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盘点老北京小吃

扒糕、凉粉

        扒糕、凉粉是北京传统的大众化冷食,在市井食品中占有显著地位,集市、庙会及娱乐场所都有,每条胡同也都有小贩叫卖。扒糕是用荞麦粉做成一块块的饼,蒸熟、冷却后切成小块,佐料而食,利用荞麦又滑又凝的特征,冷食比熟食好。

        扒糕是用荞麦面和榆皮面做成的小圆坨,如烧饼大,蒸熟后,夏天放在冰山镇着;冬天则放在炉膛上,加油炒热,谓之熟抄扒糕。夏天卖扒糕的多是与凉粉一起卖,有粉块、粉皮、还有小拨鱼儿。都浸在盛有冷水的大木盆里(该盆系扁圆形,直径2尺,深不足半尺)。与卖灌肠、豆汁的一样,搭棚设座。案上摆着佐料罐:用花椒油过的酱油、芝麻酱、醋、蒜汁、芥末、辣椒油、胡萝卜丝等。等到有顾客来吃时,才临时着上这些调料。经营者仅一、二人,不停的吆唤:“筋道的扒糕,酸辣的凉粉啦,请把您哪!”、“扒糕筋道……酸辣凉粉儿呦”。

豆 汁

        豆汁是北京的特殊风味小吃,本身有股子酸溜溜的味儿,对它,就如同长沙火公店的炸臭豆腐,一般外地人轻易不敢沾口,可老北京人却都喜欢喝它,特别是寒冷的冬天里,配上蝶儿细咸菜丝儿或八宝酱菜,两碗下肚,热汗淋漓,既治感冒又开胃,别有风味。相传,豆汁最早是辽国的民间食品,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而豆汁入宫,始自清代的乾隆年间。相传慈禧在幼年时,家住北京的新街口,因家境贫寒,常以豆汁代替蔬菜。甚至,它后来便成为了清宫御膳的一种佐料。解放前,专有以卖豆汁为生的小摊贩,或挑担走街串巷,或在集市上摆摊,前沿儿围着一块蓝布,上边有白布做的字号商标,叫卖时只吆喝“汁儿,开锅!”

 


大糖葫芦

        冰糖葫芦是中国传统美食,它是将野果用竹签串成串后蘸上麦芽糖稀,糖稀遇风后迅速变硬。北方冬天常见的小吃,一般用山楂串成,糖稀被冻硬,吃起来又酸又甜,还很冰。儿歌《冰糖葫芦》是90年代儿童耳熟能详的歌曲,2002年的电影《冰糖葫芦》讲述着一幕幕啼笑皆非又妙趣横生的世俗故事。

        冰糖葫芦,是很多人就能回忆起自己的童年,那又酸又甜的味道,至今记忆犹新。冰糖葫芦,在宋朝年间便开始了古式的做法,历史中早有记载,大清年间各地盛行,茶楼、戏院、大街小巷到处可见,现已成为我国传统小吃。冰糖葫芦老少皆宜,它具有开胃、养颜、增智、消除疲劳、清热等作用。在北京春节的庙会上还时常看到串得长长的糖葫芦,最顶上粘着一面小彩旗,一串上足有百十来个山楂果,被红红的果实压弯了竹签子,拿在手上一颤一颤的,更增加了节日的热闹气氛。提起冰糖葫芦的来历,还得说说南宋的宋光宗皇帝呢。每到隆冬时节,不论城市还是农村,总能见到卖冰糖葫芦的生意人,他们或推车或肩扛,红彤彤的山楂在糖膜的包裹下格外诱人。被三三两两的小姑娘围住,各自买上一支,咬上一口,咯嘣脆酸中带甜,唇齿留香,好不惬意。

樱桃桑葚

        樱桃属于蔷薇科叶乔木果树,樱桃成熟时颜色鲜红,玲珑剔透,营养丰富,医疗保健价值颇高,又有“含桃”的别称。

        中国做为果树栽培的樱桃有中国樱桃、甜樱桃、酸樱桃和毛樱桃。樱桃成熟期早,有早春第一果的美誉,号称“白果第一枝”。据说黄莺特别喜好啄食这种果子,因而名为“莺桃”。其果实虽小如珍珠,但色泽红颜光洁,玲珑如玛瑙宝石一样,味道甘甜而微酸,即可鲜食,又可腌制作为其它菜肴食品的点缀,备受青睐。

      桑葚,为桑科落叶乔木果树的成熟果实,桑葚又叫桑果,农人喜欢其成熟的鲜果食用,味甜汁多,是人们常食的水果之一。成熟的桑葚质油润,酸甜适口,以个大、肉厚、色紫红、糖分足者为佳。每年4-6月果实成熟时采收,洗净,去杂质,晾干或略蒸后晾干食用。可到大有恒中药材库查询药材桑葚。

      桑葚既可入食,又可入药,中医认为桑葚味甘酸,性微寒。入心、肝、肾经,为滋补强壮、养心益智佳果。具有补血滋阴,生津止渴,润肠燥等功效,主治阴血不足而至的头晕目眩,耳鸣心悸,烦躁失眠,腰膝酸软,须发早白,消渴口干,大便干燥等病。

吹糖人

        吹糖人的是旧京一个行业,小贩们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头是一个带架的长方柜,柜子下面有一半圆形开口木圆笼,里面有一个小炭炉,炉上有一个大勺,中间放满了糖稀(据说是麦芽糖溶化所得)。

       木架分为两层,每层都有很多小插孔,为的是插放糖人。这玩艺儿好看、好玩,玩完后还能吃,一般孩子都喜欢,见着就走不动了,不是缠着大人要买,就是跑回家去要钱,实在没钱的也不肯回去,眼巴巴地盯着这些糖人。有的小孩图快,就付钱买一个现成的;有的则指定形状要求现做。这时,小贩就用小铲去一些热糖稀,放在沾满滑石粉的手上搓揉,然后用嘴衔一段,待吹起泡后,迅速放在徒有滑石粉的木盒内,用力一吹,稍过一会,打开木模,所要的糖人就吹好了。再用苇杆一头沾点糖稀沾在糖人上,就大功告成了。糖人有各种形状,什么小鹿、金鱼、耗子、灯笼等,最惹孩子喜爱的是孙猴。孙猴做好后,要在猴背上敲一小洞倒入些糖稀,再在猴屁股上扎一小孔,让糖稀慢慢地流出来,下面用一个小江米碗接着,用小江米勺舀碗里的糖稀吃,直到糖稀流完或冷却凝固,则连糖人孙猴以及江米碗、勺一块吃掉。这套玩意儿成为猴拉稀,最受孩子们欢迎,不过价格要比其它糖人贵一些。为止

 


吃瞪眼儿

        “瞪眼儿食”的吃法在清末民初的旧京贫民中最为盛行。凡是在穷苦群集的地界儿,像门脸儿、东西四牌楼底下、天桥、火车站等都有卖“瞪眼儿食”的挑子。出售“瞪眼儿食”的小贩们只是等各处的猪肉杠子把好肉全部运走,剩下的一些零碎杂脑细的部分,本着“猪的一身都是宝”的精神趸些回去,切成小肉块儿一骨脑儿炖在锅里,来个“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有炖“全猪”的架势。煮熟之后,并不将肉捞出,而是原汤原汁连锅端,用担子挑了,摆在闹市区,专门卖给拉洋车的、卖青菜鲜果的汉子们和收破烂儿换取点灯钱的穷妇们。

       “瞪眼儿食”并不是那种腻人难咽的小吃,而是一种形象的概括。他不是指吃东西的人瞪眼儿,而是指卖吃食的人瞪眼凝神,属于“秋后的蚊子——紧盯那类。


 

豌豆黄、芸豆卷

        豌豆黄是北京传统小吃。按北京习俗,农历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黄。因此每当春季豌豆黄就上市,一直供应到春末。北京的豌豆黄分宫廷和民间两种。豌豆以张家口出产的花豌豆最好。豌豆黄是北京传统小吃,同芸豆卷一起传入清宫。

        豌豆黄是北京春夏季节一种应时佳品。豌豆利小便、止渴,和中下气,解疮毒,消炎,去除暑热,有降血压、除脂肪、减肥之功效。原为民间小吃,后传入宫廷。清宫的豌豆黄,用上等白豌豆为原料,做出成品色泽浅黄、细腻、纯净,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凉爽口。因慈禧喜食而出名。其制法是,将豌豆磨碎、去皮、洗净、煮烂、糖炒、凝结、切块而成。传统做法还要嵌以红枣肉。以仿膳饭庄所制最有名。

       豌豆黄是北京传统小吃,按北京习俗,农历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黄。因此每当春季豌豆黄就上市,一直供应到春末。



铜嘴大茶壶——茶汤

          要说北京美食茶汤究竟属于哪朝哪代的发明,这大概谁也难说清。不过多少年来,甭管是哪朝哪代,逢年过节,这茶汤便总是在庙会上一显身手,惹得一群群大人孩子睁圆了一双惊奇的眼。您看,那卖北京美食茶汤的桌子上,放着把锃光瓦亮的大号铜壶。壶嘴、壶把、上口、底足都镶着用黄铜雕刻的花纹,壶体两侧各镶着一条金鱼在小草中游动……等到炉火烧旺的时候,只见壶中开水翻滚,热气腾腾。更有意思的是,您再看眼前这卖茶汤的大师傅,两脚分开,双臂摆平架势,一手拿碗,另一只手搬壶倒水,碗口距壶嘴儿足有一二尺远,眼见那冒着热气的开水由壶嘴儿喷射而出,不偏不倚正好“砸”在碗中,且点滴不漏,动作准确优美。其实,要冲好它,真得需要很高的技巧,首先,得一次完成,绝不能拖泥带水,滴滴答答地往碗里对,否则茶汤准是生的,北京美食那卖主可就亏了本儿了。再有,出水虽猛,但绝不能浇在手上,要不,手也烫了,碗也砸了,赔本赚吆喝,那就更不合算了。所以,卖茶汤的老师傅都练有一手绝活,别瞧全部动作总共才有几秒钟的时间,可练好这一手,恐怕得花上几年的工夫。


炒疙瘩:
    炒疙瘩是老北京的吃食,具有北方的特性,它和疙瘩汤、炒猫耳朵都 有相似之处,却又不完全相同,独成一 派,从而形成了北方面食小吃里的一朵 奇葩。
    一盘小巧玲珑、色泽深黄的笑面疙瘩,配上青豆和各色新鲜蔬菜。光是色泽就 已经跟诱人了,吃一口软绵又有劲,滋 味鲜香,这就是北京特有的小吃--炒疙 瘩,它经历数十年,仍然经久不衰,以其独特的风味吸引着四方认识前来品尝


酸梅汤:
    酸梅汤是老北京传统的消暑饮料,在炎热的季节,多数人家会买乌梅来自行熬制(也有用杨梅代替乌梅),里边放点白糖去酸,冰镇后饮用。酸梅汤的原料是乌梅、山楂、桂花、甘草、冰糖这几种材料。《本草纲目》说:“梅实采半黄者,以烟熏之为乌梅。”它能除热送凉,安心止痛,甚至可以治咳嗽、霍乱、痢疾,神话小说《白蛇传》就写了乌梅辟疫的故事。该汤消食合中,行气散淤,生津止渴,收敛肺气,除烦安神,常饮确可祛病除疾,保健强身,是炎热 夏季不可多得的保健饮品。
    北京制作酸梅汤,当以琉璃厂的信远斋为最有名。信远斋的酸梅汤是在半夜里 熬得后,放在白地青花的大瓷缸里,镇在老式绿漆的大冰桶里,到第二天上午出售时,酸梅汤就冰凉振齿了。这里的酸梅汤每年自端午节起到中元节止,只卖70天,每天只卖两缸,卖完为止。


灌肠
    灌肠是北京人爱吃的小吃,也是一种大众街头小吃。灌肠在明朝开始流传。《故都食物百咏》中提到煎灌肠说:“猪肠红粉一时煎,辣蒜咸盐说美鲜。已腐油腥同腊味,屠门大嚼亦堪怜。”老北京街头常有挑担小贩经营此食品。有记载:“粉灌猪肠要炸焦,铲铛筷碟一肩挑,特殊风味儿童买,穿过斜阳巷几条。
    灌肠是把淀粉加红曲灌到猪肠子里面。不过,这种讲究质量的货色现已不易吃到了,通常在庙会、夜市上您所见到、吃到的,只是用淀粉加上红曲捏成个棒槌形,切成片后上铛煎,滋味当然不如真正的灌肠,但因为用油煎得特别香,而且价钱又比较便宜,吃者依然很多。甚至,有吃灌肠吃上瘾的人索性就买上几块,回家去自煎自吃,独享其乐。这也是一种吃法。

墩饽饽
    饽饽是北京人对面制点心等食品的一种叫法。有客人来家要摆饽饽招待,因此 老北京糕点店也称饽饽铺。饽饽一词明代杨慎的《升庵外集》中说:“北京人呼波波,南人讹为磨磨。”波同饽音,可见饽饽在明代就有。清代以后的宫廷御膳房专门设有饽饽局,专为皇室做点心,北京城内的饽饽铺专营满族糕点。  
    墩饽饽是面食制品的一种,但它不属饽饽的糕点,而是北京小吃的一个品种。颜色白黄,松软有弹性,味甜润。墩饽饽宜凉吃,所以烤熟后要晾凉,最好放在木箱中闷软,适于于老人食用。
 
芸豆卷
    芸豆卷原是民间小吃,后成为宫廷小吃品种。传说是慈禧太后听见宫外有小贩叫卖,便召进宫内品尝,觉得很好吃,于是命令御膳房专门制作,芸豆卷成了慈禧的御前御点。
    芸豆是营养丰富的食品,不过其籽粒中含有一种毒蛋白,必须在高温下才能被破坏,所以制作芸豆卷的芸豆必须煮熟煮透,消除不利因子,趋利避害,更好地发挥其营养效益。
 
酸豆汁
    过去有一则笑话,说齐化门(朝阳门)外营房的旗人都聚在街头痛哭流涕,路人问之,哭者愈痛,谓“豆汁儿房都关了张,岂不要了性命?”笑话归笑话,老北京人尤其是旗人,特别喜爱喝豆汁儿,甚至称之为“本命食”乃是事实。
    俗话说,北京人是“豆汁儿嘴”、“老米嘴”、“卤虾嘴”,即所谓“北京三嘴”。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前后,传入宫内。每年旧历九月至次年立夏后5天,清宫御、寿两膳房都要制做豆汁,帝、后酒肉之余,皆饮豆汁以解油腻。   据说,咸丰梓宫(灵梓)回銮,东西两太后带领同治帝刚回到宫里,即向御膳房要豆汁儿喝。在民间,豆汁儿的主顾更不分贵贱,凡穿戴体面者在庙会上吃“灌肠”或“羊霜肠”,往往会被人耻笑,唯独喝豆汁儿则不足为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漫谈民国时期的4大街头小吃,每一种都让人回味无穷
北京的年味儿,在庙会的小吃摊上!
去北京绝不可错过的特色小吃(组图)
京城谈吃~小吃
庙会小吃
美食推荐篇之-北京美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