、坐莲观音、踏苇达摩、乘槎仙人、祝寿麻姑、东方朔偷桃、八仙朝圣等等。

受宗教影响的陶瓷装饰有神佛的画像。有基本上是道家文化的八卦,即“乾、离、艮、巽、坤、坎、震、兑”。“八宝”也是道家文化,即“轮、螺、盖、伞、花、罐、鱼、肠”八种实物,后来将八仙手中所执的八种实物也称八宝。为了区别前者,后者即称“新八宝”。其他如云鹤、松鹿、“卐”字、灵芝、璎珞、宝杵等等,也都是带有宗教文化的装饰。

上述带有宗教文化的造型和装饰,在当时是为宗教服务,宣传宗教文化的,但后来逐渐脱离了宗教的涵义,普遍为陶瓷艺术所吸收,从而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陶瓷文化。

景德镇,中国陶瓷之魂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景德镇,中国陶瓷之魂,每当我们提到景德镇,第一个想到的,必定是陶瓷。China·瓷器·中国。在西方人的眼中,瓷器代表了中国,也代表了深厚的中国文化。含蓄而淡雅,高贵且温润。沟通了中外文明,成为文化交流的友好象征。

千年不息的窑火,成就了着这座城市独特的陶瓷文化。除了享誉全球的四大传统名瓷:青花瓷、玲珑瓷、粉彩瓷、色釉瓷,以及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的众多瓷器之外,景德镇窑业历史上世代传承的民间祭祀习俗,让景德镇的陶瓷情得到了最大的诠释。

烧制陶瓷的仪式感

在最新一期综艺《哈哈哈哈》的节目中,5H家族来到了这座千年“瓷都”景德镇。对于瓷器颇有研究的演员田雨,独行来到了镇上的一个瓷窑中,同样热爱瓷器的他与瓷窑老板一见如故并且参于了开窑的过程。我们都知道,在一部剧开拍之前,剧组会有烧香仪式,祈祷剧组能够平安顺利杀青。而在景德镇,开窑前也有这样一个世代传承的民间祭祀习俗——祭窑,为的是祈祷烧制一窑好瓷。

历史,不可磨灭

悠悠千载,兴亡百代,景德镇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始终是以瓷的光芒来映照的。那么,景德镇的民风民俗,便理所当然地具备了与瓷业崇拜相关的千年血脉。不仅是瓷工,每一个爱瓷的人都应当对他们抱有敬畏和崇拜之心,因为这是每件美器背后的故事。

“祭窑”被列入江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是瓷业习俗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地方性和行业性极强的民俗记忆。祭窑仪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万历年间。直至今日,景德镇的人们仍会举办祭窑仪式。

如果你到景德镇的御窑去,你会发现御窑厂内有座“风火仙师”庙。庙里供奉的是一位烧窑瓷工的塑象,这位烧窑瓷工就是童宾。庙内常年烟火缭绕,供品满案,祭祀的人络绎不绝。一个烧窑瓷工的塑象,为何被镇上的人立庙供奉、祭祀朝拜呢?

景德镇流传着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朝廷命令景德镇的御窑烧制一口尺寸极大、极为罕见的青龙缸,在封建社会,如果没有按规定完成皇宫御制的器物,便意味着灾难。

在此之前,历朝历代都没有烧制过如此大件的瓷器,工匠们几经试制,均以失败告终。朝廷便对窑工威逼捕杀、派役于民。

本就衣食不得温饱的窑工,苦不堪言。御窑一名叫童宾的窑工目睹同役工友之苦,纵身火内,以自身血肉之躯为炼瓷的窑柴,以死抗议朝廷专横的行为。民众也随之抗议,从而激起了一场民变。

据传童宾以死抗议次日开窑后,青龙缸竟然烧造成功了,因而挽救了全体窑工的性命。

为了纪念童宾,景德镇的人们奉他为“窑神”。

童宾纪念像

传承,通古博今

在清末民初发展至高潮的祭窑仪式,不再只是祭奠“窑神”童宾,而是由“祭一神”变为“拜三圣”。而另外两个人,便是在景德镇制瓷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宁封子和赵慨。

宁封子据说是黄帝身边一个能工巧匠,一天,他在路上看见孩童在路旁玩泥巴,捏出了各种器皿,便突发奇想——以泥制器,获得成功后被奉为“陶器先祖”。

晋代陶工赵慨则被誉为“景德镇瓷器师祖”。从明代以来,庙中香火不断。

如今,在每年瓷博会期间都会举行祭窑仪式,参加活动的人员一律要求盛装出席,举旗挚像,手捧贡品。仪式过程中,拜祭过“三圣”之后便开始大型民俗表演,场面依然气势恢宏。

仪式举办前,先要“暖窑神”

祭窑仪式是在每年冬季进行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被称为“暖窑神”。每年初冬之际,景德镇窑帮就开始筹办“暖窑神”活动。

瓷窑门上贴对联,准备祭器和供品。

进行“暖窑神”的当天,窑工会将窑屋打扫干净,在窑门上方粘贴对联。窑帮常以这一活动来联络感情、增强乡谊,从而消除地域或行业之间的矛盾与纷争。

热爱,以瓷为魂

精神,可注贯百世。古有为瓷献身的“窑神”童宾,今有每个爱瓷的窑业工作者。在景德镇的窑业工人常以童宾的事迹激励自己忠于职守,“其志气之凛冽在一成,而精神所注贯在百世。”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是漫长的。

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烧造最原始的陶器开始,到发明瓷器并普遍应用,技术和艺术都在不断进步。在适应人们生存和生活的需要过程中,所烧制的陶瓷器物的种类在增加,样式在变化,质量在不断提高。

陶瓷器物的手工艺制造技术也在不断提高,蕴藏着丰富的科学和艺术内涵, 通过造型和装饰、质地和色泽展示。

从中国古代陶瓷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陶瓷文化的时代特征,在其各自的历史阶段,闪烁着它自身时代的光焰。

为什么景德镇的瓷器如此魅力四射?因为景德镇的瓷器有生命,有灵魂。

每个美器背后,都饱含着热爱陶瓷的陶瓷人对陶瓷质朴深沉的爱,见证着景德镇千年来陶瓷文化经久的传承和持续的创新,也浓缩着社会的变迁和生活的变化。

陶瓷鼻祖—景德镇三圣

人类历史上陶器的发明者宁封子,东晋时期的赵慨和明朝的童宾被人们尊称为“三圣”。每一届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都要举行隆重的陶瓷“三圣”公祭仪式。

风火仙师童宾

先说说童宾,你若到过景德镇的御窑厂,可能会注意到御窑厂内有座庙,叫“风火仙师”庙。庙里供奉的是一位烧窑瓷工的塑象,这位烧窑瓷工就是童宾。庙内常年烟火缭绕,供品满案,祭祀的人络绎不绝。一个烧窑瓷工的塑象,为何被镇上的人立庙供奉、祭祀朝拜呢?

原来景德镇流传着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被奉为“风火仙师”的窑里佬,名叫童宾,又名广利,本镇里村童街人,生前是技术高超的烧窑瓷工。他技术熟练,为人正直,肯帮助人,即使自己勒紧裤带,也要尽力帮助穷苦的瓷工们。故他深得镇里做瓷器人的爱戴。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太监潘相来镇上督造青花大龙缸。其缸久未烧成,潘相对瓷工进行鞭笞甚至杀害。民窑把桩师童宾(里村人)见情义愤填膺,为救众瓷工,勇斗潘相,最后毅然纵身跳入窑火之中,以示抗议,数日后开窑,大缸果然烧成,这种缸直径三尺,高二尺多,外围环绕着青龙,下面有潮水纹。

(童宾投窑焚身)

(明嘉靖 青花龙纹大缸)

(明万历 青花雉鸡牡丹纹绣墩)

嘉万时期青花瓷大件增多,这件绣墩显然于成型上是个不小的考验,既大,又复杂,画工又极繁复。在当时已经是极为精彩的制作。形制上极有气势,一股重拙的力量贯穿始终。发色上蓝中泛紫,是典型的回青料的效果

窑工们悲愤万分。童宾之死,激起了瓷工们的义愤。人们纷纷起来呼喊要潘相偿命,吓得潘相闻风逃回京城。为平息民变风波,缓解人心,官府在御窑厂东侧修建“佑陶灵祠”,为童宾立祠,奉为“风火仙”,祠内供奉风火仙师童宾像。

另据有关地方文献载:清代唐英督陶时,曾令人将明代落选的捐器、已脱底的一口青龙缸,从僧明寺抬到火神祠,筑台高置,并写有《火神传》、《龙缸记》。另一个督陶官年希尧也写有《重修风火神庙碑记》。这些关于童宾事迹的记载,至今仍存于地方文献中。

陶神宁封子

再说黄帝大臣陶正宁封子。路见孩童路旁玩泥巴捏成各种器皿,引发奇想,便想以泥制器来。

他在回家的路上,与美女仙娥无意相撞,宁封子一边道歉,一边看到了她手中拿着一个泥捏之船,便要细看。仙娥误以为宁封子心存歹意,便扭头就走。宁封子不由自主地随仙娥来到其家,并向制作木船的工匠——仙娥之父请教做船的知识,并把自己想做出供人们使用的器皿的想法告诉了他们。

(匠人制泥)

(拉坯制形)

仙娥之父很赞同宁封子的想法,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仙娥也消除了对宁封子的误会,并积极提出了用火焙炼的建议。宁封子得益匪浅,回家后使用粘木制作许多器皿,用火焙练。已对宁封子有了爱意的仙娥,见宁封子忙得顾不上做饭,便送水送饭的给他帮忙。

少昊夫妻得知宁封子烧制器皿的事后,也来帮忙,并讲述了自己冶铜的心得。宁封子几经磨练,终于治成了精美的陶器,为人民解决了盛物的器皿。于是宁封子制陶之术,很快便盛行于中华各地。

(上海博物馆藏古陶罐)

后来,在一次制陶出陶时,窑顶突然塌了,巨大的年火苗冲天而起,眼看发生重大的事故了,宁封子为抢救所制陶器,便毫不犹豫的、奋不顾身地跳入了窑中,他的恋人仙娥呢,也毫不犹豫的、奋不顾身地跳入了窑中……

据说,这时奇迹也突然出现了……窑火被立即封住了——一窑精美的陶器全都保住了。宁封子与仙娥二人,竟双双骑着火龙升着天,在天上向制陶的窑工们笑着招着手……

(祭神)

先民最早是露天烧陶,后为有了陶窑。于是烧制瓦陶瓷就成了一种专门的行业。为了祈福禳灾,求行业兴旺,窑主和窑工们便修建了窑神庙,供奉窑神,窑神庙供奉的窑神不只一位,主神就是宁封子,四位辅神:山神、地神和牛马二王。

这就是中华远古第一位发明冶陶的人——宁封子!当然,也包括宁封子的恋人——仙娥!

佑陶之神——赵慨

赵慨,字叔朋,河北滏阳人,在两晋建武元年(304)出生。他先后在闽浙赣三地任职。因为为人刚直不阿,疾恶如仇,所以为奸佞所不容,遂于永和二年(345)隐居新平镇。传授越窑青瓷技艺,并对瓷胎釉配制、成型和焙烧等工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深受镇民爱戴,后人尊为师主,为佑陶之神。

据明时邑人詹珊的《师主庙碑记》记载,镇有师主庙,建于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洪熙间,少监张善始祀佑陶之神,建口厂内,曰:“师主者,姓赵名慨,尝任晋朝,道通仙秘法济生灵,故秧封万硕爵,祝侯王,以其神圣,足以显赫今古也。”

成化间,太监即原贤而知书,谓镇民岁陶,悉资神佑,乃徒庙东门外通衢东北百步许,以便祈祀,口口所也。几百年来,景德镇瓷工循着“师法先人,启迪后生”之道,为景德镇的瓷业发展做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业绩。

(东晋 青瓷双系盘口壶)

(西晋 青瓷泡菜罐)

古代景德镇瓷器名人录      赵慨 何稠 陶玉 霍仲初 周丹泉 崔国懋 昊十九 童宾 吴麂 藏应选 郎廷极 唐英 年希尧 朱琰 寂园叟 陈国治

赵慨

字叔朋,生于西晋。东晋时先后在福建、浙江、江西当过官。赵慨为人刚直不阿,疾恶如仇,后为奸臣所害,降职贬官,遂隐居于景德镇。来镇后,他运用在浙江了解和掌握的越窑制瓷技艺对景德镇陶瓷的胎釉配制、制坏和焙烧等工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发展景德镇陶瓷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人们尊敬他,爱戴他,称他为"制瓷是师主"。赵慨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于明洪熙时,在镇内建起了一座"师主庙",世代奉祀。

何 稠

隋代著名建筑家、工艺家。何稠为研制琉璃瓦,曾专程前来景德镇进行试烧。经过反复试验,终于使烧成温度大为提高,成功地造出了琉璃瓦。随着烧成温度的提高,使景德镇陶瓷生产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陶 玉

景德镇钟秀里人,唐代制瓷名匠。唐时,陶玉在镇郊设窑造瓷,所造瓷器"土埴白壤,体稍薄、色素润"。唐武德中(公元618-626),陶玉将所产瓷器载入关中,进贡于朝,被称为假玉器。陶氏所办的窑厂,被称为"陶窑。”

霍仲初

景德镇东山人,唐代制瓷名匠。唐时,霍仲初自办一窑,所造瓷器"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缜如玉"。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朝廷诏新平民霍仲初等制瓷进御",使新平瓷器一举名天下。霍氏所办的窑厂,被称为"霍窑"。

周丹泉

字时道,苏州人,明隆庆、万历间的制瓷名匠。周氏善仿古器,所制定鼎、文王鼎等器,足以乱真;所制陶印、文式、避邪、龟象、瓦钮、连环,其成色概如白定。周氏所办的窑厂,被称为"周窑"。

崔国懋

明隆庆、万历间的制瓷名匠。他所制的瓷器,多仿宣德、成化之器,制作精细。崔氏所办的窑厂,被称为"崔公窑"。

昊十九

又名昊为,景德镇人。生于明嘉靖前期,卒于明万历后期,明代制瓷名家。昊聪明过人,工诗善画,所制瓷器,精美绝伦。他制作的流露盏,明如朱砂,色如晚霞;制作的卵幕杯,薄如蝉翼,晶莹透亮;制作的瓷壶,造型优美,风格典雅。明万历间,御史樊玉衡曾赠给昊十九一首诗,诗云:"宣窑薄甚永窑厚,天驰名昊十九;更有山诗清动人,匡庐山下重回首。"这首诗高度赞扬了昊十九的制瓷才华。北京故宫博物院现仍藏有昊十九所制的凸雕九龙方盂,口有铭文,文曰:"钧尔陶兮尔质,龙函润珠旭东壁,万历昊为制"。

童 宾

字定新,景德镇里村人,生于公元1567年,逝于公元1599年,明代烧瓷技师。童从小投师学艺,从事烧瓷行当。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太监潘相奉皇命抵景德镇督造大龙缸,烧造许久,终不成功。潘相急煞,加倍逼迫和残害瓷工。童宾为抗议朝廷,一日纵身跳入烈火熊熊的窑内,以骨作薪。翌日开窑一看,龙缸竟出奇地烧成功了。瓷工们为纪念这位秉性刚直的英雄,称颂他为"风火仙师",并在御窑厂的左侧建了一座"风火仙庙"。

吴 麂

字粟园,安徽省歙县人,清初绘瓷名家。吴氏善绘山水,同时善仿越窑的秘色器。他所办的窑厂,被称为"吴窑",与当年官窑中的唐窑、郎窑、年窑齐名。

藏应选

清朝廷派驻景镇镇的督陶官。清康熙十九年(1650年),朝廷派遣藏应选等人驻景德镇御窑厂督造御器。在他督陶的7年中,御窑厂所造瓷器各色俱全,其中尢以鲜红、蛇皮绿、鳝鱼黄、吉翠、黄斑点为最佳。藏氏督造时,其窑称为"藏窑"。

郎廷极

字柴垣,清康熙间的江西巡抚兼景德镇督陶官(自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兼职督陶7年)。郎氏对陶瓷史研究颇深且酷爱古器。郎氏督陶时,其窑称为"郎窑"。清人刘廷玑称郎窑乃"柴垣中丞公开府江西时所造也,仿古暗合,与真无二。"又称郎窑所造的描金五爪双龙酒杯、脱胎碗等器"诚可谓巧夺天工矣"。当年郎窑所创的一种红釉瓷器,极为名贵,被称为"郎窑红"。此外,郎窑还创烧出一种颇为珍贵的素三彩。

唐英

字俊公,别号俊公氏、隽公、叔子、蜗寄、蜗寄老人、陶成君士人、陶人、榷陶使者等。关东沈阳人,生于1682年,卒于1756年,清代朝廷派驻景德镇的督陶官。雍正六年(1728年),奉命驻景德镇协理陶务,至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十一月,结束陶务离镇。他在景德镇协理陶务的15年中,为发展陶瓷生产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据记载,雍正六年秋季,唐英一到景德镇,便来到瓷工当中,与工人们吃住在一起。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基本上掌握了制瓷的要领。在此基础上,于雍正八年(1730年)绘制《陶成图》。雍正十三年(1735年),著成《陶成纪事》。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撰成《陶冶图说》,并制图20幅,对景德镇的制瓷工艺进行了科学总结。唐英的这些著作,对指导、促进景德镇的瓷业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镇督陶期间,唐英还亲自动手制作陶瓷,传世作品甚多,他的力作"白地黑彩篆书寿字笔筒"、"行书笔筒"、"冬青釉隶书瓷板"、"粉彩三果盘"等,现分别珍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等。为了纪念这位曾为发展景德镇瓷业生产作出过杰出贡献的督陶官,1987年有关部门在市郊盘龙山兴建了一座庄严、古朴的"唐英纪念室",室内陈列了唐英的画像、塑像及著作。

年希尧

清雍正间的淮安板闸关督理兼景德镇御窑厂窑务。在他兼管窑务的10年中,其窑称为"年窑"。当年,"年窑"所造瓷器"极其精雅","琢器多卵色,圆器莹素如银,皆兼青彩,或描堆暗花,玲珑诸巧样,仿古创新"。这段时间,发明了不少新的色釉,其中尤以胭脂釉瓷为最佳,其胎骨极薄,在器外胭脂釉色的映照下,器内的白釉也隐隐透出粉红色,极是好看。清人查俭堂在《年窑墨注歌》中称道:"国朝陶器美无匹,迩来年窑称第一。"

朱 琰

字桐川,别号笠宁,海盐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中进士,曾任江西巡抚幕僚。朱氏在江西任职时,对制瓷历史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写出了我国第一部陶瓷史--《陶说》。全书分说今、说古、说器上、说器中、说器下六卷。该书对研究中国陶瓷发展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朱琰除著有《陶说》外,还著有《金华诗录》、《明人诗钞》、《词林合璧》等等。

寂园叟

清代人。著有《陶雅》一书,该书对陶瓷的起源,古代瓷器的胎质、釉色、装饰以及陶瓷销售情况均作了记述,特别是对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窑所产器物的记述更为详细。这部书对研究中国制瓷历史,特别是研究清代制瓷状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陈国治

安徽省祁门县人,清道光、咸丰间的雕瓷名匠。陈氏善在瓷板、文具等半成品上雕以龙、马,并在画面上施以各种色釉,烧成后极是好看。《说瓷》一书云,清道光至光绪期间,"雕瓷之巧者,有陈国治、王炳荣诸人,作品精细中饶有画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昌南》记忆——宁封窑故事(一)
瓷都景德镇——美丽中国(叶平)
唐英在景德镇烧制瓷器时,他用一绝招,解决风火仙庙写匾的难题
陶瓷的历史
陶瓷鼻祖——景德镇三圣
这位奶奶真任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