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风控备忘录】如何理解风险?

本人在金融行业已经工作十余年了,可谓是每天都在与风险打交道、与风险亲密接触,因此也常常思考“风险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最近利用闲暇时间重新阅读了几部金融的经典著作,特别是霍华德·马克斯撰写的《投资最重要的事》,书中对关于风险的描述,促使我对风险有了更深、更全面的理解与认识。

金融行业是一个经营风险行业,每位金融从业人员其实都是风险承担者和风险管理者,因此就非常有必要真正理解“什么是风险”这一金融最本源的问题,所以是时候写一篇文章谈谈我个人是如何理解风险的。

一、对风险的偏见

由于从事风险管理工作的原因,我时常思考为什么当前在国内金融机构中推进风险管理工作十分艰难,有时甚至是举步维艰。前些天,与一位国内金融机构的首席风险官交流,这位风险官半年前从业务部门的负责人提拔为首席风险官,最初认为自己拥有丰富的业务经验、出色的沟通能力,自信能够在新的工作岗位中大展拳脚,然而工作了不到三个月,最初的自信几乎被摧毁的荡然无存,究其原因,根源在于公司内部不同人对于风险的理解存在着很大差异甚至是冲突,并且主要存在于两对人群中,第一对人群是前台业务部门与中台风险管理部门,第二对人群是首席风险官与公司其他高管

 

通常而言,包括业务部门和分管业务的高管在内的业务条线对风险更多解释为实现潜在收益的可能性,相比之下,风险管理部门、首席风险官等风险管理条线对风险则更多从导致亏损可能性的角度去分析,由于各方对风险的认识不同、角度不一,在涉及风险的沟通和讨论就存在着很大的阻碍,经常会出现鸡同鸭讲的情况。有人或许会问:“这两种对于风险的理解合理吗?”我个人觉得挺合理的,但是不全面、不完整。

 

首先,来聊聊业务条线对于风险的理解。业务条线永远是以业绩为导向,通过完成业绩来刷存在感,并且业绩往往是每年刚性递增。记得2008年我在一家港资银行上海分行担任企业融资部的总经理助理,当时带领的团队成员共有4位,当年考核业绩指标是信贷存量不低于人民币8亿元,到了2009年,业绩指标中信贷存量上升至了人民币12亿元,银行管理层在制定业绩指标时全然不考虑当时愈演愈烈的全球金融海啸这一外部不利因素。近些年,我有机会接触到信托公司,发现国内信托公司直接是按照收入来给业务团队下考核指标,一般而言,一个由4人组成的信托业务团队一年的收入指标是不低于3000万元,并且每年以10%-20%的幅度递增。可以说,在这样残忍和短视的业绩考核面前,业务部门只能更多从潜在收益的角度去理解、解释并认知风险了,并且经常将“风险与收益匹配”、“高风险带来高收益”这样的话作为宣传口号。在为了完成业绩的重压下,业务条线的员工确实没有时间去认真思考风险的真正含义了。

 

其次,来谈谈风险管理条线对风险的理解。依然需要从对风险管理条线的考核说起,目前,金融机构普遍采用KPI(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对各部门尤其是中后台部门进行考核,其中,对于风险管理条线的KPI主要是资产的不良率、损失资产的占比,比如在银行就是不良贷款率(坏账率)。据我的了解,国内许多金融机构如果出现了不良资产、投资亏损,除了相关业务部门的薪酬要被扣减,风险管理人员甚至整个风险管理部门也要连坐。这样的考核机制显然是有失公允的,对此一些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部门也尝试向管理层提出优化方案,明确如果风险管理条线在项目评审过程中保持了应有的谨慎并且充分尽职,可以免除风险管理条线的连坐责任,但是多数被管理层否决了,否决的理由是该方案不具有可操作性,这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因此,在这样的考核机制下,风险管理条线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往往会采用以潜在亏损的视角去诠释风险。同时,为了尽量控制潜在的亏损,风险管理条线会采用“削减授信额度或投资金额”(专业术语是“控制风险敞口”),“增加抵质押物等担保措施”(专业术语是“风险缓释措施”),最彻底的一招就是直接否决项目,“宁可错杀,不可放过”也是风险管理条线无奈的选择。

 

对于以上的两种争锋相对的理解和观点,有人就采用中间路线,将风险定义为不确定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的确是风险的一个最重要特征,不确定性可以包括收益的不确定性和亏损的不确定性,但是这样的理解又过于简单和粗暴,往往会误导人们将风险与不确定性简单地划上等号,如果风险就定价于不确定性,那么人类社会就不需要创造“风险”这个名词,直接用不确定性就可以了!金融行业也不需要风险管理了,只要用“不确定性管理”就完事了,风险管理部就可以直接翻牌为“不确定性管理部”,首席风险官就直接改为“首席不确定该性官”,这样可真的有些荒诞可笑了。


二、个人对风险的理解

霍华德·马克斯在《投资最重要的事》一书中提出了“风险意味着即将发生的结果的不确定,以及不利结果发生时损失概率的不确定(书中的第65页)。”一些学者和评论者认为是所见到过的最清晰、最准确的风险定义,当我个人还是认为这样的定义依然不够完整。对此,我个人将风险定义为“包含过程的不确定性、结果的不确定性以及带来损失的不易预测性在内的未来不确定性。”其实,在我的这个风险定义中包含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过程的不确定性,第二个层次是结果的不确定性,第三个层次是损失的不易预测性。下面,我就依次进行解释和论述。


1、过程的不确定性

过程的不确定性是风险的基础。在国外知名高等学府主修金融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随机过程》这门必修课,随机过程这个名词用得实在太好了,非常精准的描述了事物变化过程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正是金融最有魅力和魔力的地方。这时,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在金融市场中导致变化过程不确定性的根源是什么呢?”我的回答是“情绪”。


南非艺术家罗杰·拜伦在《荒诞剧场》一书的后记中这样写道:“人类行为没有理由,没有方向,也没有终极的目的”。这句话很妥帖的描述了人类行为的荒诞与离奇,而背后的逻辑则是人的各种情绪。金融活动主要的参与者都是人,投资者是人,经营者是人,政策制定者是人,市场监管者还是人。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行为金融学逐渐成为一门新兴的发展学科并且受到广泛的认可,研究人的情绪对金融活动、金融市场的影响恰恰是这门学科的基石。


情绪的因素很重要,情绪的存在就使得经济、金融运行过程充满了诸多的变数。目前“投资者情绪”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比如证券分析师针对股市走势的评点中,经常会听到“投资者观望情绪浓厚”之类描述投资者情绪的话语。同时,存款者(储户)也有情绪,举个现实的例子,前面提到过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我在一家港资银行工作,当时我亲身经历了该银行历史上第一次储户的挤兑风暴,在发生挤兑的当天晚上,香港首富李嘉诚发表声明支持该银行的经营,并且声称已增加在该银行的存款,但是一些储户依然是我行我素,照样去银行排队提款。


此外,政策制定者也有情绪,金融市场的监管者依然是有情绪的。以2015年6-7月份发生的A股股灾为例子,2015年6月15日至7月8日的17个交易日,上证综指从摸高近5200点下跌至3420点,累计跳水32%,中小板指数和创业板指数则跌得更惨烈,在此期间包括央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财政部、沪深交易所等政策制定者和市场监管者纷纷出台各种救市的措施,救市措施之多、之密集前所未有,在这里不对这些措施正确与否做出评判,我只是想说由于决策者是人,在出台这些措施的时候也或多或少受到了情绪的影响。


2、结果的不确定性

如果过程存在不确定性,但是结果却是确定性的,这能算是风险吗?肯定不是吧!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投资于一笔国债,虽然国债的价格在债券存续期间由于受到市场利率、供需等因素的影响会有所变化,并且有时候还会出现比较大的波动,但是该国债到期时的还本付息金额是确定性的,所以,国债通常被视为“无风险资产”。


结果出现的不确定性与可能出现结果的数量往往会成正比,比如扔一枚硬币出现的结果只有两个——正面和反面,虽然出现的结果是不确定的,但是这种结果的不确定性是比较低的(正面反面出现的概率各50%);相反,如果扔十枚不同硬币出现的可能结果数量是2的十次方等于1024个结果,这种结果的不确定性就要高很多了!由于经济运行、金融市场中涉及的变量和因素更多、更加复杂,所以结果出现的不确定性就更高了,经常出现最终的结果大大出乎意料之外的情况。举两个最近的例子,第一个例子是今年8月份CPI数据,国家统计局于9月9日公布了国内8月份CPI的数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是1.2%,但是公布之前各大机构的预测数据则是集中于1.5%-1.8%的区间中;第二个例子是美联储加息,2015年12月16日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此后的1个月内各大国际金融机构关于2016年美联储加息的预测是4次左右,然而,时至今日,美联储在加息方面依然是按兵不动。


当然,这种结果的不确定性也创造了一大批的金融就业机会,最典型的就是证券分析师,证券分析师的主要工作就是对股市的涨跌做出预测,通俗而言就是“股市的算命先生”,既然是算命先生说的话,这样的话听听就能够,别放在心上,更别付诸行动!2015年上半年伴随着股市节节攀升,所有的分析师一致看多,甚至有一些证券分析师抛出了上证综指将突破一万点的万点论,当时却没有一位分析师提出股市即将暴跌的观点。


在金融的风险中,结果的不确定性是永远存在的,即使有几次这些结果被预测中了,依然无法去改变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所谓的准确预测常常不是依赖实力和专业,而是带有运气的色彩和成分。


3、亏损的不易预测性

亏损的不易预测性是风险区别于不确定性的最重要特征。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风险会涉及亏损,二是亏损不容易预测。


亏损是指初始本金受到损失,这是所有的理性投资者无法接受。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元的初始投资本金,哪怕是每次交易的亏损率仅仅是1%,这意味着连续10次交易以后的本金就变为了0.9元,连续100次交易以后本金就只剩下了0.37元。所以,股神巴菲特将“保住本金”作为最重要的投资原则。


亏损本身已经够让人心惊胆战了,然而亏损又是不容易预测的,这是风险让人最恐惧的地方。只要是一笔有风险的投资,亏损就是不容易预测的,无论是多么复杂和精巧的数学模型、多么先进的计算机系统都无法精准的预测。亏损的不易预测性包括了亏损金额的不易预测性和亏损概率的不易预测性这两个维度。


在金融领域中,为了分析的便利和教学的方便,通常会假设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亏损率)分布服从正态分布,但是事实却是非正态分布,尤其是在亏损分布的一端要比正态分布厚一些,因此被称为“厚尾”,同时厚尾到底会厚多少,这个亏损的尾巴会拖得多长,这都是很难估计的。


此外,不同金融资产之间存在的收益(亏损)相关性也是会动态变化的,比如,在正常情况下股市与债市是跷跷板效应,也就是股市涨债市跌,股市跌债市涨,但是这样的规律并不是恒定的(毕竟这不是自然科学),在2011年国内出现了股债双杀,股市跌,债市也跌,跷跷板效应被彻底打破了;但仅仅过了2年,到了2014年国内却出现了股债双牛,股市涨,债市也涨。


有人或许又会问了,为什么亏损不易预测呢?我个人认为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现有数据还远不够多,尤其是涉及极端市场情形的数据更是少之又少,毕竟不可能天天都发生类似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啸和2010年的欧债危机吧,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金融行业和金融市场早就被政府关闭了!二是人们内心对亏损的天然抵触,往往采用鸵鸟策略对亏损的估计少一些(这一点已经被行为金融学证明了),不仅业务部门是如此,风险管理部门在一定情况下也会是如此。记得五年前,我在一家证券公司从事风险管理工作时,公司正在准备A股上市,根据证监会的要求需要做一次全公司的压力测试,测试结果需要上报证监会,风险管理部门第一轮的压力测试完成以后,在设计的最差情景下测算得出的亏损是接近10亿元,当这个结果上报给首席风险官时,足足将他吓了一大跳,赶紧召开压力测试的专题会议,在会上首席风险官明确指出该测试结果不仅他个人无法接受,公司管理层、股东甚至是证监会恐怕都无法接受,要求立刻调整各种参数和情景,将最大亏损的结果控制在3亿以内。估计类似的故事不是个案吧,或许天天都在上演!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教授早在1986年出版了影响世界的著作《风险社会》,书中将后现代社会诠释为风险社会。既然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充满着风险的社会中,与其逃避,不如积极面对,主动去认识风险、理解风险。当然,我们对风险的探究就像对茫茫宇宙的探索一样永无止尽,对风险的认知永远在路上!!!


作者简介:华尔街先生(笔名)目前是一家大型金融机构的资深风控官,曾在跨国商业银行担任企业信贷部总经理助理、国内大型投资银行担任合规与风险管理总部总督导等管理性职务。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经济学博士,中国注册会计师,特许金融分析师(CFA),金融风险管理师(FRM),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出版专著一本,风控博士沙龙的发起人兼理事长,上海国际金融风控官高峰论坛秘书长,财经意见领袖,金融职场导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2019年信托业转型结果的思考!
供应链风险管理
建行员工窃取客户698万炒股,以后钱还能放银行吗?
银行的任务是管理信贷风险,还是避免信贷风险?附案例分析
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漫谈
老穆大话说风险系列之一---一阴一阳之谓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