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家级非遗、移民后裔的精神家园——大槐树祭祖习俗(四)
国家级非遗、移民后裔的精神家园——大槐树祭祖习俗(四)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槐树祭祖习俗

大槐树迁民遗址创始人景大启

洪洞大槐树迁民遗址

在民国版《洪洞县志》卷七“舆地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大槐树,在城北广济寺左,按《文献通考》:明洪武、永乐间,屡移山西民于北平、山东、河南等处,树下为集合之所。传闻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因历年久远,槐树无存,寺亦毁于兵燹。民国二年(1913年),邑人景大启等募资,竖碑以志遗迹(新增)。”这是民国三年(1914)修订的《洪洞县志》中的记载。很显然,“大槐树”进入“县志”的古迹条是“新增”的内容。这说明在此之前的明清《洪洞县志》中,并没有“大槐树”古迹条目。也证明旧时人们并不十分重视这一迁民遗址。

民国三年修订的《洪洞县志》中

记载的“ 大槐树”为新增

最早发现洪洞大槐树有着神奇凝聚力的是洪洞贾村人景大启。这个景大启与大槐树有着比别人更加亲近的感情,原因是他的出生地洪洞贾村,就是大槐树广济寺所在的村庄。清末时,景氏在山东曹州任散厅官吏,他善交游,在济南、东昌(今聊城、冠县、高唐、茌平、莘县等县)一带均相稔熟。在他的宦途中,上至官吏下至平头百姓,凡知其为山西洪洞人者时,大多斯抬斯敬,相争推梨让枣,备觉亲近。都说洪洞是老家,急拿家谱让他看。是时,洪洞另一名叫刘子林的人在长山县(今邹平县)任官,也深感移民后代对洪洞大槐树的一往情深。景、刘二人相商,决定筹建古大槐树遗址,很快在曹州、长山募得白银三百九十两寄至洪洞家中,托人修造了刻有“古大槐树处”的巨碑一通,并在石碑上建碑亭一座,同时建造了三间供人们饮水思源的茶室,这才有了可供寻根游子凭吊的向往之处。因景大启孩提时代常在古槐遗址处玩耍,常听老人们讲这棵大槐的具体位置,所以碑亭的方位准确无误。又因为广济寺的这棵大槐树,虽早已被汾河水冲毁消失,但寺内的经幢塔仍顽强地竖立在那里。它是大槐树的坐标,它是广济寺的象征,它是明代迁民的唯一见证。碑亭建在了古大槐树曾生长的位置,碑文由贺柏寿撰书。贺柏寿是当年从河南杞县告老还乡的宦官,洪洞孰堡村人,他是光绪已酉科朝考一等知县,曾任河南登封、确山、息县、杞县知县。每到一处,亦如景大启一般,深受迁民后裔的敬重。

上任山西巡抚未满月即被刺杀的陆钟琦

恰在建碑亭之时,竟出现了古槐荫庇洪洞老百姓的事件,顿使洪洞黎庶对古槐遗址奉若神明。辛亥革命爆发不久,赵城县张煌率兵杀了山西巡抚陆钟琦,接着袁世凯派新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部,进逼山西革命军。卢率军沿古驿道南下进攻临汾,兵到之处,烧杀掳掠,张煌故乡赵城县受害最甚。赵城绅士张瑞玑上书袁世凯和张锡銮,诉说了卢军的残暴:“无贫富贵贱,一律被抢,不余一家,不遗一物,冰雹猛雨,无比遍及……三日后,终载而南去也,车四百辆,骆驼三百头,马数千蹄,负包担囊相属于道……”“卢军洗劫后的赵城”,“城无市,邻无炊烟,鸡犬无声,家无门户窗,籍笥无遗缕,盘盖无完缶,书籍图书无整幅,墙壁倾圮、地深三尺……”满目惨状。卢军南行三十里进入洪洞,下令“半天不点名”,暗示仍可抢掠。然卢军士卒来到洪洞城北古槐碑亭前,却个个下马罗拜,长跪不起,并将所掳之物,供于二代槐树根部忏悔。原来卢永祥部士兵多为冀鲁豫籍人,这些大槐树移民后代,今日见到了老家碑亭,犹如见到宗族祠堂一样敬拜。于是,士兵们彼此叮嘱,大槐树下如胡作非为做伤天害理之蠢事,会愧对祖宗先人。士兵中的其他籍者,见队伍中槐裔如此虔诚且又势众,也不敢造次……

题写着“隐蔽群生”的大槐树牌坊

说实话,景大启等人修建了大槐树碑亭,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少洪洞人重视此举,1939年,阎锡山修南同蒲铁路,铁路从贾树和大槐树遗址中间穿过,原来经大槐树广济寺的官道也改道到贾村村东。铁路的隔离,公路的改道,把大槐树长时间给孤立起来。记得1970年,笔者与妻去洪洞河西辛村路过几次大槐树,那时,碑亭下只住着一位老头,大槐树处一片凄凉。看碑的老先生是洪洞大槐树蒲剧团的打板(司鼓)师傅,与我妻同在一剧团,因年事已高,县上给其安排了照看古迹的差事。老人叫王三星,非要我们去他住室一坐,谈话间,老人不无感叹,说:“其实这里根本没看(管)头,不过县上叫咱在这看,就得看。”当时这里很荒僻,一株二代槐树,死了,枯树干在那里戳着,不远处有一株碗口粗的三代槐,被狂风吹得摇头晃脑。不时有一趟火车穿过,这里又是一片寂静。我们从王三星老人口中得知,这里每天很少有人光顾,他住在碑亭后的砖窑里,吃饭睡觉都在那儿,有时一天连一个人也没有,很寂寞。

新中国成立后,洪洞县领导真正重视大槐树是从七十年代末期才开始的。

大约是1979年春天,江苏无锡市召开一次全国性的乡镇企业会议,洪洞县委书记王德贵参加了此次会议。当他自报家门从山西临汾来时,无锡人表情如常;可当他说出是洪洞县委书记时,接待者眼睛里顿时透出了热情神色,甚至肃然起敬。因为他们多为古槐后裔,王德贵遂受到清末洪洞景大启在山东曹州为官时的礼遇。与会者不乏也有槐裔子孙,纷纷叩门拜见,共话数百年迁民情,话题首先谈到“大槐树”,“老鹳窝”。

“什么时候一定去洪洞看看大槐树”!凡光顾者都会这样说。王德贵不无震动。他在临汾,几处任职,对于“大槐树”倒有所知,但当天的感触,应是他一生中最不能忘怀的一瞬。虽说王并非洪洞本县(祖籍襄汾)人,但此时的他,犹觉由衷的自豪与骄傲。他真正领悟到:洪洞县名重神州,不仅只是苏三之唱,主要的原因是明初的“大槐树”大迁民。在返程的列车上王德贵书记反复思索着无锡的一幕幕场景,反复质问自己,为什么洪洞的大槐树能成为这么多人的遗爱品!

古大槐树旧影

回到洪洞之后,王德贵这位颇有心计的父母官,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与当时任县委副书记的刘郁瑞等领导进行了交流。谁知,一拍即合,在一次普通的会议之上,县委决定:建一大槐树公园,以慰天下槐裔人拳拳之心。但在八十年代初期,大槐树公园怎样建,并无章可寻,再加上当时政府部门财力不足,只能先将大槐树遗址用围墙圈了起来,成立一个管理机构先管了起来。接着县上多次召集有关人员讨论如何建设大槐树的问题。1981年县志办主任林中元亲手拟定了三百字的征集古槐资料广告,得到了王德贵、刘郁瑞等领导的支持。该广告刊于《参考消息》中缝,谁知广告效应不小,仅两个多月,便收到海内外槐裔寄来的族谱、牒文,碑拓、佚事珍闻凡四百余件,建大槐树公园的资金也很快筹措到一大笔。于是“大槐树公园”很快得到了补充,很快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人,成为晋南的一大人文景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每年接待中外游人都在10万人次以上。

早在1950年建国之初,洪洞县成立了“大槐树蒲剧团”,作为全县的主要文艺团体,第一个打起了“大槐树”这个文化品牌。苦演了数十年,确实为洪洞,为大槐树赢得了声誉。但五十、六十、七十年代那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反右、四清、“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运动,人际关系曾长期冷冰冰、硬邦邦,“大槐树”情愫就更难谈及。最能体现大槐树厚重的文化含量的时期应当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起。大槐树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一步一步走向繁荣。1986年县志办主任林中元与副县长张玉吉,张青三名同志编写出版了《洪洞古大槐树志》,接着在河南、山东等省的报纸、电视台等媒体相继屡屡出现“洪洞大槐树”迁徙寻根的各种报道。1997年山东郓城潘永修、郑玉琢夫妇撰写了《根在洪洞》一书,在山东和华东各省销售特好,读者颇广,至今共再版五次。书中潘郑用他们自己徒步山西洪洞《寻找祖先的足迹》的事实,用对豫鲁等省数十个姓氏迁徙史实的调查,用各地家族对迁徙传承的论证文章等编汇了这本25万字的资料和可读性很强的著作——《根在洪洞》。1999年,山东籍军旅作家解放军文学院副院长李存葆写了长达3.5万字的长篇散文《祖槐》,又使“洪洞”的“大槐树”在全国乃至海外引起极大轰动。作者凭着他广博的知识和学养,凭着他深厚的文学功底,把笔锋深扎在洪洞大槐树迁民文化的源头,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明代迁民的来龙去脉,对山西洪洞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洪洞,华夏的大半部古文化史在你这里浓缩;临汾,你是抓一把泥土就能攥出古老文明汁液的地方。

李存葆同志还写道:“古槐是洪洞县的一张四海通行的'大名片’”。的确,当社会顺乎历史走向,步入正常轨道时,囚禁多年的大槐树情愫,也随着改革开放的巨大洪流,不断升温。洪洞人也从大槐树公园的复兴中,窥见了商品经济的活跃因子。八十年代初,当洪洞县《古槐》杂志诞生以后,接着又出现了“槐乡”这个名词。紧接着“古槐路”、“大槐树奶粉”、“古槐旅馆”、“古槐饭店”、“槐荫客栈”、“槐荫市场”、“槐根发屋”……一类名词也频频而出,以至到2000年洪洞县城关镇更名为“大槐树镇”的举措,都说明了“大槐树”文化的品牌效应。大槐树公园也随之加强了设施建设的速度,成为今天拥有山门,影壁、过厅、仪门、碑亭、茶室、祭祖堂、望亲台以及满园苍翠的幼槐、花木等设施,供人们游览凭吊。

1991年起,洪洞县又开创了每年清明节为“祭祖节”活动,如同陕西省祭黄帝陵一样,庄严肃穆,规模宏大。它不仅使洪洞经济有望腾飞,而且对民族向心力的凝聚也是一大贡献。十多年来,我几乎年年参加祭祖节活动,每参加一次,都有一次新的感受。

祭祖节期间的大槐树披红挂彩欢迎槐乡后裔

(摄影/崔济才)

祭祖节期间,洪洞城里,披红挂彩,阖城祝颂,童稚折柳,翁妪献芹,锣鼓威风,笙乐喧天,搭台唱戏,名家助兴。数万游子,来自祖国各地,来自港澳台,来自大洋彼岸。八方土语与五洲洋音交汇撞合,西服革履与红装绿裳摩肩接踵。最动人心弦的是主祭日(四月五日清明节这天),在肃穆庄严的气氛里,槐裔们次第拜祭“古大槐树”(碑),由政府官员宣布祭拜者来地、单位、人员情况,洪洞县的县长、书记还要诵读祭文,每年的祭文都写得很漂亮,与时俱进,紧扣时代脉搏,体现了大槐树文化巨大的民族向心力,和亲情文化的真谛。祭祖仪式还有朝拜祭祖堂的内容。祭祖堂是八十年代新建的,内设做工精细的姓氏牌位三百余;厅堂东西墙挂着巨幅《中国地图》挂图,明代迁民的图标连线像长短不齐的车辐,连接着各省县区的迁民点,洪洞如同一个巨大的毂,各条车辐都交汇在车毂之上。明代先民迁徙的步履,似乎也时现在祭拜者的耳边。大凡来者无一不虔诚地步入厅堂,从普通的员工到各业大亨,从巨贾豪翁到翰苑名流,在各自的姓氏牌位前,无不屈身必恭,叩首展拜。人们的故土情愫,并不以地理位置的远近,有的离故土愈远情思愈长。笔者曾看到,白发盈顶的海外槐裔,携子领孙,长跪在“二代槐树”的树干前,恩绪万千,老泪纵横。故乡对于国人和海外游子来说,虽然只是一种符号概念,但却又是一部用怀恋氛围酿造的常忆常新的朦胧诗卷。洪洞大槐树公园(现已改名大槐树祭祖园)的建造,为遍及海内外槐裔游子打造了一所倾诉衷肠,祭拜先祖的圣洁殿堂。本人还多次听到祭拜者在大槐树碑前发出感叹:

“总算是回到老家了!”

“总算是圆了老先人的思乡梦! (本文摘自文 物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天下洪洞》一书,作者柴瑞祥系文博副研究员,山西省书协会员、省作协会员,曾任洪洞县文联副主席、县广胜寺文管所副所长)

来源:洪洞民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槐树上的“思乡鸟”
[转载]洪洞大槐树
情系洪洞大槐树(图文)
关于小脚趾有两片指甲的真相
山西行7 大槐树--坐落在莲花城内的根祖圣地
洪洞游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