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看懂上海:弄堂口的“传呼电话”
2014-12-11 09:35:32|  分类:上海风情 |字号
本文转载自美人迟暮《看懂上海:弄堂口的“传呼电话”》
大约20多年前,上海的大街小巷,到处都可以看到“公用电话”的牌子。公用电话曾经是上海滩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然而,随着私家电话的普及和移动通讯的兴起,传呼电话也走进了历史,只留在了上海人记忆里的一角。
“侬好,这里是xx弄,请问你找谁?”
“好的,稍等,我这就去叫……。”
这样的画面,这样的场景,曾经如此熟悉的对白,如今,都已经走进了历史。
实际上,电话在上海并不稀奇。上海滩最早的一部电话,仅仅比贝尔1876年发明电话晚了6年:1882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外滩7号,开通了人工电话交换所,经营租界内的电话业务,这就是上海最早的市内电话。但在随后的相当长时间里,电话都是少数人的通讯工具。
1949年以后,由于国力不足,技术跟不上,电话主要作为单位工作的办公工具存在。1951年,上海仅有公用电话1512部,那时的公用电话,大多安装在弄堂口的烟纸店里,由买杂货的老板代为看管,不负责传呼。
1952年,上海开始试行传呼公用电话,到1960年,全市的公用电话达到了3293部,遍布于上海城区的每一个角落。公用电话间一般只有2、3个平方大小,电话间有好几只电话,一般的配置是“打”和“接”对半开。电话打一次3分钟4分洋钿,传呼一趟3分洋钿,传呼费可以分一半给个人,一半归公用电话站。
公用电话间里,一般坐着两个“老阿姨”,难板也有老爷叔。他们通常都是住在这条弄堂里的,互相之间都熟得不得了,等于他可以晓得整条弄堂里面三代、四代的人。所以,选择电话传呼员,也是一件极为慎重的事情。居委会一般都选择善于和人打交道,又“拎得清”的人担任。
侬不要看她们好像文化层次不高,但是,她们都是“看山水”的高手:比如(当然这个例子伐大“恰当”咯),来电话说家里人过世了,传呼阿姨就会说,“XX来电话,叫侬到医院去一趟,侬勿要急,XX病比较重一点,你去一下”——不是马上告诉你一个很不高兴的消息,而使你一下子很紧张,让你有个心理准备。
平日里,电话来了,老阿姨们不会马上就去喊,往往要等好几张单子,才会走一趟。出去传呼的老阿姨,一只手拿了几张电话单,一只手拿着铁皮喇叭(后来是电喇叭),一路上喊过去:“15号亭子间小张,22号客堂间老王,31号三层阁蒋老师”。
由于是老式房子,邻舍之间听到有电话,会接龙传呼,在灶披间一喊,亭子间转到前楼,再到晒台;邻舍关系不大好的,就全当没听见。所以,公用电话也是考核人际关系的试金石。
和公用电话关系“搭得够”的,电话可以勿用挂,直接接听就可以了;但是,在付钱的时候,侬要“拎得清”,除了付传呼费,还要把电话费付了,否则,以后的电话肯定是要挂断的——电话挂断,就要重新排队,等到侬拨电话了,不是对方占线,就是对方已经离开了,这个时候,侬双脚跳也没用,只能怪自己“拎勿清”。
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上海几乎每一条弄堂口都出现了公用传呼电话亭,这些神经末梢连通着全上海的市井街坊,造就了这座城市的神经脉络,当时给人留联系方式,必留一个公用电话号码。然而,因为上海的电信系统一直沿用解放前的技术设备,这些神经并不通畅,打个电话花半个小时是常见的事情。
传呼电话真正的黄金时代,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做生意的多起来了,到外地出差办事的多起来了,出国留洋的也多起来了,信息的交流,不再是依赖单位传达,传呼电话亭便如同雨后春笋、遍地开花,电话传呼员的队伍,也随之壮大了起来。
进入80年代,仅仅在白天营业的公用电话传呼站,已经不能满足老百姓的需要,夜间应急电话应运而生。上海市政府把设立夜间应急电话,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大工程。
1985年,上海设立夜间紧急公用电话服务点1047处,遍布全市11个区,110个街道。夜间紧急电话通常设在工厂、机关的门卫处,深受市民欢迎——这是上海的一种创举,也是上海市政府为市民办的一件实实在在的实事。
1985年以后,上海电信大规模改建扩建,电话网实现了从模拟到数字的转变。到了90年代初,开放安装私家电话,也未影响到传呼电话的业务,毕竟高达4500元的初装费,并非每家每户都能承受的。
当年,笔者外婆家是第一批装电话的,这个居委小组长人缘太好,以至于邻舍隔壁喊一声“鲁家姆妈,伐好意思哦,接电话用一用,急事体”,外婆总会热心帮忙——后来,账单一来,吓一跳,随后,“鲁家姆妈”悄悄地把屋里厢的电话机,用布遮好,“藏”起来了。
与此同时,寻呼机的兴起,也促成了传呼电话亭的再度兴盛。BB机响了,一看到传呼电话亭有电话打,就过来打电话;有时候,对方也是要去叫的,所以,即便有了BB机,通一个电话也挺忙的——当然,当时腰里如果别个BB机,那是真的不得了啊!人家就会对侬刮目相看:“哟,老板来了!”。
不过,真正的老板是“大哥大”的出现,颠覆传统传呼亭的,也是移动电话和住宅电话的增加。
1988年3月10日,上海电信建成本市第一个大区制模拟公众移动电话网;第二年四月,引进手持式移动电话机,俗称“大哥大”。一只“大哥大”一万多,通讯费更是贵的吓死人,因此,“大哥大”绝对是“贵族身份”的象征。
1995年11月25日零时,上海电话网八位拨号工程割接一次成功,上海成为继巴黎、东京、香港之后,世界上第四个,实现电话统一八位拨号的城市。
随着住宅电话的增加,上海的传呼电话亭减少了,1990年末全市的公用电话,只有3912处,电话传呼站的生意,也日益冷清。电话传呼员集体“下岗”,发生在本世纪初期,难以为继的传呼电话亭被逐渐拆除,2001年就拆除了1000多家,超过了总量的三分之一。
如今劳苦功高的公用传呼电话亭,终于带着无数人的回忆功成身退,躲进了博物馆。在它身后,留下了社会变迁的曲折轨迹,一个全新的时代正在展开画卷——信息的传递不再昂贵、神秘,艰难,随时随地拥有信息,传播信息,已是平常百姓的平常事。
美人迟暮网易博客欢迎你
http://16581204.blog.163.com/
您可能也喜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记忆│弄堂口的电话亭
? 上海记忆之传呼电话:
图说上海|守候传呼电话30年
阿拉要和“传呼电话”说再见了
老上海记忆:传呼电话
泪奔!只属于魔都的记忆,感动了2400万上海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