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真相:花木兰从军12载,为啥没被发现女扮男装?你知道吗?

 李夫子说史 

2019-12-13 08:00:00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说起这首家喻户晓的《木兰辞》,大家都不陌生。中学课本上就学过,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了。本文约作于北魏中间,经过隋唐文人的润色,在宋代有个人叫做郭茂倩,他编纂的乐府诗集当中把《木兰辞》归入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词中描述的“花木兰”的故事传唱至今。但是千百年来花木兰是否真有其人?史学界只有5个字,“史书无确载”。

我们都知道乐府歌词的来源一般是两种,御用文人创作和民间采集,《木兰辞》显然属于民间采集,它的特点就是写实,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民间述史。别以为老百姓都是编的,老百姓通过民歌创作的形式,把一些他们看到的、亲历的、认为有意义的事口述下来,再经过民间文人的润色,在被当时的官署采集后,稍加整理就成了乐府歌词而传世。所以说别看《木兰辞》好像是归于文学艺术类,但其实是可以作为史料来参考的。到目前对于花木兰这个女英雄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文学创作,她完全就是虚构的人物,一种认为史书虽然没有记载,不代表她就没有历史人物,没有原型。比如唐代的诗人白居易、杜牧,南宋学者程大昌,明代学者徐文长,清代的一些史学家。这些人物年代虽然不同,却都言之凿凿的说“花木兰”确有其人,所以要破解花木兰的历史原型的真相,还是必须要回到这首长诗当中,从这首诗所描述的细节当中,抽丝剥茧,为各位一一到来。

花木兰的历史背景究竟是什么?

首先先说第一个问题,这个诗词中所讲的花木兰所处的时代到底是哪个时代?目前主流的有以下几个说法,第一个说法,花木兰应该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年间的人。替父从军,参加了北魏出击大漠、兵伐柔然的战争。因为在战场上表现突出,没有人发现她是女子,所以战争结束以后,朝廷欲授予她尚书郎却被她婉言拒绝。由此历史上还有人说,花木兰可能是鲜卑人,因为北魏是鲜卑人建立的。请注意,《木兰辞》当中多次提到的可汗,其实就是北魏的皇帝,因为北魏也是有少数民族建立的,所以在拓跋焘时期,民族风气尚在,皇帝一般还是被称做可汗。

那么再往前说,五胡十六国时期,也是有皇帝称可汗的。在拓跋焘之后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他实行了历史上著名的孝文汉化改革,也是全面汉化,可汗才由皇帝这个词来代替了。另外根据宋朝的一本中国地理志史《太平寰宇记》记载,“自周、秦、汉、魏以来,前后出师北伐,唯有三道。”东道是从今河北定县出喜峰口,西道是从陇西出甘肃安西,中道出黑山。这诗中提到了黑山头,就是今天包头昆都仑河谷北之阴山,我们再展开地图看一看,从黄河边到昆都仑河古之北的阴山,按照当时骑兵的速度也是一天的路程,正好是和《木兰辞》中的:“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边,暮至黑山头”所提到的地理位置形成时间相符合。

更巧的是,与史料所记载的北魏拓跋焘在位期间和北方的另一支游牧民族柔然持续战争的时间相对应,不管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还是战争时所发生的地理位置上都是惊人的巧合。刚才讲到的柔然,当时是在蒙古草原上匈奴、鲜卑之后已经崛起为强大的一个部落制汗国。柔然当时不断地南下骚扰北魏阴山山脉的边境,双方是战火不断。史书载直到公元429年,北魏军远程奔袭漠北,以少胜多、出奇制胜、大破柔然,为稳定北方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战惨败至此,柔然势力逐步衰弱。虽然说历史上打过很多仗了,但是每次大战都是以北魏占优势,可是对于北魏来讲,对方也是硬骨头,兵力消耗也是极大的,每回战事紧张的时候,北魏政权就规定每家必须出一名男子上前线,这正好也与词当中所讲的“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相呼应。这也正是花木兰替父出征的最直接原因了。因为花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家中的弟弟年幼没法上战场,所以木兰就决定替父从军,开始了长达12年的军旅生涯。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来讲的话,边关塞外条件异常艰苦,在冷兵器时代,“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不管是守备边境,还是对敌肉搏厮杀,这对男人来说都是一件极其残酷的事,更别说花木兰是个女人,说实话,很不容易的了!

花木兰作为一个女性,要在一帮子臭男人的军营中隐瞒身份,是“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又要冲锋杀敌,还得在男人的世界里取得战功。这对从军的花木兰来讲的话更是难上加难,但是人家花木兰,做到了女汉子,在征战10余年后凯旋回家。当然身份也就暴露了,皇帝因为她功劳很大,不仅赦免了她的欺君之罪,还因为花木兰已经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也就是说花木兰已经有了很大的军功了,皇帝还赏赐了她千百金。还有因为按照北魏的军功制度,普通老百姓的军功累积到策勋十二转这个级别就可以做官了,所以才有词中说到的“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看来皇帝是想让她做尚书郎这个官职,别看级别不高,但当时已经是靠近中枢了,还是很不错的。

可是万万让皇帝没想到的是,花木兰竟然不为所动,婉拒了皇帝。因为她最想念的还是家中的老父亲和弟弟、妹妹,并请求皇帝能让自己返乡,去补偿和孝敬亲人。这一点也真正体现了花木兰的伟大。如果是这么分析的话,花木兰确实是真有其人的,而且很有可能她生活的历史时代就是在北魏拓跋焘的时代。这是第1种说法了。

第二种说法认为《木兰辞》中所叙述的故事背景,其实是发生在唐朝。主要依据是第一,《木兰辞》中有可汗大点兵,根据史料记载,有天子和可汗兼称的,好像只有唐太宗一人。第二,《木兰辞》中还有一句“从此替爷征”,只有唐朝初期实行的府兵制,才有代父出征的这样的规定。不过李夫子个人觉得这个说法还是有不合理之处,我们就先不说这两点,就说《木兰辞》即使是后人重新润色编撰的,但是史学界和文学界从古至今都一直认为它确确实实是南北朝的作品。《木兰辞》在前,唐太宗李世民在后,怎么能说这首诗词反映的是唐朝的事呢?这不是典型的“关公战秦琼”嘛,所以这个观点肯定是错的!

花木兰的籍贯大讨论

好,既然说第一个观点可信,北魏是属于南北朝时期的一个北方政权,而当时中国正处于民族大融合的时期,所以她到底是汉人还是鲜卑族,还是别的什么民族,说实话这个答案就不确定了,开头有人说她是鲜卑人,只能说可能。而且关于花木兰的姓氏、具体是哪里人、出生年月,到目前为止谁也说不清楚,因为史书无记载!坏就坏在史书无记载,所以自古以来不光是现代,各地抢名人的战争就从来没有停歇过。当时河南人说:“花木兰是我们商丘虞城县人”,然后陕西人不干了,说:“花木兰是延安人”,湖北人说:“不对,她是我们黄陂人”,安徽人说:“她是亳州人”,江苏人说:“她是泰州人”……最后还有内蒙古人说:“你们讲的都不对,他是我们包头人”,反正是各有各的证据,还都挺充分的,这个我们就不做讨论了。

花木兰的姓氏是什么?

除了她的籍贯,关于花木兰姓什么,历史上也有很多的讲法了。可能很多小伙伴会奇怪,她是花木兰,她不姓花,还能姓什么呢?其实各位再仔细看一下《木兰辞》,这个故事的最初起源,你会听到这个辞当中都是用的“木兰”,根本就没有提她的姓,至于现在为什么我们都叫她“花木兰”,那得感谢明朝一个大才子“徐文长”。他曾经写过一个杂剧,名叫《四声猿》,其中一个剧本就叫做《雌木兰替父从军》,就是根据《木兰辞》来写的故事。剧本写的是木兰姓花,芳龄17,她爸也有个名字叫“花弧”,字桑之,是一个后备役军官,母亲姓贾,还有个妹妹叫花木难,弟弟叫做花咬儿,这里边讲的故事大体和《木兰辞》讲得差不多,只是经过艺术加工更加曲折了,更加离奇了。

而且剧中还写到了《木兰辞》没有描述到的花木兰最后的结局,那就是花木兰回家以后,在家里人的撮合下给花木兰定了亲,男方姓王,趁着花木兰荣归故里,两个人拜堂成亲,皆大欢喜。因为这部剧当时非常流行,所以花木兰也就这么叫起来,历史上除了花这个姓,有很多当时的专家,也是经过自己的一番考证,说木兰姓什么的都有,有说姓朱的,有说姓任的,有说姓魏的,也是拿出了一堆的自己考据的证据,但是至今都没有人家徐文长的剧本写的为大众所接受,李夫子个人觉得姓花也挺好的,为什么?因为花木兰她必定是一个女子了,女子必定爱美,要不然也不会有花木兰,脱掉战袍,立刻“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小女生对着梳妆台梳妆打扮,那种娇羞的神态跃然纸上。

而且我们形容女子美丽一般怎么形容?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当然是用花来形容最好了。都说女人花开是画,花落是诗,所以用花来当作木兰的姓,正好暗合了木兰牺牲自己,替父出征,隐匿身份,化身为纯爷们,历经残酷之后,回归小女子俊巧模样的一个过程。一方面说明了花木兰的孝心伟大,一方面也突出了前后的巨大反差,这样这个故事就更加的传奇了,所以李夫子还是觉得姓花就好了。

花木兰为什么没有被发现是女性?

最后我们要再来解决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说实话这也是李夫子从小一直特别感兴趣的,相信也是不少朋友一直想知道的。就是说花木兰一个黄花大闺女,军营中干了这么多年,怎么就没有人发现她是个女的?莫非她长得很壮很男人?当然不是!那怎么会出现这个辞中所描述的男性同伴皆惊忙呢?发出了“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的感慨。由此看来恢复女儿身的花木兰的样貌应该不差。她是怎么在军中“安能辨我是雌雄的?”结合网上网友的分析,然后李夫子个人的结论就是一个原因,很可能是战争期间条件异常艰苦,长期四处转战,戍守边疆,缺衣少食,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她一定程度上的生理病变。比如女性荷尔蒙紊乱了,生理期停止了,骨密度增强了,肌肉日渐紧实了,而且束身甲长时间不脱风吹日晒的,身体样貌肯定是让军中压根想不到会有一个女人的同伴。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花木兰从这个辞当中可以看出,她当时“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百分百木兰最后是做了骑兵了,要知道骑兵和步兵当时区别是非常大的,不管是南北朝还是历朝历代,步兵都是成百上千为单位,然后安营扎寨,就像麻一样抱团起居了。而骑兵,尤其是少数民族政权的骑兵则不同,他们几乎是整天呆在马背上,战时骑马杀敌,休息时也可以做到马不下鞍,马上入睡,或者根据辞中所讲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她有可能是个斥侯或者是军中的信使,负责传递情报,传递命令的。反正是可以独处,不需要和伙伴睡在一起,也大大减少了木兰与战友身体接触的机会了。我们再根据“策勋十二转”分析,木兰在军中可能已经有了很大的军功了,有军功可能就受到了提拔,成了一个军官,所以她也有可能自己有单独的住所,这也大大降低了女性身份暴露的几率。

以上纯属李夫子的个人猜测和推论,不知道各位小伙伴认同哪一个观点呢?或者您认为木兰从军12载,为什么没有被发现是女性呢?欢迎各位留言分享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花木兰身后之谜
花木兰是哪朝人,为何称呼天子为可汗?可汗是敌是君?
花木兰是今天的内蒙古人?
《木兰辞》为何说“可汗”大点兵?可汗是谁?她“参与”的哪一战
花木兰到底是不是汉族人?有哪些历史依据?
《木兰辞》中花木兰效忠的可汗到底是谁?说出来别不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