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第71章 认识心态

第七十一章 认识心态

——2017年03月01日——

亲爱的家人:

您好!谢谢您的每月一信,《道德经学用.每月一信》网络读书会是一项社会公益祈福活动,我们为地球母亲的安平泰祈福;为社会和谐祈福;为家庭和谐祈福;为身心和谐、快乐幸福祈福!您的每月一信是用真情阐述《道德经》规律在生活中的运用感悟吗?您写的每月一信能让自己充满法喜吗?凡能够感动自己的正能量分享,也能感动这个世界——感动,就是我们在收获上天赐予我们的祝福能量。

三月是挑战月,人生不可能是一条直线,人也不能奢求未来道路一帆风顺、平坦通畅。坎坷、挫折、弯路看似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它们是一笔难得的财富——因为它们能磨炼我们的意志,锻炼我们的毅力,促使我们内观并自立与自强,最终实现人生爱的价值与使命。

走进2017年三月,我们衷心祝福大家:放飞梦想,快乐耕耘,心想事成!我们坚信,人生路上有弯路不可怕,拐过弯去,前面就是坦途——这就是人生真谛!

现在,我们进入《挑战月祈祷文》。

让我看得到,听得到,感觉到,我知道:

我是一个“在生活中碰到问题,就会随时打开《道德经》,对照《道德经》规律,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制造问题,而是努力化解问题”的人。我的方法论还来自《道德经》第七十一章的“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对于人生中的祸患、疾病,只有小心谨慎地预先防范,才不会招来困难、祸患、疾病和灾难。或许挑战的意义,不在于胜利,而在于我们为此努力的勇气。敢于不断接纳挑战,才能体验人生的意义!只要活着便有挑战,放弃挑战就意味着放弃了生命;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拓展的果实。

我知道,《道德经》中崇尚的是“虚怀若谷、清心广大”的百谷王品质。虚怀若谷、清心广大的人才能纳物、容物、净化万物而变得丰盛、健康和快乐;虚怀若谷、清心广大的人更有能力接收纯净之光的洗涤,祝福万有;虚怀若谷、清心广大的人才能获得无为而无不为的大成功,这就是“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的道理。

我知道,承认自己“无知”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肉体上的疾病,一般人都会正视它,及时去治疗;而了解自己心理认知上的疾病,就属于“自知”的范畴了。“自胜”是要有勇气的,但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升华自己。克服人生路上的种种挑战,就是在人生挑战面前,不断地“自知”和“自胜”的过程。

我知道,对于人生路上可能出现的磨砺、错误、疾病等挑战,应该持有的态度就是“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其实就是个不断自省自律的过程。要用普通人寻找宝藏的心态和方法去寻找自己的不足;通过接受外来的批评和内在的反省,来找到潜在的祸患,不断地“静之徐清”和“动之徐生”,在动静之间不断消除自己的缺陷而使自己不断提升,不断地接近于“道”。

我知道,不要讲负面的话语!埋怨是绊脚石,它阻碍我们命运的脚步,甚至于离幸福越来越远。如果您的眼光锐利得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准确地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您的生命将会不平凡。把名利表扬让给别人,不考虑自己得失的人,是大气量、大格局、大自在的人。

我知道,当我们自己走正了、做对了,相信您的良知磁场一定会影响到对方,一起走向成功。“知不知,上”是极致的良知,是敬天爱人的良知。只要在“知不知”上修炼清澈了,良知的光芒自然普照到生命的其它方面。

我知道,修行的目的是奉献而不是追求享受。一旦被那些享受和福报所迷惑,就会在那个境界中停滞甚至倒退,意识层次就会下降。只有德行功夫基础牢固,才能在根本上长久,甚至再度超越。

我知道,不管我遇到什么状况,我都会用觉知与祝福的方法来面向自己。生命来到这个美丽的星球,就是通过旅途中的一次次挑战,让自己觉醒,让神介入,让我们步入深根固柢的长视之道!

现在,我已经准备好了,人生三层楼的创造之爱、广大之爱、平衡之爱的“安平泰之光”充满我的全身!我可以展现无限的爱与创造力!我接受来自祖先与父母的祝福!我接受上天对我健康、学习、事业、关系等方面的祝福!无限的幸福充满着我们的家,守护着我们的家。我值得享受人世间所有美好事物的平安富足!

把爱传出去。谢谢!

下面,我们邀请大家一起进入《道德经》第七十一章《认识心态》。

【原文】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译文】

知道了而不自以为是,是上等;不知道却自以为是,则是病。圣人没有病,因为他改掉病。只有知道病、改掉病,所以他不会有病。

第一段共八个字,即:“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本章是老子关于“人贵自知之明”的格言。在生活中常常会有两种人,一种是智慧型的人,一种是病态型的人。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呢?本段分三个层面来阐述:

第一层面,智慧型人的特点。

首先,真正有智慧者其表现形式往往是:大智若愚。

从字面上看“知不知”三个字,有两种阐述:第一,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认识的事物和不知道的知识而孜孜不倦地学习、探求的人,是真聪明。第二,智者其实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了解得非常清楚,但外表显露出来的是“无知”,是大智若愚——即《道德经》第十章中所说的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所以,“知不知”不是什么都不知道,而是一种知道但还是那么谦虚,即《道德经》第七十二章中所说的“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知不知”表示外表显露出来的是无知、是谦虚、是大智若愚,这是上上之人——即《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中所说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一个人学识越丰厚、思想越深刻,他的态度就应该越谦卑。真正究竟的、极端透彻的学问家,他表现出的反而是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nè)的圣人境界。

其次,圣人之所以没病,就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所知有限,永远保持谦卑,遵循“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贵其师,爱其资”;相信“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尚有一得”。知道自己不知道,圣人表现出来的态度就是谦逊、和蔼、慈爱,在求知的道路上永葆真诚。

下面是生命中最有威力的四句话,因为生命是有回音的:

第一,对不起,请原谅,我错了,请您原谅我;

第二,对不起,我需要您的帮助,请您帮助我;

第三,对不起,这个部分我不懂,我需要学习;

第四,为了我生命的成长,我需要(愿意)改变。

再次,老子认为有智慧的行为是合乎“道”的贤者。

《道德经》第十五章中形容古之善为道者是“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yǎn)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释”——看起来行事卑微,毫不洒脱,但那正是因为他们对“道”深刻理解之后内心感受的真实写照。圣人和有大智慧的人总是表现出来的是谦虚谨慎、大智若愚、求知若渴的。

第二层面,病态型人的特点。

首先,“不知知,病”,这是病态型者的表达式。

他们往往是摇头晃脑、自以为是,刚刚了解了一些事物的皮毛,就以为掌握了宇宙变化与发展的规律,就摆出一副智者的架势,用大话、假话欺人、蒙人……老子说这就是人们的病之所在。甚至于自己根本不知,明明不知道、不明白,但就是愿意不懂装懂,处处表现出来一副什么都懂、什么都非常了解的样子,这就是“不知知”,这就是人生的大病!世界上“不知知”的人太多了,都是强不知以为知。所以,老子用“不知知”这三个字,指出这是人类千万年来的通病。

其次,人类必须明白,相对于宇宙本源的大道而言,人的视野实在是太过狭窄了。

人生之知百年而已,而大道之知是无涯的,以有涯之知来评判无涯之知,这是死路一条!所以在自然面前,人类必须承认自己存在的渺小和认识的有限,个人从来都不会比自然更伟大,人类盲目自大只会贻误终生。所以不懂装懂、自作聪明、自以为是的人,是真正愚蠢,是“病人”。本章和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是呼应的——我们任何人对世界万物的认知都是主观片面的,甚至是有偏见的,我们不能看到表象就以为把握了本质,或一知半解就妄下断语,或道听途说就信以为真,这都是有“病”的征兆。

再次,近代500年工业化以来,实行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这本来没有错。但是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忽略了、疏远了别的同样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这样一来我们的生态系统自然遭到了破坏。

人类有太多的令人自豪之处——人类主宰了环境,增加了粮食产量,盖起了城市,还创造了互联网,但人类的痛苦减少了吗?虽然人类的能力大幅的提升,我们的交通工具已经从独木舟变成了轮船、汽车、飞机、宇宙飞船,但是我们还是不知道自己应该前往的目的地?我们拥有的力量比任何时候都更强大,但是我们还是不知道怎么使用这些力量?更遭糕的是,我们对周遭的动物和生态系统掀起了一场灾难,我们只是为了寻找自己内心的快乐,然而人类从来无法透过刺激得到真正的满足,这不仅不能够改善个别人类的福祉,更常常让地球上其它的生物、动物深受其害!人类往往忘记了我们与整个宇宙生态是一个互联网,与万物是一个互联网,所以说“知不知”是一个高明正确的人生态度——面对宏大的自然,人是渺小的;现在人类未来的命运将面临着重要的生存课题——各种奇奇怪怪、层出不穷的疾病;地震、海啸、泥石流、洪涝等自然灾害;还有战争……人类在自然而然的天道伟力之下,要以有限的知识去有为地改变世界,这是何等的“不知知”?“不知知”,这不是聪明,而是一种毛病!

第三层面,本章的“知”与“不知”阐述的是知晓道才不会遭遇困顿的道理。

首先,“知不知上”,是真正高明的智慧。

因为有道之人绝不会轻易下断语,即使是对已知的事物,也不会妄自臆断,而是把已知当作未知,这是虚心的求学态度。只有这个态度,才能使人不断地探求真理。

其次,在现实生活中的刚愎自用、自以为是者,往往表现为目中无人、目空一切,甚至他们肆意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以为自己就是天下第一。

这说到底,如果不是道德品质问题,那就是没有自知之明。老子对此提出了振聋发聩的警示:《道德经》第七十章中五次讲到“知”,反复强调了“知”,即“吾言甚易知”,但“天下莫能知”;“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本章是紧承第七十章而来,本章的“知”与“不知”当指“道”而言——老子不仅希望人们要学习知道,更希望人们为道、进道,“知不知”就是一个进道、 悟道、得道的过程。“不知知”正是因为对“甚易知”的“道”却“莫能知”、“不我知”,所以“莫能行”,结果是“病矣”……

再次,老子阐述的“知”与“不知”,目的是让我们认识自己。具体方法如下: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中所说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第七十二章中所说的“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本章中所说的“知不知上,不知知病”,都讲到了一个“知”字。“知”是一个千古难题,知人虽有智慧之称,但这种智慧也容易流于算计,或易为狡黠。自知才算神志清明,并因着这种通透的明澈,他才不易受人蒙蔽,并不易自蔽而蔽人。

“自知”的方法是什么?

第一,千万不要为自己所做、所想评功摆好,而是更多地指向对自己短处的认知;并且不是那种自然的短处,而是知道什么是自己所不具备的德行,从而谦虚地学习别人。

第二,在荣誉、赞美、利益纷至沓(tà)来之时,能否在告诫自己“自爱不自贵”的同时,做到“自知不自见”——也就是不自我表扬、得意洋洋,而是把自己所做的功德归于社会,把赞誉归于大家。

所以,关于“知不知上,不知知病”的微观认识论,是通过真我与自我之辩,说明自我认识是肤浅的,不足以消除自身疾病和社会疾病的。只有走进真我,认识内在之道,才能真正认识和改造世界。

第二段共八个字,即:“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本段主要讲圣人,每个人生命内部都可以找到圣人的伟大根基——内圣外王的博大谦卑。如果我们没有成为圣人,那是我们自己的责任。本段分三个层面来阐述:

第一层面,圣人的特征之一:他会把别人的缺点不足作为镜子来照自己。

首先,圣人拿别人的过失来对比自己、检讨自己有没有什么缺点不足,或不尽人意、执着不放的东西,如果有会尽快去掉或放弃。

因为自己的缺点不足是修炼者在修炼之路上前进的最大障碍,不放弃人的私,就得不到天道无私的悟道,就得不到更高法理的启迪。

其次,人的修炼过程就是不断地去执着心的过程。

如果能在修炼中达到无私、无欲、无求、动静自如,其实就提升到另一层面了。所以,圣人不会像人一样执着于人世中的任何事物、得失与苦乐。

再次,老子说的“病”是指意识上的病。

病,原指身体上的疾病,它会让人有难受的感觉,如发烧、头痛、咳嗽等;有的病还会让人失去正常的生理功能,使人卧床不起,甚至夺走人的生命。生理上的疾病,人们很容易感知到,但意识上的疾病却让人难以察觉。生理上的这种“觉知”能力,是自然赋予人的本能;而意识上的“觉知”能力,是要靠人自己去看到的。

《道德经》是人类的生命使用手册,人需要一本理论指导实践的生命手册,更要用实践去检验理论本身的正确性与真实性。如果理论偏离实际,或自身存在着巨大的缺陷,那么以它为指导的实践活动就会产生错误。现在的计算机软件,需要经常修补漏洞,就是这个道理。如果软件存在致命的漏洞,计算机在运行时就会出现运行效率低或出错现象,严重时还会死机,有时候在上网时还会遭到别人的攻击。对于人的知识来说,它需要建立一个有序的体系,并用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来修补知识中的漏洞,这样个人的修养才能真正地日臻完善。而对自己的无知处于麻木状态,就是意识上的病态。

所以,生理上的疾病,会让一个人难受,甚至丧失行动能力,而认知上的疾病,却会让人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种种错误,甚至是举步维艰。小而言之,它可能会影响到个人与他人的交往,进而影响自己的家庭生活,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大而言之,它可能会影响地区周围环境的稳定,引起邦国之间的纷争,甚至是更大范围内的大规模战争,给天下带来灾难!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这种现象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比比皆是。所以在《道德经》中,用“清净无为”、“清心寡欲”作为镜子,日日勉励自己,对个人健康和社会健康都会有整体的益处。

第二层面,圣人的特征之二:其最根本的意识是道的意识。

首先,用现代的话来说,道的意识就是一心为公的整体意识、忠心为民的系统意识、热情努力的无私品德以及整体和谐的集体精神。

而作为人类的思想意识来看,最常见的毛病就是个体意识太重、私心太重,看问题的出发点往往只站在自我利益的立场上。所以,思想就容易偏执,意识就容易形成盲区,也就是前面说的会有漏洞,这就是一种病态。

其次,圣人为什么没有思想意识上的病?是因为他知道人来到这个地球的天命,就是有“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的责任。

人来到这个地球都有三个命,除了天命外,还有使命和生命。圣人之所以没有思想意识上的“病”,这是因为他们完整地活出了自己的先天大我,准确地寻找到了发挥自己所能的位置和使命,完整地绽放出了他们无理由喜悦的生命,所以他们没有人类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意识上的毛病。他们所有的行为境界皆是由自我到他人的升华、由主体到客体的升华、由个体到集体的升华、由集体到社会的升华、由社会到自然的升华,这也就是《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讲到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总体原则在人类意识发展中的具体体现。

再次,“圣人不病以其病病”,表达了圣人贵在能承认自己的不足,而不是自以为是、刚愎自用,所以圣人日益完善,成了大家学习的榜样。

如《道德经》第七章中所说的“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因为圣人没有人类自我为中心的不自生、后其身、外其身,最后反而成就了他们自在圆满的天长地久,成就了他们内圣外王的谦卑品质。

再如《道德经》第六十六章中所说的“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因为圣人甘愿把自己放在最低位,甘愿利益万物,甘愿不争,所以最后成就了他们的圣人品质,成就了天下人都推崇他们成为百谷王的领袖地位,成就了自在、圆满、喜悦的人生。

也如《道德经》第三十四章中所说的“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因为圣人终不为大,就会得到天道无私智慧的流经。

第三层面,圣人的特征之三:对天下众生的无边大爱。

首先,《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表明我们每个人都是大道所造化;每个人天生都有一种创造、广大、平衡之和谐;每个人先天都具有对天下众生无边大爱的圣人品质。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知识也是分层次的。天下之理,有先天与后天之分,有隐知与显知之别,更有智观与慧观、宏观与微观、高维与低维之异。常人受所处低维空间等多种条件的限制,其认知必然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道德经》第十九章中讲“绝圣弃智”、第五十六章中讲“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等至理,并不是反对人们求真知,而是说站在大道的高层空间,从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型、全息性地阐释大道之理,往往难以被世人所理解。就其本质而言,《道德经》中所言的“圣”与“智”,乃是“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之意。《道德经》要人所知者,就是柔弱处下、谦和做人,明白平常事物中所含的大道之理,即“知常曰明”、“自知者明”;使天下人皆能“介然有知,行于大道”;使天下人都显化自己的圣人品质,遍洒对天下众生的无边大爱。

其次,老子所说的“病”是思想意识上的病,这种病的表现方式往往是刚愎自用。

刚愎自用的盲目心理能让人付出惨重的代价,带给人的是失败的痛苦,而不是成功的幸福。刚愎之人常常是狂妄之徒,狂妄的人常常在无意中伤害了他人的自尊心,而自己也常常因为这种无意而受伤。有一些人,并不一定没有才华,他不能施展才华的原因是太狂妄——没有多少人乐意信赖一个言过其实的人,更没有多少人乐意帮助一个出言不逊的人。

当然刚愎自用并非是无法治愈的“绝症”。只要对症下药,坚持治疗,也是可以完全治愈的。其主要的“药方”是:“圣人不病,以其病病”的虚怀若谷、从善如流。

“虚怀若谷”:胸怀要像山谷一样深广,形容非常谦虚。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五章里说“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所讲的就是虚怀若谷。

“从善如流”:从,指听从;善,指好的、正确的;如流,指像流水一样,比喻迅速,形容乐于听取正确的意见、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流水那样快而自然。

“圣人不病”:是指具有虚怀若谷的大智慧者、圣人不固执己见,一切唯道是从,顺天理而行,毫无个人主观意识之弊,纯是用先天行事,这个“先天”就是对天下众生的无边大爱。

再次,关于“病病”:是把毛病看作毛病、把缺点看作缺点、把问题看作问题。

“病病”的第一个“病”字是动词,意即“以其为病”;第二个“病”字是名词,意即毛病、缺点、问题。有道的圣人,实际上没有毛病、没有缺点、没有问题,因为他十分重视、正视、检视“不知知”的毛病、缺点、问题。只有采取这种态度、坚持这种观念、运用这种思维,才会没有毛病、没有缺点、没有问题。所以,“病病”的修道,并非是修“面子”,而是要不断严于解剖自己,不断否定自我,自己向自己尽忠诚之责。“病病”的修道之人,是明理归道,获得真知,虚心自谨,不以不知为知,自然心德无病,而且还能以其德行医治他人之病。知道“病病”这个方法论,能脚踏实地,向大道的核心去求证,虚心自悔,时刻检点自己的心病。心不妄思,口不妄言;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下不欺地,即使已有聪明睿智,道德隆重,也应当知之若愚,守之以谦。

所以本段的小结是:刚愎自用是“不知知”,“以其病病”是“知不知”。

第三段共八个字,即:“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本段主要讲圣人不得“病”的具体方法论,分三个层面来阐述:

第一层面,当今人类真正应该反思的大课题是“病”。

首先,人类百分之七十的致病因素大多数皆源自背离了道,或者说远离了道。特别是大多数的癌症基本都是医源性、药源性引起的,这才是百病之源。

因此,“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这两个“病”字,第一个是动词,第二个就是名词。老子说圣人懂了这个道理以后,他不主动去在枝叶上下功夫,而是从根本上、从《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中所讲的“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上下功夫——这才是追求“不病”的路径,因主动把自己纳入天之网,才有可能避免病或少得病。因为我们只有在愿景目标、热情努力的“一心为公、忠心为民、整体和谐”上去做功夫、去无不为,才能联接到上天“无为”的天人合一境界。

其次,我们很多人都在病中。

毛病在哪里呢?就是我们思维意识上有病。因为不同层级的思维意识联接到不同空间的力量,只有意识到我们的思维意识所处的层级,我们才能保证思维意识处于健康状态,才会有可能不犯毛病并加于防治。

对于人类个人而言,意识健康,情绪就能正常,身体就能健康。对于一个企事业单位来说,当领导意识上升为团队意识时,如果领导的意识健康,团队就能正常运行,就能健康发展。同样,对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对天下来说,也是如此——意识的健康,是天下太平的根本所在,这也就是大家要修道的根本原因!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修道就是要用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以及个人的生命运行规律来规范自己的意识;也就是说,修道本身就是防治和治理意识上疾病的过程。

再次,人类的生命、使命、天命可以治社会上很多病。

天命是什么?《道德经》第十三章中告诉我们:“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对于个人思维意识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把个人从集体中、从社会中、从系统生态中割裂出来,这就是思维意识上的病态!人类很多不正常,如身体上的病、集体意志上的病,如人与生态割裂而产生的地震、海啸、泥石流、气候变化等问题,都是因为人类有了这种割裂感而产生的。世界本来就是这么的奇妙,看上去很散落、没有联系的一群东西,但事实上却有着深切的内在联系。而谁要是忽视了这种内在联系,谁的思维意识就从根本上出现了错误,这是很危险的事情!

因此,老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圣人的基因,每个人的天命就是去“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所以每一个人都需要不断地去反省自己是否染上了各种思维意识割裂的毛病?而且要拿过去的自己与别人犯过的错误来告诫自己:要处理好我们与身边人的关系,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处理好人与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宠辱不惊,内观自己,这就是人类要建立起的思想意识的反馈与修复机制,这样自己就能避免重大错误。

第二层面,“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知道错误才能不犯错误。

首先,人类从出生到成长是一个过程,是从孩提时代到青少年时代,再到接受社会实践历练的阶段,最后形成自己思想体系的一个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人是不可能不犯错的。

这就是说,一种成熟的思想,也是需要有时间来酝酿和形成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各种错误是不奇怪的。因此本章所说的“夫唯病病”,就是要正确面对自己思想意识中的错误与局限性,谁要是把自己的思想意识固化成绝对真理,那只能是误人误己。

其次,在我们人类社会中,也有一些人总以为自己所做是正确的,他们从来不以为自己错了,非要把错误进行到底……其原因是他们的意识存在着疾病,这个疾病是由他们个人的一知半解或私欲所引发的。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这是老子告诫大家:一定要牢记自己的思想意识是有可能犯错误的,不能用各种理由来掩盖自己的错误,更不能用强势的手段来强制推行自己的思想意识。所以对思维意识可能出现的疾病,仪器是很难发现的,这必须靠个人自己来解决。对于思想意识上的疾病,我们也完全可以在《道德经》诵读中达到自我诊断和自我防治的境界;也完全可以在生活中用他人对自己提出的意见来进行对照,有时候大多数人所不齿的东西,也许就是自我意识中存在的疾病——真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道德经》为镜,可以连接到天网中威力无穷的正能量”。

如果不能正确对待他人的意见,这本身恐怕就存在问题!所以对于思想意识有病者,不仅需要自己加强学习、加强修养,而且应该能够听取不同的意见。光听“好听”的,也许会被一些人的别有用心所迷惑;我们更加需要“兼听”,需要多听取不同意见,这样才可能保证自己的意识处于健康状态。这里最大的问题就是:一旦意识得了大病,它并不认为自己得了病,这是人们最应该防范的事情!普通人意识上出现了大毛病,最多是自己生活艰难、事业无成,而领导者意识上出了大毛病,那便有可能祸国殃民,引发世界不太平,这是很可怕的事情!所以说,领导者可以享有比一般人更多的特权,但他们也在承担着更大的责任。

再次,一个健康的身体,有着神奇的修复功能,会在最短时间内发现疾患并做出积极的去病工作。

倘若我们身体不舒服,发现身体有病,有时候自己能很快知道;也有时候自己并不知道,等知道了就已经晚了。而现代医疗科学可以帮助人们检测身体的各项指标,提前预知可能出现的重大疾病,这是人类在疾病预知上取得的巨大进步!但有的人本来好好的身体很舒服,但因为体检查出哪个部位有问题,往往就惊恐不已,赶快住进医院开刀化疗,最后没过一个月就离开了人世……

我们这里要说的是,现代医学给人类提供了很多方便,这些都是近代科学给人类带来的福利。但我们许多人谈癌色变,一听说得了癌症,就像拿到了《死亡通知书》。只有极少数癌症痊愈者,是因为他们的思维意识一直保持在健康快乐、感恩专注的水平,因此他们能够感知自己的身体状态及潜在的疾病,并从思想、情绪、行为、饮食、起居等方面来调整自己,达到恢复自己健康和治愈疾病的目的。

所以,一个健康的身体,有着神奇的修复功能,会在最短时间内发现疾患并做出积极的去病工作。这其间我们能清楚地感受到身体在自我检察、自我修复时的难受与痛苦。如果在这个时候不是盲目吃药打针,而是理解身体的诉求,好好休息,养精蓄锐,放松身心,通达乐观,就能够帮助身体集中精力迅速、彻底地清除疾患,回复健康。

第三层面,失败错误等并不可怕,我们可以从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及新的希望。

首先,失败是创造性思维必要的副产品,失败能够告诉我们该改变方向了!因为所有的思维技巧都会产生不正确的答案,失败可以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任何一个组织的成功,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失败中来的。当然,宽容失败并不是放任自流、为所欲为,而是激发团队成员的挑战精神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失败是一本书,读通了这本书,研究透失败者为什么会失败,也就找到了成功的窍门。只有那些经得起失败、并能从失败中奋起的团队成员,才能与组织“志同道合”地完成创业大计,引导团队走向辉煌。

其次,要敢于失败,特别是对于当前经营风险重重的企事业单位而言,最大的危险莫过于员工失去失败的勇气。

所以“敢于失败”这个理念,是意味着让聪明人制造和接受变革,还要容许失败,因为变革必须伴随失败。敢于失败,就可以通过自我评估,把这些错误变成学习和进步的基础。所以犯错误不要紧,但要敢于面对失败。

假如企业中的新员工从第一天起就看到同事采取“敢于面对失败”的态度,如他们召开小组会议,会上人们站起来,承认自己犯了错误或是在某件事上失败,却从中吸取了教训。这样,新员工很快就会认识到失败并不可怕。当然,允许失败并不是放任自流、不负责任、无目标、无目的的行为,而是激励员工不要被一两次失败所吓倒,要学会冷静地分析失败的原因,从而达到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说,奖励失败正是为奖励成功而铺路。所以在有的企事业单位老板说:“在这个公司,您不犯错误就会被解雇”;还有的老板说:“失败是可以的”。那些企业普遍推崇的价值观就是“允许失败,但不允许不创新”;“要奖赏敢于冒风险的人,而不是惩罚那些因冒风险而失败的人”。所以,有时失败是企业发达、发展的第一优势。这些都表现出勇于变革的组织对待创新失败的宽容态度,它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创新理念。

再次,我们要感谢那些对我们要求严格的顾客。

顾客的抱怨是很严重的警告,但如果能诚心诚意地去处理顾客抱怨的事,往往又是创造另一个机会的开始。总而言之,“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就是说,只有把问题当做问题,才能不出问题,才能少走弯路,才能达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目的。因此,《道德经》学用的实践活动中就是坚持“夫唯病病”:把问题当问题,有针对性地查找问题,问题找得越具体越好。以“夫唯病病”的境界去正确看待、发现问题,我们将既是问题的发现者,同时又是问题的终极解决者。

本章是老子的微观认识论,通过自我、真我之辩,来认识自己,来消除自身疾病和社会疾病。只有走进真我,认识内在之道,才能真正把自己与自然生态联结起来。

【总结】本章二十四个字的短文中,有四个“知”字,八个“病”字。

第一个“知”字,是明白、理解、自省、开悟的意思。“不知”,在这里指的是不理解、不明白、不承认自身有病。

这“病”字,有两层意思,一是心理上的,二是生理上的。心理上的病,一般称为毛病。若是能够知道自身的毛病,并真诚面对它、修正它、扬长避短,就能减少甚至免除其害。若非如此,盲目地坚持谬误或抗拒认错,则积重难返,后患无穷。

生理上的痛楚不适,称之为生病,亦可称之为“去病”。所以肉体的病,一般人都会正视他,会及时治疗。而了解自己心理认知上的疾病,就属于“自知”的范畴了。发现自己的不足是需要智慧的,这是“自知”;而进一步承认不足并改进自己的缺陷,就是“自胜”——“自胜”是要有勇气的,但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夫唯病病”,就是不断地“自知”和“自胜”的过程。

对待可能出现的错误,应该持有的态度就是“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其实就是个不断自省自律的过程。要用普通人寻找宝藏的心态和方法去寻找自己的不足,通过接受外来的批评和内在的反省来找到潜在的祸患,不断地“静之徐清”和“动之徐生”,在动静之间不断消除自己的缺陷而使自己不断提升,不断地接近于道,这就是“病病”。只有这样的“病病”,才能“不病”,圣人的“不病”就是以不断地主动“病病”为代价而取得的。

下面,我们进入本章的《悟道心得》。

一、成功人生的第一条法则,就是对于知道的事仍保持谦虚状态,对于不知道的事常存敬畏状态。

二、谦虚与敬畏,可以让一个人和他的事业走得很远。

三、不要讲负面的话语。埋怨是绊脚石,它阻碍我们命运的脚步,甚至于让我们离幸福越来越远。

 四、体验病痛,认识病痛真相,当可消融病痛,这是体验人生的功夫!

五、如果您的眼光锐利得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准确地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您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六、为了面子坚持错误,是最没有面子的事情。只有放下面子的人,才会走向成功人生。

七、人生之大病,乃自见、自傲、自彰的“争”字作怪。去除心知执着,让自家生命回到本源,才能好自生长!

八、有时候,放下所谓的自尊,承认自己的错误,这不叫放弃,而叫成长。

九、习性往往很难改变,事物源头往往难以了知,但生命的病痛往往可以撞醒生命,得以与生命相遇。

十、从外在看内在,从别人看自己,透过别人,您才能认识真正的自己。

十一、把名利、表扬让给别人,不考虑自己得失的人,是大气量、大安心、大自在从而走向天长地久的人。

十二、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家是无条件的爱与彼此体贴关照的温暖港湾。

十三、当我们自己走正了、做对了,相信您的良知磁场一定会影响到对方,一起走向成功。

十四、有习气就会有烦恼痛苦,但只要有向善之心、内观之心,习气、烦恼、痛苦就会变成菩提之心。

十五、人生有三种东西必须思考:生命、死亡和永恒;有三种做法必须避免:懒惰、贪婪和埋怨;有三种品质必须尊敬:好学、善良和谦卑。

十六、没有时间关注运动、修行,最终就有时间生病、住院。生命与名利哪个更重要?

十七、“知不知,上”是极致的良知、是敬天爱人的良知。只要在“知不知”上修炼清澈了,良知的光芒自然普照到生命其它方面。

十八、您是友善的,但有的人可能还会说您自私和动机不良,不管怎样,您还是要友善。

十九、就算所有人都背叛您、伤害您、抛弃您,您都不要以为这是真相,真相是他们在疗愈您、超拔您。

二十、“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表明您每天用道来觉知自己, 您会过得心安、自在、快乐。觉知,是清理负面程序的法宝。

二十一、如果您学用《道德经》,但是生命的状态没有发生改变,还是充满了烦恼和忧虑,还是满嘴负面话语,那您还没有进入《道德经》学用的门。

二十二、每个人生命内部都可以找到伟大的根基——内圣外王的博大谦卑。如果我们没有成为圣人,那是我们自己的责任!

现在,我们进入“和谐社会我的责任,和谐家庭我的责任,和谐身心我的责任”的安平泰祝福!

请您把“觉知”放在身体的中央,请您观想:您身体的中央会出现一个圆圆的安平泰图腾——安平泰图腾分有三个圆组成,最外面是紫色的圆,中间是蓝色的圆,最里面是金色的圆。

当您不断把领悟《道德经》根本真言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之时,不断清理内心压力、焦虑、伤害、痛苦、污染等意识和潜意识的负荷之时,您心中安平泰图腾的紫色之光不断地扩大。紫色之光代表创造之爱,紫色之光不断地滋润着您全身各系统、各器官、各细胞的每一个角落,您的身体充满了丰盛、自由、圆满的能量流经。

当您不断在工作中、生活中学用践行《道德经》根本真言之时,您心中安平泰的图腾就发送出蓝色之光,蓝色之光不断地扩大。蓝色之光代表广大之爱,蓝色之光能够像大海一样净化混浊的,成为让人心安的、和谐的,成为沉静的、流畅的、喜悦的、感恩的、成为环境的高能量联接状态!当个人天性亮化,爱流向我们,快乐流向我们,丰盛流向我们,恩典流向我们。

当您把“和谐社会我的责任,和谐企业我的责任,和谐家庭我的责任,和谐身心我的责任”落地之时,您心中的安平泰图腾将发送出金色的光芒。金色的光芒代表着平衡之爱,金色的光芒不断地扩大,金色的光芒怀抱着您的家庭、您的企业、您的团队、您周围的世界。当您邀请更多的人来学用《道德经》,让更多的人成为自在、圆满、爱的存在,金色的光芒将不断地扩大,金色的光芒覆盖全世界。

全世界需要和平,全世界需要静心!现在,让我们点上心香一炷,再次来祝愿:敬畏自然,世界和平,社会祥和,众生吉祥!

亲爱的家人,谢谢您参与《道德经学用.每月一信》的公益祈福活动!做拳操舞、读《道德经》、参与每月一信的公益祈福活动,在每天看来没有任何区别;在每月看来差异也是微乎其微;在每年看来差距虽然明显,但好像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但在每五年来看的时候,那就是身体、格局和精神状态的巨大分水岭;等到了十年再看的时候,也许就是一种人生对另一种人生不可企及的鸿沟了……

所以,您感动生命的真实故事,是功德,是爱的指引与祝福,将引导更多的生命回归圆满和谐的状态。愿挑战月的金色之光,将洒向您的是大吉祥、大自在!

祝福大家,持续跟随《道德经》智慧的指引,成长为既绽放又落地的生活英雄!

谢谢您,我爱您!  

赵妙果

2017年3月1日

(作者授权代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七十一章:最难治的“人类顽疾”
道德经 第二十七章
从道德经中寻找什么是“病”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标准统一的老子〈道德经〉》2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笔记(知不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