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读中州说唱艺术特色

    一、中州说唱音乐的形成历史  

    唐宋时期,各民族音乐文化交流繁荣,为各种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尤其是宋代,瓦肆勾栏的兴起,成为我国民族艺术发展中的空前创举,民间说唱艺术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由艺人孔三传首创的诸宫调,对后世河南说唱音乐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除了瓦肆勾栏外,还有庙会、灯会等文化活动,对后世花鼓、秧歌等走唱曲种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金元时期,杂剧艺术在诸宫调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起来,汴梁(今开封)的“中州调”和大都(今北京)的“冀州调”并称为北杂剧的两个中心。杂剧艺术的高度发展,又对民间说唱艺术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以弦索清唱形式出现的小令、散曲在汴梁广为流行。这一时期河南还出现了琵琶词、词话、货郎儿等说唱形式。明清是河南说唱音乐发展的鼎盛时期,自娱性的民间俗曲蓬勃发展,明代有文字记载的中原俗曲有一百多首,至今仍在流传。清代是河南俗曲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各地民间俗曲不仅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在曲式结构、宫调的运用以及词曲的风格等方面,都有了很大变化和发展。多种艺术形式和声腔音乐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形成了数量丰富、各具特色的说唱曲种。本作品由才子城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
  二、中州说唱音乐的艺术特征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州说唱音乐在不断吸收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充分借鉴民歌小调和戏曲等姊妹艺术,并结合当地方言,在声腔、音乐、表演等诸多方面,形成了丰富多样、颇具中州特色的说唱曲种。
  1 中州说唱音乐创作内容特征
  中州说唱音乐品种繁多,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曲艺品种,大多是由清代至民初流传下来的。新中国成立后,更是推陈出新,增加了许多新的说唱形式,大致有四大类:牌子曲类,如河南曲子、丝弦小曲、淮调、迷糊曲子等;锣鼓曲类,如河南花鼓、十不闲、槐书、经调等;弦子书类,如河南坠子、三弦铰子书、洛阳琴书、宜黄坐唱等;鼓板书类,如河南鼓词、河洛大鼓、豫南大鼓、河南道情等。中州说唱音乐内容取材广泛,多表现人们的社会生活,也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曲目,大多数人物和故事都出在中原,如《岳飞传》、《杨家将》、《包公案》等。人们从这些英雄事迹中受到鼓舞和启示,并成为人们评价是非的镜鉴。中州说唱音乐创作历经文人雅士加工,但仍然以民间俗文学的自然生态进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
  2 中州说唱音乐的语言特征
  说唱艺术主要是以语言为表现手段的,语言增强了说唱艺术的生动性。中州说唱音乐中的韵文曲词及演员唱、念一般都沿用“中原音韵”的韵辙,与北京的曲艺、戏曲通用的十三道大辙、两道小辙基本一致。特别是在一些定场、开场及赋赞一类的韵文唱念中,演员都要以中原音韵为规范,要求字正腔圆、节奏鲜明,如河南曲子、河南坠子等大曲种以河南中部地区通行的河南话为标准,地区性的曲种则用当地方言。河南方言分为五个方言片,以开封方言片为中心,向淮阳、洛阳、安阳、信阳的周边辐射。在语音声调的调值方面,除豫北、豫西、豫南部分地区有差别外,其它大部分地区是相同或相近的。但是与普通话相比较,其调值则有明显不同。由于字音调值的高低升降不同,结合说唱音乐依字行腔所形成的各种腔调,就使中州说唱音乐具有了鲜明的地方风格和特色。唱词亲切自然、朴实风趣,和唱腔自然地揉合在一起,似说似唱,亦说亦唱,生动活泼,韵味十足,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3 中州说唱音乐唱腔特征
  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为说唱音乐在吸收传统方面创造了便利条件。中州说唱音乐在结构上分为曲牌体、板腔体两种形式,这两种音乐结构形式与传统的诸宫调、鼓子词、南曲、北曲、俚曲、岔曲、戏曲音乐等密切交流融合,并与说唱曲种进一步结合,形成了平调、越调、柳子腔、拉魂腔、高腔几个主要声腔。平调由明代弦索官腔演变而来,基本唱腔音调来自俗曲(耍孩儿),多用级进、小三度跳进的旋法,具有平稳流畅的特点,遂称平调。如三弦平调、道情、小鼓弦等说唱曲种均以平调作为基本唱腔;越调,出自南北曲的宫调系统。这一类唱腔旋律多四度、五度大跳,具有起伏跌宕、高亢激越的特色。如豫西一带的三弦铰子书、洛阳琴书,吸收了西北部的音乐风格,音域宽广,旋律起伏跌宕,但由于使用了突出强调法,在行腔中音乐又自然趋于稳定、平和。如同河南的语言音韵一样,平调较多,起到了一种“中和”作用;柳子腔是中原地区弦子书、弦子戏唱腔音乐的泛称,唱腔尾声多带“呀儿哟”的帮腔合唱;高腔以帮腔和唱为特征,如三弦铰字书中的(三腔四送),具有一唱众和、高亢激越的特色;拉魂腔的主要特征是在尾音用假声甩腔,甩腔中还伴有颤音或花腔,富有感人的魅力,故称“拉魂腔”,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优越的地理环境,使中州说唱音乐与外来音乐的交流和融合更为方便。如:从河南东部的商丘、周口,到南部的信阳,有一条漫长的豫、皖、苏、鲁、鄂邻近省区的民间音乐交汇地带,柳子腔、拉魂腔、道情腔、花鼓腔、淮调、汉调、扬调等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都在这里交流融合,蔓延滋生。如来自江淮地区的小曲《凤阳歌》、《扬州歌》等,已成为河南曲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自吴下的柳枝腔已被莺歌柳吸收发展为主要唱腔。当然,这些交流并不是机械的照搬,而是经历代发展创造而融会贯通,如河南曲子中的扬调,就已有了老扬调、哭扬调、喜扬调、平扬调等十多种变体,其中除了老扬调还保留着原始的面貌,其他均已衍化为地道的中州调。还有河南坠子中的乔派坠子唱腔也是和多种艺术交流融合而发展起来的,既有传统坠子的纯朴之美,又有北方鼓曲及南方小曲的华丽、委婉。这些都是中州说唱音乐在河南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多纬交流而形成的丰富多彩的中州调特色,呈现出中原音乐文化维系四方、异彩纷呈的特征。
  4 中州说唱音乐表演风格特征
  粗朴豪放、泼辣火爆是中州说唱音乐表演的主要特征。如河南坠子里的中路坠子,演唱讲究硬工大调,板起板落,拖腔少顿句多,垛子句节节相扣,字字搭板,形成了高亢明朗、节奏鲜明的艺术特色;豫南大鼓的“北口”腔,发音多用鼻音,一字一喷,三字一顿,浑厚刚健;三弦书中的铰子腔,声调铿锵,节奏感强,动作幅度大,加之帮腔的配合,听如金鼓齐鸣,势如万马奔腾。
俚俗家常、幽默风趣是中州说唱音乐表演的另一特征。如信阳的地灯溜子,旦角挺胸摆胯,丑角吊膀缩头,说起乡音土语,妙语连珠,幽默诙谐,乡土味十足。还有许多说唱曲种中扭扭捏捏的大姑娘小媳妇,絮絮叨叨的老婆婆,歇后语一大串,扭子步一摇一晃,口上、面上之功夫,均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中州说唱音乐的整体表演风格质朴浑厚,粗犷豪放,但也有文野之别。如大调曲子的通俗派与清雅派,三弦书中的“文段子”、“武段子”,河南坠子中的小段子和中长篇书目,河洛大鼓中的“文书派”和“武书派”等,它们或粗或细,或静或动,常常形成雅俗辉映、文野并存的格局。在唱类曲种中,庄重典雅、细腻规范的特点尤为突出。如大调曲子,语言古朴高雅,曲调舒展,演唱端庄静谧,追求一种“身端体正存于意,闭目留神潜于曲”的境界;河南坠子中的东路坠子,也以柔美缠绵、善于抒情的特色而盛行豫东。
  5 中州说唱音乐表演形态和表演形式特征
  中州说唱音乐的表演形态可分为说类、说唱类、走唱类。说类曲种以说为主,包括快板书、莲花落、数来宝等。说唱类曲种又分为两种:一种以唱为主,以说为辅,包括迷胡书、槐书、莺歌柳、河南坠子、三弦书、道情等曲种的短篇曲目;另一种说唱相兼,说功和唱功并重,有的以说为主,如河洛大鼓、大饶、善书、河南竹板快书、十不闲等中长篇书目。走唱类曲种的主要形式是走走唱唱或边舞边唱,曲种有地灯溜子、花鼓、打连厢、十不闲等。
  中州说唱音乐在表演形式上可分为坐唱、站唱、走唱(彩唱)。河南牌子曲类的曲种表演形式,多为自娱性的坐唱形式,俗称“冷板曲”。参加者都是有一定演奏、演唱技艺的爱好者,以曲会友,清唱自娱。随着历史的发展,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了彩扮耍唱的秧歌曲子、高跷曲子和地摊演出的小型曲子戏;锣鼓曲类曲种表演形式以花鼓、秧歌等彩扮走唱为主,锣鼓击乐为主要伴奏乐器,多在年节、灯会和庙会演出。一种是集体演唱形式,多为歌唱曲目;另一种是具有戏剧故事情节的小型演唱形式,多叙事性的说唱曲目;弦子书类曲种多为一人伴奏、一人站唱的双档演出形式,部分自奏自唱的单档艺人,采用坐唱形式;鼓板书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演唱形式,一付竹板、铁片即可到处说唱。后来河南鼓词、河洛大鼓、大鼓弦等曲种加上坠琴伴奏,变成双档演出形式,但仍保留着鼓板击节的传统演出形式和演唱风格。
  三、说唱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传统文化和艺术受到冲击,乡村农民涌向城市,城市现代文化进入乡村,使得说唱艺术在当代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因此,保护说唱音乐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迫在眉睫。
  首先,构筑说唱艺术文化保护空间,建立相应的民族文化保护圈。如建立专事民族民间文化的科研机构网络,建立科研队伍,形成说唱艺术发掘保护科研体系;对搜集到的各类说唱艺术资料进行整理、保护、研究、完善硬件建设和设施配备,建立职能部门,明确专业人员,规定其承担辖区内说唱艺术的搜集整理和抢救保护工作职责。
  其次,加大投入、建立队伍,加强培训,形成全民共识,蕴成社会风气。政府应当拨出专款,对有专长的民间老艺人重点保护,鼓励带徒传艺。指定一些艺术院校把说唱音乐编入教材,文艺团体进校园演出,提高广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学校教育的方式保障说唱艺术的传承和提高。因为民间文化不论如何精心保护,最终必须落实到传承上来,传承的根本在于教育。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当传统的传承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遭遇到价值取向的冲击时,学校教育就成了一种最为有效的教育、培养和传承方式。
  再次,以组织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为契机,推动民族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工作,进一步将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工作落到实处。

文章来源:http://www.caizicheng.com/article/Art6049.htm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阳十八怪(征询稿)之 15||鼓儿哼 坠子 三弦书 宛梆
美丽阳泉
郭永章河南坠子《马三香赶车》
谈《格萨尔》说唱音乐艺术
【精彩分享】非遗赏析:京韵大鼓——中国北方鼓曲艺术成就最高的曲种
河南坠子史略(二)形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