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明
userphoto

2024.04.04 浙江

关注

清明时节

又到一年清明时,清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相传其俗起于西周时期。它最初只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一书中曾写道:“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就是说,到了这时,天气清和明朗,草木开始萌芽。因此,民间早就有“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的说法。

清明体现的是春天到来,对于生气到来的礼赞,同时对于过世的先灵,表示追思与纪念,以便唤醒人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注意孝养父母、和睦家庭,乃至保护地球、乐生向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正是道出了我们此一时节的心灵感受。

《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正如文人墨客描写的清明时节天地物候一样“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佳节清明桃李笑”。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
传统
二十四节气
时节

清明,含天清地明之意,为冬至后第108天。

按时序,清明为仲、暮春之交,江南已是“拆桐开尽莺声老”。

清明时节去郊区野外踏青,感受天地之间的正气,舒展体内的郁浊之气,是清明尤为重要的活动。

在上古先民看来,这15天时间,无论风、雨、水还是阳光,都很干净,这一时期的太阳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所以如有场地,一定要多出去走走,踏青赏花,摘食野菜,让身体沾染上天地之间的清新之气,有助于护阳生发,排毒发陈。

清明节的起源,始于古代“墓祭”之礼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清明节的特色有三个:一是兼有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二是以户外活动(扫墓、踏青等)为主,三是兼有肃穆(或悲伤)(扫墓祭奠)与欢乐(踏青等游玩)两种情感氛围。

清明节也是悼念亡人之节。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公卿,下至平民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

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还有一种情况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赶回家乡扫墓,就在山上或高处面对家乡的方向遥祭。

清明回归自然,复归于朴而气清景明

“祭扫”虽然是清明民俗的主流活动,但还有很多具有丰富文化内涵价值的习俗,诸如踏青、蹴鞠、放风筝、荡秋千等,以及打马球、插柳、折柳、拔河、斗鸡等民俗活动也很盛行。

清明节虽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但其主调却是回归自然,自由地展现生命的本然情趣,让人们与大自然亲近,与道教所主张的复归于朴、自然无为的思想是一致的。而扫墓祭奠更是“庆生祭往”、“敬天法祖”的不忘根本,缅怀先烈亲师,可谓活跃而不失节度,热情而不失冷静。可见,“清明”不仅是一种时令、节气,或节俗或礼仪,更是一种天、人和谐一体的理想生存境界。

《太平经》中有“夫道,乃天也,清且明,不欲见污辱也”。世界处于“清明”状态,就会呈现出万物生全、和谐安宁的局面,在人更是一种内在的理想人格要求。

《老子想尔注》有“清静能睹众微,内自清明,不欲于俗”。也就是说,当人处于“清明”状态时,可以真切感受到自我生命与大自然之间的融合为一,而精神自我也被擢升到一个无限广域的境界。清明节在仲春与暮春之间,庆生祭往、敬天法祖、天清地明,实为合道而亲近自然。

《吕氏春秋·季春纪》载:“是月也,生气方盛,阳气发泄,生者毕出,萌者尽达,不可以内”。《太平经》更明确指出:“三月,盛德在九五,辰上及天之中,盛德时在外道巷,故万物皆出,居外也”。

清明时节,阳气初始遍布大自然中,还未入及土地与生命万物体内之中。因而,此时,“积聚亦于外”以汲取生命营养于自身,何乐而不为?

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大道至简,不仅被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调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脉自然畅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最普通的真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开悟,深奥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升华。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你可以理解别人,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实人不在理解,在认同。

精于心,简于形。拷问灵魂这是人的终极问题,简不仅是一种至美,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看透了不说透,高境界;朦胧地看,心透 ;透非透、 知未知 ,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彻;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彻后的不透彻,明白后的不明白,难得糊涂是真境界。

“大道至简”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将一件复杂的事情化为简单,那是需要智慧的。将繁杂的事情回归到简单,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决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大道至简,因此,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可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要简简单单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用智慧化难为简。

为名利尽抛宠辱,清纯似儿时天真的童贞,朴实如父辈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静的人方能视见“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悠闲,听闻“荷风送秋气,竹露滴清响”的天籁,感受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旷。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能够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绝句;欧阳修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谪居时仍能悠然自得的写出《醉翁亭记》。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简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简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心灵的单纯。大道至简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简明的,人要学会简单、简朴生活、简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当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笼,当真正忘记自己的思想,忘记自己的意识,进入忘我忘物的状态。

人生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诱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人生百态,须当从一而终。乐以忘忧,简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简”。

有个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道长:“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老道长和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

大道至简,人生易简。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过岁月、走过生活,心里有许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简单生活的乐趣,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快感。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我们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我们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天地之道,简易而已。人生苦短,诸事不想太复杂,简单生活。人生这部大戏一旦拉开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场,都得演到戏的结尾。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静地走,快乐工作、简单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乐,所有的哀伤、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的一个过渡,你跳过了就可以变得更精彩。

最好的生活就是简单生活,一盏茶,一张桌,一处清幽,日子平淡,心无杂念。可是简单的生活却需要百般的努力,这样才会无忧无虑欣然享受生活。生活总的来说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态,不懂得欣赏的人,就会用挑剔把一切变得有残缺。简单做人,率性而为,把握分寸,随遇而安,坦然接受现实;简单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人生就是一场漫长对抗,有些人笑在开始,有些人却赢在最终。试着微笑,试着回眸,放松自己,不强求、不萎靡、不浮躁。简单生活,随心、随性、随缘,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自己的风景终会出现。

生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心境改变了,处境也会改变。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紧张、越复杂,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对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越容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大道至简,活在当下,知足便能常乐。

悟入无怀之静境,一轮之心月独明,尽显心静之境界;心静自然从容洒脱,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现心静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静默才是最美,生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华,而是平淡,不是热闹而是清欢。保持一颗童心,不开心的时候,心无遮拦地向朋友倾诉烦恼,开心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也许所有的忧愁会在倾诉中流走,所有的紧张会在大笑中释放。像孩子一样,简单生活,快乐生活,保持心灵原生态,一切都是美好的。

生命里总有一个故事,想讲述却难以开口,就这样在心底,渐渐谱成了曲。人就是这样,得不到的永远向往,失去了的,才会觉到珍贵。所谓的,得失、情缘、风景、驿站,都在时光的尘烟中,慢慢淡散。虽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难,但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终究会走远。

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很多。红尘路上,有朗朗的笑声,有委屈的泪水,懵懂的坚持着,有成功的自信,有失败的警醒,每一段经历注定珍贵。生命的丰盈缘于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缘于拥有一颗平常心,生活简单让人轻松快乐,想法简单让人平和宁静。因为简单,才深悟生命之轻,因为简单,才洞悉心灵之静。

难得今日清明无雨,阳光温热,惠畅的春风扑面而来,吹得人通体舒泰。午间去山中走走,春色愈发深浓,宫观红墙外,满目灿灿盛开的油菜花,坡上的樱花开得热闹,风生水起的花香一直漾到你的鼻尖。山风漫过丛林,樱花且开且落;桃花谢了,鸟儿在绿树翠枝间啾鸣,山泉在石上欢唱。刹那间感悟:人活着是多么美好的事啊。上苍如此厚爱,让我们拥有这片富足的山林。感恩的心情由此朗阔,一叶一叶在阳光下舒展。

清明节与道教

清明节,凝聚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精神营养,寄寓着炎黄子孙美好而深沉的生命情愫,孳乳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家园。

在古人眼中,“清明”二字,意指天明地洁、气象清朗之境。正是在这一充满生机的时空境遇中,中国先民们体验到了自然造化之塑造与滋养生命的深邃力量,发出了深沉的生命吟咏。这其中,既有追念亲人亡灵、招归逝者游魂的沉沉哀思,亦有登楼远眺春光景、欲乘鹤飞天入仙境的美好憧憬;既有伤春怀抱、吹奏一曲离歌的苦涩愁绪,又有相将踏青去、陶陶尽醉绿野的恬愉欢欣。很明显的,这是一种复杂、本真的生命情怀的诗意激荡。

因而,节日的主调乃是回归自然,自由地展现生命的本然情趣,是人们在与大自然的全面、深切而内在的关联过程中,自发地生成出来的一种活泼而温婉的生命和谐精神,其正如清明时“乍暖还轻冷”的天气一般,活跃而不失节度,热情而不失冷静。

那么,人们这样一种本真而高洁的精神情趣,只是在清明节日里的昙花一现吗?非也!事实上,这种精神或智慧更为集中、深刻而普遍的思想与文化表达,乃蕴涵于我们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道教之中。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道教对于清明节的文化赋型和精神塑造作用是极具本源性和创造性的。


在道教视野中,“清明”不仅仅是一种时令、节气,或节俗或礼仪,而更乃是一种天、人和谐一体的理想生存境界。

有道书释曰:“夫道,乃天也,清且明,不欲见污辱也”,即当世界处于“清且明”的状态时,则呈现出万物生全、谐和安宁的局面。更且,“清明”于道教中亦为一种内在的理想人格要求。

《老子想尔注》言,“清静能睹众微,内自清明,不欲于俗”,即当人处于“清明”状态时,则可以真切感受到自我生命与大自然之间的融合为一,而精神自我也被擢升到一个无限广域的境界。古代的“清明节”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精神主题。

“时令”作为清明节衍生的核心前提因素,内涵着中国人固有的“天人合一”、“循时而动”的哲学和生命伦理思维。对此,道教做出了较早、较明确地说明。

《吕氏春秋·季春纪》载:“是月也(清明节气所处的三月),生气方盛,阳气发泄,生者毕出,萌者尽达,不可以内”。

道书《太平经》更明确指出:“三月,盛德在九五,辰上及天之中,盛德时在外道巷,故万物皆出,居外也”。

道教认为,三月清明时节,阳气初始遍布于大自然中,还未入及土地与生命万物体内之中。因而,当此之时,芸芸众生皆应“积聚亦于外”,以汲取生命营养于自身。

历史表明,清明节流行的出游、嬉春、扫墓的风俗,不仅蕴涵着传统时令伦理的精神,而且与道教提倡回归自然的生命伦理深刻地融合在了一起。如,唐萧颖士《清明日南皮泛舟序》认为,清明时节人们到大自然中去,欣赏春天的美丽,享受生命的愉悦,讴歌天地造化的神奇,乃系发自于人之内在的“兴情之极致”,“可以娱圣,泽表人和也”。

唐·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云:

林下愁春尽,开轩览物华,

忽逢青鸟使,邀我赤松家。

丹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这首诗中的青鸟、赤松、丹灶、仙桃等意象,皆取自道教,可以说完全是通过道教的艺术视界来描绘清明节的情景。而诗中所表达的,正是对青春、生命的极度留恋。

又如,宋代与著名高道白玉蟾交往甚深的文人李处权,作《清明日席上呈诸友》:

佳节年年好,新春处处宜,

莺花从自得,蒲柳顿先衰,

事过如惊梦,愁来剧乱丝,

神仙端可学,吾愿问安期。

这几句诗,虽然含有淡淡的愁绪,但亦很明显地把清明节与道教的神仙信仰结合起来,表达出诗人追求生命永恒的情怀。

而宋代文人史浩,更是受启于道教内丹生命哲学思想,力求把清明节的生命情感主题,内化为一种深植于人们心灵世界的精神。

他在《菩萨蛮·清明》一词中吟咏道:

提壶漫欲寻芳去,桃红柳绿年年事,

唯有列仙翁,清明本在躬,

何须从外讨,皮里阳秋好,

堪羡个中人,无时不是春。

“清明本在躬”,乃在于把清明节的精神诉求内化为自我心灵的内容,并进而普遍化为一种与道教生命伦理相一致的精神境界。

与此同时,清明节日体现出来的意境,亦深化了道人本身的生命体悟。如唐代高道施肩吾,即通过对清明节时令的感悟,充分表达了他对生命永恒的执著信念:

去岁清明霅溪口,

今朝寒食镜湖西。

信知天地心不易,

还有子规依旧啼。

关于行气的要领,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吸气曰纳,出气曰吐。“吐故纳新”即吐出碳气,吸纳新鲜氧气。纳时深吸至于丹田,然后徐徐吐出废气。吐气有吹、呼、唏、呵、嘘、呬六种方法。《养性延命录》云:“凡行气以鼻内(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呼吸之法要细、长、深、匀。吸气时要细微徐缓,不可闻声,葛洪所谓以鸿毛着鼻口上而鸿毛不动。深者谓吸气深入达于脐下丹田。匀谓呼吸要匀称。细微、徐缓、深长、匀称,此即道家所谓“绵绵若存”。

(2)行气宜在早上林间,空气清新的地方锻炼。古人称:“从夜半至日中为生气”。(《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司马承祯谓:“凡导引当以丑后卯前,天气清和时为之。”(《导引论》

(3)导引行气是把肢体运动、乾浴、按摩与气功,内外结合起来。《导引经》说清旦起来,叩齿、闭目握固、调息、导引正是讲的内外功的结合。

(4)行气要节食,不宜过饱。《养性延命录》云:“行气之法,少食自节,动其形,和其气”。

(5)行气要注意意念活动,要把调息练气与练心(思想、意念)结合起来。意念活动在道教叫“存思”、“存想”、“存神”。①《老君存思图》云: “为学之基,以存思为首。”(《云笈七签》卷四十三引)存思又叫凝神,神定则气住,练功家要求意守丹田或意守某关,在道书中又称“守一”。《抱朴子·地真》云:“思一至饥,一与之粮。”道教加以神秘化就有“思玄一”存诸神等说,其实就是使精神专一,凝神聚气。道家以耳为精窍,目为神窍,口为气窍。意动形摇则伤气;目动心摇则伤神;邪思精摇则伤精。故《庄子》云:“勿摇汝精,乃可长生”。(《在宥》)意念专一则耳不闻,可以保精;口不言,可以保气;目不视,可以保神。心静守一则气平,气平则息匀,息匀则气聚,气聚则凝神,神气合一,性命归根。所以“存思”的要点在排除杂念,闭目内视,所谓“智静神凝,除欲中净”。(《老君存思图》)《神仙绝谷食气经》说:“诸行气皆无令意中有忿怒愁忧。忿怒愁忧,则气乱;气乱则逆。思一,则正气来至;正气来至,则口中甘香;口中甘香,则津液多生而鼻息微长;鼻息微长,则五脏安;五脏安,则气各顺理。如法为,长生久寿。”(《云笈七签》卷五十九引)所以行气功要精神上轻松愉快,心情安静,排除一切烦恼和杂念,常保心气和平,这样练功持之以恒,自可健康长寿。《清静经》曰:“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故能寡欲则心平气和,心静而神自清。因之,清心寡欲,意念专一,是行气功的前提条件。

概括起来,可以这样说:导引行气就是现在的气功、保健按摩、柔软体操、武术锻炼等结合起来的一套保健强身之术。导引行气如能长期坚持锻炼,无疑能够增强体质,防病治病,可以却老延年。但道教认为可以长生不死,显然是妄诞的。汉代的王充就批判过道家以为导气养性可以度世不死的虚妄。(见《论衡·道虚》)葛洪认为行气导引“可令内疾不起,风湿不犯”,“可以延年迟死耳,不得仙也。”(《抱朴子·极言》)行气重视意念活动,意念活动是心理卫生的保健法,把人的心理与生理密切结合起来,说明古人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对人的心理与生理的关系上已有较深的理解。

(四)房中 房中本是古代医学中讲男女性生理和性医学的知识。《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云:“房中者,性情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传曰:'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性命。”这一段概述了古代房中术的要旨,说明男女结合是性情之极至,其要在“乐而有节”。如果没有节制,沉迷荒淫就会伤生短命。道教汲取了它。在道书中把房中亦称为“合气”或“男女合气”。早期道教的经典《太平经》中就有“兴国广嗣之术”。天师道的教徒们都是有妻室子女的,因之道教认为房中是保精、养生、却病的一种修炼方法。所以《黄庭经》说:“长生至慎房中急,弃捐淫欲专守精”。道教的理论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配合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天地之道就是阴阳和谐,阴阳合而万物生。所以《玄女经》说: “一阴一阳相须”。《抱朴子》说:“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微旨》)。又说:“阴阳不交,则坐致壅阏之病,故幽闭怨旷,多病而不寿也。任情肆意,又损年命”(《释滞》)。《养性延命录》谓:“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若孤独而思交接者,损人寿,生百病”。这说明男女合气的真理。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不交及纵欲过度都会产生疾病。所以葛洪说:“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若乃纵情恣欲,不能节宣,则伐年命”(《抱朴子·微旨》)。房中术的要点是:(1)注意节欲而不能纵欲,葛洪所谓“得其节宣之和,可以不损”(《抱朴子·释滞》);(2)禁忌醉饱以后或劳累过度的性生活。《素问·厥论篇》说:“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王冰注云:“醉饱入房,内亡精气,中虚热入,由是肾衰”。《养性延命录》亦云:“醉饱、远行归还,太疲倦,并不可行房室之事,生病,切慎之”。房中术的功用,据葛洪说:“夫阴阳之术,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虚耗而已”。(《抱朴子·微旨》)至于道教认为房中之法可以“采阴益阳”,“还精补脑”,“增年益寿”,能医治百病(见《抱朴子·释滞》),这显然做了不适当的夸张。

房中、服食、导引行气等都是道教修炼养生之术。但是“好事之徒,各仗其所长,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之术,可以度世矣;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年矣;知屈伸之法者,则曰唯导引可以难老矣;知草木之方者,则曰唯药饵可以无穷矣;学道之不成就,由乎偏枯之若此也”。(《抱朴子·微旨》)葛洪说这些浅见之人,总是强调自己知道的一点,认为就可以成仙,其实乃是片面之论。精、气、神是构成人的生命的三大要素,所以道教的修炼贵在爱精、保气、全神。房中的目的在爱精,导引行气在保气,服食药饵是综合性的,既可治病,又可固精、保气、全神。《抱朴子·杂应》说:“养生之尽理者,既将服神药,又行气不懈,朝夕导引,以宣动荣卫,使无辍阂,加以房中之术,节量饮食,不犯风湿,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不病”。葛洪认为人的身体是个有机体,各方面密切联系着,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如像治理国家,必须“文武礼律”互相配合,不能有所偏废。如像音乐一样,必须五音配合,才能成曲调。养生也是这样,应该把服食药饵、导引行气、房中之术等结合起来,才能收到防病、治病、强身、延年的效果。

道教在养生方面有许多值得重视的宝贵经验和知识。如青牛道士封君达说:“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饥饿——引者)。去肥浓,节咸酸,减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房室”。张湛《养生集叙》曰:“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日养形,四日导引,五日言语,六曰饮食,七日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并《养性延命录》引)袁了凡讲聚精养生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指清淡之味——引者)。(《摄生三要》)这些都是养生经验的总结,是颇有价值的。道教的长生成仙之说,当然是虚妄的,但如服食中包含着许多医药和食疗保健的知识,导引行气是气功、保健功与按摩相结合的强身治病的方法,房中是性医学的知识,这里面都包含着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应该珍视这分文化遗产,剔除其虚妄迷信的东西,发扬其科学的内容。

由上可见,历史上清明节日里所内涵的精神主题,与道教的思想、情感、信义是非常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极为深刻地塑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生命伦理及精神气质


今日清明,做好这些事,让你阳气升,一年少生病!

艾法一学就会 2024-04-04 07:04 广东    土豆微信        

清明,天清地明,天气渐暖,是春季里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气之一。这不仅与祭扫习俗有关,更是一个尤为重要的养生节气。

那么,中老年朋友在清明前后这段时间里,该如何养生,才能达到强身健体、防病长寿的效果呢?下面看看各方专家的指导建议吧。

“两多一少”很重要

01多吃“柔肝”的食物
中医学认为“春与肝相应”,清明时节应多吃“柔肝”的食物,饮食宜温,以清补为主。如荠菜、山药、菠菜、韭菜、银耳、大枣等。

02多吃“祛湿”的食物
由于清明雨多湿气较重,在饮食上要注意选择一些温胃祛湿的食物,如白菜、萝卜、芋头等。

03慎吃“生发”的食物
中医认为,清明正值肝阳上升时节,故不宜进食竹笋、咸菜、鸡、海鱼等“发物”。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

喝:两种养生茶可以常喝
中老年保健养生专家特意推荐了两款清明养生茶,大家不妨多喝一喝。

01黄芩茶
做法:黄芩6克,绿茶3克,将黄芩用200毫升水煮沸,然后用它来冲泡绿茶,5~10分钟后即可饮用。
功效:具有清热燥湿、泻肺火、解毒、利尿、降压、镇静等功效。

02桂圆红枣茶
做法:桂圆红枣各5颗,用沸水冲泡。最好将红枣划开。
功效:具有补心脾、益气血、安神、润肺等功效,主治倦怠无力、失眠健忘。

穿:宜宽袍大袖,不穿白色
中医建议清明时节宜“被发缓形”。

“被发”就是指该生发时就不要有约束。要做类似于不把头发扎起来,而随其披散着的事情,以此适应生发之机。

“缓形”就是在形体上也不要有约束,穿着宽松的衣服。

此外,春天是主肝的季节,肝对应的颜色是青绿,春天的打扮也应该向蓝和绿靠拢,可以稍微带点红,但别穿白。


住:夜卧早起,7~9点好吉利
春天重在生发,不能总睡觉来阻碍身体气机的生发,应从起卧时间上做起,尽量做到夜卧早起。

当然,这里说的晚睡,并不是让人熬夜,早起也非“起得比鸡早”,而是相对于冬天的早睡晚起而言,适当地晚睡早起能让人神清气爽。

早晨7点—9点是辰时,胃经最旺,可以在此时起床并进食。


行:多动少静,春练别赶早
清明自然界阳气升发,养生重点在养阳,关键是要多“动”,切忌“静”,不可闭门不出,更不可坐卧太久。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老人春练不要太早,应在太阳升起后。

另外,外出踏青,“动”宜适度。心脏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等病人,不要逞强登山。

玩:宜放风筝
中医认为,只有春天最适合放风筝,因为春季天地的气都往上走,这时候放风筝,顺应了天地之气,最有益于身心健康。


清明养生重点
每个节气都有不同的养生重点,清明节的养生重点是什么呢?专家解答说清明养生,重在一个“清”字。

清明前后,中老年朋友围绕着“清”字做好保健养生,一定能“清”出健康,“清”出长寿来。

01清血管
血管遍布人体全身,对生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而人体的血管就像下水管道,时间长了容易积聚垃圾,应该时不时清理一下。

心脏病著名专家亚瑟·阿加特斯顿博士总结了8大“血管清道夫”,能帮我们快速有效地“扫除”血管垃圾:

8大“血管清道夫”:苹果、葡萄、红葡萄柚、燕麦、豆类、绿茶、坚果和植物种子。

02清肠胃
要长寿,就要先“肠寿”。纵观国内外的长寿名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肠胃好。

肠胃容易堆积毒素,如果不清肠胃,给身体排排毒,容易影响身体健康。

台湾《康健》杂志推荐了食物中的7大肠道清洁“高手”:西兰花、洋葱、大蒜、豆类、海带、黑木耳和全谷食物

03清肝气
4月还是春天,中医一直强调“春季养肝”。但清明时节切不可对肝脏进补,反而要清肝气。

这是因为,清明是人之阳气生发的时段,中医认为,体内肝气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如果肝气过旺,影响脾胃,还可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此时,可选择具有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功效的菊花茶饮用,不但可以养肝利胆、疏通经脉,还可借此将一个冬季积存在体内的寒邪散发。

04清肺气
清明节气是流感等传染性疾病高发时期,要注意养肺,清肺气。

清明前后是踏青的好时机,不妨多到室外、到公园、到河边走走,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并适当运动,面对松树柏树做深呼吸,给自己的肺脏换换气,有益身体健康。

05清心气
清明前后,天气忽冷忽热、阴晴不定,天气的多变再加上清明扫墓容易使人悲伤、心情不好、情绪低落,最终造成心气不顺。

心气不顺,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精神疾病、抑郁、焦虑等精神疾患。所以清明时期要注重清心气。

清明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心境要畅达,要通过户外散步、踏青等活动,来清净心气,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

清明养好生,一年不生病!这份齐全的清明时节养生指南一定要收藏好,照着做防病助长寿!

记得发给自己的朋友们,送去独特的健康和问候!


今日清明,做好这些事,让你阳气升,一年少生病!

艾法一学就会 2024-04-04 07:04 广东    土豆微信        

清明,天清地明,天气渐暖,是春季里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气之一。这不仅与祭扫习俗有关,更是一个尤为重要的养生节气。

那么,中老年朋友在清明前后这段时间里,该如何养生,才能达到强身健体、防病长寿的效果呢?下面看看各方专家的指导建议吧。

“两多一少”很重要

01多吃“柔肝”的食物
中医学认为“春与肝相应”,清明时节应多吃“柔肝”的食物,饮食宜温,以清补为主。如荠菜、山药、菠菜、韭菜、银耳、大枣等。

02多吃“祛湿”的食物
由于清明雨多湿气较重,在饮食上要注意选择一些温胃祛湿的食物,如白菜、萝卜、芋头等。

03慎吃“生发”的食物
中医认为,清明正值肝阳上升时节,故不宜进食竹笋、咸菜、鸡、海鱼等“发物”。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

喝:两种养生茶可以常喝
中老年保健养生专家特意推荐了两款清明养生茶,大家不妨多喝一喝。

01黄芩茶
做法:黄芩6克,绿茶3克,将黄芩用200毫升水煮沸,然后用它来冲泡绿茶,5~10分钟后即可饮用。
功效:具有清热燥湿、泻肺火、解毒、利尿、降压、镇静等功效。

02桂圆红枣茶
做法:桂圆红枣各5颗,用沸水冲泡。最好将红枣划开。
功效:具有补心脾、益气血、安神、润肺等功效,主治倦怠无力、失眠健忘。

穿:宜宽袍大袖,不穿白色
中医建议清明时节宜“被发缓形”。

“被发”就是指该生发时就不要有约束。要做类似于不把头发扎起来,而随其披散着的事情,以此适应生发之机。

“缓形”就是在形体上也不要有约束,穿着宽松的衣服。

此外,春天是主肝的季节,肝对应的颜色是青绿,春天的打扮也应该向蓝和绿靠拢,可以稍微带点红,但别穿白。


住:夜卧早起,7~9点好吉利
春天重在生发,不能总睡觉来阻碍身体气机的生发,应从起卧时间上做起,尽量做到夜卧早起。

当然,这里说的晚睡,并不是让人熬夜,早起也非“起得比鸡早”,而是相对于冬天的早睡晚起而言,适当地晚睡早起能让人神清气爽。

早晨7点—9点是辰时,胃经最旺,可以在此时起床并进食。


行:多动少静,春练别赶早
清明自然界阳气升发,养生重点在养阳,关键是要多“动”,切忌“静”,不可闭门不出,更不可坐卧太久。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老人春练不要太早,应在太阳升起后。

另外,外出踏青,“动”宜适度。心脏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等病人,不要逞强登山。

玩:宜放风筝
中医认为,只有春天最适合放风筝,因为春季天地的气都往上走,这时候放风筝,顺应了天地之气,最有益于身心健康。


清明养生重点
每个节气都有不同的养生重点,清明节的养生重点是什么呢?专家解答说清明养生,重在一个“清”字。

清明前后,中老年朋友围绕着“清”字做好保健养生,一定能“清”出健康,“清”出长寿来。

01清血管
血管遍布人体全身,对生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而人体的血管就像下水管道,时间长了容易积聚垃圾,应该时不时清理一下。

心脏病著名专家亚瑟·阿加特斯顿博士总结了8大“血管清道夫”,能帮我们快速有效地“扫除”血管垃圾:

8大“血管清道夫”:苹果、葡萄、红葡萄柚、燕麦、豆类、绿茶、坚果和植物种子。

02清肠胃
要长寿,就要先“肠寿”。纵观国内外的长寿名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肠胃好。

肠胃容易堆积毒素,如果不清肠胃,给身体排排毒,容易影响身体健康。

台湾《康健》杂志推荐了食物中的7大肠道清洁“高手”:西兰花、洋葱、大蒜、豆类、海带、黑木耳和全谷食物

03清肝气
4月还是春天,中医一直强调“春季养肝”。但清明时节切不可对肝脏进补,反而要清肝气。

这是因为,清明是人之阳气生发的时段,中医认为,体内肝气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如果肝气过旺,影响脾胃,还可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此时,可选择具有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功效的菊花茶饮用,不但可以养肝利胆、疏通经脉,还可借此将一个冬季积存在体内的寒邪散发。

04清肺气
清明节气是流感等传染性疾病高发时期,要注意养肺,清肺气。

清明前后是踏青的好时机,不妨多到室外、到公园、到河边走走,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并适当运动,面对松树柏树做深呼吸,给自己的肺脏换换气,有益身体健康。

05清心气
清明前后,天气忽冷忽热、阴晴不定,天气的多变再加上清明扫墓容易使人悲伤、心情不好、情绪低落,最终造成心气不顺。

心气不顺,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精神疾病、抑郁、焦虑等精神疾患。所以清明时期要注重清心气。

清明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心境要畅达,要通过户外散步、踏青等活动,来清净心气,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


清明养好生,一年不生病!这份齐全的清明时节养生指南一定要收藏好,照着做防病助长寿!

记得发给自己的朋友们,送去独特的健康和问候!

今日清明,做好这些事,让你阳气升,一年少生病!

艾法一学就会 2024-04-04 07:04 广东    土豆微信        
清明,天清地明,天气渐暖,是春季里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气之一。这不仅与祭扫习俗有关,更是一个尤为重要的养生节气。

那么,中老年朋友在清明前后这段时间里,该如何养生,才能达到强身健体、防病长寿的效果呢?下面看看各方专家的指导建议吧。

“两多一少”很重要

01多吃“柔肝”的食物
中医学认为“春与肝相应”,清明时节应多吃“柔肝”的食物,饮食宜温,以清补为主。如荠菜、山药、菠菜、韭菜、银耳、大枣等。

02多吃“祛湿”的食物
由于清明雨多湿气较重,在饮食上要注意选择一些温胃祛湿的食物,如白菜、萝卜、芋头等。

03慎吃“生发”的食物
中医认为,清明正值肝阳上升时节,故不宜进食竹笋、咸菜、鸡、海鱼等“发物”。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

喝:两种养生茶可以常喝
中老年保健养生专家特意推荐了两款清明养生茶,大家不妨多喝一喝。

01黄芩茶
做法:黄芩6克,绿茶3克,将黄芩用200毫升水煮沸,然后用它来冲泡绿茶,5~10分钟后即可饮用。
功效:具有清热燥湿、泻肺火、解毒、利尿、降压、镇静等功效。

02桂圆红枣茶
做法:桂圆红枣各5颗,用沸水冲泡。最好将红枣划开。
功效:具有补心脾、益气血、安神、润肺等功效,主治倦怠无力、失眠健忘。

穿:宜宽袍大袖,不穿白色
中医建议清明时节宜“被发缓形”。

“被发”就是指该生发时就不要有约束。要做类似于不把头发扎起来,而随其披散着的事情,以此适应生发之机。

“缓形”就是在形体上也不要有约束,穿着宽松的衣服。

此外,春天是主肝的季节,肝对应的颜色是青绿,春天的打扮也应该向蓝和绿靠拢,可以稍微带点红,但别穿白。


住:夜卧早起,7~9点好吉利
春天重在生发,不能总睡觉来阻碍身体气机的生发,应从起卧时间上做起,尽量做到夜卧早起。

当然,这里说的晚睡,并不是让人熬夜,早起也非“起得比鸡早”,而是相对于冬天的早睡晚起而言,适当地晚睡早起能让人神清气爽。

早晨7点—9点是辰时,胃经最旺,可以在此时起床并进食。


行:多动少静,春练别赶早
清明自然界阳气升发,养生重点在养阳,关键是要多“动”,切忌“静”,不可闭门不出,更不可坐卧太久。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老人春练不要太早,应在太阳升起后。

另外,外出踏青,“动”宜适度。心脏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等病人,不要逞强登山。

玩:宜放风筝
中医认为,只有春天最适合放风筝,因为春季天地的气都往上走,这时候放风筝,顺应了天地之气,最有益于身心健康。


清明养生重点
每个节气都有不同的养生重点,清明节的养生重点是什么呢?专家解答说清明养生,重在一个“清”字。

清明前后,中老年朋友围绕着“清”字做好保健养生,一定能“清”出健康,“清”出长寿来。

01清血管
血管遍布人体全身,对生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而人体的血管就像下水管道,时间长了容易积聚垃圾,应该时不时清理一下。

心脏病著名专家亚瑟·阿加特斯顿博士总结了8大“血管清道夫”,能帮我们快速有效地“扫除”血管垃圾:

8大“血管清道夫”:苹果、葡萄、红葡萄柚、燕麦、豆类、绿茶、坚果和植物种子。

02清肠胃
要长寿,就要先“肠寿”。纵观国内外的长寿名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肠胃好。

肠胃容易堆积毒素,如果不清肠胃,给身体排排毒,容易影响身体健康。

台湾《康健》杂志推荐了食物中的7大肠道清洁“高手”:西兰花、洋葱、大蒜、豆类、海带、黑木耳和全谷食物

03清肝气
4月还是春天,中医一直强调“春季养肝”。但清明时节切不可对肝脏进补,反而要清肝气。

这是因为,清明是人之阳气生发的时段,中医认为,体内肝气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如果肝气过旺,影响脾胃,还可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此时,可选择具有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功效的菊花茶饮用,不但可以养肝利胆、疏通经脉,还可借此将一个冬季积存在体内的寒邪散发。

04清肺气
清明节气是流感等传染性疾病高发时期,要注意养肺,清肺气。

清明前后是踏青的好时机,不妨多到室外、到公园、到河边走走,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并适当运动,面对松树柏树做深呼吸,给自己的肺脏换换气,有益身体健康。

05清心气
清明前后,天气忽冷忽热、阴晴不定,天气的多变再加上清明扫墓容易使人悲伤、心情不好、情绪低落,最终造成心气不顺。

心气不顺,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精神疾病、抑郁、焦虑等精神疾患。所以清明时期要注重清心气。

清明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心境要畅达,要通过户外散步、踏青等活动,来清净心气,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

清明养好生,一年不生病!这份齐全的清明时节养生指南一定要收藏好,照着做防病助长寿!

记得发给自己的朋友们,送去独特的健康和问候!
    土豆微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明养生:宜清肺保肝!养生、饮食注意事项一篇全知晓!
清明养生重在“清”!
清明养生好时节,注意5个“宜”和四个“穴”,养出健康好身体
清明养生重在“清”!做好这5件事,一年少生病
清明:如何“养”出好脾气?
写在清明到来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