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医道,有缘者得之
学脉诊要自身实践, 例如;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气温来膜自己的脉像, 例如饮酒后阳气升腾,这时你诊自己的脉就会体会到阳气生发太过的脉, 我以前说过六气是一气所化,一气先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化生六气, 那么诊脉可以先定六经脉, 不管脉像有多么复杂,都可以用六经分法来定。 以前说一些脉像的一气周流, 我想说的是用脉断病证加重或痊愈日期以及生死日期, 也就是脉与运气结合, 五行定天干,六气定地支! 例如那天有人说肠痹, 肠痹古医名, 它的表现有三点重要, 一个是痹之证内传,有这个因, 第二腹胀大便稀,小便不利, 第三口干渴, 但是近代把肠痹与肠梗阻说成一个病 这是错误的, 大家想想我那时疾病缠身, 天干天体的先天。地是后天为用, 天干的运化一定是 先天了,地支运化后天十二重楼, 扶阳卢氏医学比较重视任脉十二宫的变化,提出一些药物可以很好地帮助是二重楼阳气的潜归, 潜阳入阴是一个重要的调整过程, 比如石苍蒲的运用。 十天干是先天的通道, 先天三元的生发与归藏和十二地支互生互化极化真阴元阳交媾与中脉而有十月怀胎, 中脉之中轴则是人体先后天性命化合之地, 日月星是有形的,为后天,而推动日月运行的原始能量为先天三元, 天道运行以斗为心,只是我不明白南斗六星是什么, 十二重楼,气管而已。 震卦,12, 肺为太阴,地气,12月, 后天反先天,行12个月, 十月怀胎,太阳历10月。 逆运,则行太阴,12个月。 气管有12节。以后天反先天,象征登天,所以叫1 任脉确有十二宫,督脉确有十天干,十二宫阴中岀真阳返先天,十天干阳中出阴化后天,真阴元阳化合有中枢,为神明所居,故阴阳者神明之府也 , 所以火神中医重视阴阳至极, 潜阳归家阴阳至极, 会阴是四逆真火归藏之所, 彭氏重左右,有圆运动之说,火神重前后,有阴阳至极之法。 上卦为前,亦为左,下卦为后,亦为右, 中医非藏医,无"轮 "这一说法。 中医,只论天地,气血。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阴阳者,血气之男女,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
糖尿病足溃烂3月余,手足冷, 生白术30,制川附子15,干姜20,炙甘草10,肉桂粉6g(冲服)砂仁米15,枳壳15,三七粉6g冲服 加茯苓30,仙灵脾20 是君火之性直入血脉,仙灵引阳入阴,驱除血中寒毒 附子久煮,其乌头总碱水解为刺甲乌头碱, 仙灵脾主要起交通阴阳作用,一般常人心意外浮,难以入阴,人身血肉均属于阴,若阳气不能回归血肉,血肉就难以生长康复,人能自我康复缘于阳能入阴,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至。 睡眠是潜阳入阴本能,感冒了,睡一觉好了,就是这种本能没被破坏, 阳气者精则养神,阳气能化精,缘于肾贜之摄纳,所以肾脏元阳衰危则摄那无权,阳不化精,自然神气不安而心烦。大多重大疾病都元阳受损,阳不化精,因而失眠,脑子乱。 反过来说一个人总是自脑子乱,神气不安时,这个人已经开始阳炁不能下潜而化精了,常期神乱,阴无阳而僵,自然转为阴实证 阳炁在运化中先化精,进而精化髓, 化髓则柔,柔以养筋 阳气生岁则化髓,髓生筋,在天为神,用神在肝,肝主谋略 养神在肾,志能潜藏则阳炁归根而化精, 内经认为阴阳者神明之府,可以说中华祖先所掲示的是生命之本,而西人只是研究生命的末节 比如西人所讲心理学,而内经所讲神则是心理现像之根,无神则一切生命现像都谈不上了

寒凝痹阻证
证候: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剧烈,如刀割,得热痛缓,痛处固定,日轻夜重,甚则关节不能屈伸,痛处不红不热,形寒肢冷,苔白,脉弦紧。
治法: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减。
制草乌15g 熟附子10g 干姜10g 麻黄10g 细辛6g 桂枝10g 甘草6g
方解:方用制川乌、熟附子、干姜温经散寒止痛,麻黄、细辛、桂枝疏风散寒,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合,共奏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之功。
加减法:若寒甚加制草乌15g;痛偏上肢加羌活15g、威灵仙24g,千年健15g;痛偏下肢加独活15g、牛膝18g、防己24g;痛偏于腰加桑寄生15g、杜仲10g、川断15g、淫羊藿15g。
风寒痹阻证
证候:肢体关节冷痛,游走不定,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关节屈伸不利,或恶风畏寒,舌质淡红或暗红,苔薄白,脉弦紧或弦缓。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方药:乌头汤加减。
制川乌15g 麻黄10g 黄芪18g 白芍15g 甘草10g 蜂蜜30g
方解:方用川乌头、麻黄温经散寒,两药配合搜剔入骨之风寒,为方中主药,辅以黄芪益气固卫,白芍养血,甘草、蜂蜜缓痛解毒,诸药相合共奏祛风散寒,温经通络之功效。
加减法:若风胜者加羌活15g;痛以上肢为主加威灵仙18g、川芎10g;痛以背腰为主加杜仲10g、桑寄生15g、川断10g;痛以膝踝为主,加独活15g、牛膝18g。
寒湿痹阻证
证候:肢体关节冷痛、重着,痛有定处,屈伸不利,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或痛处有肿胀,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方药:附子汤加减。
熟附子15g 白术15g 白芍15g 云苓15g 人参10g 肉桂10g 细辛6g 川椒10g 独活15g 秦艽15g
方解:方中重用附子温经壮阳,祛寒湿止疼痛;白术、附子配伍能温散寒湿;参附同用温补元阳;芍药、附子同用能温经和营止痛;茯苓利水渗湿;肉桂、细辛、川椒配附子,寒湿之重症非此大辛大热之重剂、重药不能祛除,乃离照当空,阴霾自除之意;再配独活、秦艽以和血通络。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祛湿通络之功。
加减法:寒甚者加乌头10g,湿重者加薏仁15g、苍术15g。
风寒湿痹阻证
证候:肢体关节冷痛沉重,痛处游走不定,局部肿胀,关节屈伸不利,气候剧变则疼痛加剧,遇寒痛增,得温则减,恶风畏寒,舌质淡红或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沉紧、弦缓。
治法:祛风散寒,利湿通络。
方药:蠲痹汤加减。
羌活15g 独活15g 桂心10g 秦艽15g 海风藤15g 桑枝15g 当归10g 川芎15g 乳香6g 广木香6g 甘草3g 细辛6g 苍术15g
方解:方用羌活、独活、秦艽、海风藤祛风宣痹;桂心、细辛、苍术温经通阳,散寒除湿;乳香、木香、川芎、当归理气活血;桑枝通络;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祛风散寒、除湿通络之功。
加减法:痛甚加威灵仙20g、防己15g;风偏胜者加防风15g,改用秦艽20g;寒胜者加附子10g;湿胜者加防己15g、薏仁20g、萆薢15g。
痰瘀痹阻证
证候:痹病日久不愈,肌肉、关节刺痛,痛处不移,甚至关节变形,屈伸不利,关节、肌肤色紫暗,肿胀,按之稍硬,有痰核硬结或瘀斑,肢体顽麻,面色暗黧,眼睑浮肿,或胸闷痰多,舌质紫暗或瘀斑苔白腻,脉象弦涩。
治法:活血行瘀,化痰通络。
方药:身痛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
桃仁10g 红花10g 川芎6g 当归10g 陈皮15g 半夏10g 云苓15g 炙甘草6g 没药6g 五灵脂10g 地龙15g 秦艽15g 羌活15g 怀牛膝18g
方解:方用桃仁、红花、川芎、当归活血化瘀,兼以养血;二陈汤燥湿化痰;没药、五灵脂、地龙、香附祛瘀通络,理气活血;秦艽、羌活祛风湿强筋骨,通经络利关节,止周身疼痛;羌活又善治上半身筋骨关节病变,怀牛膝可活血通络,引血下行,使瘀血去,新血生,并补益肝肾,使骨健筋舒;甘草调和诸药。两方合用,可用治痹久不愈,痰瘀互结,疼痛不已者。
加减法:若痰留关节,皮下结节,可酌加制南星10g、白芥子10g以豁痰利气;如痰瘀不散,疼痛不已,酌加炮山甲10g、白花蛇l条、蜈蚣4条、土鳖虫10g,以搜风散结,通络止痛;痰瘀痹阻多损伤正气,若神疲乏力,面色不华,可加党参18g、黄芪24g;肢凉畏风冷者,加桂枝10g、附子10g、细辛6g、防风10g,以温经通痹。
肝肾阴虚证
证候:筋肉关节肿胀,骨节烦痛,入夜更重,肌肤麻木不仁,步履艰难,筋脉拘急,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日久关节变形,形体消瘦,或咽干耳鸣,头昏视物不清,或失眠多梦,盗汗,五心烦热,两颧潮红;男子可见遗精,女子月经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强壮筋骨。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独活15g 桑寄生15g 杜仲10g 牛膝18g 秦艽15g 防风10g 细辛6g 当归10g 生地15g 白芍15g 人参10g 云苓15g 炙甘草6g 川芎6g 桂心10g 生姜3片
方解:方用独活辛温发散,善搜少阴经风邪,且能祛湿,治疗痛痹为主要用药;桑寄生、杜仲、牛膝益肝肾,强腰膝,共为辅药;秦艽、防风祛风湿止痹痛,细辛发散阴经风寒,搜利筋骨风湿,且能止痛,以当归、生地、白芍养血和血;人参、茯苓、甘草补气健脾,扶 助正气为佐药;更以川芎、桂心温通血脉,并助祛风;生姜发散祛寒,为使药。诸药协同,使寒邪得祛,气血得充,肝肾得补,扶正祛邪,标本同治。
加减法:若疼痛较甚者可酌加制川乌10g、地龙15g、红花10g以助祛寒通络,活血止痛之效;寒邪偏重者,酌加附子10g、干姜10g;湿邪偏重者,酌加防己15g、苍术15g、薏米15g。
肝肾阳虚证
证候:关节冷痛,肿胀,昼轻夜重,屈伸不利,腰膝酸软,下肢无力,足跟疼痛,畏寒喜暖,手足不温,面色晄白,自汗,口淡不渴,毛发脱落或早白,齿松或脱落,或面浮肢肿,或小便频数,男子阳痿,女子月经后衍最少,舌质淡胖嫩,舌苔白滑,脉沉弦无力。
治法:温补肝肾,祛寒除湿,散风通络。
方药:消阴来复汤加减。
鹿茸6g 附子10g 破故纸15g 菟丝子15g 枸杞15g 益智仁15g 小茴香10g 木香10g 当归10g 生姜3片 大枣10枚 牛膝18g 狗脊10g 独活15g
方解:方中以鹿茸温补肝肾、强筋骨为主药;附子壮阳散寒通痹,大辛大热之药,通行十二经脉走而不守;破故纸、菟丝子暖肝肾,牛膝、狗脊、独活养肝肾,祛风湿活络,益督脉固腰膝,共为辅药;枸杞补血养精,益智仁温中散寒暖肾,小茴香暖下元,木香、当归行气养血活络,使血行血畅,共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诸药为使药。本方有益肾养肝、强壮筋骨、散寒通痹之效。
加减法:寒重者加川乌、草乌各10g、麻黄10g;湿胜者加薏米15g、云苓15g、苍术24g。
男,56岁。有20余年胃痛病史,在6年前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红斑性胃炎,近因胃痛加重而前来诊治。刻诊:胃脘疼痛,喜冷食,呃逆,口渴欲饮水,倦怠,形体消瘦,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浮细。 竹叶石膏汤加味:竹叶20g,石膏48g,半夏12g,麦门冬24g,党参12g,炙甘草6g,麻仁15g,石斛15g,玉竹12g,白芍24g,山楂15g。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肩周炎---程宇宏整理2
名老中医盛国荣经验集【痹证】
谈谈蠲痹汤治疗痹证
三痹汤加减治疗老年痹证20例
痹证论治 中医关节炎治疗验方十则 类风湿性关节炎临证绝招 风寒湿痹论治
千金方剂——薯蓣散——阴阳解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