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让我走近你——家访农村留守学生后的心理疏导案例分析(德育论文)
    常愿我的留守学生们能如绚烂春花、活泼的繁星、静好的秋月、纯净的白雪。希望他们生活在这诗情画意的青春岁月里,也能感受着蜜一般的甜美情意。然而,恰恰就是这些留守学生,当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心情烦闷的时候,在面对生活失意而心理困感与矛盾的时候,学习心理疲劳与考试压力太大的时候……却少有人助或无人可助!

在家访中,我发现:同农村其他儿童相比,留守儿童中不少学习成绩较差,对前途缺乏期望,思想道德、行为观念等存在一些过激的想法,比较容易产生不良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左右言行,情绪影响人生,人的不良言行最终源于不良心理。种种心理障碍的影响,致使他们上课思想常常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大胆举手发言,不能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对学习、未来缺乏自信心。因此,我愿走进留守学生的心灵深处,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培养健全的人格、保持良好的心理环境,让他们感知这个世界的温暖,积极地拥抱这个美好的世界。

张某算是留守学生中的“另类”:他成绩很是优秀。但在家访中,他妈妈忧心忡忡地说:“这孩子真叫人担心!”真的是这样吗?在随后的调查交流中,我发现他果然存在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经历近一学期的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后,其行为表现大为改观。

一、基本情况:

张某,男,14岁,成绩优秀,沉默寡言,但与同学有“被”交流式的沟通,且基本通畅。处事果断,遇事有主意;意志坚韧,遇挫亦执著。当进入七年级即被当选为班干时,以冷峻的方式表明“不想当班干”。

二、案例分析:

与农村绝大多数父母还在为生存而奔波的家庭不同,张某因父亲多年打拼已成为建筑包工头,生活于小康之家;与诸多的乡野男孩子的出口成“脏”、动感十足不同,张某安静而言行得体,颇具几分本不该属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儒雅”。在很多老师(家长)看来,这该是一个多优秀的学生(儿子)呀!养这样的孩子的父母真是福气!但当你听到她的妈妈在抱怨“这孩子真叫人担心”,你是否会认为家长在杞人忧天?

当我走近他,我发现他不快乐,这个大家心目中的理想孩子有着沉重的心理负担!而在多次与其家人的接触分析中,我发现给予他负担的不是别人,恰恰就是我们这些自诩最关心他的父母与老师!

在张某还只一岁的时候,他的父母与当时农村许多“候鸟”夫妻一样,为生计外出打工劳碌,将张某托管给业已70岁的奶奶(其爷爷早逝)。奶奶虽事理通达,且身体还算康健,但终究年事已高,精力难济,每每目送迎候,不免对孙子强化“莫跟别个惹祸,你的爸爸妈妈又不在家,没人帮你(出头)”、“放学、课间,莫跟人家疯疯闹闹,伤筋动骨怎么办?”张某很懂事,从没给奶奶惹过事儿,成绩也还不错,屡屡受老师、邻里好评。但他人的评价却无法弥补孩子的自我评价的失衡,很快,在不知不觉之中,他发现身边与他分享快乐的人越来越少,直至没有一个!同学们操场上快乐地跳皮筋,没有人邀请他;透过窗玻璃,男孩子们正欢呼雀跃地做着游戏,喧嚣声淹没了他期待的眼神……他太缺少被认同的满足感,他很孤独;虽被家长老师赞赏着,他却不自信甚至有点内疚。

但我可以通过活动、榜样、举例等多种手段,帮助他正确地分析自我,对成功与失败做出正确的归因,合理地把这些原因归于内部或者外部的、稳定或不稳定的、可控的或不可控的因素等,纠正自我知觉的归因偏向,防止不健康心理形成。还可以通过“同伴评价”,学会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一方面看到他人的一些特点,然后将这些特点迁移到自己身上,从而认识了自身与他人的一些共同的东西;另一方面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认识自己、并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

(2)改变不合理的信念和认知模式。

显然张某存在过强的行为动机,并由此产生较严重的情绪障碍,其根源在于他存在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和认知模式,在以后的辅导中,心理老师着重要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不合理信念,在与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的过程中,改变他的认知模式,让他那过强的行为动机回归理性。心理老师在辅导过程中,须有针对性,先纠正学生不合理情绪,这种不合理情绪主要有三种特征:

①凡事绝对化——这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它通常与“必须”“应该”这类字眼连在一起。当事物发生与其对事物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们就会接受不了,感到难以适应并陷入情绪困惑。张某正是觉得妈妈在自己最需要爱抚时留给自己孤独,在心灵深处留下难以愈合的沟壑,所以用彻底的否定、拒绝与不置可否表达出来。

②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过分概括化表现在他面对自己从内心难以悦纳的人——妈妈时,会将妈妈鄙夷得一无是处,当然他自身也会伴随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引发焦虑与抑郁情绪的产生。

③糟糕至极――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了,将是灾难性的,这种认知会导致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的恶性循环中难以自拔。因此我尝试着告诉他:“错过了太阳还有繁星;妈妈的唠叨里隐含着父母的良苦用心”。

(3)构建家校畅通沟通渠道。

记得赞可夫说过:“个性的发展,在孤独和隔绝中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儿童集体的内容丰富而形成多样的生活中才有可能。”因此,先要求父母平时多接触他,关心他,多与他交谈,尤其要善于倾听他的表达,让他逐步消除对父母的陌生感。另外要他感到他在集体中很重要,有个性的他不是坏事;集体生活是他成长的摇篮,同伴群体对他成长与发展很有帮助。引导他多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班级放歌、文化探访、篝火晚会……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外向的孩子带动他开朗起来。家庭与学校保持电话联系,教师有家访,家长有造访,家校沟通频繁、及时、高效。

(四)辅导效果与反思:

1、辅导效果:

经过一年多的辅导,我发现张某比以前开朗多了,特别是担任学习委员一职后,通过与同龄伙伴交住,他进步非常明显:在回应同学们的求教中,他的交往能力、自我理解、评价能力和集体观念,有了明显提高;在各种活动中他学会和同伴相处、合作,而且他的一些不良的认知也得到同伴群体的纠正,这使得他的个性得到完善,自我意识得到正确的对待。其次是家长和老师的积极配合,充分尊重理解他的思想与行为,积极疏导改善他的思维与认知模式,让他也学会理解与尊重父母的处境,换位思考,悦纳自我与他人。本学期他再次以全票当选学习委员一职;且在期末调研考试中获得年级第一的大好成绩;妈妈夸他在家的沟通愉悦了。 

2、辅导反思

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放任不管或处置不当,很有可能成为严重社会问题。轻者毁掉孩子的前程,重则遗留社会动荡的诱因,教师理应运用爱与智慧、耐心与实践与学生同行,携手让他们拥抱世界。对待当下学生自我意识混乱、自我同一性偏差的学生,尤其是留守学生,更应注重潜移默化,以真诚的心去打开留守学生紧闭的心门。在辅导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地调动各方面教育力量的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实施有效的教育和帮助。此外,外在的教育力量只有内化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在教育过程中要相信学生完全有能力教育好自己。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理解他人,尊重他人,让每一个学生有认识自己的探索精神,有勇气按照自己的本来面目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有能力为这个世界增加温度的人。

郑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农村留守儿童亲情教育缺失问题的调查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共10篇)
磨形学校《农村留守学生厌学成因及对策分析》开展家访活动
寒假微信家访工作总结
浅谈农村初中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及对策(转载)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