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羽人与楚文化

西汉青铜塑像。西安西关南小巷出土。通高15.3厘米,重1.3千克。羽人长脸,尖鼻,高颧骨,眉骨隆起,两大耳竖直高出头顶,脑后梳椎形发髻,乍看面目颇为狰狞,细观则眉宇间隐隐露出一丝微笑。羽人作跪跽式,上体微前倾。身穿无领紧袖右交襟长衣,腰束带。背有双翅,翅末翎纹成连波状。两臂向前成捧物状。两膝盖间有一半圆形竖洞,底部有一小孔,用以固定所捧之物。臀坐脚跟上,衣后露出一双赤足。体被羽毛若鳞状,下衣沿饰线波纹。此即神话中背生羽翼的仙人。现藏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羽人与楚文化

羽人,即古代传说中生有羽翼的仙人。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因而历史典籍中涉及它的内容相对较少。在历代诗文中,它也只是作为一种朦朦胧胧的形象物被憧憬和想象。而在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壁画墓中,羽人形象却异常丰富多彩。它们或逍遥自在地遨游于仙境,或无牵无挂地嬉戏于人间。在汉墓画像中,他们可以说是最富于变化、最具魅力的艺术形象了。本文对羽人形象的萌生、表现的主题及意义略加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羽人形象的萌生,是在楚国的土壤上。

仙人之说,应当说是人们对长生不死的一种渴求。但关于仙人的设想,最早却恰恰是由淡于生死的老庄学派提出的。在《老子》、《庄子》书中,都极力赞扬一种善于养生而万物不能伤的人。老子说,这种人可以“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牙,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也”[1]。因为他们坦然地对待生死,头脑中根本就没有死的地盘,死也就构不成对他们的威胁了。庄子对老子的思想作了长足的发挥,他赞叹道:“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而不能伤,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2]在《逍遥游》中,他又说道:神山姑射所居之神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于四海之外”。庄子对于死看得很达观,认为死是自然界的必然规律。他的妻子死去,他鼓盆而歌曰:“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夏秋冬四时行也。”[3]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人应与大化同流,大可不必为短暂的生命而悲戚。基于人与自然混然一体的认识,庄子大胆想象出了乘云气,骑日月,御飞龙,气派十足地遨游于四海之外的人。当然,这种人不是一般的人,而是“真人”、“至人”、“神人”。这样的人绝不为世俗的名利所累,其心空寂无念,其容貌清癯,额头恢弘,“凄然似秋,暖然似春”[4],任何事物对他来说都无所谓。杨向奎先生指出:“这种‘真人’实在是神仙一流的人物。通过某种方法的修养以达到神仙的地位,应当是由庄子学派首先提起的。”[5]庄子之后,屈原笔下的许多形象,都带有浓郁的仙家气息。屈原也不相信不死之说。他在《天问》中以怀疑的口吻问道:“何所不死(哪里有不死之民)?”“延年不死,寿何所止(人可以延长寿命而不死的话,寿命至何时才中止)?”但当他一腔忧国忧民之情怀不为国君理解,精神极度苦闷之时便突发奇想,不可遏止地“美往世之登仙”,欲“从王乔(传说中有王子乔)而嬉戏了”,他幻想排除世俗欲念后,由“漠虚静”而渐入佳境,“忽乎吾将行,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羽人”一词大概便出于此。在那云雾缭绕的仙境中,他驾龙乘凤,“吸飞泉之微液兮,怀琬琰之华英”,“食六气而饮沆瀣(hangxie,北方夜半气,即清露)兮,漱正阳(南方日中气)而含朝露”。这与庄子“吸风饮露”的神人十分相似。而且这种仙人的外表也是清丽瘦弱,轻盈灵秀。“质锴烁以汈约兮,神要眇以淫放(大意为:凡躯形体的销熔,使身体显得槁瘦而纤弱,然玄妙足以通神悟灵,精微足以穷幽探测,飘然向远方)。”[6]可以看出,庄子和屈原笔下的“神人”、“羽人”,都是作为一种自由的化身出现的。庄子极端鄙视“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恭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7],汲汲于名利的凡夫俗子,乘白云、御飞龙、漫游于四海之外的神人较之这些所谓受“天刑”的人,是何等潇洒!作为哲人的庄子与作为诗人的屈原,其思想源于楚地楚风,但又与世俗神仙思想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长沙出土的战国飞仙龙纹铜镜,画着三个生有羽翼的仙人,正在追逐三条龙。[8]现已发现的两幅战国帛画——《龙凤人物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也都出土于长沙。《龙凤人物帛画》,画一宽袖细腰的女子立于新月之上,前有一龙一凤飞翔升腾;《人物御龙帛画》,画一佩剑男子驭龙而行。李学勤先生认为,这两幅帛画表现的都是升仙,是“当时楚地神仙思想的反映”[9]。帛画中的人物形象与庄子、屈原笔下驾日月、御飞龙的仙人确有神似之处,然而作为墓葬中的升仙题材,它所表现的似乎主要是对于生命延续的一种希冀,或子孙对墓主人灵魂平安归去的一种良好祝愿,而不是庄子、屈原所寻求的人世间的精神慰藉了。楚人的想象是奇特的。不仅日月风云,龙虎凤鸟皆可为人所驱使,连白鹤、白鹿这些娇弱的动物也可为人所用。在《楚辞》中,白鹤、白鹿作为仙人的骑乘而屡屡出现。许多平凡的花草,在《楚辞》中也成为助人飘举上天的仙药。楚地的这种神仙思想,与战国时另一仙话盛行的地区——燕、齐不同。东临沧海的燕齐两国,大概出于对海市蜃楼的奇观迷惑不解,流传的仙话都与海上神仙有关。据说在大海中有蓬莱、方丈、瀛州三座神山,“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10]齐威王(前350—前320年在位)、齐宣王(前319—前301年在位)、燕昭王(前294—前297年在位)三位君王都曾派人入海求仙药。燕齐的求仙,主要便是求不死之药,寄希望于仙人的恩赐;而楚人则充满自信与豪气。想象人能够肩生双翼,飞腾而至九霄之上,享受那逍遥自在的仙界快乐。这正体现了楚文化奇特浪漫的特点。

早在建国前,就有学者指出:“周的文化可说最近于数量的、科学的、理智的、秩序的,……楚文化和这恰可以作一个对照,它是奔放的、飞跃的、轻飘的、流动的。……简单一句话,周文化是古典的,楚文化是浪漫的。”[11]并指出汉人精神的骨子实在是楚文化,汉代实际是楚文化占了上风,此论给人以深刻的启示。然而若联系汉代社会实际来考虑,政治的事情浪漫不得,经济的事情也浪漫不得(汉初从刘邦到文帝、景帝,都是务实派),唯有在思想意识的某些天地里,才可能允许人们去自由驰骋。楚文化的浪漫特征,笔者认为在汉墓画像中以羽人形象体现得最为鲜明。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墓,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苏北、四川。羽人形象,又以山东、河南南阳的画像中为多。汉墓中的羽人形象,除山东武氏祠画像中有以粗大双尾代替双腿者外,外表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身材纤细瘦弱而刚劲有力,与庄子、屈原所描写的神人、羽人之风采一致。而从整个画面来观察,各地画像中所表现的羽人题材又有差别。羽人奉侍西王母,在汉画中经常出现。其中以山东画像石中这一类题材最多。西王母在汉代被认为是拥有不死之药的女仙,她的侍者自然也是仙人了。这类主题的山东画像石中,往往是西王母端坐正中,两旁有羽人簇拥。如武氏祠左石室第二石的上层,西王母旁边的十几个羽人,有的恭恭敬敬地奉仙果与西王母,有的旋转飞腾于西王母两侧,均面向这位女仙。[12]1978年在嘉祥县宋山村一座汉墓中出土的八块画像石,画面九幅,每块画像分四层或三层。第一层均为羽人与西王母,羽人或手持珠草呈送,或捧杯跪侍。[13]山东画像石中此类题材较多,当与齐地战国至秦汉求仙药的热潮有关。自齐威王、宣王到秦始皇、汉武帝,东海求仙之风有增无减。秦始皇、汉武帝不惜横贯东西,从西方亲至东海。汉武帝去世的前两年(前89年),还最后一次“临大海,欲浮海求神仙”[14]。燕齐方士的渲染鼓吹,帝王大张旗鼓的求仙,无疑给齐地以深刻的影响。山东画像石中气势磅礴的仙人云游图,也是其他地方所很少见到的(南阳汉画中也有,但远不及山东画像之规模宏大)。嘉祥县武氏祠后石室的第一石、第二石、第三石、第四石,画面上满幅翻滚的云气,数十名羽人或舒展双翼自由自在地嬉戏,或乘龙驭马遨游。更有的坐在翼龙牵引、云彩作轮的车子上,疾驶而行。山东画像本具有画幅满而繁复,不留空间的特点,分层分格的人物并列常给人以呆板之感,而这一类的仙人云游图则使人耳目一新。此类壮观场面,也许是由于帝王数次临海求仙给齐人留下的无穷联想。另外,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广聚天下士人,屈原本人就曾三次到齐国。浪漫的楚文化与幻想奇特的齐文化一结合,自然水乳交融。山东画像石还常以羽人点缀于画面之中。如《山东画像石选集》图版一,刻一垂缦的厅堂,男女主人端坐其中,两侧有侍者数人,气氛祥和而温馨。屋顶上部正中刻两个长发飘飘的羽人,各自面向一凤一鸟。活泼灵秀的羽人、飘逸欲飞的凤鸟,顿使画面生机盎然。另如图74、图221、图285、图337,均以羽人饲凤鸟点缀画面上方或右上方,给画面增添了不少的情趣。与齐地较近的徐州画像石中,也有不少羽人御马(《徐州汉画像石》图68)、御鱼车(图85)、采仙果(图12)、饲凤鸟(图159)、戏仙鹿(图253)的画面。较之山东画像,南阳汉画像石画面稀疏分明,一般是一石一画。此地羽人与西王母图像较少(见《南阳汉代画像石》图版159、171、164),羽人多与龙为伍。南阳原属楚地,神人“御飞龙”的影响看来是根深蒂固的。这里有羽人逐龙(图版31、32)、羽人乘龙(图版147、150、356、363),更多的是羽人戏龙。这些画面中,羽人多持物向龙口。如图版358,云气缭绕的画面上,一羽人手持圆状物向龙口,这圆状物或许就是传说中的仙丹。图版359,一羽人手持仙草三株树,一龙张口伸舌向三株树。图版364,一羽人一手握长发、一手持三株树于龙尾,龙回首凝视。图版366、367均刻羽人跃身于龙尾上方,手持仙草,龙回首顾望。南阳市军帐营发掘的汉画像石墓,门楣正面的一幅画,右边一人(释为“方相氏”)手持角状物狂奔,后有一羽人骑于龙背,手持仙草向龙口;紧接着又有一羽人纵身于云气之间,亦手持仙草,两龙均回头张口向仙草,右刻一虎、一牛搏斗。门楣背面左边的一块,一羽人骑于龙背,一羽人跽跪,持物向龙口,余为怪兽。右边的一块,前有方相氏开路,后有一羽人持仙草跪倚龙尾之上,手持仙草向龙口;另一羽人一脚踏于龙尾之上、一脚腾空,纵身向前,两臂张开;一手持物向龙口,一手揽起一片云气。其他如图版374、456、462,均为羽人手持三株树向龙口。另外,南阳汉画像中还有羽人戏凤、羽人乘虎车、羽人六博等题材。四川汉画像的生活气息较浓。成都出土的《仙人六博》画像石与彭县出土的《仙人六博》画像砖中,羽人栩栩如生。成都画像石上,空中凤鸟飞翔,身后仙草亭立,两仙人对弈似进行到关键时刻,一人高扬双臂、嗟叹不已,一人惊视之。[15]通观汉墓画像中的题材,羽人可谓是变化无穷,神通无穷。画像的诸多人物、动物中,唯有它可以游龙戏凤。上与日月云气为伍,下至人间下棋对弈,享尽天地乐趣。羽化成仙本为虚妄之谈,汉代有不少人驳斥之,王充更在《论衡》中有集中而系统的批判。然而汉代的仙话仍盛行不衰,汉墓画像中的羽人形象仍不断出现,究其原因,是人们对延年益寿、长生不死有一种热烈的渴求。生与死是人生的最大主题,对生的留恋、死的恐惧,是人的一种本能的思维活动。既然肉身不能长生,人们幻想灵魂可以永驻。今咸阳市北边西汉帝陵区出土的许多刻有“千秋万岁”、“长乐未央”、“长生无极”、“亿年无疆”的瓦当,便典型地反映了汉人的这种思想倾向。在构思出来的仙界中,人们生前无法实现的梦想,在此可以表现得淋漓尽致,用以补偿人生的缺憾。这样,既告慰了死者,也安慰了生者。即使坦然对待生死者,如东汉的许多知识分子,在政治高压之下,也时时幻想着摆脱桎梏,过无拘无束的仙界生活。因而,在羽人这一看似荒诞不经的形象身上,保留着楚文化大胆想象的浪漫风格,又倾注了汉人诸多复杂的思想感情,从而成为汉墓画像中最引人注目的精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二峰 | 汉画像中的升仙图式探析
庞政: 试论陕北汉画像中的“仙人六博”式东王公及相关问题
鉴赏|汉画像的奇幻世界|汉画像
南阳汉代画像石艺术
王煜、康轶琼丨引导与威仪:汉代仙人持节图像研究
古墓挖出怪异铜人!东方天使“羽人”的来龙去脉!上古神话那些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