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纪二十二(7)--皇帝怕老婆的恶果  
userphoto

2019.12.25

关注

外戚作为与皇室有关联的特殊政治力量,历代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扮演着尴尬的角色。这种尴尬角色是由其特殊身份决定:其与皇权最为接近,但有距离皇权最远。正是因为皇权的存在使得外戚在历代的政治斗争中往往成为皇权的牺牲品。历代王朝在外戚的任用中也是慎之又慎,以防止皇权旁落。防止外戚对于皇权的窥视成为历代王朝政治斗争的主要任务之一,历代王朝为防止外戚篡权,基本上采取不让外戚干政的基本政策。这似乎成为防止外戚干政篡权最有效的手段,将外戚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但汉朝却是个例外。

        汉朝四百年的历史中,外戚作为特殊的政治力量一直活跃在政治舞台之上,并且一 度篡权皇权,建立了外戚政权。这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是外戚专权的顶峰。纵观汉朝四百年历史,外戚作为特殊的政治力量一直处于汉王朝政权的中心位置,成 为掌握实权的政治力量。而且大部分时候成为与皇权并驾齐驱的政治力量,这种 政治格局一直持续到后汉末年。可以说外戚在汉朝四百年历史中扮演的角色是以 后历代王朝中所不能比拟的,这成为汉朝政权的一大特色。

        汉朝任用外戚作为权利中心决策者始于汉高祖刘邦,据吕思勉先生之说这是因为 汉朝去古代不远,是前代时期的遗风。在汉代政治舞台上存在三股政治势力:皇帝、外戚、功臣。这三股势力中皇帝处于中心地位,皇帝为了维持自己的皇权,必须要求有政治势力来支持自己的统治。对于功臣这在其获取江山并在保持江山的 稳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功臣就亲属关系上必定属于外人,与皇权本身就 存在着矛盾。并且功臣在汉朝政治舞台上本身存在着正是实力,这是对皇权的一 种威胁。但外戚不同。外戚是皇帝的姻亲,与皇帝有着血缘的关系,正是这种特 殊的关系使得汉朝的皇帝在人事权的任用上偏重于外戚。这种任用外戚似乎成了汉朝的惯例,正如《后汉书·皇后纪》记载:汉兴,舅氏之封侯,犹皇子之为王 也。可见汉朝对于外戚的重视。

         汉朝任用外戚主政始于汉高祖刘邦之时,《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汉高祖刘邦在外征伐之时,吕后因年长常常留守后方,主持政务。这似乎成了外 戚参政的开端。吕后专权开启了外戚专权的先例。吕后掌握汉朝政权后,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任用吕氏家族的人掌握汉朝中央的军政大权。吕氏一族掌握汉室政 权,开启了外戚专权的开端,但在汉初朝中的政策方针很多出于吕后之手,诛杀韩信、诛杀彭越,都出于吕后之手。吕后在汉初政权的巩固之中却是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吕后的存在才使得汉王朝继续着休养生息,有利于发展封建社会的经济。

        文帝之时,由于其实被功臣拥立继位,并且其母家薄氏势力又弱,因此在外戚重 用方面主要是其皇后窦姓一族。在着我们要说明文帝之所以能继承皇位在很大关 系上也得益于其母家,因其母家势力弱小,因此在汉初经历了吕后之事后大臣鉴 于教训,拥立了母家实力弱小的代王刘恒。可见此时功臣与外戚势力在政治斗争中的激烈程度,双方都希望能掌控实权。

         汉景帝时期自然重用其母家窦姓一族,在汉景帝一生中其母窦太后起着重要作用,窦姓一族构成了汉朝中央统治力量的核心,但此时外戚势力远远小于皇权,但在臣子的选用策略上是倾向于外戚的。

        汉武帝初期重用的是自己母家一族,其母亲异性弟弟田蚡一度成为丞相,掌控大权。这时形成了外戚与皇权争夺权力的斗争,在汉武帝时期为加强皇权设置了内朝,这就形成了与丞相为首的官僚集团相对持,使得权力最终落入了皇帝手中。 在田蚡之后汉武帝甚至将外戚卫青封为大将军,霍去病封也为将军,这与当时汉武帝武功之治是分不开的,可以说卫氏一族在汉武帝时期达到鼎盛,这是汉武帝重用外戚的结果。

        汉昭帝、汉宣帝、汉元帝等也都在重臣的选择上无疑也倾向于外戚,外戚组成了 汉朝统治集团的核心力量。正是这种外戚当权的政策使得在汉成帝时期可谓达到 了登峰造极之势,正是从汉成帝时期开始,外戚逐步掌握了汉朝中央大权,最终为王莽所篡。

       汉成帝继位继封外戚王凤为大司马领尚书事,使得外戚兼有内外朝之职事,权力可谓盛。《汉书·元后传》记载: 元帝崩,太子立,是为孝成帝。尊皇后为皇太后,以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益封五千户。王氏之兴自凤始。又封太后同母弟崇为安成侯,食邑万户。凤庶弟谭等皆赐爵关内侯,食邑。然而这仅仅只是开头,正是汉成帝的作用,使得外戚势力如日中天,达到前汉前所未有的水平。

        河平二年,外戚势力更是更上一层,从此外戚势力更加强大,使得外戚成为权力 的真正中心。《元后传》记载:河平二年,上悉封舅谭为平阿侯,商成都侯,立 红阳侯,根曲阳侯,逢时高平侯。五人同日封,故世谓之「五侯」。自此王氏子 弟皆卿、大夫、侍中、诸曹,分据势官满朝廷。至此,外戚势力直逼皇权。但历史却以戏剧形式收场,又以戏剧形式开场。

        汉成帝死后无嗣,定陶王刘欣继位,是为汉哀帝,汉哀帝是一位颇有作为君主, 在其即位之初即刻罢归王氏一族,但其有人用自己祖母、母亲一族是为丁、傅家 族。但此时外戚势力不能与王氏同日而语。哀帝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宠幸男宠, 甚至打算将汉室江山让与这位男宠董贤,在其继位不就也便死去,其死后无嗣, 此时正是这个契机让王氏一族又重掌朝政大权,并最终使得汉王朝走向灭亡。

         汉哀帝死后,太皇太后王氏立刻将皇帝的玉玺收入自己的手中,并立刻让王氏子孙组成新的统治中心。《元后传》记载: 明年,哀帝崩,无子,太皇太后以莽为大司马,与共征立中山王奉哀帝后,是为平帝。帝年九岁,当年被疾,太后临 朝,委政于莽。从此,开始了王莽的执政道路,正是王莽使得汉朝最终覆灭。前汉王朝任用外戚组成政权力的统治中心,这种统治中心是以皇帝在为中心,但在后代的君王中外戚权力无限制膨胀,最终超越皇权,使得前汉王朝寿终正寝。 前汉王朝任用外戚组成政治权利的中心,这是汉朝一贯的统治政策,正是因为与皇帝特殊的血缘关系使得外戚成为政治舞台的特殊集团,离皇权最近,却又离皇权最远。

         后汉王朝初期鉴于前汉王莽的教训,在初期严禁外戚参与中央政权,汉明帝的皇后马皇后因其父是外戚之家不得利于凌云台。这正是对外戚的限制。《后汉书·皇后纪》记载:及帝崩,肃宗即位,尊后曰皇太后。诸贵人当徙居南宫,太后感析别之怀,各赐王赤绶,加安车驷马,白越三千端,杂帛二千匹,黄金十斤。自撰 《显宗起居注》,削去兄防参医药事。帝请曰:「黄门舅旦夕供养且一年,既无褒异,又不录勤劳,无乃过乎!」太后曰:「吾不欲令后世闻先帝数亲后宫之家, 故不著也。」可见,汉初对于外戚的防范是甚严的。

       自汉和帝开始外戚又进入政治权利之中,这是与后汉此时特殊的政治形态相适应 的。自和帝开始汉朝的继位之君大多年幼,这时作为皇帝的母亲被搬上到历史舞台的前端。太后执政必然依靠自己的母家,最后形成了以太后为首的外戚集团。 这就形成了外戚集团与皇帝集团在权力上的激烈的斗争。在外戚与皇帝的斗争中 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政治势力宦官集团。自和帝开始直到灵帝皇帝、宦官与外戚的斗争交织在一起,但宦官始终从属于皇帝。这就使得外戚集团与皇帝始终处于皇 权斗争的冲突中。

        纵观后汉外戚专权的历史,其较前汉势力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于继位之君年 龄的弱小,外戚作为特殊血缘关系集团登上历史舞台。在皇帝长成后外戚在政治 舞台上已经经营多年,势力远远超过皇权,外朝大臣几乎全为外戚的党羽,皇权 被架空。皇帝此时在争夺皇权的道路上只有依靠宦官这个集团,最终形成了宦官 集团,但终汉代宦官集团是从属皇帝的,其实力远远在皇权之下,自始至终只是 皇权的附属物。

        后汉王朝外戚在实力上超过前汉,并且皇帝的废立也由外戚掌握。外戚势力之所 以如此强大主要原因在于继位之君年龄弱小,不能亲理朝政,使得朝政大权落入其母后之手,作为妇女其只能依靠自己的母家维持其统治,这就为外戚势力的发 展提供了温床。使得外戚的势力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得到扩张。

        外戚贯穿于汉朝四百年历史,一直在汉朝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前汉后 汉的外戚在任用上却有着质的不同。 前汉在外戚任用上是皇帝根据当时政治平衡而采取的政策,是任用自己血缘亲来 加强皇权,外戚在此时只是加强皇权的工具,知道汉平帝时期为止。后汉则是继位之君年幼,皇帝母亲执政,只能依靠外家,这不是皇帝选择的结果,在外戚势力强大之时皇帝的废立也掌握在外戚手中,使得外戚的势力与皇帝形成对抗,并最终皇帝在宦官集团的帮助下将外戚集团将外戚势力铲除。

         外戚集团作为汉朝历史上的特殊政治集团,在汉朝历史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汉朝重用外戚是此后任何王朝所不能比拟的,这与汉王朝建立之时距离现代不远,血缘思想依然严重,正是血缘思想下才重用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外戚,但正是外戚也是得前汉、后汉陷入了统治危机中,造成一次次内乱消弱了自身统治力量。尤其是后汉宦官集团的出现更使得政治黑暗,促成了汉末农民起义,但总的来说这些的出现是由于外戚集团的促使而成的。外戚集团在汉王朝的巩固上起了 重要作用,但最后也为汉王朝根基的挖掘者。

        外戚,贯穿于汉王朝四百年,成为政治舞台上不能忽视的力量,为历代皇帝所重 用,但外戚在四百年汉朝历史上也是围绕皇权而存在的力量,始终伴随皇权而存在,其也是皇权组成部分而已。汉朝四百年重用外戚是以后历代王朝所不能比拟 的,正是汉朝的教训才使得以后王朝以此为戒,注意控制外戚势力,这或许是外戚在汉朝四百年历史舞台留给后世的教训吧。

        是岁,陈留太守薛宣为左冯翊。宣为郡,所至有声迹。宣子惠为彭城令,宣尝过其县,心知惠不能,不问以吏事。或问宣:“何不教戒惠以吏职?”宣笑曰:“吏道以法令为师,可问而知;及能与不能,自有资材,何可学也!”众人传称,以宣言为然。(知识可教学,能力在天分和锻炼。)
   

         二年(戊戌、前23)春,三月,大赦天下。
 

  御史大夫张忠卒。
 
  夏,四月,丁卯,以侍中、太仆王音为御史大夫。于是王氏愈盛,郡国守相、刺史皆出其门下。五侯群弟争为奢侈,赂遗珍宝,四面而至,皆通敏人事,好士养贤,倾财施予以相高尚;宾客满门,竞为之声誉。刘向谓陈汤曰:“今灾异如此,而外家日盛,其渐必危刘氏。吾幸得以同姓末属,累世蒙汉厚恩,身为宗室遗老,历事三主。上以我先帝旧臣,每进见,常加优礼。吾而不言,孰当言者!”遂上封事极谏曰:“臣闻人君莫不欲安,然而常危;莫不欲存,然而常亡;失御臣之术也。夫大臣操权柄,持国政,未有不为害者也。故《书》曰:‘臣之有作威作福,害于而家,凶于而国。’孔子曰:‘禄去公室,政逮大夫,’危亡之兆也。今王氏一姓,乘朱轮华毂者二十三人,青、紫、貂、蝉充盈幄内,鱼鳞左右。大将军秉事用权,五侯骄奢僭盛,并作威福,击断自恣(肆意攻击诛杀大臣),行污而寄治(声称为治国效劳),身私而托公,依东宫之尊,假甥舅之亲,以为威重。尚书、九卿、州牧、郡守皆出其门,管执枢机,朋党比周;称誉者登进,忤恨者诛伤;游谈者助之说(帮闲者帮他们宣传),执政者为之言。排摈宗室,孤弱公族,其有智能者,尤非毁而不进,远绝宗室之任,不令得给事朝省,恐其与己分权;数称燕王、盖主以疑上心,避讳吕、霍而弗肯称。(强化宗室矛盾,淡化外戚弄权。)内有管、蔡之萌,外假周公之论,兄弟据重,宗族磐互(占据重要位置,家族盘根错节),历上古至秦、汉,外戚僭贵未有如王氏者也。物盛必有非常之变先见,为其人微象(成为预示其人将要衰微的征兆)。孝昭帝时,冠石立于泰山,仆柳起于上林,而孝宣帝即位。今王氏先祖坟墓在济南者,其梓柱生枝叶,扶疏上出屋,根地中,虽立石起柳,无以过此之明也。事势不两大,王氏与刘氏亦且不并立,如下有泰山之安,则上有累卵之危。陛下为人子孙,守持宗庙,而令国祚移於外亲,降为皂隶,纵不为身,奈宗庙何!妇人内夫家而外父母家(这种反常现在普遍存在,女人总改不了仅仅为女儿的角色,忘记为人妻、为人母的职责。),此亦非皇太后之福也。孝宣皇帝不与舅平昌侯权,所以全安之也。夫明者起福于无形,销患于未然,宜发明诏,吐德音,援近宗室,亲而纳信,黜远外戚,毋授以政,皆罢令就弟,以则效先帝之所行,厚安外戚,全其宗族,诚东宫之意,外家之福也。王氏永存,保其爵禄,刘氏长安,不失社稷,所以褒睦外内之姓,子子孙孙无疆之计也。如不行此策,田氏复见于今,六卿(周的六卿为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或指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它们分别有另外的称号是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后来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必起于汉,为后嗣忧,昭昭甚明。唯陛下深留圣思!”书奏,天子召见向,叹息悲伤其意,谓曰:“君且休矣,吾将思之!”然终不能用其言。(皇帝怕外戚或老婆,很容易丢天下。)

  秋,关东大水。
  

  八月,甲申(疑误),定陶共王康薨。
  

  是岁,徙信都王兴为中山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回望历史——长文阐述从嬴政到溥仪,大历史中的那些事儿
东汉中后期皇权为何衰落?"外戚干政与宦官擅权"埋下祸根
从大汉王朝开始:国家越腐败,越不会有治世能臣
中国宦官简史(上)
东汉王朝的历代皇帝,寿命大都不长,为何国祚能延续195年
茶余饭后摆摆古: 娃娃皇帝与外戚及宦官专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