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音乐赋的兴起与发展

   “ 音乐赋” 一词最早出 现于宋代史绳祖的《 学斋佔毕》 卷二《 唐遗文》 一章中 , 谈及《 文苑英华》 中 收入的唐代遗文时说“ 唐人花木音乐赋各有十余卷” 。 魏晋音乐赋, 也即 魏晋期间 或以 前文人观念中 “ 乐” 有关的赋作, 就是音乐与赋相结合的产物, 以 描写音乐为主要对象。 探本究源, 《 七发》 中 包含有现存赋中最早的音乐描写, 在内 容和形式上对后来音乐赋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七发》 中 开篇说的就是音乐之事:

        客曰 : “龙门 之桐 , 高 百 尺 而 无 枝。 中 郁 结 之轮菌 , 根扶疏 以 分离 。上 有 千 仞 之峰, 下 临 百 丈 之溪 。 湍 流 溯 波, 又 澹 淡之。 其 根半 死 半 生 。冬则 烈 风 漂 霰 、 飞 雪 之所 激也 , 夏 则 雷 霆 、 霹 雳 之所 感 也 。 朝 则 鹂 黄 、鳱 鴠 鸣 焉 , 暮则 羁 雌 、 迷鸟 宿 焉 。 独 鹄 晨号 乎 其 上 , 鹍 鸡 哀 鸣 翔 乎 其 下 。于 是背 秋涉 冬, 使琴挚 斫 斩 以 为 琴, 野 茧 之丝 以 为 弦 , 孤子 之钩 以 为 隐 ,九寡之珥 以 为 约 。 使师 堂 操畅 , 伯 子 牙 为 之歌。 歌曰 : ?麦秀 兮雉 朝 飞 ,向 虚 壑兮背 槁 槐, 依绝 区 兮临 回 溪 。 ?飞 鸟 闻 之, 翕翼 而 不 能 去 ; 野 兽 闻之, 垂 耳 而 不 能 行 ; 蚑 、 蟜、 蝼 、 蚁闻 之, 拄 喙而 不 能 前 。 此 亦 天 下 之至 悲 也 , 太 子 能 强 起听 之乎 ? ”

       此外, 还有《 吕 氏春秋· 仲 夏纪· 古乐篇》 中 记载: “ 昔葛天氏之乐, 三人操牛尾, 投足以 歌八阙 。 一曰 《 载民》 , 二曰 《 玄鸟》 , 三曰 《 遂草木》 , 四 曰《 奋五谷》 , 五曰 《 敬天常》 , 六曰 《 达帝功》 , 七曰 《 依地德》 , 八曰 《 总禽兽之极》 。《 毛诗序》 云:“ 诗者, 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 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 故永歌之, 永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 ”《 周 礼· 地官· 大司 徒》 曰 :“ 三曰 六艺: 礼、 乐、射、 御、 书、 数。 ” 郑玄注曰 : “ 乐, 六乐之歌舞。 ” 贾公彦疏曰 : “ 言歌舞者,以其作乐时有升歌下舞。 ”显示了 我国 古代音乐的三位一体。 马 融在《 长笛赋》序文中 所提到自 己的创作动机时说道:“追慕王子渊、 枚乘、 刘伯 康、 傅武仲 等箫琴笙颂, 唯笛独无, 故聊复备数, 作长笛赋” , 唐李善注《 文选》 , 据此推断: “ 王子渊作《 箫赋》 , 枚乘未详。 以 序言之, 当 为《 笙赋》 ” 。 可见,枚乘还进行过单篇音乐赋的创作, 则 可为音乐赋之萌芽。

音乐赋的界定

       音乐赋, 作为赋体文学的分支, 可以 直观的理解为专门 用 来描写音乐的赋作。又根据我国 上古时代的音乐、 诗歌与舞蹈之间 是三位一体的关系 , 可以 从以下 得到印 证:

     《礼记· 乐 记》 曰 : “诗, 言 其志 也; 歌, 咏其声 也; 舞, 动 其容也。 三者本于心 , 然后 乐 器从之”、夫乐 者, 乐 也, 人情之所不 能免也。 乐 必发于声 音, 形 于动静, 人之道也。 声 音动静, 性术之变, 尽于此矣。 ”

      由 此可见当 时的音乐与舞蹈是结合在一起的。 清代陈元龙在其《 历代赋汇》中 也设有“ 音乐赋” 类, 其中 就包括声乐、 器乐及舞蹈类赋作。 在《 文苑英华》 、《 初学记》 、 《 北堂书钞》 等书中 也分别设“ 乐” 类, 虽然没有以 “ 音乐赋” 来命名 , 但其子类也分为声乐、 器乐及舞蹈类赋作, 即 反映了 在古代文人观念中 的声乐、 器乐、 舞蹈、 乐理等与乐有关的艺术。

 音乐赋的兴起

       音乐赋, 在我国 古代文学的发展史上, 两汉时期的枚乘应该说是最先开始创作音乐赋的作家。 马 融在其《 长笛赋》 中 谈及自 己创作动机时提到: “ 追慕王子渊、 枚乘、 刘伯 康、 傅武仲 等箫琴笙颂, 唯笛独无, 故聊复备数, 作长笛赋。 ”唐时期的李善注《 文选》 时, 里面有这样一段推断: “ 王子渊作《 箫赋》 , 枚乘未详。 以 序言之, 当 为《 笙赋》 。 ”据以上推断, 枚乘应该有自 己最早的一篇音乐赋作品 《 笙赋》 , 只 可惜已经亡佚, 无据可查了 。 只 能溯及他的另 一篇音乐赋作品 《 七发》 , 里面有关于音乐最早的描写。 作为音乐赋的滥觞之作已经得到了 广泛的承认, 并且在两方面上都对后代有着很大的影响, 即 音乐赋的写作程式和 以悲为美的美学特征。 魏晋时期, 是音乐赋发展史上一个很重要的阶段, 魏晋赋在沿着建安赋开辟的道路向 前进一步发展。 到晋代, 赋作家大量涌 现, 出 现了 赋作兴盛繁荣的局 面。 刘勰在《 文心雕龙· 时序》中 有两段记载:

      至明 帝纂戎, 制 诗度曲 , 征篇 章之士, 置崇 文之观, 何刘 群才 , 迭相 照耀。 少 主相 仍 , 唯高 贵英雅, 顾 盻合章, 动言 成论。 于时正始 余风, 篇 体轻淡, 而 嵇阮应 缪, 并驰文路矣。逮晋宣 始 基, 景、 文克构 , 并迹沉儒雅, 而 务深方术。 至武帝惟新, 承平 受命, 而 胶序 篇 章, 弗 简 皇 虑。 降及怀愍, 缀旒而 已。 然晋虽 不 文, 人才实 盛: 茂先摇笔而 散珠, 太冲 动墨而 横锦, 岳湛曜联璧 之华, 机云 摽二俊之采, 应 傅三张之徒, 孙挚成公之属, 并结 藻清英, 流韵绮靡。 前史以 为 运涉季世, 人未尽才 , 诚哉斯谈, 可为 叹息!

        可见, 魏晋赋在承前启 后的流传阶段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

宫廷对雅乐的喜好

       在我国 古代音乐发展史上, 魏晋时期是一个收获颇丰, 令后世瞩目 的历史阶段。 如果说, 任何一个历史阶段在客观上都具有承上启 下的作用 , 那么 讲到魏晋南北朝的音乐, 其“ 上承秦汉、 下启 隋唐” 的历史作用 , 在整个古代音乐的发展中 , 就更显出 非同 一般的意义了 。

      从对前代音乐的继承和新内 容的相互结合来看, 魏晋之后的传统音乐与经由丝绸之路传入我国 的大量异域音乐 , 在魏晋这个政局 动荡时期, 民族变迁不断甚至民族相互融合中 相互吸收, 旧 颜换新貌, 进一步引 起宫廷对音乐的爱好, 从而更加得到重视。

       魏晋时期, 最充分体现“ 上承秦汉、 下启 隋唐” 特点的音乐, 就是当 时最为流行的乐种——清商乐。 从继承前代关系 上讲, 清商乐是秦汉到魏晋时期传统音乐的“ 余脉” ; 从后启 的角 度来看, 清商乐为隋唐燕乐的高度发展打下了 坚实的基础。 魏晋两代, “ 清商乐” 可谓盛极一时。 《 清 商 乐 》 在 曹 魏 的 时 候 非 常 兴盛 , 曹 氏 父 子 都 喜 好 清 商 乐 舞 。 曹 操 、 曹 丕 、 曹 植 等 依 照 清 商 三 调 的 乐 曲 节奏 填 写 了 很 多 可 以 配 舞 的 诗 歌 。 《 魏 书 》 说 曹 操 “ 登 高 必 赋 , 乃 造 新 诗 , 被 之 管 弦 , 皆 成 乐 章 ” 。他所创 作 的 代 表作 品 有 “ 清 商 三调 歌 ” 所涉及 的 《 平调· 对酒》 : “ 对酒当 歌, 人生几何” 《 清调· 愿登》 :“ 天地何长久, 人道居何短”。 还有在相和大曲 中 的《 碣石调 · 观沧海》 、 《 碣石调 · 龟虽寿》 等, 都是被世人流传吟咏的著名 歌章。 在《 三国 志 · 魏书· 武帝纪》 中 , 裴松之注引 《 曹瞒传》 曰 : “ 太祖( 曹操) 为人佻易 无威重, 好音乐, 倡优在侧, 常以日 达夕 。 ”曹 操 还 曾 立 下 遗 嘱 , 在 他 死 后 使 这 些 伎 人 居 住 在 铜 雀 台 上 。 “ 每 月 旦 、 十 五日 , 自 朝 至 午 , 辄 向 帐 中 作 伎 ” 。 魏文帝曹丕还建有“ 清商署” , 作为专门 掌管音乐的机构, 对音乐的发展更加 的重视, 由 音乐家左延年掌管“ 清商署” 来整理、 编辑音乐的工作。 为音乐更好的发展提供了 一个队伍与规模上的组织保证。

        至于魏齐王曹芳更甚, 据《 三国 志· 魏书· 齐王芳传》 裴松之注引 《 魏书》 云:“( 曹芳) 每见九亲妇女有美色, 或留以 付清商。 ” 王 僧 虔 在 论 述 清 商 乐 时 提及 : “ 今 之 清 商 , 实 由 铜 雀 魏 之 三 祖 ( 曹 操 、 曹 丕 、 曹 睿 ) 。 风 流 可 怀 , 京洛( 魏 晋 ) 相 高 , 江 左 ( 南 朝 ) 弥 重 。 ”

      由 此 可 见 晋 以 后 清 商 乐 舞 也 流 传 很盛 。 西 晋 武 帝 也 酷 爱 清 商 乐 舞 , 他 延 续 了 曹 操 时 期 的 清 商 署 。 平 吴 后 , 收 纳吴 妓 5000 人 。 荀 勖 曾 对 清 商 三 调 进 行 整 理 , 王僧虔在《 大明 三年宴乐伎录》对此进行了 着重校点:

       平 调 : 其器有笙、 笛 、 筑、 瑟 、 琴、 筝、 琵琶七 种。 歌弦六部 。 还有张永《录》 ( 《元嘉正声 技录》 ) 曰 : 未歌之前, 有八部 弦, 四 器俱作。 在高 、下 、 游弄之后 。 凡三调 歌弦, 一部 竟, 辄作送。 歌弦今用 器。

       清调 : 其器有笙、 笛 ( 下 声 弄、 高 弄、 游弄) 、 篪 、 节 、 琴、 瑟 、 筝、琵琶八种。 歌弦四 部。 张永《录》 曰 : 未歌之前, 有五部弦, 又在弄后 。 晋、宋、 齐, 止四 器也。

       瑟 调 : 其器有笙、 笛 、 节 、 琴、 瑟 、 筝、 琵琶七 种。 歌弦六部。 张永《录》曰 : 未歌之前, 有七 部 弦, 又在弄后 。 晋、 宋、 齐, 止四 器也。

       当 时 一 些 著 名 的 乐 工 宋 识 、 陈 左 、 列 和 、 郝 索 、 朱 生 等 都 参 加 了 整 理 工作 , 其 中 陈 左 善 长 清 歌 , 贵 族 士 大 夫 也 将 音 乐 的 爱 好 作 为 文 化 的 素 养 , 颜 之推 在《 颜 氏 家 训 》 中 记 载 道 : “ 《 礼》 曰 : ' 君子无故不彻琴瑟。 ’ 古来名 士,多 所爱好。 洎 于梁初, 衣冠子孙, 不知琴者, 号有所阙 。 ”

 文人音乐修养的提高

       魏晋之际出 现了 最早用 文字记载的 琴谱《 碣石调 · 幽兰》, 在乐律上晋的 荀勖 还 解 决 了 笛 律 的 “ 管 口 校 正 数 ” 。 他 依 照 十 二 律 制 成 12支 笛( 今 洞 箫 )。 开口 管 口 径 相 同 , 每 个 管 有 6个 孔 , 能 发 出 7种 音 。 由 于 管 口 与 6孔 都 有 空 气 柱 ,管 口 的 校 正 相 当 复 杂 。 荀 勖 根 据 造 笛 的 经 验 , 得 到 律 笛 的 管 口 校 正 数 相 当 于律 长 与 比 其 高 四 律 的 律 长 之 差 。 在 一 千 七 百 年 前 取 得 这 种 成 果 实 为 罕 见 , 不仅 为 律 学 做 出 了 杰 出 的 成 就 , 也 是 中 国 古 代 音 乐 对 世 界 作 出 杰 出 的 贡 献 。 尤为 重 要 的 是 , 在 此 时 期 出 现 了 音 乐 思 想 大 家 嵇 康 和 阮 籍 以 及 著 作 《 声 无 哀 乐论 》、《 乐 论 》, 前 者 更 是 兼 顾 思 辨 与 理 性 , 并 且 还 更 为 注 重 音 乐 审 美 。 清人何焯就在《 文选评》 中 给予了《 琴赋》 相当 高的评价: “ 音乐诸赋虽微妙古奥不一,而精当 完密、 神解入微, 当 以叔夜此作为冠。 ”

         为了 更好的探讨《 琴赋》,首先要从他的《 声无哀乐论》 说起, 在文章中 具体阐 述了 他的音乐理论。 一方面, 他反对儒家的音乐传统, 认为儒家传统的乐论重点突出 的是音乐的社会教化、 政治统治功能, 比如《 春秋繁露》 中 认为音乐具有“ 应天” 、 “ 顺人” 的功能, 强调音乐政治性; 《 白虎通· 礼乐》 不但强调“ 历代先王之乐” 、 “ 王者有夭乐” ,而且进一步阐 述音乐的具体内 容、 意义, 突出 音乐的教化目 的和作用 。 另 一方面,嵇康反对无视音乐欣赏者的 主体性, 他认为音乐和听者应该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音乐对人的哀婉情绪是其“ 发滞导情” 的作用 , 即 “ 声音以 平和为体, 而感物无常; 心志以 所俟为主, 应感而发”,一种 音乐 “ 导情” 的作用 。 而在《 乐记》中 : “ 致乐以 治心” , 认为音乐“ 足以感动人之善心已矣” 忽视了 人的主导性,造成了 音乐主体的缺失, 从而陷入理论困 境。 嵇康对此不以 为然, 提出 了 自 己的理论:夫天地合德, 万物资生 ; 寒暑代往, 五行以 成; 章为 五色, 发为 五音。音声 之作, 其犹臭味在于 天地之间 , 其善与 不 善, 虽 遭浊 乱, 其体自 若而 无变也。 岂 以 爱憎易 操, 哀乐 改度哉!从而否定了 儒家的乐为心声, 心随乐变, 心声交融的神秘观点, 佐证了 音乐欣赏主体的主导作用 , 也在侧面反映出 魏晋“ 人的觉醒” 的时代精神。 嵇康从中也总结出 了 自 己在《 琴赋》 序中 富有自 然色彩的音乐理论:

       余少好音声 , 长而 玩之。 以为物有盛衰, 而此无变; 滋味有 厌, 而此不倦。 可以 导养神气, 宣 和情志 , 处穷 独而不闷 者, 莫近於音声也。 是故复之而 不 足, 则 吟咏以 肆志 ; 吟咏之不 足, 则 寄言 以 广 意 。 然八音之器, 歌舞之象, 历 世才 士, 并为 之赋。 颂 其体制 , 风流莫不 相 袭; 称其材干 , 则 以 危苦为 上; 赋其声 音, 则 以 悲 哀为 主; 美其感 化, 则 以 垂涕为 贵。 丽 则 丽 矣; 然未尽其理也。 推其所由 , 似元不 解音声 ; 览其旨 趣, 亦 未达礼乐 之情也。 众器之中 , 琴德最优。 故缀叙所怀, 以 为 之赋。

      阮籍在《 乐论》 中 对魏晋的一些音乐理论进行了 阐 发, 对魏晋时期的音乐思想作了 一番回 顾。 阮籍认为音乐的本质 是“ 天地之体, 万物之性” , 他认为音乐是天地当 中 的一个体系 , 是万物本性之所在, 而音乐要具有“ 合其体, 得其性”的功能, 从而表现出 一种“ 协和” 的理想境界和美学意蕴。 此后的成公绥的《 啸赋》 将此时期“ 人的觉醒” 的潮流思想比嵇康描述得更为深刻, 他将“ 啸” 演绎成一种旋律, 具有悠扬之特点, 表现了 很强的音乐性。

 士大夫间的应和

       魏晋时期的音乐赋作也和此时期的音乐交相辉映, 音乐赋的创作也呈现出 精彩纷呈的局面, 赋家们彼此唱和, 从各个角 度, 比较真实与全面的反映了 当 时音乐文化发展的概况。 魏晋之际, 玄学思想盛极一时, 谈玄之人大多 为一些风度名士, 大多 存在壮志难酬之感或者放浪形骸, 寄情于山 水, 不愿与当 朝政权合作等因 素。 其中 “ 啸” 之群体大多 受时代的哲学思想影响, 尚老庄, 尤擅“ 易 理” ,都有着较高的音乐造诣 , 在思想上还带一些“ 得意忘象” 、 “ 得象忘言” 等特点。在《 晋书· 阮藉传》 中 就有关于应和的记载:

        藉尝 于 苏 门 山 遇孙登, 与 商 略终。 古及栖神导气之术, 登皆不 应 。 藉因长啸而 退。 至半岭, 闻 有 声 若鸾 凤之音, 响 乎 岩 谷, 乃 登之啸也。

        可见, 当 时的名 士借助于啸, 达到了 一种沟通与应和, 将看似空灵的啸, 融合着幽深的象外之意。 另 外, 还存在着大量的同题之作, 各抒己见尽情的表达,使音乐艺术更趋完善, 音乐思想更加充实, 同 时也使得音乐赋内 容更加丰富, 意境和感情寄托明 显增加。 现将魏晋残存同题赋统计如下:

       魏晋作家不仅在文字作品 上相互应和, 还表现在古琴所演奏得作品 上。 在魏晋时期出 现的一批独立的音乐家, 他们不依附于宫廷, 尽情发挥自 己的想象, 自创琴曲 。 典型的代表作品 有: 嵇康的《 嵇氏四 弄》, 刘琨的《 胡笳五弄》, 都是具有系 列性的琴曲 代表作品 。 另 外还有记录当 时的流行琴曲 :《 广陵止息》、《 东武太山 》、 《 飞龙鹿鸣》、 《 鹍鸡游弦》、 《 流楚窈 窕》 以 及《 蔡氏五弄》、 《 王昭 ( 君)》、《 楚妃( 叹)》、《 别鹤( 操)》 等。

 音乐赋的发展

       前文已经表述, 魏晋时期赋作比建安时期更为繁盛, 赋的成就自 然就比诗歌要引 人注目 , 那么 在此基础上的音乐赋成就自 然也是历代最受瞩目 的。 魏晋音乐赋在继承前代音乐赋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 留 存下来的音乐赋共有31篇, 涉及到乐器类、 乐舞类、 歌啸类、 鼓吹类等范畴。 音乐赋的描写对象包括: 琵琶、笳、 琴、 瑟、 筝、 笙、 节、 角 、 箜篌、 长笛等丝竹管弦乐器。 包括: 《 琴赋》 4篇、《 筝赋》 4篇、《 笳赋》 4篇、《 笙赋》 3篇、《 箜篌赋》 3篇、《 琵琶赋》 2篇、《 笛赋》1篇、 《 节赋》 1篇、 《 角 赋》 1篇、 《 歌赋》 1篇、 《 啸赋》 1篇, 《 舞赋》 3篇、 《 鼓吹“ 音乐赋” 一词最早出 现于宋代史绳祖的《 学斋佔毕》 卷二《 唐遗文》 一章中 , 谈及《 文苑英华》 中 收入的唐代遗文时说“ 唐人花木音乐赋各有十余卷”。

创 作题材的拓展

两汉音乐赋作品 中 主要描写的乐器有吹奏类的笙、 洞箫、 长笛、 簧和管弦类的琴、 筝, 篇目 如下:

  

    时至魏晋, 社会生活渐趋丰富, 赋家的音乐艺术素养进一步提高, 乐器的形式与种类也出 现了 新的变化, 从而使得题材、 内 容、 形式的新元素注入了 音乐赋。在吟咏对象上主要拓宽了 表演乐器, 如: 琵琶、 笳、 箜篌、 节、 歌、 啸、 鼓吹、鞞 舞等。 根据《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 六朝文》 统计, 两汉和魏晋的题材比较如下:

          从上表可以 看出 , 两汉音乐 赋题材主要有7种 , 洞 箫、 瞽师两种 题材外, 魏晋均有涉及并且多 出 了 8种音乐赋题材。 其中 的《 啸赋》 也自 成一题, 在吹奏和管弦之外, 丰富了 音乐赋的题材; 而陆机以 “ 鼓吹” 为题进行了 音乐赋创作, 他的《 鼓吹赋》 在题材上可谓是独辟蹊径, 将少 数民族音乐纳入视野之中 。 同 时在题材拓展上反映了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音乐的广泛交流, 在傅玄的《 琵琶赋》 制作过程表现出 了 民族的融合与交流:

    “世本不 栽作者, 闻 之故老云 : ?汉遣乌 孙公主嫁昆弥 , 念其行遣思慕。故使工 人知奇者载琴、 筝、 筑、 箜 篌之属, 作马 上之乐 。 今观其器, 中 虚外实 , 天地之象也。 盘圆柄直, 阴阳 之序也。 柱十有二, 配律吕也。 四 弦法四时也。 以 方语目 之, 故云 琵琶。 取其易 传于外国 也。 杜挚以 为 赢秦之末, 盖苦长城之役, 百 姓弦鼗而 鼓之二者各有所据, 以 意 断之, 乌 孙近焉 。 ?”

 创作群体的扩大

         魏晋时期是文学自 觉的时代, 又加之玄学思想进一步兴起, 使得两汉时期的经学地位遭到有力冲击, 文人之士从政之道慢慢淡化, 使玄学思想第一次全面而深刻的对古人思维的定势性给予了 清洗, 对魏晋文人的价值观念、 思想作风、 人生态度、 审美意趣乃至文学的风格, 都产生了 极其重大影响。 此时期代表性的作家有嵇康、 傅玄、 成公绥、 袁崧、 夏侯湛、 潘岳、 陆机等人。 更让人欣慰的是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制度下, 受当 时玄学等思想观念的影响下 晋代还出 现了 女性作家及作品 , 即 陈窈的《 筝赋》 和孙琼的《 箜篌赋》。 说明 了 女性同样能写出 具有相当 水准的赋作, 出 现了 在赋体文学上男 女作家同 台 竞技的局 面。 据靳青万《 汉魏六朝女性赋述论》 统计, 这一时期有辞赋创作的女性作者共有9位, 赋作传有16篇 。 在她们的赋作当 中 最显著的特点是寓真情于赋作中 , 因 而对研究当 时妇女真实的生活状况及情感有着较高的史料价值。

 作品数量的增加

        根据《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 六朝文》 中 的统计两汉约有12篇音乐赋, 而在魏晋时期数量就达到了 31篇; 在两汉时期只 有7种题材的音乐赋, 而魏晋时期音乐赋的题材多 达13种。魏晋音乐赋留存状况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琴发展史揭秘(一)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乐舞赋兴盛原因探析
嵇康与《琴赋》、《琴赞》
中国古代十大乐器、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及其历史典故等
【妙饮·酒史探考-魏晋】魏晋风流:美酒飘香歌绕梁
【荷花雅集】古音古韵:中国十大经典乐器(内含折扣预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