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真武汤真武汤加减治多病
userphoto

2022.07.29 内蒙古

关注

妙用真武汤真武汤加减治多病 

妙用真武汤
摘要:真武汤加减治多病原创 2017-04-15 志超 汉中附子?真武汤加减治多病《奇症良方》 〖真武汤组成〗 茯苓 三两[9g
真武汤加减治多病
《奇症良方》
〖真武汤组成〗 茯苓 三两[9g] 芍药 三两[9g] 白术 二两[6g] 生姜 三两[9g] 附子 炮去皮,一枚,破八片[9g]-
姜术苓三药培土制水,附子温壮肾阳,“釜底加薪”使散者散,利者利,健者健,已停湿邪得以排出。诸药配伍,温脾肾,利水湿,共奏温阳利水之效。临床应用中无论是外感和杂病,急性病和慢性病,如慢性肾炎、心源性水肿、美尼尔综合征、眩晕等,凡属肾阳虚衰,水气泛溢的病证,用真武汤加减,必能取得很好的疗效。-
1、用真武汤加丹参、红花等,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30例,效果明显。
2、用真武汤治头痛;
附子12克茯苓18克白术9克生姜12克白芍9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服药6剂后,头痛明显减轻,改服苓桂术甘汤4剂而愈。-
3、 用真武汤治肋痛;一剂而愈。
4、 用真武汤治心动过缓:
红参10克 制附子10克 生黄芪20克 茯苓15克 白术10克 白芍10克 桂枝10克 炙甘草10克 生姜10克 瞩文火久煎1小时,取浓汁温服。该患断断续续服用真武汤加味近200剂遂至痊愈。 -
5、用真武汤治颈椎病;

茯苓12克 白芍10克 生姜10克 白术10克 炮附子6克 结果,服药三剂,头晕即减轻,他症变化不明显,故于前方增炮附子为10克,并加桂枝10克 炙甘草10克,续服一周,肩背疼减。后渐增附子用量至15克,服两月诸症皆消。
6、用真武汤治疗肾功能衰竭
证见恶心,呕吐,腹部胀满,头晕眼花,腰膝酸重,小便色黄量少,全身呈凹陷性水肿,下肢最重。检查:血压200/100mmHg,非蛋白氮242mg0/0,尿蛋白+++,仅服本方10剂,非蛋白氮降至93.3mg0/0,水肿近于消失,继续服用本方并兼用金匮肾气丸,出院时症状完全消失。 -
7、用真武汤治疗肝硬化
(一度怀疑肝癌),治疗过程详见名方真武汤。结果,此人共服30剂而愈。随访至今没见复发
8、用真武汤治疗有风湿病史和腰椎间盘突出
制附子15克 茯苓25克 白术25克 黄芪20克 麻黄10克 细辛5克 黄芩12克 白芍30克 甘草12克 生姜15克 乌头10克 -
用法:将乌头用蜂蜜2两加水先煎半小时左右,再同其它药物一起熬一小时,分5-6次温服。 -
二诊,服上药三剂,疼痛、汗出、短气都有减轻。续服三剂。 -
三诊,下肢转温,疼痛大减。纳食仍然不多,心下痞硬,舌淡红,苔白根腻,脉沉。与真武汤合《千金》防己汤化裁。 -
制附子10克 茯苓20克 白术25克 白芍20克 桂枝15克 生姜15克 甘草10克 乌头5克 党参20克 木防己12克 -
用水醋各半,同煎1小时,分5次温服。结果,共服药12余剂,疼痛再未发生。只是腰部有时着凉后,稍有酸疼而已。与药酒巩固
9、用真武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
慢性咳嗽二十余年,十年来气促,动则尤甚,近年来稍受凉即咳嗽、气急加重,伴心悸、胸闷,且时有尿少,下肢浮肿。曾住院检查,诊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近十天来咳嗽、痰多、色白、络痰不爽,动则上气,神疲心悸,小便少,足肿,大便溏薄,纳谷不香,四肢及背部寒冷,不欲饮水。舌苔白滑,质淡紫胖,脉沉细数。证属年高久病,心阳亏损,脾肾两虚,痰浊恋肺,水气凌心,治以温阳利水,宣肺化饮。 
处方:熟附片15克(先煎)、白术9克、茯苓12克、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炙麻黄6克、白芥子9克、葶苈子18克、炙甘草9克三剂。 
二诊:药后尿增,肢肿稍退,咳痰均减,咯痰较畅,气急如前,尚有胸闷。苔脉如前。原方加栝蒌皮9克,四剂。 
三诊:肢肿尽退,咳痰明显减少,上气渐平,神疲纳呆未改善,苔已化,脉较前缓而稍有力。治予温阳健脾,佐以养心安神。 
处方:熟附片15克(先煎)、桂枝9克、白芍12克、茯苓9克、白术9克、陈皮4.5克、半夏9克、党参9克、麦冬12克、五味子6克、炙甘草9克七剂。
10、用真武汤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方用:炮附子15克、茯苓30克、白芍15克、白术15克、桂枝15克、干姜15克、潞党参15克、甘草12克、黄芪30克上方加减共服57剂,疼痛消失,
温度色泽基本恢复正常,跛行基本消失,趾甲汗毛开始生长,腂动脉、足背动脉跳动恢复,伤口愈合。治愈及恢复工作。 
11、用真武汤治疗水肿:
制附片10g,茯苓15g,白术15g,白芍 12 g,鲜生姜 3片。详见名方真武汤随访3年,病者康复如常。-
12、用真武汤加味治眩晕:
制附子10克茯苓20克白术15克白芍10克生黄芪20克远志10克灵磁石15克生姜3片,瞩其久煎,每日分两次服。服前方10剂后,眩晕已止,精神好转,四肢温和,饮食正常,大便日一行,成形。脉缓有力,舌薄润。改用六君子汤,调理善后。随访多年,身体健康。

13、用真武汤治心动过缓
心动过缓属气虚阳虚者居多,或兼见痰饮,治疗有益气通阳、温阳化饮等法。临床所见阴虚者少,但可见心律不齐,心电图示心动过缓,未见心实质病变。用益气通阳法,或温阳利水法可获效。 -
处方:红参10g,制附片10g,生黄芪20g,茯苓15g,白术10g,白芍10g,桂枝10g,炙甘草10g,生姜3片。嘱文火煎1h,取浓汁温服。服10剂后明显改善症状。后因病者乡,在老家继续服上药,隔日1剂,共服120余剂。全身情况良好,遂停药。随访至1994年,病情稳定,未见复发。-
14、用真武汤治疗高血压
高血压病,一般多为肝肾阴虚,肝阳偏亢所致,治疗多以滋水涵木、平肝熄风为主,临床上肾阳不足,水气上凌,用真武汤温降高血压者,极为少见。因为温药可使阳升,通常可使血压升高,不可猛浪。所以,必须慎于辨证,掌握阳虚的辨证要点。其临床特征,应有全身性恶寒或兼有眩晕、浮肿、便溏等,脉应虚弱,舌苔白滑,舌质青淡,如有上述特征,用温降高血压的方法是适宜的。-
真武汤加味:制附片10g,红参6g,茯苓20g,白术10g,白芍10g,生黄芪15g,牛膝10g,灵磁石15g(先煎),生姜3片。每日1剂,试服2剂。-
服上药2剂后,病者精神明显好转,自谓全身有一种温煦之感,食欲增进,小便量增,浮肿消退,血压20.2/10.7 kPa ,脉沉缓有力,舌苔薄白。嘱守方5剂后,其病如失。脉沉缓有力,舌苔正常,血压18.0/10.0 kPa 左右,遂停药观察。半年后随访,未服降压药,血压正常。按:临床上用温药降高血压是针对“肾阳不足,水气上凌”的病机,温阳利水,使之阴霾四散心阳振奋,肾水平持,使失调的阴阳趋于平衡,血压自然恢复正常。尽管此种病例少见,但一旦遇有,非用温降莫效。又因其与肝阳偏亢,迥然有别,故必须严格掌握,不可粗疏。 -
15、用真武汤治疗风湿性心脏病,

由于风湿的缘故,长期缓慢地对心脏功能的损害,病者身体的虚衰是无疑的。临床所见,此类风心病阳虚者居多,用温阳药治疗是符合病机的。用真武汤治疗“肩周炎”处方:制附子15g,茯苓45g,白术30g,芍药45g,生姜45g,以水600ml,煮取300ml,煎汤3次服,日服1剂。自述服药三剂后诸证大减,偶感筋肉跳动。此为余邪未尽,阳气未复。故按原方再服3剂,方法如前,药尽病愈。-
16、用真武汤治疗小儿慢性腹泻
熟附片9g(另包,先煎40分钟,后入它药),干姜3g,白术3g,白芍6g,茯苓6g。水煎服。以上剂量乃5个月至一岁患儿所用,若小于5个月或大于一岁者,可按配方比例或减1/3量,或加1/3量。-
17、真武湯能同時治療高、低血壓
附子10.0 白芍10.0 云苓15.0 苍术10.0 生姜15.0头煎次煎混合后分两次温服,每日一剂。三日后血压160/90mmHg心悸`头晕减轻,继服十剂,诸症全愈,血压140/80mmHg,停药。一年后,再次串亲戚,测血压仍140/80mmHg-
18、用真武汤治疗自汗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药用制附子30g(先煎),生姜30g,白芍30g,白术20g,茯苓30g。1剂,煮取1000m|。频频饮之,1日饮完后汗出稍止。改用小剂量。炮附子、生姜、白芍、茯苓各12g,白术8g。日1剂。又服4剂热退身凉,汗止神复。半年后随访,自汗未再复发。
19、用真武汤治疗眩晕案
用真武汤加减。药用制附子15g(先煎),白术20g,白芍15g,茯苓30g,泽泻15g,半夏12g,生姜30g。用2000ml水先煎附片半小时以上,再加入其他药,煎至600ml,分3次饭前半小时服,1日l剂。服1剂后诸症均减。2剂后眩晕大轻,呕吐,动悸,汗出瘥。守原方又服3剂,欲食,肢温。前方共服5剂,病瘥。随访1年未复发。
真武汤你真会用吗? —— 特异性方证之真武汤【原文】

少隂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欬,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316)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82)
真武湯方
茯苓三兩 芍藥三兩 生薑三兩(切) 白術二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若咳者,加五味半升,細辛、乾薑各一兩;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藥,加乾薑二兩;若嘔者,去附子,加生薑足前成半斤。
2【讲解】

在历版教材中,第82条都被作为太阳病的变证,其实,真武汤证是典型的少阴病,应该放在少阴病篇。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邪气深入,肾阳虚衰,寒气凝滞,水气不化,泛滥全身;由于肾阳虚衰,虚阳外越,故见发热;由于肾阳虚衰,气化不利,则致小便不利(常伴见水肿)。
水气不化而泛滥,浸渍于胃肠,则见腹痛、自下利;浸渍于肢体,则见四肢沉重疼痛;浸渍于筋脉,则见身瞤动,振振欲擗地;
水气上泛凌心,则可见心下悸;上泛清窍,则见头眩。
以上是对主证的讲解。
肾阳虚衰,肾失封藏,不能固摄津液,则小便利;水饮犯肺,则咳;水饮犯胃,则呕;水气浸渍大肠,则下利(甚)。
以上是对或然证的讲解。
中医的水肿有在肺、在脾、在肾、在三焦、在膀胱的不同,在肾的水肿又分为阴虚和阳虚,猪苓汤证就是肾阴虚的水肿,真武汤证则是肾阳虚的水肿。
 一 
西医的水肿也分成很多种,如心性水肿、肾性水肿、肝性水肿等,但无论是什么水肿,凡是在水肿的同时有阳虚的表现者,应该就是真武汤的适应证。
从《伤寒论》所描述的真武汤证的表现来看,与西医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表现最为相近。
中医认为,水气的泛滥是因为肾阳虚衰,不能主水。
西医认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时,血液循环障碍,一方面是全身各组织器官得不到充足的血氧供应,表现为功能减退的虚弱状态;一方面是血液淤积,血管内的压力升高,水分向血管外渗透,导致各种水肿
如左心功能衰竭,肺循环障碍导致肺淤血肺水肿;
右心功能衰竭,体循环障碍导致全身的各种水肿,如下垂性皮下水肿就是右心衰竭的典型体征,心包积液则见于严重而持久的右心衰竭;
全心功能衰竭则使各种水肿加重,如腹水可见于慢性右心衰竭或全心衰竭的晚期患者,胸腔积液多出现于全心衰竭的患者。
心衰导致肾衰,会出现肾性水肿,而使水肿加重;心衰会导致心源性肝硬化,肝功能损害,血浆蛋白降低而使水肿加重;心衰会使胃肠道淤血致消化功能减退,营养不良,也会加重水肿等等。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的临床综合征。
显然,西医所说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是疾病的严重阶段,是疾病晚期,属于虚衰性疾病。
 二 
真武汤证是少阴病。
《伤寒论》中少阴病的提纲是“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所以,我给少阴病的定义是:少阴病是伤寒过程中表现为全身性虚衰的阶段。
真武汤证的基本临床表现有水肿、小便不利、心下悸、或咳,这是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的基本表现。
原文中没有明确提到水肿,但根据原文中“小便不利,此为有水气”分析是应该有水肿,真武汤用于治疗水肿也是肯定的。
腹痛、自下利、或呕,是充血性心力衰竭时肠胃道长期淤血的表现,肝淤血也可以出现这些表现。
或小便利,是肾脏淤血引起肾功能减退的早期,可有代偿性的多尿,或夜尿增多。
四肢沉重疼痛、头眩、身瞤动、振振欲僻地等,是充血性心力衰竭时,组织器官血氧供应不足而呈现的虚弱状态,当然也与组织间隙的水肿有关。
如果四肢疲乏无力,下肢不足以支撑体重时,就可以出现身体颤抖摇晃欲倒地的表现。
头眩,是脑血氧供应不足的表现,也可能有脑水肿的存在。
无论主证,还是或然证,其病机都是肾阳虚衰,水气泛滥,治宜温阳化气行水,方用真武汤。
 三 
真武汤中,炮附子温肾壮阳,使水有所主;白术健脾燥湿制水;茯苓淡渗利水宁心;生姜宣散水气;芍药利小便,敛阴和营,防温燥太过。
值得注意的是,真武汤中的芍药,不仅仅是为了防止温燥太过,更重要的是有利小便的作用。
《神农本草经》记载:“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名医别录》补充云:“味酸平,微寒,有小毒,主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
方中附子和茯苓、白术配伍,有较强的利水作用,对心性水肿和肾性水肿都有良好效果。
白术有明显而持久的利水作用,可增加水钠的排出;茯苓煎剂的利尿作用不明显,但和白术有协同作用。
真武汤有肯定的强心作用,其强心作用除了与附子有密切的关系以外,实验发现,赤芍有增强心脏收缩力的有效成分,赤芍与附子的配伍,可能是强心的配伍方法。
另外,有研究认为,附子可增加肾小球的有效循环血量;茯苓等利水药可抑制肾小管的重吸收。
张仲景用姜附的规律是,生附子配干姜回阳救逆,用于亡阳虚脱之证;炮附子配生姜温阳散水,用于阳虚水泛之证。
四 加减方法:
若咳者,乃水寒犯肺,当加五味子以收敛肺气,细辛、干姜以化寒饮;
若下利者,乃阴盛阳衰,故去苦泄之芍药,加温里之干姜。
另外,其余两个加减法,有其不当之处。
一为若小便利者,去茯苓;一为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
前者小便利,若其他水气泛滥的证候仍在,则不必去茯苓,因为小便不利和小便利甚或小便频多、失禁,都是气化失司,肾不主水的表现。
肾不主水,津液该出者不能出,则表现为小便不利,而肾不主水,津液该藏者不能藏,则表现为小便利或失禁,对此都应以恢复肾的气化功能为主,而茯苓与附子的配伍,正是温肾壮阳化气的配伍,故茯苓不应去。
后者之呕,乃肾不主水,水气泛滥,水渍于胃的表现,加生姜温胃化饮,降逆止呕即可,不应去附子,若去附子则是去掉了真武汤的主药,实属舍本求末。
3【特异性方证】

一、《伤寒论》提供的特异性方证

1. 少隂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欬,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316)
特异性方证构成要素:少阴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
讲解:如第281条提纲所谓“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即真武汤证是少阴病,是虚衰性的疾病,是虚寒证。
小便不利,是水气内停的指征;有了虚寒证、水气内停的前提,才能确定腹痛、自下利、四肢沉重疼痛等是水气泛滥的表现。
2.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82)
特异性方证构成要素: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
讲解:发热与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僻地并见,就是真武汤证。
二、拓展而来的特异性方证
1. 肾阳虚衰的水肿,真武汤主之。
特异性方证构成要素:水肿、肾阳虚衰的特征。
讲解:肾阳虚衰的水肿本身的特征为:水肿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皮肤苍白无弹性;
肾阳虚衰的表现有:畏寒肢冷、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

2. 身体疼痛伴阳虚水泛者,真武汤主之。
特异性方证构成要素:身体疼痛、阳虚水泛的特征。
讲解:身体疼痛的形成原因有很多,属于真武汤证的身体疼痛是阳虚水泛所致,故应该伴有阳虚水泛的特征。
阳虚水泛即肾阳虚衰加水气泛滥:肾阳虚衰的特征如上述;水气的特征即水肿、小便不利等。
3. 腹痛伴阳虚水泛者,真武汤主之。
特异性方证构成要素:腹痛、阳虚水泛的特征。
讲解:腹痛的形成原因有很多,属于真武汤证的腹痛是阳虚水泛所致,故应该伴有阳虚水泛的特征。
阳虚水泛的解释同上。
4. 腹泻伴阳虚水泛者,真武汤主之。
特异性方证构成要素:腹泻、阳虚水泛的特征。
讲解:腹泻的形成原因有很多,属于真武汤证的腹泻是阳虚水泛所致,故应该伴有阳虚水泛的特征。
阳虚水泛的解释同上。

5. 眩晕有阳虚水泛者,真武汤主之。

特异性方证构成要素:眩晕、阳虚水泛的特征。
讲解:眩晕的形成原因有很多,属于真武汤证的眩晕是阳虚水泛所致,故应该伴有阳虚水泛的特征。
阳虚水泛的解释同上。
6. 运动失调而有阳虚水泛者,真武汤主之。
特异性方证构成要素:运动失调、阳虚水泛的特征。

讲解:

运动失调如肌肉跳动、抽搐、震颤、痉挛等,是对原文第82条“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的引申,可能因为阳虚水泛导致。
阳虚水泛的解释同上。
7. 心悸有阳虚水泛者,真武汤主之。
特异性方证构成要素:心悸、阳虚水泛的特征。
讲解:心悸的形成原因有很多,属于真武汤证的心悸是阳虚水泛所致,故应该伴有阳虚水泛的特征。
阳虚水泛的解释同上。
8. 心衰表现为阳虚水泛者,真武汤主之。
特异性方证构成要素:心衰、阳虚水泛的特征。
讲解:对西医诊断的心衰,中医的辨证有不同类型,属于真武汤证的心衰,一定是阳虚水泛所致,故应该伴有阳虚水泛的特征。
阳虚水泛的解释同上。
9. 高血压表现为阳虚水泛者,真武汤主之。
特异性方证构成要素:高血压、阳虚水泛的特征。
讲解:对西医诊断的高血压,中医的辨证有不同类型,属于真武汤证的高血压是阳虚水泛所致,故应该伴有阳虚水泛的特征。
阳虚水泛的解释同上。
10.胃切除术后倾倒征群,伴有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无力,周身疲乏,贫血,经常晕倒者,真武汤主之。
特异性方证构成要素:倾倒征群、寒性虚弱的特征。
讲解:倾倒征群的表现有两组:一是副交感神经紧张,致分泌运动亢进的表现,恶心呕吐,胆汁反流,心下压迫感,腹痛,肠鸣,下利;一是交感神经紧张,致循环失调的表现,心悸亢进,脉搏增加,颜面潮红,热感,冷感,眩晕,头沉,发汗,胸部狭窄感,呼吸困难。
这两组表现中,已经包括了真武汤证的要素,如恶心呕吐,腹痛,肠鸣,下利,心悸,眩晕等,如果加上虚寒性虚弱的特征,就是真武汤证。
11. 虚寒性的渗出性疾病,真武汤主之。
特异性方证构成要素:渗出性疾病、虚寒性质。
讲解:渗出性疾病如如湿疹、皮肤溃疡等。
虚寒性表现如渗出液稀薄量多,疮面苍白,久不收口等,当然也可以有全身虚寒的表现,如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

真武汤配方,方歌方解,真武汤的功效与作用

【原文】 
  1.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82) 
  2.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316)

  【组成配方】茯苓10g白术附子10g白芍10g生姜10g

【方歌】 
  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瞤惕保安康。
【方解】 
  此温阳利水之方,临床使用以畏寒,小便不利,水肿,心下悸,头眩为目标。
肾为水脏,主气化,司开合。水之所以行,之所以化,皆靠肾阳作用以完成。若肾阳虚弱,气化失职,主水无权,则水饮内停,泛滥成灾,所谓阴盛则水动是也。张景岳云:“水之与气,虽为同类,但阳旺则气化而水即为精;阳衰则气不化而精即为水。故凡病水者,本即身中之血气,其为邪为正,总在化与不化耳。”水气不化,可横溢上下,流注表里。犯胃则恶心呕吐;注肠则腹痛下利;凌心则心悸;射肺则咳嗽喘息;溢蔽清窍则头重眩晕;浸渍四肢肌肤则身重水肿,肢节疼痛;下蓄膀胱则小便不利。多伴有面色晄白或黧黑,精神萎靡,头闷嗜睡,喜温畏寒,食欲不振,溲清便溏,舌胖大淡润或青紫,苔白滑或无苔多津,脉象沉细或沉迟。临床运用,李培生先生说:“不管是消化系统病,如萎缩性胃炎,胃下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腹泻便秘,胃切除后的倾倒症候群等;还是循环系统病,如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并发心力衰竭;还是泌尿系统病,如慢性肾炎,高度浮肿,低热;还是呼吸系统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以及妇人虚寒白带等,只要符合心肾阳虚,水气泛溢的病机,用之皆有良效。”忆1968年随李映淮老师临床时,一感冒患者汗后发热持续不退,神昏谵语,不欲衣被,有似阳明之热,继据小便不利,不渴,足冷,舌苔润滑,脉沉而弱,腹诊有振水音,辨为阳虚阴盛、真寒假热,用本方一剂便热退神安。关键在抓住阳虚、水气不化。 
高血压,临床以肝阳上亢者为多,然亦有阳虚挟水饮者,其特点为舒张压高,症见头痛眩晕,心悸多寐,四末不温,腰背恶寒,身体沉重,足跗水肿,眼睑、口唇瞤动,手足震颤,不能自已,站立不稳,欲仆倒地,口不渴,不思冷,脉或沉细、或沉迟,总呈不足。服本方,血压可随畏寒、水肿等阳虚饮盛症状减轻而下降。水饮化后,阳虚未复者,或阴阳俱不足者,据证选用
四逆汤、金匮肾气丸善后,以杜绝水饮再生。 
本方与附子汤,同中有异,真武汤用生姜不用人参,旨在温阳利水散饮。附子汤不用生姜,倍术附加人参,意在温补阳气以祛寒湿。故宜于阳虚寒湿内盛,身体骨节疼痛之证。理论上如此区分,临床中,脉象不足者,用附子汤。小便不利者,用真武汤。方中附子用量,应据阳虚程度而定,轻者10克,重者30克。 
【煎服】 
  水浸20分钟,煎30分钟,约600ml,分早、午、晚服。
【主治】 
  少阴病,阳虚水饮不化。症见水肿,小便不利,或汗后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立不稳,咳嗽,喘息,呕吐,下利者。
【加减】 
  1.咳者,加干姜、细辛、五味子。 
  2.小便利者去茯苓。 
  3. 下利者,去白芍加干姜。 
  4.呕者,加生姜。 
  5.气虚者,加人参。 
  6.阳虚甚者,倍附子加甘草。 
  7.兼瘀血症者,加桃仁、红花。 
  8.痰浊黏稠者,加葶苈子。 
  9.兼气阴虚者,加生脉散。
【禁忌】 
  1. 口苦思冷者,忌之 
  2. 舌燥少津者,忌之。
【类方】 
  1.五苓散:同可治水肿,小便不利。不同者,五苓散既可温阳化气,又能解表达邪,且阳虚程度较之为轻。 
  2.猪苓汤:同可治小便不利。然猪苓汤证为阴虚、水湿内停,绝无阳虚见症。 
小青龙汤:同可治水气之咳、喘、悸。不同者,小青龙汤证为表寒有水饮,真武汤证为里寒有水饮。 
  4.苓桂术甘汤:同可治水气为患之心悸,头眩。不同者,苓桂术甘汤证以气上冲胸,心下逆满为主,真武汤证则以畏寒肢冷,神疲欲寐等阳虚证状为主。 
【临床运用】 
  1.治虚寒气喘。症见咳嗽痰多不得卧,手足清冷,脉细微。(《治验回忆录》) 
  2.青盲、耳聋目盲。临风流泪,喉证、遗精、阴肿、目中云障、齿痕、失眠、盗汗、癃闭、遗溺、流注。(《伤寒论<类方汇编》) 
  3. 胸震荡后遗症。症见头痛甚,目红肿,苔黄腻而润滑,口不渴,小便短,脉沉细。(《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79;1:43) 
  4.带下三年,量多质稀,伴恶寒,腰困肢冷,浮肿便溏。(《经方发挥》) 
  5.急性尿毒症。时躁动,手抽肉瞤,尿闭,脉细肢凉。(《岳美中医案集》) 
  6.阴黄。(《广东中医》1959;4:7) 
  7.充血性心力衰竭。症见心动悸,胸憋喘促,痰多不得平卧,四末厥冷,腹胀呕恶,尿少水肿,唇绀,面黧黑,舌白滑,脉结。(《刘渡舟验案精选》) 
  8. 术后伤口不愈,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慢性脓胸及肾炎。(《新中医》1980;5:32) 
  9. 顽固性皮肤
湿疹及皮肤溃烂流水不止者,本方合麻黄连翘汤。(《伤寒论汤证论治》) 
  10. 不得眠者,皆为阳盛,均禁温剂,惟汗吐下后虚烦,脉浮弱者,此有水也,真武汤主之。(《伤寒全生集》) 
  11. 崩漏。伴浮肿,小腹冷痛,溲不利,便溏,舌淡,脉沉细。(《辽宁中医杂志》1988;5:29) 

  12. 肠痈。痛已七年,冷则痛,苔白滑,脉沉紧,八剂即愈。(《中医杂志》1986;6:46) 
  13.失音。伴怯寒,溲短清,唇舌淡白,脉沉细,六剂而愈。(《经方应用》) 
  14.慢性结膜炎。清晨红赤发困,视物模糊,中午后自止。(《浙江中医杂志》1980;4:181) 
  15.盗汗六年。伴身凉神疲,动则心悸,舌淡脉沉细。四剂止。(《四川中医》1991;12:27) 
  16.误表亡阳。症见大热谵语,面红,脉重按全无,下身冷。(《谢映庐医案》)
【真武汤医案】 

1.眩晕

苗某,女,39岁,山西沁州人。2008年5月17日初诊云:高血压病十余年,今年元月脑溢血,经住院治疗,肢体可随意活动,唯眩晕头痛,身重心悸,足跗水肿,面烘热而手足厥冷。胃纳差,恶心,不思饮,小便利,大便日一行。月经后期,四月未汛,昨日至,量甚少,少腹不痛,唯腰酸耳。望其满月脸,体胖腴,面有热色,神情呆滞,步履不敏,舌质淡,苔白滑。切其脉,沉弦细。诊其腹,膨隆若瓮,脐下不仁,无压痛。化验室报告:血脂、血糖、尿常规皆正常。心电图显示:V5、V6、T波倒置。测得血压180/110mmHg(日服北京0号1片、卡托普利50mg)。
脉症相参,此脾肾阳虚,气化失职,水饮为患之证也。正所谓阴盛则水动也。年未不惑,竟中风偏瘫。今偏瘫虽愈,然眩晕、头痛,血压如此之高,再次中风大厥,随时可能也。其面泛红,为虚阳上浮之象,急宜温阳化饮,引火归元。拟: 
附子10g 白术15g 茯苓15g 白芍10g 生姜10g 三剂,原降压药继续服之。
二诊:眩晕、头痛减,胃纳增,血压降为150/100mmHg,足跗仍肿,手足不温。
守方续服。
患者持方回沁州,共服25剂,眩晕、头痛、足跗水肿消失,唯劳后小有反复。血压降至120140/8090mmHg间,遂停汤药,嘱服肾气丸以善后。

2.喘息
于某,男,62岁。患冠心病二年,服西药治疗,一日三次,从未有断,然胸憋心悸,一直不止。近月余,每至夜则咳嗽哮喘,痰涎清稀如水,倚息不能平卧,胸憋心悸尤甚,白昼则症状减轻。询知腰脊酸困,背畏风寒,时眩晕,手足心微热,口渴欲饮,然不多饮,亦不思冷,纳便尚可,舌尖略红,苔白腻,脉沉缓。 
脉证分析,喘息由痰饮而起。患者素日阳虚,不能制水,水饮上逆,致肺气遏逆而咳喘短气,不得平卧。考《金匮要略》痰饮有四,其中“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饮为阴邪,夜间发作者,阴盛阳虚故也。虽有手足心热、舌尖红、口渴思饮等热象,然其程度不著,故仍需主以温药,拟真武汤治之。 
附子6g 茯苓15g 白术15g 白芍6g 干姜6g 细辛6g 五味子6g 三剂
二诊:咳嗽喘息大减,痰涎几近消失。已能平卧,仍腰脊酸痛畏冷,改拟金匮肾气丸服之。
3. 误用真武汤
刘某,女,66岁,忻口村人。有痰饮夙疾,每届寒冬,便咳嗽哮喘。今春咳喘水肿,四肢厥冷,余用真武汤加姜细味获愈。至冬,病发如故,卧床已月余矣,咳嗽喘促,倚息不得卧,一身尽肿,目窠如水晶,腹胀甚,小便不利,四肢厥冷。唇舌青紫,边呈齿痕,苔白厚腻,脉沉略数。西医诊断:肺气肿、肺心病、心功能不全。经强心利尿、抗感染治疗不效。余见水肿肢厥势甚,额面黧黑,色夭不泽,水据火位,有克无生,知病入膏肓,殊难逆挽。然死里求生,扶危拯溺,医之任也。惧招怨尤,坐视待毙,亦非余之秉性。遂拟真武汤加桂枝救之: 
附子10g 桂枝6g 白术15g 茯苓30g 白芍10g 生姜10片 一剂
药后症状不减,次日复诊时,见床头放有啃残黄梨,询知口干思冷,痰量少,质稠不畅。至此,方知诊断有误,此非单纯阳虚水气不化,乃阳损及阴、阴阳两虚,水饮内停、复又化热之证也。拟真武汤合生脉饮,药未煎好,痰涌于喉,遂辞世矣。
按:观此案,姑且不论病入膏肓、和缓不医之证。就其症状分析,究系何证?从水肿、小便不利、四肢厥冷看,为阳虚水气不化。然阳虚水饮不化,应口不干或口干不思饮,更不思冷;咳唾之痰涎应清冷稀沫,而非痰质黏稠。综合全症辨识,应属阳微阴竭,水饮内盛兼有化热之证。口干思冷,痰稠不畅,此二症状,只要详细询问,不难得知,所憾者,余只看到阳虚水气不化一面,便复蹈故辙。设初诊时便阴阳双补,利水逐垢或许尚可挽救。鼓瑟不可胶柱,索骥岂能按图!教训之深,故而志之。

4. 脘痛
王某,女,54岁,忻县蔚野人,1980年3月28日因脘痛剧烈而住院。经检査:体温36.2℃、脉搏72/分、血压110/74mmHg,白细胞7.6X10^9/L,肝脾不大,诊断为胃痉挛。用解痉、抗感染药物治疗3天,其效不显,要求会诊: 
患者面色黯黄,全身水肿,下肢尤甚,口唇略青,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询知素有咳嗽气短病史,冬重夏轻。年前十月感冒,咳嗽气短甚急,至今仍倚息不得平卧,痰涎稀薄呈沫。最苦者,新增气上撞心,疼痛欲死,一日数发,发时四末厥冷,冷汗淋漓,浑身战栗不已。五日中饮食不进,亦未大便。且眩晕,呕吐,小便不利。诊其腹,当脐动悸,胃脘拒压。切其脉,沉缓无力。
综观脉证,当属痰饮为患。盖肾为水脏,职司开合,肾阳衰微,寒邪内盛,不能温化水液,致水饮上逆,故而气上撞心,呕吐眩晕,咳逆倚息不得平卧;水饮外溢肌肤,是以周身水肿,小便不利。且肾虚则冲脉不固,冲脉之为病,逆气里急也。治 
  当温阳化气,利水降冲,拟真武汤加味治之: 
  附子10g 茯苓30g 白术15g 白芍10g 龙牡各30g15g 芡实15g 生姜2片 一剂 
  次日,腹痛止,冲逆不再,咳嗽气短大减,可平卧,食欲醒,精神明显好转,效不更方,原方再进二剂。
  按:冲脉,奇经八脉之一,为肾脏之辅弼,以气化相通。其为病,逆气里急。肾虚则冲气不敛,挟饮上逆,故有奔豚见证。温肾阳以化水饮,降冲逆以缓里急,实为治疗要旨。依法试之,果然应手。
  5. 眩晕
  蔚某,女,34岁。病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骨楚,服荆防败毒散,汗大出,寒热解。翌日,眩晕,恶心,全身水肿。测得血压170/100mmHg,心电图呈正常,X线:右上肺结核纤维化,化验尿常规、肝功能均属正常。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服利血平7日,血压不降,心怀忧惧,冀早得愈,求服中药。
  患者眩晕恶心,水肿畏寒,小便不利,大便如常,四末不温,饮食不思,舌苔润滑,脉象沉细。
  观其脉症,此汗不如法,损伤肾阳,气化不利,水饮泛滥证也。温肾回阳,四逆汤为优;化气利水,五苓散领先。然四逆汤回阳而不利水,五苓散利水而不回阳,二者兼备者,真武汤也。拟:
  附子10g 白术15g 茯苓15g 白芍10g 生姜10片 二剂,停服利血平。
  二诊:血压150/100mmHg,眩晕减轻,小便增多,水肿亦退。仍不欲食,口咽干,不思饮,此水饮阻滞、津不布也。药已中的,原方再进二剂。
  三诊:血压130/86mmHg,眩晕止,胃口开,水肿全消,拟金匮肾气丸善后。
  按:患者素为阴虚之体,肺痨虽经治愈,然两颧仍泛潮红。此次外感风寒,荆防败毒散本属不谬,唯过汗伤阳,致邪直入少阴,呈现一派阴盛阳虚、水饮上溢之象,故予温阳化气以治。由此观之,阴虚之体亦有阳虚之变。若执定阴虚,予以滋阴, 
  水必漫溢“三峡”矣。

  ——本文摘自《经方躬行录》

罗大伦:夏天,气虚之人特别要注意补气

夏天特别不要出大汗,以防“气随汗脱”为何气虚之人在炎热的夏季更要注意呢?

因为夏天容易出汗过多,中医里面有个理论,叫“气随汗脱”,意思是当出汗过多时,气也会跟着跑掉,从而导致气虚。
这个理论的基础是“汗为心之液”“血汗同源”,血是气的载体,如果失血过多,或者出汗过多,都会导致气的流失。 夏天出了大汗以后,很多人会感觉自己浑身无力,身体软绵绵的,这就是“气随汗脱”的表现。因此,气虚之人,在夏天尤其需要补气。 但此时如果单纯补气,还会出现燥热的情况。 所以,在夏天气虚之人往往要气阴双补。夏天,气虚的朋友可以常喝中成药生脉饮 金代的名医李东垣,建议气虚之人在这个季节,可以喝点儿生脉
饮。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 罗博士叮嘱:此药在药店已经有中成药售卖,在夏天,气虚之人,可以自己煮汤喝,也可以买中成药服用。 如果您的身体是平和状态,没有阴虚、阳虚的偏颇,那么恭喜您,在这个炎炎夏日,注意防暑,保持情绪稳定就可以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妙散、五苓散、猪苓汤、防己黄芪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萆薢分清饮
真武汤配方,方歌方解,真武汤的功效与作用
真武汤你真会用吗? —— 特异性方证之真武汤
水肿的经方治疗 作者:廖世煌
真武汤合五苓散 +真武汤合五苓散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理论研究+《(原创)五苓散合真武汤案》
经方发挥——真武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