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2016(骑行篇)
岁月逝矣,时不我待,不知不觉的,2016年就过去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从古至今,多少哲人墨客感叹人生短暂,韶华易逝,期许未成,空留遗憾。然而时光不为所动,总是不徐不疾的静静流淌,从亘古到未来。
回首过去的一年,于我个人而言,也只是平常一年,虽无大惊喜,却也无大烦恼,也算是波澜不惊,岁月静好吧。年中致仕还家,解脱了束缚,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了,骑自行车的时间自然也更多了些。骑行带来的好处,不仅仅是身体的锻炼和意志的磨练,骑行中的发现与乐趣还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也算是给平淡的日子里增添了几许亮色。按时下流行的话语来说,这应该算是一件充满了“正能量”的活动吧。
就骑行一事而言,虽然许多年初的计划并未实现,但日常也时时而为。这里,撷取了一年来骑行的一些片断,算是对自己2016年骑行一个纪念。

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
新年之初,1月2日,我们的骑行就开始了,几位热心而风趣的骑友说,新年第一骑如新车上路,得有点动静才好,求个一年骑行平安的心理安慰。于是,买了鞭炮,骑到黑河川半山处燃放。
瞧这架势,是不是有点讲究、有点意思?

阳历一月,正是农历三九时节,一派冰天雪地的景色。我们来到了巴家咀水库上游河川,想看看水库冰面上是否可以行走了。

民间谚语说:“冰冻一拃,载得车马”,我们在库区的边缘砸开冰面量了一下,冰层已经超过一拃了,为了证明冰面的结实程度,我们在冰面上用力蹦跳,冰面丝毫没有反应,看来行走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为了安全起见,在通过冰面时大家拉开距离,小心翼翼的推车行走,避免重量集中在一起。虽然事前做了验证,但心里还是感到紧张,冰面上有裂开的纹路,当我们行走其上时,不时传来轻微的响声。最后大家都安全的走到对岸,什么意外也没发生。

在库区边的芦苇丛中,我捡到了一只不知什么原因死去的雉鸡,彩色的羽毛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一般的光泽,让人爱不释手。

这张照片被一位老朋友看到了,他说“新年获雉,吉也”。

阳历三月初,南方可能已经是莺飞草长,杂花生树的景象,地处西北的陇东,却仍然是一派天地玄黄的样子。但春天的气息已经弥漫在山野的空气中,做为热爱自然的骑行者,当然要在这早春二月的天气里去和山水做一番亲密的接触。

你看的出来,山川里枯草茂密、山色灰黄,还是一副冬季的景色,可春天实实在在已经到了。风,不再那么凛冽;空气,也不再那么寒冷。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气温不寒不暧,正宜骑行。

在巴家咀以南的川道里,有丰富的沙矿资源,历年来的采沙留下的许多矿洞,象一个个张开的大嘴,黑洞洞地密布在两岸的山下,汽车可以直接开进洞拉沙。这个矿洞巨大而深邃,为了防止坍塌,洞中间留下一道岩石作为支撑,从外面看去,恰似一个巨大的“咽喉”,而黄沙就从这个“咽喉”中源源不断地“吐”出来。
我和骑友悠然徘味在“咽喉”外面合张影。

矿洞里是深邃而幽暗的,洞外却是春光明媚,这强烈的反差,正好适宜拍一张剪影。

三月中旬的一天,我们的骑行小分队出发了。来、来、来,大家在北石窟博物馆前合个影吧。

在北石窟左近,我们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土拱门。回来后,我写了篇小记,摘取一段在这里:
近观拱门,巨大壮观,沧桑古拙,若天地洪荒,莫知其久远矣。世所见之天然拱门,多为石质,以其坚固耐久,难为风雨雷震所毁。如此拱门者,纯然土质,而能不毁于风侵雨蚀、地震雷电,历久弥坚,霍然独立,斯亦奇矣!
还是小记中的文字:
观彼拱门,余有思焉。是门也,历千年风雨雷电而不毁,遗世独立,必有其独特之理,斯亦天地之无穷造化矣!游人至此,或讶于自然之奇观,或叹于拱门之宏伟,莫不有感。山野之中而有是景,焉知非山野之人之福耶?

从北石窟向南十余里处,有一个小水电站,一座拱形水泥坝拦住了主河道,让河水从引水渠进入电站机房来发电。从机房外墙上水泥砌的标语——“抓革命,促生产”来判断,电站应该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造的。那个年代,凡是和生产有关的单位,墙上大都有这一条“最高指示”。同时期建造的这种小水电大都已经废弃了,这座小水电站仍在运行着。因为有水,原本荒芜的山沟里就有了些不一样的景致,所以,这里也成了骑友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又因为电站建在河流转弯的地方,骑友们就给它起了个挺文学的名字:“小河湾”。

这个季节正是枯水期,拦河坝的坝脊裸露出来,行人可以从坝脊上走到对岸。我和一蓑烟雨、蓝天碧海一起推车从坝脊上通过。

在山川野外骑行,涉水过河是经常会遇到的,如果是在夏秋时节,就是湿了鞋袜也无所谓,但这个时候,气温还不高,湿了鞋是件很麻烦的事儿。所以,用两个塑料袋套在鞋上过河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到了四月初,陇东地区进入了阳春三月(农历),春天才算真正来了。骑行中,看见一处废弃的窑洞前,一株桃树开花了。嫣红的桃花在土黄色的窑洞前愈发显得娇艳,想起了那首唐诗:“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仍旧笑春风。

两棵榆树结满了“榆钱”。真心佩服古人的想象力,那一串串层层相叠的榆荚真象是一贯贯串起的铜钱。记得儿时,每到春季,一帮孩子们到处去寻找榆树,大把大把捋下榆钱来塞进口中,同时不忘装满带来口袋,带回家去交给母亲作为家中补充的食物。那种淡淡的甜香味至今不忘,每次遇到榆钱,也还摘几串嚼嚼,但儿时的那种感觉却永远找不回来了。
也罢,那个年代,那种生活,永远不要再来才好。

四月的董志塬,除了桃红柳绿,油菜花也渐次开了。蓝天白云下,黄灿灿的油菜花儿把黄土地妆点的妩媚动人,如果远处再有几幢红瓦白墙的农舍,不啻是一副可描可画的田园春光图。你嗅一下田野中的空气,一股淡淡的甜香直沁心脾。

从西峰前往镇原王寨的途中。在黑河与浦河的交汇处,我们被拦住了去路,河虽然不宽,但淤泥很深,没有工具是绝对过不了河的。所幸,这儿有一位老人用一条破旧不堪的木船摆渡过往的行人,我们带着车子从船上过了河。老人姓冯,已经七十多岁了,他从别人手中接下这条木船和摆渡这个营生,每天守候在这里,为过往的行人服务,收取一点微薄的费用。
冯老汉说,从这儿过河的人并不很多,生意也并不好,有时候渡了人过河却收不到钱,他也不敢和人家理论,只好算做了善事。他年纪大了,也做不了别的事儿,这好歹也算个事儿,只是木船越来越破了,他想着明年买一条那种塑钢的船来替换。
希望明年再来这里时,会看到冯老汉和他的新船。
四月中旬,宁县举办了首届“九龙川桃花节”,声势造的挺大,开幕那天,四面八方四乡八镇前来观赏的游人蜂拥而至,从县城到九龙川好几公里的路上,人流如织。我们一群骑友也去凑个热闹。
远处红旗招展处,是节会现场,其实就是各种小吃摊点和儿童游乐设施。
去看桃花节的途中,路遇一群徒步去桃花节的行者,他们要走二十多公里路。相比之下,我们就显得轻松了许多。
大家都是户外爱好者,既然相遇了,当然要一起合个影。
这就是桃花节当天,九龙川里的景色。
九龙川,向以出产“黄干桃”闻名遐迩,桃树自然比较多。但这只是沿川农民自种自销的家庭经济作物,并无统一规划,所以桃树也是时疏时密,成片的桃林并不多见。附近闲人无事来此消闲游玩也无不可,但如果以旅游景点来衡量,则无论观赏性还是服务设施,都远未达到起码的标准。
无怪乎许多来看桃花节的游人大呼上当,这大概也是举办方始料未及的。
正象那句成语——杀鸡取卵。地方政府发展旅游观光事业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是否有点着急了呢?咱们先把鸡养大了不好吗?

桃花节的景色并没有想象中的好看,但前来看桃花的游客却自成了一道风景。徒步而来的户外团队扎下帐蓬,准备露营,晚上还计划举办篝火晚会呢。

转眼又到了暮春时节,看过了桃花、杏花、梨花、油菜花,再来看看开在山野里的丁香花。
在陈户乡东面的沟边一面山坡上,一大片野生丁香花开的正好。几年的骑行经历中,很少见到这样成片生长的丁香花,即便在子午岭的山中。不知这儿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大片丁香花?

丁香,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关于愁思的一个固定意象,成为忧愁苦闷的代名词。唐代诗人李商隐《代赠》一诗中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最著名的,莫过于南唐中主李璟《浣溪纱》一词中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了。在今人看来,把丁香和愁思联系在一起,真不知是何道理?也许,丁香花开时,那繁密重叠的结梗,就象那结不开愁绪一样,让多愁善感的诗人们联想到了心头那无尽的愁思吧?

我和小伙伴们在开满丁香花的山坡上照张像。
现在的年轻人已完全不知道丁香花在古人眼中的象征了,年轻的脸上洋溢着愉快而轻松的笑意,我虽然知道这个梗,却也一时不知忧愁个甚?自然也无须矫情的故作忧郁了。
这是干嘛呢?告诉你:挖宝呢!
四月下旬的一个周末,我和蓝天碧海、老熊一起来到八里庙附近的一条沟里收集养花用的腐殖土。此前我们发现这里树木密集,树下是厚厚松软的落叶,断定下面一定有腐殖土。于是,今天专门来收集。拨开厚厚的落叶与枯草,下面黑软而轻松的,便是腐殖土了。

经过约莫一小时的劳动,我们每人收集了一袋腐殖土。把土扛到停放车子的半山上,也是一件颇费力气的活儿呢。

满载着劳动的成果,怀揣着喜悦的心情,回家喽!

到了五月中旬,山也青了,草也长了,但你看得见,去年的枯草仍然顽强的挺立着。这是一个新与旧、生与死交替的时节。

跋山涉水是野外骑行的应有之义。这不,又一条小河拦住了去路,所幸不知什么人在河上搭了两根树干,可以轻松过河了。

瞧这画面,是不是有点“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意味呢?五月中旬摄于后官寨李庄水坝。

“蚱蜢轻舟,载不动、许多愁”,但载得住一个胆量和平衡能力足够的行者。

奋力爬坡中。骑友们有两句话,形容骑车下山和上山:“下坡似放箭,上坡翻白眼”。骑车爬坡,最能反映一个骑者的耐力和毅力。记得2012年环青海湖翻越日月山时,那一道道几乎望不到尽头的长坡简直令人崩溃。董志塬的沟壑多半不很大,上山的路一般都在四五公里左右,除了那种荒野的山路,如果是油路,大都可以一气蹬到塬上。

彭原宝塔寺近旁,今年新修了一条木栈道,约莫有二三百米长,穿过农田,直通到一处古城墙遗迹。据史志记载,这里是唐代彭原城的遗址,如今只剩下一段夯土城墙的残迹了。过去,从来未见有什么保护,一任它在风雨中不断的侵蚀。但现在,也只是立了这块石碑,修了这条栈道,残存的城墙仍然任游人随意攀登。

栈道修成后,很多人都来这里秀姿势,拍照片。我也来秀一张骑行吧。

透过自行车轮辐看过去,金黄色的麦田与棕褐色的栈道非常协调好看。

6月18日,合水县举办了“2016秦直古道中国(庆阳.合水)乡村马拉松赛”,这在庆阳还是首次。开赛那天,庆阳市各县区好多人都去看热闹,合水县更是倾城出动,小小的县城人满为患。参赛的选手来自全国各地,还有几名黑人选手,不知是哪个国家的。
这是选手们在等待开跑的号令。

我和蓝天碧海、一蓑烟雨也去参加了,但我们只是参加大众项目——五公里健康跑。说实在的,别说跑全程了,就是五公里,跑下来也是很累人的。还好,我们仨都在规定时间内跑了下来,还拿到了证书和奖章。

6月22日,西峰城区举办大型绿色环保宣传活动,各个户外运动团体都参加了活动,我们自然也不例外。每一个户外运动爱好者,本质上都是绿色环保主义者,这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和我合影的二位,左边是马拉松运动爱好者小杨,右边是美丽达单车经销商小王,两位在当地的户外运动圈里可都是大名鼎鼎哟!

活动内容之一是骑单车绕城一周,准备发车了,来张合影,为绿色环保事业加油吧。

位于西峰后官寨乡的薰衣草观赏园。
近年来,城市郊区许多农村纷纷开始打旅游牌,以观光农业、休闲度假吸引城里人来农村消费。其原因首先是粮食种植利润很薄甚至完全没有利润,农民种田积极性大大降低,有些地方甚至出现农田抛荒现象;其次,随着城市环境的日趋恶化和旅游热的兴起,城里人闲暇假期时,纷纷逃离城市,开车去周边的农村休闲度假。一些手里有闲余资金的人从中看到了商机,就从农民手中租赁了土地,开办各类旅游观光、蔬菜水果采摘等项目,招徕游人前来消费。这当然也是件好事,一是农村的闲置土地得到了利用,二是城里人闲暇时也有个去处,三是商人也借此可以得利。

薰衣草就是这几年大热的一个农业观光项目,仅在西峰周边,三二年里,就出现了好几家薰衣草园。但规模都不大,设备也还嫌简陋。这大概和投资者对农村土地租赁有所顾虑,不敢大规模投资有关吧?

今年,陇东地区算是个丰年,按老乡的话说,今年的瓜果“成了”。从麦收时节开始,各种瓜果陆续进入成熟期,在我们骑行的路上,到处可见硕果累累的桃、杏、李、梨、西瓜等瓜果,尤以杏子最多。现在农民较以前生活也好多了,不再拿这些瓜果当宝贝,除了园子里种植的商品瓜果,庄前屋后和道路边的桃杏,你随意摘下来吃,不会有人干涉的。
这不,我和蓝天碧海摘了一堆杏子在路边吃。

路过彭原乡一家农户门前,老何正在地里干活,打了声招呼,他邀请我们下来喝水、吃杏子,是个厚道朴实的农民。

7月中旬的一次野路探索途中。
骑山地车,最富有挑战和刺激的,就是走荒野山路了。这种路曾经也是山里人上下山的必经之路,但这些年山沟里的农民多半已搬迁到塬上居住了,小路逐渐荒芜,野草疯长,原来清晰的小路被野草淹埋甚至完全不见,只能探索前进。很多时候,车子完全不能骑行,只能推车甚至扛车前行。但越是这种地方,植被越茂密,景色也越好看,户外运动的乐趣也正在这里。

这一段路,灌木密布,荆棘丛生,推车难以通过,只好扛起车子走路。

老夫聊发少年狂,凌空一跳尽张扬。

四条汉子,我是老大。

7月下旬的黑河川,巴家咀水库淤积形成的河滩宽阔平坦,绿草如茵。
据当地老乡说,巴家咀水库建成后,淤积形成的河滩已比原来的河床高出近百米,(资料说巴家咀水坝高程78米)淤积所及直达上游几十公里处。由此可见,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多么严重,因此也可知,黄河之水为什么那么黄了。

迎着夏日清晨的阳光来一张自拍,阳光恰好聚焦在眼镜镜片上,有点火眼金睛的样子。

现在,到了7月中旬,该来说说环青海湖之行了。
7月18日,我与蓝天碧海、一蓑烟雨三人同行,开始了环青海湖骑行。这是我第二次骑车环青海湖了,上一次是在2012年的7月。12年是从西宁开始骑,终点西海镇,要翻越日月山,路程和强度都大一些。这一次是从西海镇开始,环湖一周,再回到到西海镇,全程360公里。我们用了四天时间,中间去看茶卡盐湖用了半天。
环湖回来后,我写了一篇游记。这里摘取一段文字:
我眼前的青海湖,是由远及近,一道道白色的浪花相迭而来的清浅湖水,是浪花近岸时发出的哗哗声,是由湖心吹来的阵阵凉爽清风。是放眼望去,浩瀚无垠的湖面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呈现出如梦如幻的蔚蓝;极目远眺,湛蓝的天空与蔚蓝色的湖面合而为一,真正是烟波浩淼,水天一色。其间有白云在天空不停的变幻形象,让你去做无尽的遐想。你捧起一捧湖水,湖水从手指间漏下去,那清凉温润的感觉直沁心脾。
还是游记中的文字:
随着天气阳光的变化,青海湖也时时呈现出不同的气象来。有时候,她是万倾碧波,浪花似雪;有时候,她是流金烁银,光影斑驳;还有的时候,她是云海苍茫,烟波浩渺;长空万里,水天一色。这,还只是我于三两天中看到的青海湖,若是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青海湖,怕没有春和景明,波澜不惊;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的万千气象?而游客的览物之情,怕也是因人而异,各有所得吧?
马上就到黑马河了。
黑马河,是环青海湖的一个重要驿站,凡来环湖的骑行者,大多在这里住宿,以便第二早上看日出。黑马河看日出,也是环青海湖的看点之一,关于黑马河,我在游记里是这样说的:
黑马河,是青海省共和县下辖的一个乡,以一条流入青海湖的河流而命名。以前怎样不知道,但现在因为是游青海湖必经的一个站点,因此,随着旅游热的兴起,黑马河乡也跟着红火起来。街道建设颇有点城市的样子,沿街两边,各式饭馆、旅店、商铺鳞次栉比,外来游客熙熙攘攘,很是热闹。到了晚上,各色霓虹竞相闪烁,在此住宿的游客纷纷上街游玩,很有点灯红酒绿、歌舞盛世的样子。
我身后,是一大片已经过了盛花期的油菜花,远处那一带蓝色就是青海湖。游记中写道:
在青青的草地之外,盛开的油菜花如一抹黄色的油彩,浩瀚的青海湖成一条蓝色的带子横亘在天地之间。隐约间,湖那边的高山露出一条黛青色的轮廓,在蔚蓝与黛青之上,有白云亦如一带浮动。你的眼前,就是这样几条青、黄、蓝、黛、白的彩带,恰似一条五彩的经幡在远方飘舞。
在湖边一个经幡旁,拴着一匹漂亮的枣红色骏马,阳光下,它的皮毛闪着丝绸一般的光泽。这是牧民们专门提供给游客骑马游乐的。我谢绝了主人骑马的邀请,只和马照了张像。
我以为,象这样的骏马,应该自由的在草原上奔驰,而不应该成为游客嬉戏的道具。天地间的所有生灵,自由是最可宝贵的,哪怕这自由的获得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骑过一个山哑口时,上面悬挂着彩色的经幡。还是游记中的文字:
那些在山垭口上悬挂如天棚的经幡,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风马旗”。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看到风马旗在风中猎猎时,不由想到前些年看过的一部好莱坞大片《风语者》,影片讲述的是美军在二战中用一种非常独特的、除了本民族无人知晓的方言做为电报密码来发送情报。虽然是一部战争片,总觉得这名字很美,很诗意。而当你看到“风马旗”时,真的可以想象:那印满了经文的每一片旗帜,如同一匹匹在风中奔驰的骏马,把佛的赐福降临人间,把佛的声音带向四面八方。

快到岗察县了。蓝天白云下,一望无际的油菜花把这片土地装扮成童话世界一般,远处红白相间的建筑,是岗察县新建的佛堂,它们看上去和这片天地是那样的协调相融。

环湖骑行的最后一日,雨中向西海镇前进。
“从岗察县出来,一路在雨中骑行,雨时大时小,总无停息,虽然穿着雨衣,但身体发出的热量排不出去,也凝成了水,再加上汗水,里边的衣服也都湿透了,只是凭借雨衣的阻挡,外边的寒气不至侵入身体而已。由于路面湿滑和迎面而来的风雨,视线也因雨雾而受限,骑行的速度自然比天晴时慢了许多。然而只要体力还可以支撑,你宁愿骑行而不想停下来休息,那种浑身湿冷在雨中瑟瑟发抖的感觉,实在不如拚力骑车。
雨中的草原,寂静沉郁,天空一派灰蒙,远处,山头被乌云遮盖了,只剩下山腰一段,一片苍黛色。”
——《青海湖骑游记》

向绿色中去,从绿色中来。7月中旬,在山中骑行。

8月,在崔沟水坝。
董志塬周边的沟壑里,有许多这样的水坝,原本山中流淌的涓涓细流,被土坝拦住,渐渐就成了一泓碧水。有了水,周围的土山就从灰头土脸变成了秀色青葱,又因远离城市,少有闲人,眼中但见青山绿水相映,耳边只闻鸟叫蝉鸣相和,那次第,怎一个静字了得!
在堤坝上搭个草棚,遮挡住灼灼烈日,湖面有清风吹过,耳畔有蝉鸣轻吟,天长日闲,何妨坦胸酣睡。
长兄看到这几幅照片,评论说:“山色如画图,水岸有逸人”。此言深得我意。
转眼间,满山青绿变成了金黄,秋天到了。
说到秋天,免不了说红叶,而一说红叶,人们又总想到枫叶。其实,秋天里的红叶又岂止是枫叶!
瞧,前面这一片红红的树林,就是陇东地区最常见的树木——杏树的红叶。这一面山坡上,满是杏树,春天,我们来这里看杏花怒放;夏天,我们来这里品尝黄杏,秋天,我们来这里看一山红叶;到了冬天,我们还将来这里看白雪满山。正象宋代诗人杨万里《秋山二首》中写的那样:
  休道秋山索莫人,四时各自一番新。
  西风尽有东风手,柿叶枫林别样春。
只是在这里,须得把枫林改为杏林了。

看,这一株杏树的红叶一点也不比枫叶逊色。

除了满山的杏树红叶,还有这些黄的那么纯粹的杨树和一群喜欢秋山的骑行者。

晚秋时节,南小河沟一面山坡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斑斓的色彩。

南小河沟中”陇东第一坝“碑。
南小河沟是黄河水利委员会庆阳水土保持试验站最早的试验基地,碑上所题第一坝,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建造的第一座土质拦泥坝。经过几十年的水土保持治理,南小河沟如今已是满山青翠,植被茂密,进入沟中,你仿佛到了山青水秀的江南。夏秋时节,西峰城里的居民往往携家带口来这里游玩消暑。

在铺满落叶的林间小道上骑行,听落叶在车轮下发出沙沙的响声,那感觉,只有一个字可以形容:爽!

深秋时节再到黑河川看看,河滩里的荒草快要齐人高了。站在野草中,看一川辽阔,天地无极,真的会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感觉。

找个没有草木而且避风的地方,弄些枯枝干草来,挖个坑灶,埋些土豆红薯,一场原生态的烧烤就开始了。

土豆熟了,剥开那层烤焦了的外皮,一股喷香直冲口鼻,好了,可以大快朵颐了。

“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据说是共产主义的标准。我们没有牛肉,但还有烤玉米,这大概可以算是社会主义小康阶段了吧?

在黄土高原沟壑中,经常可以见到这类地质地貌,当地人称这种土柱为“土箭”。土箭的形态大小各不相同,有的甚至很别致,也算是一种自然奇观吧。

从另一面看,它是这个样子。这长相,是不是有点坏呢?当然了,也许是我的眼光有点坏,有的骑友就说它象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反正我是没看出来,你看出来了吗?

坐车走青兰高速,经过西峰段时,你可以看见路旁树立的旅游标志牌“南佐遗址”。这个南佐遗址是个什么所在,不要说外地人,就连本地人能说清楚的也不多。10月下旬,我和骑友专门去寻找这个遗址,才大致弄清了原委。原来,所谓“南佐遗址”,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甘肃文物管理局考古所在这里进行了考古发掘,经鉴定,这里是仰韶文化遗址。后经报国务院批准,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上图石碑所记。但考古发掘后,考虑到遗址的保护,又将发掘现场进行了回填,仍由农民耕种,并未进一步开发。所以,所谓“南佐遗址”,就是这样一块石碑而已。如果你受公路上的旅游标牌诱惑来此参观考查,多半是要失望了。

据南佐遗址保护碑不远,有一处废弃的农家窑洞庄院,近两年被一位商人承包租赁,打出南佐遗址的招牌投资开发旅游业,据说这个庄院也包括在南佐遗址的范围内。政府方面似乎未置可否,但投资者也并未对来访的游客收费,不知是个什么意思?

这是废弃庄院窑洞旁黄土崖上的一处断面,据说这就是仰韶文化遗存的灰坑。我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无从判断是否,只能姑妄听之了。

一年即将结束,山川里到处是一派西风蓑草,天地苍茫的景象。在北石窟附近,有一条据说是古丝绸之路的遗迹。12月初,我们来此一探究竟。图片中就是古道的发端,看得出来,这是一条从川道上山的路。

这条古道开凿在石质山坡上,如果按照古代的标准来看,应该是一条可以行走车马的大道。古道中央,有一条深深的辙印,据说是车轮碾压而形成的。由此可以想见,当年这条古道上,应该是行旅不断、交通繁忙了。

我们循着遗迹探寻,古道沿山坡盘旋而上,时断时续,到一处转弯处戛然而止。可能是当地文物部门在山崖旁放了一块纸板,上面写着“宋代断路处”,下面有些文字说明。

12月中,我和骑友们前往西峰镇原交界的一条沟里去看峡谷。这就是峡谷的样子。

在峡谷上方的山梁上,大家来了张自拍。

这又是另一条峡谷。从对面的山坡上看,峡谷旁的一条石缝隙仅可容人,骑友蓝天碧海先行进去探查。

从貌似十分狭窄的缝隙中进去后,我们惊喜的发现,原来里边别有洞天!一条狭长的石隙形状奇特,迂回曲折,顶部是一条窄窄的缝隙,阳光从上面漏下来。

石缝入口处,岩石被水流切割成螺旋状,让你感到震憾、惊奇。

我从石缝中出来时的情景。你可以想象这条石缝的宽窄了。

从那条狭窄的石缝出来,我们进入此行要探索的峡谷——冯堡大石峡。
这条石峡宽不过三四米,两侧的石崖高达数十米,峡底有水流出。我们想找到源头处,但峡底流水旁是淤积的泥土,这时候,天气尚未十分寒冷,泥土没有冻住,我们走了一段,无法再前进了,只好退了出来。

象这样深而长的石峡,在黄土高原沟壑中并不多见,也是我们几年骑行所见到石峡中最大的。同伴计划着等天气大冷后,估计峡底的泥土也会冻住,那时候再来探寻水流的源头。

马上就到年底了。12月24日,几个骑行俱乐部的年轻人们筹划组织举办了大型年会,做为2016年骑行界朋友们的聚会,一起总结今年,规划来年。
在会场入口处,一面签名旗上签满了骑友的名字,我的名字也在其中。

在年会的文艺演出中,年轻人们非要我出一个节目,没什么别的技艺,只好吹一曲口琴交差。虽然吹的并不算好,但还是获得了满堂喝彩。

到了头等奖抽奖时段了,主持的小骑友把这个殊荣给我,让我来抽。好吧,老夫就来抽一个,获奖的骑友可要记得感谢我哟!

大叔大哥级的骑友们合张影吧,一位年轻骑友在前面给我们鼓劲。

最后,来张全家福吧。
当然,我们的骑友远不止这些,限于场地等因素,很多骑友未能参加此次年会。大家希望明年参加年会的骑友更多、更热闹、更圆满。
当然了,最主要的,是希望明年大家在骑行的路上越来越健康,越来越快乐。

2016年已经过去,2017年已经开始,过了春节,就是农历丁酉年,也就是传统的鸡年了。最后上一副在骑行途中拍摄的田园百鸡图吧,祝自己和大家万事大吉!

篇后的话
回顾2016年的骑行之路,我深有感触。
平时我们说到某件事时,往往会说“有得有失”,但骑行这件事儿,我还真想不出来有什么失的。如果非要说“有失”,那大概就是失掉了不少本来可以吃喝玩乐的时间吧?如果这也算的话。但要说“得”,那可说的就太多了。
锻炼了身体?那是自然的,骑行本来就是一项对身体非常有益的有氧运动方式。
开阔了视野?那是肯定的。在如今这个交通发达,汽车普及的时代,你可以乘坐飞机、火车、开车去到任何想去的地方开眼界、长见识,但你永远也无法到达骑一辆山地自行车所能到达的地方。那里也许不是名山大川,也许不是风景名胜,但那里有你在别处所看不到风光景色和风土人情。
提高了境界?那是必须的!一辆单车,可以让你与自然融为一体,与山水亲密无间,让你真正行走在大地上。在骑行的旅途中,只要你用心去发现,你可以看到更多的美与真相;在与山水的亲密接触中,你可以静静的体味人生真谛。
一个真正喜欢骑行的人,又必定是一个喜欢自然,对山水充满感情的人。世间的感情有许多,无论亲情也好,爱情也罢,其实都搀杂了太多的现实考量,更不用说其它情感了。唯有你对自然对山水的感情不会欺骗你,不会让你失望。只要你付出了努力,自然山水一定会给你以丰厚的回报。正如宋代名相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说的那样:“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这,就是我的态度。

本篇作品部分图片为同行骑友所摄,在此一并鸣谢。

本篇图文均为自创,欢迎转载,鄙视盗用,如欲合作,欢迎勾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骑行四明山 大山深处的村庄乌岩村”日记(21-08-04)
201308环青海湖骑行
2019青海湖黑马河住宿【必将难倒一批游客】
【大美秦岭】远近高低赏华山
骑行在海拔3197m的青海湖上 体验不一样的美丽风景
骑行不止,环湖纪实(环青海湖骑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