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艺术人生·当代著名画家陈若晖作品赏析

《归网》

《潮起潮落》

徐恩存(美术评论家、《中国美术》总编):陈若晖的作品,总是强调一种诗意,虽然多数作品是从生活感受而来的,但是最后看作品总是高于生活,总是表现出一种主观的把握与处理,使之与生活真实拉开了距离。他关于以朦胧的色调,似梦似幻的意象,云烟一般的淡墨去营造水墨之美,去表现自然之美。应该说,陈若晖的作品是与自然对话的结果,是心灵外化的结晶。象陈若晖这样的画家,不可能全然迷醉于传统笔墨之中,置身在现代生活,面对现代生活,都启迪着他要创造新形式、新语言,用新的表现方式去表现新世界、新空间与新的精神气象。陈若晖并没有囿于传统,而是在面对无极的造化,以一个当代人的心胸与眼光去观赏自然,理解自然,在直接与自然对话之中抒写真情实感,这就使他的作品摆脱了概念化,模式化的束缚,而更具新生活的美感。这种美感是富于创造性的,因为它全然不是对传统的模拟,这种美感是朴素的;因为它全然是画家自己审美体验的结果,毋须矫揉造作,这种美感是真实的;因为它是画家在生活中亲身撷取的事实,是在自然中提炼的精神结晶。摘自《诗意的创造》

《鹿鸣金秋》

林公翔(美术评论家、作家、编审):陈若晖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他是一位在五光十色的纷乱中能沉得住气的画家,潇洒时他狂放热烈,安静时仙风道骨。他不与当下的现实世界轻易隔绝,但也不去赶潮流,而是收放自如,他总是不停地画。摘自《大海.亲情.艺术》

很久以来我没有这样心灵上的震动,这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感受,她激发起我对某种东西的向往。那来自生命深处对遥远的时光和和谐的自然的缅怀和追忆。陈若晖用他的毛笔和色彩演绎出来的无数遐想使我感动,不由自主的喜欢。 摘自《陈若晖的艺术城堡》

《大漠风骨》

周卫民(美术批评家):对于陈若晖的画,无论你如何把握和品味,都能在那种流动的韵味、形色的效应、大胆的谨慎、必然的偶然、若即若离的笔触,练熟和稚拙的技艺的奇妙统一中, 见其张力韵味。这在他的近作中表现极为突出的是把“海”做为艺术的母题,并由此推演出相关的题材与图式。因此,这些赞美和讴歌“ 海”的作品则给人以典型的“海”的文化品格,他运用淋漓酣畅肌理纹皱,传递出种种对生活的观照。至此,在海天,潮汐与波涛、浪尖上我们读懂了他对“海”对形式所寄托的所有意义,“海” 的系列作品。不仅显示出它的存在意义,而且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和鲜明的形式美感。不管是以蓝绿色调,黄褐色调为主,经过慎密肌理柔擦,刮挤相衬的效果呈现,或以绵麻的布纹显现来烘托主体形象表现。皆使画面产生一派奔突的节奏和韵律感, 另一种大胆使用干湿色彩效应,用构成主义的错位手法, 使画面在浑浊寂沉响亮热烈中叠合,如音乐中的复调之音。这些与整体画面的形色构成了静动、恬淡、豁然、自由的张力和互补的艺术画面。这些指向的实现充分显示了陈若晖的才华。 摘自《诗意的创造》

《海纳百川》

《烂漫山花》

翰 墨 传 情

文/陈若晖

中国水墨画为体现当代精神和当代气质,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探索,这种探索的共同特征就是强调用各种不同的材料、手段、样式,创造新的时空境界,开拓新的审美领域,提供新的审美体验。这里有文化学意义上的水墨符号,这里有理性主义精神的水墨抽象,更有超越自然、追索心灵境界的审美跨越。

《黄河之水天上来》

茫茫世界,时空无限,画家万千,但要在中外古今经纬交织的绘画网上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气质个性和修养的网结,并非易事。近年来,我的创作风格给人感觉似乎一直在变,一直在寻找一种充分符合我的个性和舒展我的情趣的艺术形式,这种给人感觉多变的直观印象其实正是我有意识追求的结果。如果让我对自己的这种追求做一个简洁明了的概括的话,那就是 :在中国画与外来艺术两种“语汇”的互相交融中,创作出本质上属于“东方思维”,又试图突围自己的一种新的表达。它这较少受到客体、工具,理性的限制,而却能够使主体、修养,感情等得到自由的发挥。这是我重新整合古今、中外、雅俗等界线寻找绘画语言张力和个人符号的尝试,是我求变、求神,求韵、尚实、尚美、尚逸的造化。

《鹭点海石》

有人问我的近期作品中的变化与我近年来走南闯北,去过许多国家(包括欧洲、非洲、美洲、日本等),是否有关联?我以为走多了,眼界开阔了,能更多加理解现代感与民族性,创新与传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纵观中国传统绘画,从来没有像当下受到现代艺术潮流的冲击之大,它处在空前的两难境地: 一方面是,如果艺术吸收外来便被认为是“西化”;另一方面,如果坚守传统,又被认为是“守旧"。其实,在我看来,中国画无论未来如何发展,其在现代感与民族性上既有歧异又是互相关联的。在艺术史上,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艺术的产生就是在民族传统的根基上“嫁接”外来文化的结果。梵高、高更找到了日本浮世绘亮丽的平涂色彩及其装饰与油画色彩的某种融合点,创造了后印象派绘画;毕加索学习了齐白石绘画,并找到了非洲雕刻和塞尚作品的构成因素与传统油画造型的某种因素的融合点,创造了立体主义绘画;马蒂斯找到了日本浮世绘和中国画平涂重彩与油画色彩的某种融合点,创造了野兽派绘画等等,这都是尽人皆知的事实。在国外参观的时候,每当面对这些令人肃然起敬的艺术大师的作品,我都会心潮澎湃,思考良多。但我想,作为一位中国画家而言,无论你“走”得多远,吸收再多,多么“现代”,都要守住中国画的底线,因为你的本质永远是“中国”的。

《坐看云起》

在中国画史上,“笔墨” 历来是谈论不尽的话题。从以形写神,立形存质,到不求形似,抒写个性,没有一个画家不重视笔墨。但我以为“笔墨”乃中国人表现艺术理想的抒写方式,它体现了绘画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反映着每个画家特殊与一般的关系。舍笔墨,不足以言中国画,但笔墨不是僵化的概念,笔墨形式也可以出新、出彩。如果笔墨离开情感,离开了状态,离开创意,那就象吴冠中先生所说的“笔墨等于零”。清代恽南田说过一句话:“有笔有墨谓之画,有韵有趣谓之笔墨。”换言之,中国画之所以为中国画,是因为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言说“方式。在我看来,中国画无论如何变化,都不能离开毛笔、宣纸的作用。毛笔区别于西方的绘画工具,也是中国画的表现力区别于西方艺术表现力的地方。在中国画中,笔落实到画面上是点,就应该保持点的特征,笔落实到画面上是线,就应该保持线的特征。但以什么方式保持和表现,如有些传统的东西已经不适应现实了,就应该改造。当然,改造不是完全否定。传统笔墨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我觉得六法中“气韵生动”的气势、意境和“骨法用笔”的线条,确实是中国绘画传统的精髓。我近期对作品中点线和墨韵的尝试,其实也是有出处的,它是基于我对传统笔法的个人理解和对外来艺术全面消化后的个性表达。我很赞赏唐代张彦远的一段话:“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这是很好的理论概括。就是说,再好的立意与构思都归乎于笔,这是入处,也是出处。其实,任何一幅好的作品,它的美学特征就是它的表现特征。当然,这里有表现的深度问题。

《云淡山色》

山水之道,自得其适。我以意象造型,来表现新水墨的精神。我喜欢追求画面天成韵味,喜欢泼墨、泼彩后自然留下的印痕墨迹而产生的朦胧梦幻之美;我喜欢画面的设计构成和装饰趣味。因为一件忽视设计的作品,肯定是缺乏艺术感染力的;我崇尚简洁、淡雅的神逸之气,来传递画中静谧、温馨的诗意;我喜欢静静地感悟那种超凡脱俗的宗教情味,使其在心灵深处丝丝、点点、淡淡中流出......笔墨形式中淡淡墨韵和大块留白,何尝不是一种创意。

面对万千世界,当代艺术家在感受自然万物,呈现内心深处的情感时,总想摒弃传统经验中那些无价值的物质,代之以更为纯粹的艺术形式和物质语言。艺术创造、师法自然,贵在超越自我、重建自我,所谓“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的视觉语言,也是我对新水墨的精神写照。

《秋山鹿行》

中国画是通过墨色与线条、形态与动态、韵律感与节奏感的结合、平衡、统一,显现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内涵。给人以舒展,自信、思索的力量,笔墨美在于把绚烂归于平淡,在空灵淡雅中寻求淡泊的心境,以淡泊表现疏朗,以飘逸表现洒脱,以最清雅、最宁静、最平凡的传统去适应最喧嚣的现代,去追求“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的审美意境。

《齐飞》

意境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灵魂,中国古典诗词、书法、音乐、舞蹈以至于园林,无不追求意境,但要真正创造意境,还必须在绘画中通过构图、造型,色彩、笔墨等手段把大自然中无形的诗意变成画家笔下可视的形象和可感的意象。古人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石涛说:“写画一道,须知蒙养",所谓“蒙养”者实际上是一对矛盾。“蒙”大概指蒙昧,未开化的,泛指自然本能的东西,“蒙养”即是学养、修养、技艺、文化传统等等。我认为这是绘画艺术中必须把握的分寸感。“思其蒙而审其养,自能开蒙而全古,自能尽变而无法,”应该面对自然检验自己的艺术学养、涵养,才能脱其蒙昧,又不失天然性,才能创造有生命力的艺术。

《闽山联丝路》

从事绘画艺术的人应该吸收多方面的营养,包括边缘文化的营养。在未来的绘画实践上,我觉得边缘文化对画家来讲也是重要的,包括音乐、体育等,甚至足球对美术都有用。足球本身的排兵布阵,足球中场、前锋、后卫的关系代表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的进展对一个画家作品中的气势必然产生一种积极的影响。我觉得过去有些人对绘画素养的理解过于狭隘,认为好象在接近的文化上寻找就可以了。我认为那是没有固定模式的,任何人类的文化,只要是你能吸收到的,能启发你的,为你所用的,便都是有价值的。

《天风海涛》

当今画坛无疑是一种多元并存的格局,不论传统现代,还是中西合璧,互不相悖地存在。如何把握自己走出封闭,走向更为开放,多样的艺术世界,寻求新的属于自己的艺术语汇,在更大的时空框架中,建构自己的艺术空间,是每一位画家都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话题。

《雪恋悠悠》

陈若晖翰墨杂谈

●如果将艺术仅仅理解为涂涂抹抹的“操作”,那是肤浅的。艺术对于艺术家而言,是一种生命创造的外化和折射,当外在的与内心激荡冲撞时,艺术家变得“坐立不安”,于是现实被转变为感性化和意念化的幻象,这种幻象深沉了历史,深沉了艺术家个人的经历和体验、个人的生存境遇和心理状态,于是艺术产生了。内省的自我普遍存在于艺术家的作品之中,一种冷静和智慧的品格充满其中,成为一种带有十分个性化倾向的艺术观念。一种个体的生存状态,一种人生态度,一种无言的心路。摘自《艺术让人生充实》

《闽山多灵秀》

●近年来。 我的画给人的感觉似乎一直在变。一直在寻找一种能符合自己个性和情趣的艺术形式。我试图突围自己。规避客体、工具、理性的限制,而却能使主体,修养、感情等得到自由的发挥。这是我重新整合古今、雅俗等界线寻找绘画语言张力和个人符号的尝试,是我求变、求神、求韵,尚实、尚美、尚逸的新探索。摘自《结缘“东方”》

●在我看来,探索是艺术家的一种天职。外部世界给予人的种种可能毕竟是有限的,画家只有开掘出生命内部的种种层次。创造出平淡之 外富于艺术水淮的新奇,这样你才有可能让观众借助于你的作品接受你、认可你,容纳你,艺术家的上帝就是就是观众。探索不仅源于艺术家对外部世界习惯性关注与敏锐捕捉,更有赖于艺术家无限的遐想和潇洒不羁的热烈情怀。艺术的存在是让人们找回生命的感觉,刺激人的精神活力,这种寻找和刺激的外化和投注便是探索和创新。摘自《艺术让人生充实》

《垂钓天涯》

●中国书画古称为“墨戏”,文人墨客以笔墨自娱,悠然自得,风雅自任,其无限意趣仍东方书画艺术之精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不仅是国粹,亦是世界民族艺术殿堂中的瑰宝。书画艺术通过线,墨、光、色,来表现书画家灵感、意象、才情、个性的艺术创造,并以其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来表现中国画鉴赏、审美的意识形态。摘自《八闽书画名家风采》序文

《武夷流香涧》

●在中国画史上,“笔墨”历来是谈论不尽的话题。从以形写神,立形存质,到不求形似,抒写个性,没有一个画家不重视笔墨。但我以为“笔墨”仍中国人表现艺术理想的抒写方式,它体现了绘画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反映着每个画家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舍笔墨,不足以言中国画,但笔墨不是僵化的概念,笔墨形式也可以出新、出彩。如果笔墨离开了情感,离开了状态,离开了创意,那就象吴冠中先生所说的“笔墨等于零”。摘自 《翰墨情趣》

《雲山凝翠》

●美术创作是作者灵感、才情、个性的艺术创造,更是生活、历史、人文的积淀,美术创作渗透了艺术家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惟期如此作品才能成为与观众同仁心灵沟通的桥梁,才能成为精神启迪、情感陶冶和审美享受的载体。摘自《翰墨写青春》

●意境是中国画传统艺术的灵魂,中国古典诗词、书法、音乐、舞蹈以至于园林,无不追求意境,但要真正创造意境,还必须在绘画中通过构图、造型、色彩、笔墨等手段把大自然中无形的诗意变成画家笔下可视的形象和可感的意象。古人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摘自《翰墨情趣》●当今画坛无疑是一种多元并存的格局,不论传统、现代,还是中西合壁,互不相悖地存在。如何把握自己走向更为开放,多样、富于个人魅力和力度的艺术世界;怎样在各画种、各流派的逼仄之中寻求新的属于自己的艺术语汇;怎么走出封闭、在更大的时空框架中建构自己的艺术城堡。摘自《艺术让人生充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承古开今 思行并进——翟晖谈中国山水画的创作状态
临摹、写生、创作三者结
画家秦英豪花鸟画赏读
墨色水中染,古意藏心间,妙笔绘繁花,绮丽见自然
画家赖志强 以山为德 与道同机
成忠臣:没有笔墨精神的中国画形同废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