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民俗志到秘史,文化标本包装成啥样读者才买账?

[编者按]


《湘西秘史》是一部极具文化含量和社会价值的上乘之作,是作家出版社的重点书目。社长葛笑政要求项目团队,要充分借鉴作家出版社创立之初利用组织优势和集体智慧反复打磨精品的成功出版经验,组织名家通读并提出修改意见,邀请作者驻社修改。可以说,在当下的出版环境中,一个作家集毕生心血,用14年的时间创作一部作品,出版社能主动放慢节奏,在出版前投入大笔的精力和人力打磨精品,这在出版界甚至文学界都并不多见,应该还是首例。作为出版方,我们能切身体会到近几年来读者阅读趣味和欣赏水平的提高,我们相信一部富有文化底蕴的厚重文学作品能得到读者的响应。尽管如此,作家出版社对销售业绩并没有过高的期待,对目前的销售数字也并不感到意外。毕竟,目前的综合环境中,作品的品质和市场表现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个正比例关系,还受更多其他意想不到的因素影响。可以这么说,阅读这样一部精品还是属于少数人的幸运。


(金石开)





如果说一本书,作家写的用心,出版方精心打磨,专家一致看好,那么是不是就能得到一张通向畅销书的通行证呢?事实上,读者的口味并没那么好把握。最近,作家出版社推出了长篇小说《湘西秘史》,作者李怀荪是从事湘西文化研究40多年、发表过上百篇论著的学者,小说前前后后也写了14年之久;出版社作为重点书,启用金牌编辑团队打磨5年;专家学者看了之后都说不错。可市场反馈虽说不差,却难让三方满意。


这部有着民俗志风格的小说,保留了很多珍贵的湘西文化、习俗、传说,无论是作者、出版方还是民俗专家都希望能借此将变化着的“边城”文化展现给读者,留存于世。但读者对这本书的阅读期待只在“秘史”二字。对于这样的现象,三方都有着自己的无奈与不解。


作者:不希望多年的辛劳变成孤芳自赏


李怀荪这个名字在文坛并不算响亮。在这个名家作品都难火的时代,一个学者出的这样一部88万字的小说,不火也并不反常。记者也是在看了小说后对他才有了一些了解。早年间,作者也从事过文学创作,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那都是些“小打小闹”。自上世纪70年代末,便投入湘西历史文化研究。小说出版之时,他已经74岁了,却称得上是处女作。


“认知湘西,表达湘西”是李怀荪写论文写小说的一致目标。“20年来,虽然已有100多万字的著述行世,但我所掌握的资料,有许多还没有来得及派上用场。我的那些研究湘西历史文化的著述,虽然也在学术界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但除了发表在报纸上的随笔短文以外,受众是非常有限的。一些发表在海外的,内陆很难见到。我不希望多年的辛劳,变成了孤芳自赏。”李怀荪说正因如此,他产生了写小说的想法。“只有写一部生动形象地反映湘西历史文化的大书,我多年的研究成果、生活积累才能很大限度地派上用场。我甚至认定,几十年对湘西的了解与研究,再加上早年从事戏剧、文学创作的经验,我完全具备了写这样一部小说的条件。”


在这本书中,作者的确做到了将学术研究课题转化成了小说中的相关内容或是相应的章节。比如他写过《辰河戏志》《五溪鼓乐声——辰河戏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流行》等关于湘西辰河戏的论著,在《湘西秘史》中,涉及辰河戏的地方就非常多,此外还写了会馆戏、堂会戏、木偶戏、围鼓戏、教堂子等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流行,都与他之前相关论述相对应。

“这本书是我用一辈子的心血来写的。”李怀荪说。对于市场反馈,作者也很释然:“小说写得怎么样任读者评说。对于我来说,这一项心愿完成了。以后还是多做学术研究。”


民俗专家:读者喜欢看的湘西故事是固守传统的


同样生长在湘西的张青仁,是民俗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讲师。他看过这本书后和记者说,小说从民俗角度来说,无论是立意还是写作姿态、准确性都没问题。“不过,读者更喜欢少数民族仍然保留在过去原汁原味的社会,即便是一种落后的发展关系。”


张青仁认为,写湘西的风土人情,最受人推崇的便是沈从文。“他的立场更多是表现一个苗族人或本土的知识分子在离开故土以后对家乡美好的想象。这个想象从现代发展的历程来讲,是一个被卷入现代化历程中少数民族的游子对于家乡的美化和固化,其实本质意义上来讲,这是一个落后的发展观念。”


有意思的是,《湘西秘史》与《边城》在内容时间上是有重叠的。沈从文的湘西,只写了土著,并未写外来客商。但实际上,清代末期以后,湘西社会由两大部分组成的:汉族外来客商和本地土著。外来人带来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本地的土著进行结合,由于社会的转型,人们传统文化的理念发生了变化。他也指出这本书在对家乡秘史的制作上,核心观念是体现民族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交融,或者说是怎样在一个历史长线中实现不同民族不同族群之间共同发展的过程。“因为现在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强调原生态或者本真性的说法,其实是在现代化历程中希望满足人们对过去乡土社会的想象。”


当被问到一些地域民族独特的文化,比如书中写到放蛊、桐油生产、花灯、高腔会不会成为读者的阅读障碍时,张青仁回答道:“按常理来说,这些会让读者有陌生感,而这种陌生感并不会阻碍阅读,读者反而会被地域文化的冲击性所吸引。”


出版社:5年打磨 金牌编辑 精品定位≠畅销


本书的责编郑建华曾编辑过湖南青年作家蒲钰的《我还活着——一个湘西土匪的自述》,作者作品随后被改编成了电视剧。还曾编辑过销售逾600万册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2009年,无意间接触到这部作品,他便被呈现出的厚重打动了。“抛去文化底蕴不说,小说中保留了很多像化石一样珍贵的湘西文化、习俗、传说,这些今后很少能看到了。如果这次不能出版,真的很难再现了。”


但郑建华也有顾虑:这部120多万字体量的小说在图书销售日益下滑的今天,会很难出版。同时,李怀荪作为一个文化学者在文坛上没有名气,销售上不能拉动。“如果出版的话,印出来是厚厚的三卷本,定价的话也要上百元,有谁会去花近百元买一部没有名气的作者的三卷本大部头呢?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出版社不能不考虑,再说现在纯文学作品的发行也是江河日下,这大部头的出版要耗资不少的,如果都卖不出去谁去负责呢?”


原本小说的名字叫《浦阳镇》。“感觉这个书名很难吸引读者,太平淡了。在文学已被边缘化的今天,如果再起这样的书名肯定没人关注。‘湘西秘史’这几个字应该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郑建华决定用“湘西”和“秘史”两个元素把书拉到读者身边。


几经周折,《湘西秘史》第一部2011年终于出版了。出版后,反响很不错。但郑建华也认识到,作品还有可以提高的空间。于是找名家通读并提出修改意见,作者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120多万字压缩到了88万字。语言更形象了,书稿质量比原来有了明显提高。2014年10月,全本终于出版了。


但他也坦言,书是出版了,可今后的推广,还有不少路要走,“如今,推广的方式方法都在变,以前的办法不一定奏效了。具体的方法还得再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长篇小说《湘西秘史》的湘西书写
站在沈从文的肩膀上写湘西
湘西民俗——赶尸背后的文化渊源
行走|被遗忘的声音
悠悠古韵话浦市 岁月静好踏湘西——千年湘西第一镇
论沈从文《边城》的民俗特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