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新发现:《木兰辞》中隐藏的爱情故事(认真你就输了)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相信所有上过高中的人都对这首乐府耳熟能详。这几日我闲来无聊,随意回味这首乐府的时候,却有许多惊人的发现!原来《木兰辞》绝不是简简单单的孝女替父从军的故事,它其实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同时向我们揭示了历史上木兰的真实身份。

    这首乐府由北魏年间的民歌收集而来,最初收录于南朝《古今乐录》中。对于木兰参与的是北魏抗击柔然的战争这一点,史学界已经没有什么分歧了;然而对于木兰的身份,却一直众说纷纭,光她的姓氏和籍贯就有五种以上的说法(姓氏中自然包括我们最常听说的“花”)。

    背景介绍到这里,下面开始对原文的分析。

    我们先跳过第一段,直接来到当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之后的行为——“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句诗是全篇重要的切入点,你们从中看出什么蹊跷没有?反正我当时就被木兰强大的购买力震撼了。

    古代的时候一匹马多少钱?《通鉴纪事本末》中记载,公元111年冬,为了对付西羌的叛军,怀县县令虞诩建议中郎将任尚让各郡民兵复员,代价是每人缴纳数千钱,每二十人缴纳的钱共买一匹战马。如果以每人缴纳三千铜钱计算,一匹战马的价值是六万铜钱左右。一个铜钱的购买力不低于现在的三角,所以一匹马大概值两万人民币。诗中写的是“骏马”,还要加上各种配件,一个“当户织”、未过门的黄花闺女,没有经济来源,怎么可能干净利落的掏出这么多钱?别忘了,这可是在瞒着父母的前提下。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谁给了木兰这么多钱?通读全诗可以发现,在当时能给这么多钱给木兰的,不可能是外人,只可能是木兰的父母。那么所谓的替父从军只是一个幌子,木兰就是被亲生父母送上战场的!好好的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亲生女儿当作男人送上战场呢?我们回到第一段中,便可看出些端倪。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既然只是要求服兵役,为何多卷军书上都写着木兰父的名字,非点名要他参战不可?难道木兰之父是有名的将才,可汗颇为倚重?不像,否则木兰父为国效力但去无妨。难道木兰家是当地的富商巨贾,可汗想敲诈一些军费?也不像,能用钱解决就不会出此下策。我国历来是按户征兵,可汗也不可能知道每家姓甚名谁。那么最有可能的情况就是,木兰家得罪了地方上征兵的官员。另外,诗中只写木兰“惟闻女叹息”,而比木兰还要年长强壮的“阿姊”却对此似乎毫不关心,这说明得罪官员的事情应与木兰直接有关。

    我们据此可以推断,很可能是某个有些兵权的小官看上了木兰,欲纳其为妾,而木兰不从,家人劝她时更以死相逼。此官趁征兵之时,想出一条毒计——篡改军书。本以为只要招走了木兰父,木兰一家母女相依,便可轻易霸占,这才是木兰“叹息”的真正原因。最终木兰与家人商议,女扮男装响应征兵。爹妈虽不舍,但怕强嫁女儿真有个三长两短,而女儿从小又会些骑术,这才出资放走木兰。

    从当时木兰弟弟尚幼(应不满10岁)来看,木兰父亲最可能的年龄是40岁到50岁,而秦代规定征兵年龄是十七到六十岁,唐代则是二十到六十岁,木兰父亲并不算高龄,这也可以证明年龄问题绝不是木兰替父从军的真正原因。

    话不多言,木兰一路经过黄河边、黑山头来到军营。那么当时主持对柔然作战的,究竟是何许人也?他不是别人,正是“大点兵”的可汗本人!

    《魏书?蠕蠕传》载:“(神?)二年(公元429年)四月,世祖练兵于南郊,将袭大檀(柔然一部)……于是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平阳王长孙翰从西道向大娥山,同会贼庭。”正与诗中的“黑山头”暗合。文中的世祖,就是北魏多次亲征柔然的皇帝拓跋焘。

    429年这一战后,据《北史?魏本记》书:“蠕蠕(柔然)震怖,焚庐舍,绝迹西走。”向西逃跑的时候连家都烧光了,可见柔然对北魏的威胁已基本肃清。后来拓跋焘又多次北伐,最终使“蠕蠕亦怖威北窜,不敢复南……边疆息警矣”(《北史?蠕蠕列传》)。拓跋焘这位皇帝平生战功卓著,且年少有为,木兰参军那年他年仅21岁。

    没错,花季少女木兰就在军营中和少年得志的北魏皇帝拓跋焘相见了。我们不知道在十年的军旅生涯中两人之间发生了什么,因为诗中对此也是着墨寥寥。但就在这为数不多的记载中,也透露出一些有趣的信息。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一句,看似在描写军营生活,却很值得推敲。晚上,征战一天的将士自然是人困马乏,倒头便睡,怎么可能有闲心去听金柝打更之声?而寒冷的月光又怎么可能照到军帐内的铁衣?合理的解释就是主人公心事重重,无法安眠,独自在帐外踱步遣怀。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木兰和魏帝在月下幽会。英明神武的拓跋焘目光如炬,一眼就看出木兰是女儿身,又对她在战场上的勇武表现怜爱不已。两人在军营中互生情愫,也是人之常情。

    如果说对这句的推理有些牵强的话,那么接下来的诗句则提供了更加有力的证据。在王师凯旋之后,可汗对麾下士兵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而对木兰的赏赐是什么呢?“木兰不用尚书郎”。哦,原来可汗要封木兰为尚书郎,却被木兰回绝了。

    这句诗非常值得玩味,“尚书郎”一职是做什么的呢?查百度百科得知,此乃“古官名。东汉始置,选拔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在皇帝左右处理政务,初从尚书台令史中选拨,后从孝廉中选取”。这个职务的主要任务是起草文书,唐代白居易曾作《初除尚书郎,脱刺史绯》诗,说明一代诗魔也曾居此职。

    那么显而易见的问题是,既然木兰战功卓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又从未入过孝廉,毫无文官经验,可汗不拜她为将军领兵,却为何偏要安个皇帝左右的文官给她?很明显,拓跋焘这是故意要留木兰在身边,才能天天相见。他和木兰之间的感情,此刻已经呼之欲出。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拓跋焘贵为天子,何不直接迎娶木兰?万万不可!因为此刻木兰是以男儿的身份参军,如果贸然戳穿她的身份,这可是欺君的重罪。即使魏世祖不想加罪,倘若某些顽固的朝廷重臣以死相谏,恐怕也会使拓跋焘下不来台。传扬出去,更是一桩国际性丑闻。

    但木兰既敢爱敢恨、冰雪聪明,又不想以“尚书郎”的身份侍君左右,因为这是多么的不伦不类!她心中自有妙计,在拒绝“尚书郎”的官职后说:“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无奈的拓跋焘只得答应了木兰的要求。

    我们看看木兰返乡时的情景吧:“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与木兰临走时的低调截然不同,她回家的时候,父母都要出城来迎接。有没有看着很眼熟?没错,《红楼梦》第十八回“元妃省亲”章节这样写道:“(元妃来时)贾赦领合族子侄在西街门外,贾母领合族女眷在大门外迎接”。木兰返乡时,正是皇妃驾到的排场。

    同时我们可以看出,魏世祖还派了很多随从保护木兰的安全——“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一个“皆”字说明伙伴之众。既然战争胜利后各回各家,那么战友们断然没有理由跟着木兰返乡,唯一的可能就是可汗的授意,只可惜这些伙伴并不知道木兰是女郎的真相。

    木兰采取返乡——更衣——现真身这一手段,在昔日战友面前彻底与男人的身份决裂,同时也用实际行动告诉拓跋焘:现在我是堂堂正正的女儿身,你可以光明正大的娶我了。这是何等的聪明,何等的独立?

    《木兰辞》最后“雄兔脚扑朔”一段中,作者亦通过比兴的手法给出了巧妙暗示。木兰作为军中唯一的女性,不写“一入群兔中,安能辨我是雄雌”,而说“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双兔似有所指,却正是指代木兰和魏世祖无疑!

    那么后来拓跋焘有没有娶木兰呢?我认为是娶了。历史上魏世祖的婚姻多为政治联姻,且对其后宫的记载较少。但对于他的贺皇后,资料却说她“出生良家,因相貌出众,聪颖伶俐被选入后宫”。明代徐渭《雌木兰替父从军》中,木兰有一段这样的自述:“祖上在西汉时,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良家出身与之吻合。即使木兰不是皇后,我推测她也很可能是一位地位颇高的嫔妃。

    最后我们再对整个《木兰辞》的隐藏故事情节进行一下梳理:民女木兰在一个小康之家过着平静的生活,却被征兵小吏看上,妄图使毒计霸占。为了自己的幸福,木兰毅然找父母要来钱财,采购骏马装备,以替父从军之名奔赴前线。在十年征战中,木兰与御驾亲征的魏世祖拓跋焘相识相爱,并最终成为了母仪天下的一代皇妃。

    这才是《木兰辞》真正想要向我们讲述的故事。不畏强权、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才是木兰精神的真谛。

 

(楼主理科生蛋疼之作,各位轻拍。认真你就输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花木兰其人
花木兰之谜
真相:花木兰从军12载,为啥没被发现女扮男装?你知道吗?
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历史上这样的事真会出现吗?
语文教学:深入剖析《木兰辞》的艺术特色和深刻内涵
《木兰辞》中花木兰效忠的可汗到底是谁?说出来别不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