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简单连贯的中国史(第8期)

本系列文章,为读者系统地讲述【“三皇五帝”夏商周 —>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段的中国历史】,适合不太熟悉历史的读者阅读,便于读者快速连贯地了解中国历史。(开始章节内容相对较少,后面章节内容逐渐丰富)

第五章  文明的辉煌

第5-1节  制度大创新——隋制

公元581年,杨坚称帝,史称隋文帝,隋国建立;公元588年,隋灭南朝陈统一天下,大隋王朝建立。此时中华大地已经历了三百年的动荡,而隋朝的统一令天下终于“喘过气来”。隋文帝是一位非常节俭的皇帝,从皇室到政府,隋朝初期都尽量节省开支,这样使隋朝的国力得以恢复。

在政治上,隋朝建立中国历史了伟大的制度——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隋朝实行了州、郡、县制度,依然是秦汉时期制度的完善,但在中央上建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的作用是“研究怎么干”,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是“研究该不该干”,有封驳之权;尚书省是执行政策的部门。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邢部、工部。吏部是管理全国官员任免、调动的,权力很大;户部是管理税收等事务的,是国家的“钱袋子”;礼部是管理祭祀、礼仪、科举考试、外交的;兵部是负责征兵与军队后勤的;邢部是负责全国邢案的;工部是负责国家工程建设的。

三省六部制,是当时十分合理的一种中央政治制度,使中央政策可以更准确的制定并迅速的执行。而且更重要的是,三省六部制,瓦解了“相权”。三省六部的首长,实际上就是宰相(丞相),这样皇帝就把原来一个“一人之下”的宰相,变为了多个宰相,皇权大大加强,所以隋朝之后的皇帝权力很大。三省六部制是中国一项大发明,之后的唐宋元明清王朝都以三省六部制为基础来管理国家,就说明这种制度的生命力。三省六部制是个大发明,而更伟大的发明是科举制。

汉朝时,打破了原来的“世卿世禄”制,实行“察举制”,削弱了贵族。但察举制的实施,很容易出现门阀大族,他们靠着庞大的社会关系网,垄断了官僚集团。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大族就对皇权产生了很大威胁,虽然后来实行了“九品中正制”,但这种门阀大族的出现依然无法避免。“九品中正制”,简单的说就是把人才按要求划分为九个品级,有相应品级的人才能做官,但评定人才的标准,是“门第、品德、才能”,而这种评定也是有问题的。原则上,统治者将“门第”仅作为参考,品德与才能是统治者最看重的,这实际上察举制的修改。品德是原“察举制”的看重点,“孝廉”就是最好的品德嘛。但“才能”评价起来也有一定困难,并且才能有时候会与品德冲突,当才能与品德冲突时,在当时几乎都会选择品德,如曹操这样的统治者,可以“唯才是用”,但一般情况下实施起来是很难的。所以最后“门第”成为最直接最有效的评定方式,门阀大族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而科举制度的实行,解决了这个问题。

科举考试,是做官的唯一提前,考试虽然不能完全体现一个人的才能,但这种靠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在政治上,科举制使王朝的官僚集团成为了“有知识的集团”,使官僚集团能更稳定的帮皇帝维护统治。在社会风气上,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比例大大增加,提升了汉民族整体知识水平。文艺上,科举重视考查诗赋的能力,所以对中华诗词等文学艺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最重要的是,当时的科举制度,是平衡“阀门”与“寒门”最有效的手段,给门阀大族垄断权力设置的巨大的障碍,削弱了门阀大族对皇权的影响,并且给寒门子弟一个走向仕途的最佳方法,大大缓和了下层民众与统治者的矛盾。科举制度对维护王朝的统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后世的唐宋明清王朝,统治得以稳固的“最大功臣”可以说就是科举制。

在军事上,隋朝完善了府兵制,减轻了国家经济负担,扩大了兵源,并且降服了当时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突厥人,消除了北患。

公元581年至公元604年,隋文帝在位,在他的治理下,隋王朝恢复了国力,天下百姓富足,军事上又降服了周边,出现了“万邦来朝”的景象,这个时期被后世称为“开皇之治”。经过“开皇之治”,中华文明又屹立在了世界的东方。

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即位,大隋帝国的国力达到鼎盛。隋炀帝很有能力,是汉武帝的崇拜者,很想建立一番功业,所以做事急于求成。在隋炀帝在位期间,兴修东都洛阳城,开发大运河,对外大肆发动战争,导致民力滥用,百姓无法承受压力,最终反抗。隋炀帝没有做成汉武帝,而是做了秦始皇。

第5-2节  又一个起义故事——隋唐英雄

汉朝在经历了“文景之治”后,汉武帝实现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在隋朝经历了“开皇之治”后,隋炀帝也想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在隋朝国力恢复后,隋炀帝时代是一个个大工程连着一个个大建设,百姓压力很大。其实修建洛阳城、开发大运河,对当时社会意义重大,隋朝时,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向东向南转移,所以东都洛阳的建立、大运河的开发,对于后世有着伟大意义,但错误是过于急迫,这是隋炀帝政策一个最大问题。公元611年,山东一些百姓便进行了反抗起义,而这个隋炀帝根本不关心。公元612年,隋炀帝开始了“三征高句丽”的战争。

隋文帝时代,隋朝一直没有降服高句丽,所以高句丽一直是隋炀帝的“心病”。第一次出征高句丽,隋炀帝做了精心的准备,自己亲自去辽东指挥。但第一次出征,自大的隋炀帝不听众臣意见,没有取得胜利。隋炀帝准备第二次出征,为了征兵与收集粮饷,隋炀帝又大肆滥用民力,对于百姓来说,“出去做建设是累但还可能回来,但出去打仗很可能就回不来了”,关东地区(函谷关以东,山东河南河北部分地区的统称)的起义反抗就越来越多,而隋炀帝根本不在意。第二次出征高丽,战争有续进行,战果很好,但突然发生了一个变故,就是隋炀帝的一个大臣杨玄感造反了。

杨玄感的父亲杨素,是隋文帝重要的开国功臣之一,也是杨广登上皇位最重要的功臣,但杨广上位后便猜忌杨素,杨素为了保存家族只有死去,所以其儿子杨玄感一直存有恨意。隋炀帝二次征高句丽,带大兵在外,杨玄感趁机起兵反叛攻打洛阳。隋炀帝赶忙带大兵回来救洛阳,虽然平定了叛乱,但成造成第二次征高句丽失败。之后很多大臣劝隋炀帝不要再征高句丽了,但隋炀帝没有采纳,第三次征高句丽。公元614年,隋朝第三次征高句丽准备并不充分,但高句丽却臣服了,可隋朝面临了一个严重的现状,就是关东起义面临着失控。

河南翟让领导的瓦岗起义,河北窦建德的起义,江淮杜伏威等领导的起义,都成为隋朝难处理的起义军。在一次北寻的过程中,隋炀帝众人被突厥大军围困,隋炀帝人生中第一次感觉到什么叫恐惧,后来大多周边国家都不来朝拜隋炀帝,大隋威严扫地。靠着隋朝能臣,起义被镇压着,但之后隋炀帝对大臣的猜忌,导致君臣不和,最典型的就是“李氏之案”。天下流传着李姓人将代替大隋朝,导致隋炀帝对李姓家族的猜忌,如李渊、李敏、李浑等等,“李氏之案”导致李敏、李浑等多人被害,也包括许多其它姓的大臣,导致很多大臣自保而不再心系大隋。

公元616年,翟让以瓦岗寨为根据地起义,这就是著名的瓦岗军。瓦岗军本来只是“占山为王”,而一个人的到来改变了局面。李密本是关陇贵族的后代,杨玄感起兵时,李密参加了,所以成了通缉犯,后来李密逃脱追捕,来到了瓦岗寨,得到了翟让的赏识。李密能力很强,很快在瓦岗寨获得了高位,并且在公元617年,打败了关东的一个厉害的隋朝大臣,张须陀。

在关东起义军此起彼伏的时候,隋朝出了一位能臣,张须陀,他手下有两个著名的大将,秦琼与罗士信,张须陀的大军横扫关东,把起义军都给打怕了。而李密靠着他的能力击败了张须陀的军队,并俘虏了秦琼、罗士信等将领,李密名声大振。之后,李密率瓦岗军攻下了兴洛仓——隋朝一个大粮仓,之后李密开仓放粮,河南大量百姓投奔李密,李密实力大涨。而瓦岗寨首领翟让感觉李密能力太大,把首领的位子让给李密,李密建立魏国,自封魏公。之后李密取得更多的胜利,并率大兵围困洛阳城。

此时的隋炀帝心灰意冷,早离开了北方,来到了江都(扬州)。北方的局势已经失控,众起义军尊李密为首领割据北方,北方已不在大隋的控制下,隋朝已“半身入土”。隋炀帝派孙子杨侗守洛阳,大臣们辅佐;隋炀帝派孙子杨侑守长安,也由大臣们辅佐。而当时,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就是如日中天的李密。“李氏当为天下”的说法可能实现,但这个人不是李密,而是李渊。

公元617年,山西李渊父子起兵,并很快攻入了长安,得到关陇贵族集团的支持,立杨侑为傀儡。李渊用欺骗手段安抚李密,并假装服从突厥人,开始收拾关中及西北的割据势力。在洛阳,来了一个能力很强的隋臣——王世充。在王世充集团的拼死抵抗下,洛阳城抵抗住了李密的进攻。公元618年,隋炀帝身边的禁军发动兵变,拥宇文化及为主,杀掉了隋炀帝,大隋朝名存实亡。不久宇文化及称帝,建国号许。此后同年李渊废掉傀儡杨侑,自立为帝,国号唐,李渊就是唐高祖。

此时局势开始对李密不利,李密的北边河北地区是强大的窦建德起义军,关中被李渊的唐国占领,中原洛阳的王世充自己一直打不下来,而宇文化及的大军开始向北方进发。

隋炀帝身边的禁军,是隋朝的主力军,隋朝争战四方的军队就是这支,但这支军队主要是关中人,隋炀帝长期在江南,引起了思乡的禁军不满,所以禁军发动了兵变。而宇文化及同样面对这样的问题,宇文化及怕隋炀帝的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宇文化及带着这支强悍的军队北反,准备回关中。这样宇文化及必然要经过李密的地盘,李密与宇文化及的冲突开始。大战下来,枭雄李密取得了胜利,宇文化及逃到河北被窦建德消灭,而李密的实力遭到很大消耗,并且瓦岗军内部出现了动乱,就是“李密派”与“翟让派”间的政治斗争,这场内讧最终以“李密派”取胜,但大大消耗了瓦岗军的实力。所以李密与洛阳的新皇帝杨侗和解,杨侗表示同意,而这引起了王世充的不满。王世充发动兵变,杨侗成了傀儡,王世充准备与李密决战。大战下来,李密大败,李密的很多将领,如秦琼、罗士信、单雄信、程知节等都被俘,李密投降唐国,这样王世充成为中原霸主,不久王世充废掉杨侗,建立郑国,大隋朝正式灭亡。

经一系列战争,天下最强大的势力主要是中原的王世充,关中的李渊,河北的窦建德。唐国在稳定关中后,开始主动进攻中原,唐军的总帅,就是唐起兵时战功赫赫的李世民。李世民在一系列战役中击败王世充,并将王世充困守在洛阳城,唐军与郑军相持洛阳城内外,都很疲惫。而这时窦建德与王世充联合,窦建德率大军来救王世充。唐高祖感觉形势不好,命李世民撤兵,而大胆的李世民决定决战。李世民率少量骑兵迎战窦建德,而唐军主力依然围困洛阳的王世充。公元622年,李世民在虎牢大胜窦建德,窦建德兵败被俘。虎牢之战后,王世充只好投降,这样唐国在天下取得了绝对优势。

在李世民及其下属的努力下,唐国平定大部分割据。在外患解决的情况下,大唐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间的矛盾越来越大,最后李世民主动出击。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并迫使李渊立自己为太子,同年李世民即位,史称唐太宗。至公元628年,唐消灭地方割据,统一天下,大唐王朝建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隋朝历史事件 ( 公元581~618年)
从一代英主到亡国之君:如何评价隋炀帝杨广功过(第二部分)
杨广和李世民很像,他和千古一帝到底差多远?一个儿子、儿媳距离
杨广凭什么不是千古一帝 他在位时做的这几件事 每一件都利在千秋
隋炀帝的理想和抱负,当得上是千古一帝
浅谈隋炀帝的功与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