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进、退、顾、盼、定,太极五步就该这么练
进、退、顾、盼、定是太极十三总势中的五种步法,成为太极五步。这五种步法同样也对应着人体经络脏腑的有关窍位,同时也与五行对应,即金木水火土。现将其对应关系分述如下。

前进

在五行中属水,方位正北。人体对应穴位是会阴穴,此穴属肾经。此劲的劲源在会阴穴,如欲前进,只要意在会阴穴,眼神向前上方看,身体即自然前进。从外表看,此劲只表现在步法上。蕴于内者,即粘劲。
粘劲,主前进。粘劲带有主动性,系用自己的手、腕、臂来粘对方的手、腕、臂,将对方粘起,使对方引进落空,达到牵动四两拨千斤的目的,为太极拳推手中最重要之基本内劲。粘劲要求轻灵,周身放松,手上绝对不可用力。
后退
在五行中属火。火能化万物。方位正南。人体对应窍位为印堂穴,此穴属心经。

劲源在印堂穴,如欲后退,只要意想印堂穴,眼神向前下看,身体便会自然后退。从外形上看,只表现在步法上。蕴于内者,即连劲。

连劲,即连贯也。连绵不断,不脱离,无停无止,无声无息。太极推手,实应有进有退,有化有发,退如得势,则发亦自随矣。其上身看似往后退,而意气已前迸矣,此为以退作进之法。进则要有粘,退则要有连。诚奥妙无穷焉。

左顾
在五行中属木。木属直性。方位正东。人体对应窍位为夹脊穴,此穴属肝经。此劲的劲源在夹脊,如欲侧转前进,只要意想夹脊穴往实脚之涌泉穴上落,身体便会自然地侧旋着前进。从外形上看,表现在步法上。蕴于内者,即黏劲。
黏劲,如粘如贴,不丢不顶,彼进我退,彼退我进,彼浮我随,彼沉我松,丢之不开,投之不脱,黏劲在太极推手中可化解棚、挤、按等进攻手法。

当对方进攻时,我周身放松,特别要放松自己的手和臂,不与来力抗拒。否则手用力反抗,即暴露了腰部劲源,反抗之手或臂即成为自己之劲端,易被对方通过劲端,击中劲源。应在对方来力末接触自己身体之前,即全身放松,立即意念夹脊穴,对准来力接触我之部位,轻轻黏住往侧面移动,使对方发力落空。注意黏劲在对方来力落空未跌出前,不可离开。

右盼
在五行中属金。方位正西。人体对应窍位是膻中穴,此穴属肺经。此劲的劲源在膻中穴。如欲侧转后退,只要右手抬至与乳平,同时左手抬起至肚脐与心窝之间,而左右两手心均向下,意想膻中穴微收,眼神顺左手食指往下看,身体便会自然地侧转后退。上述为左虚右实,反之亦然。从外表看,表现在步法上。蕴于内者,即随劲。
随劲,随即顺从,跟随之意,缓急相随,不即不离,进退相依,不先不后,舍己从人。对方主动我为被动,随其后而行。所谓亦步亦趋也。太极拳有舍己从人之术,对方接触自己身体何处,该处即应相随而灵活,假使接触手,手不单要放松而要保持灵活;接触肘,肘放松仍要灵活;接触胸部,胸要放松灵活,周身处处都应如此。

中定
在五行中属土。方位正申央。人体对应窍位是丹田穴,此穴属脾经。劲源在丹田,如欲立稳重心,只要意想命门和肚脐,立刻会身稳如山岳。所以说五步应五行,五行在人体中又对应五窍。从外表看,表现在步法上。蕴于内者,即不丢顶劲也。
丢顶劲要练于内,形于外,只有内外合才能灵活奏效。中定不离位,含胸把腰松。对方来势,或高或低,或横或直,或左或右,或长或短,不能肯定。或先得能定步走化,当走化对方来力,意念要集中在丹田,前方来力,意想肚脐贴命门;后方来力,意想命门贴肚脐。
不要与之相抗,当松开其来力后,劲源反之则为发,必便对方弹跳跌出。手或臂一觉着力,随即放松变为虚,如遇偏重则松之,遇双重则偏沉之,随彼之来力方向而去,泻去其力,不稍抵抗,使人处处落空,毫不得力,所谓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意念守住丹田,变化在肚脐命门之间,全身松静,保持我顺人背,若能达此境界,对方虽有千斤之力,亦无法施用。轻灵玄妙,能收四两拨千斤之效。

太极五步

太极五步是太极十三总势中的五种步法,即指进、退、顾、盼、定。这五种步法同样也对应着人体经络脏腑的有关窍位,同时也与五行对应,即金木水火土。现将其对应关系分述如下:
  (1)前进:在五行中属水,方位正北。人体对应穴位是会阴穴,此穴属肾经。此劲的劲源在会阴穴,如欲前进,只要意在会阴穴,眼神向前上方看,身体即自然前进。从外表看,此劲只表现在步法上。蕴于内者,即粘劲。
  粘劲,主前进。粘劲带有主动性,系用自己的手、腕、臂来粘对方的手、腕、臂,将对方粘起,使对方引进落空,达到牵动四两拨千斤的目的,为太极拳推手中最重要之基本内劲。粘劲要求轻灵,周身放松,手上绝对不可用力。粘劲好像钓鱼,身体好似鱼竿,特别是脊柱部分,要中正安舒,胳臂好像鱼竿上的软线,手和腕部可比做鱼钩。要想用粘劲将对方粘起,此劲一定要由它的劲源会阴穴发动,通过臂达于手或腕部,胳臂必须松软无力,手和腕部要轻灵。此时主动粘或被动粘对方,都能达到理想效果。否则,胳臂有力,臂部僵硬,好比用棍子钓鱼,棍子一动就会将鱼惊跑。
  (2)后退:在五行中属火。火能化万物。方位正南。人体对应窍位为印堂穴,此穴属心经。劲源在印堂穴,如欲后退,只要意想印堂穴,眼神向前下看,身体便会自然后退。从外形上看,只表现在步法上。蕴于内者,即连劲。
连劲,即连贯也。连绵不断,不脱离,无停无止,无声无息。太极推手,实应有进有退,有化有发,退如得势,则发亦自随矣。其上身看似往后退,而意气已前迸矣,此为以退作进之法。进则要有粘,退则要有连。诚奥妙无穷焉。反之,初学者在对方用力推来时,没有连劲,身体单纯后退,形成兵败如山倒之势,被迫跌出,乃不懂连劲也。真正懂连劲之后,即能得屈、伸、动、静之妙,开、合、升、降之效。见进则退,遇出则合,看来则让,就去即升。果能到此地步,即人懂劲境界也。
  (3)左顾:在五行中属木。木属直性。方位正东。人体对应窍位为夹脊穴,此穴属肝经。此劲的劲源在夹脊,如欲侧转前进,只要意想夹脊穴往实脚之涌泉穴上落,身体便会自然地侧旋着前进。从外形上看,表现在步法上。蕴于内者,即黏劲。
  黏劲,如粘如贴,不丢不顶,彼进我退,彼退我进,彼浮我随,彼沉我松,丢之不开,投之不脱,黏劲在太极推手中可化解棚、挤、按等进攻手法。当对方进攻时,我周身放松,特别要放松自己的手和臂,不与来力抗拒。否则手用力反抗,即暴露了腰部劲源,反抗之手或臂即成为自己之劲端,易被对方通过劲端,击中劲源。应在对方来力末接触自己身体之前,即全身放松,立即意念夹脊穴,对准来力接触我之部位,轻轻黏住往侧面移动,使对方发力落空。注意黏劲在对方来力落空未跌出前,不可离开。
  (4)右盼:在五行中属金。方位正西。人体对应窍位是膻中穴,此穴属肺经。此劲的劲源在膻中穴。如欲侧转后退,只要右手抬至与乳平(即以拇指与膻中穴相平),同时左手抬起至肚脐与心窝之间,而左右两手心均向下,意想膻中穴微收,眼神顺左手食指往下看,身体便会自然地侧转后退。上述为左虚右实,反之亦然。从外表看,表现在步法上。蕴于内者,即随劲。
  随劲,随即顺从,跟随之意,缓急相随,不即不离,进退相依,不先不后,舍己从人。对方主动我为被动,随其后而行。所谓亦步亦趋也。太极拳有舍己从人之术,对方接触自己身体何处,该处即应相随而灵活,假使接触手,手不单要放松而要保持灵活;接触肘,肘放松仍要灵活;接触胸部,胸要放松灵活,周身处处都应如此。但应注意,接触手时,意念集中在劲源的膻中穴上,膻中穴对正手轻轻相随,如此类推,对方接触我何部位,膻中即与该部位微微相合,随其动而动。如意念集中在接触部位,即为意之双重。但应注意不丢不顶;对方进一尺,我退九寸,少退一寸即为顶;对方进一尺,我退一尺零一分,多退一分为丢。只有不丢不顶,才能引进落空,借力发人皆此意也。
  (5)中定:在五行中属土。方位正申央。人体对应窍位是丹田穴,此穴属脾经。劲源在丹田,如欲立稳重心,只要意想命门和肚脐,立刻会身稳如山岳。所以说五步应五行,五行在人体中又对应五窍。从外表看,表现在步法上。蕴于内者,即不丢顶劲也。
  不丢顶劲要练于内,形于外,只有内外合才能灵活奏效。中定不离位,含胸把腰松。对方来势,或高或低,或横或直,或左或右,或长或短,不能肯定。或先得能定步走化,当走化对方来力,意念要集中在丹田,前方来力,意想肚脐贴命门;后方来力,意想命门贴肚脐。不要与之相抗,当松开其来力后,劲源反之则为发,必便对方弹跳跌出。手或臂一觉着力,随即放松变为虚,如遇偏重则松之,遇双重则偏沉之,随彼之来力方向而去,泻去其力,不稍抵抗,使人处处落空,毫不得力,所 谓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意念守住丹田,变化在肚脐命门之间,全身松静,保持我顺人背,若能达此境界,对方虽有千斤之力,亦无法施用。轻灵玄妙,能收四两拨千斤之效。
  粘连黏随,即不丢不顶之劲。主进退,为太极推手中最需要之基本内劲。掤、捋、挤、按、採、挒、肘、靠等八法,可以用姿势表现出来,可以比做阳劲。粘、连、黏、随,没有固定姿势可以标榜,可以比做阴劲。此劲由推手而来。初练时两手不知所觉,犹如木棍;逐渐由手而臂、而胸、而背,乃至周身皮肤,逐渐生有感觉,有感觉如可粘黏,有粘黏始可将敌吸住,为我所制。此种粘黏,须由高明教师引领之。比如蓄电池充电,教师为一发电机,学习者为一无电蓄电池,老师教学生如同蓄电池充电。功练成如发电机已将电充入蓄电池中,以后蓄电池才能单独发电,俗称喂劲。故练习此劲至相当程度后,皮肤上有似云似雾之气,如漆似胶。一遍对手,即不丢不离。非但两手如此,周身皆然。其技艺愈高,气愈厚,而面积愈大。但此气不能目睹,仅能感觉,故艺高之人,于推手时,一搭手即知对方程度。其理即在彼此粘黏圆圈之大小也。此劲为太极推手中最重要者。初步必须练习,否则不能研究其他诸劲。初学者不可不注意也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指出:“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说明,太极拳修炼分为三个阶段:着熟、懂劲和神明。
  在武术术语中,“着”、“招”、“式”、“势”四字意义相近,都是指套路的一个拳式和姿势。所谓“着熟”,顾名思义,就是要求对拳势名称达到“熟记”;对拳架套路达到“熟练”;对套路中的一招一式,一势一着的攻防“意念”达到“熟知”,以至能从思想上明确,清晰地知道何时何处何种情况下可以用何“招”何“着”。笔者认为,这就是太极拳的“着熟”阶段。
  何谓“懂劲”阶段?懂者,知道、 明白、清楚、了解、通晓之谓也“劲”,在太极拳中与“力”有着本质不同:劲圆而力直;劲沉而力硬;劲活而力僵;劲多元而力单向;力为先天之本能,劲乃后天而统成。拳谚云:“功夫好练劲难得”,“劲”来源于不断的推手散打研究实践,来源于逐步的“默识揣摩”,深思体悟。
  太极拳“懂劲”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要了解自己,即对于自身之劲、技、法、艺贵有自知之明。要认识自己是钢还是铁,是半斤还是八两。此谓之“知己”功夫。而另一方面必须了解对方,“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要很好地了解对方整体”功夫”的层次和水平,准确地判断和感应对方”劲”的来源、大小和去向。太极拳”懂劲”后,双方在较技中,以“人刚我柔,我顺人背,无过不及,随曲就伸,沾连粘随,不丢不顶”意念为主导,并且双方在比手较技中都应该判断出:“可胜,可和还是不可胜”。譬如:如对方比我技逊一等,我则必胜,此时此刻,我务必掌握分寸,以德为上,友谊第一,点到为止,或者皆大欢喜,或者成为至交,让对方口服心服;如若“棋逢对手”,双方功夫旗鼓相当,此时万勿“急功近利”,侥幸求胜,而应以求和、持平为上策;如对方较我艺高一筹,则大可不必与之周旋,理应虚心向对方求教。笔者认为,“知可胜,为胜;知可和,也为胜;知不可胜,仍为胜。”此乃“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真义也。技不如人而虚心求教,是“输拳不输人”“输拳不为输”,“不以胜负论英雄”;“输人才是输”,“人生无知最可畏”。如若既不知己,又不知彼,好胜自负,虚荣争强,唯我”英雄”,不顾一切,强攻硬拼,势必一败涂地矣。此为一勇之夫,乃庸才耳。况且如此不计手段,以赢人为“宗旨”,纵然取胜,既非我太极之道,也谓之“赢了拳,输了人”。所谓打手至上技击第一,这是对太极拳艺的亵渎和对武林友谊的轻蔑,实不可取,且可叹可悲.  
  太极拳的”神明”阶段,是太极拳爱好者应该追求的最高层次。必须指出,到达这个境界需要不间断的求索、探讨、揣摩和深思;必须忌急躁,懒惰,忌骄矜;要务正道循序渐进,不断进取?quot;功练一日,技精一日”,”用功日久”.渐渐体悟,自会”豁然贯通”;”日新不已”,逐阶登攀。自可”及于神明”。
  太极拳以意为主,以气为用。“意”在任何一个阶段中都起着支配和主宰作用。但是各个阶段的“意念”内容各有不同。太极拳”神明”阶段的意念,不是“熟记、熟练、熟知”;不是“人刚我柔,随曲就伸,沾连粘随,不丢不顶”;而是“无形无象,全体透空”,“浑然无迹,妙手空空”,“一物无有,极其虚灵”。在这些“意念”的支配下,我之一举一动,纯任自然,“刚柔俱泯,一片神行”,时时处处无有丝毫之牵强和僵滞。此时此刻,我是一无所有,而又应有尽有,无边无际,无极无限,无涯无垠,无穷无尽。有形而无形,无形而有形。
  太极拳“神明”阶段的推手较技,双方不是皮肤肌体外在的“沾连粘随”,而是在一定的距离之内虚空的“敷、盖、对、吞”,是“意”和“气”的感应、体现和高层次的应用。当此之时,双手不是在“推手” ,而是在“推气”;不是在用“劲”,而是在用“意”;不是轻灵太极拳“神明”阶段的推手较技,双方不是皮肤肌体外在的“沾连粘随”,而是在一定的距离之内虚空的“敷、盖、对、吞”,是“意”和“气”的感应、体现和高层次的应用。当此之时,双手不是在“推手”,而是在“推气”;不是在用“劲”,而是在用“意”;不是轻灵敏捷水准的比赛,而是“虚无”有无的印证。此时,我之身形“若空气之不可见,若阳光之不可捉,如黑夜之不可知,如‘神灵’之不可测”。我之身形,让对方看得见,摸不着,抓不住,找不到,甚至看不见。而对方之劲、招、技、法、艺此时全盘落空,丝毫无用。我之取胜,不是将对方打倒打翻,而是对方失却平衡自倒自跌;我不以“借势借力,乘隙用招”“无敌”而取胜,而是以对方用尽千招万技,而对我“无奈”自告败北。笔者认为,这正是太极拳的”神明”境界。也是对于太极拳这门学问和艺术研究的真谛所在。
  或问:“以君之论,如何对付两人耶?”答曰:“由一无所有改为应有尽有,分而击之,各个击破。”又问:“如何对付多人耶?”答曰:“双拳不敌四手,好汉不胜人多”,对于一种艺术的爱好、探索和追求,与一发千钧之搏斗完全是两码事。太极之道,根本宗旨是强身健体,而拳技之研究是为强身健体服务之手段。技击至上,非我太极。另外,凡探求学问,研究艺术,其思想方法万勿单向,偏激和钻牛角尖?quot;计其一点,不及其余”是错误的。西楚项籍善“万人敌”,果能“敌万人”乎?倘能如此,何有垓下之败?太极拳艺,“益寿是上乘,打手是本意”,健身是根本,技击是手段,如若本末倒置,则是对于太极的无知,背离太极之道远矣。
  问:“君如是说,想必已达神明境界矣。”答:“笔者愚鲁,差之甚远。”笔者浅见乃演练、体悟之心得体会,但太极拳“神明”之境界,非此莫属,笔者倒是深信不疑。笔者循声寻迹,曲径探幽,对太极“懂劲”阶段的延伸,“神明”阶段的去向,做了一点理性的求索和寻觅,而不揣简陋,抛出去的是“砖”,旨在引出“玉”来,确切与否,企盼恳请同仁和各家赐教不吝

三种太极步, 练好才叫懂太极

展现太极文化的价值与力量

杨公澄浦在“太极拳之练习谈”中有训:“两腿宣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我的恩师林墨根先生说:“猫行步是体现腰胯带领四肢的虚实运动,通过练习猫行步能增长腰腿的轻灵、沉稳之劲,所以要下苦功把猫行步练到位。”很多太极拳爱好者把太极拳酷似猫科动物下腿柔韧而稳健之步态称“猫行步”或“太极步”,近代拳学者考究,为了追求太极拳内涵,亦为了有别于叫装模特的“猫行步”,称“太极步”更为实际。猫的迈步行走,是四条腿提起腿,还有三条腿支撑。人则不然,提起一条腿,只剩下另一条腿支撑了,另一腿要微曲支撑全身重量还要注意平衡与协调,还要“刻刻留心在腰间”。习练到位的太极步确实令人吃力,因为传统的太极步体现了步桩合一。太极拳谚所云“手进三分,腿进七分”.一语道破行步在太极拳中的重要地位。太极步与腰胯、中定关系极为密切,若不练好腰功夫,则由于荩础不扎实而制约拳艺水平。

太极步除了是前进、后退、横走的步法,还是诸如“马步”与“弓步”等步型相互转换的中间动作。太极步是动作虚实转换的 个过程,而非是一个简单的步式、步法。在此介绍常见的太极步练法,意在抛砖引玉。

一、以右弓步开始向前进步的太极步法

1、站好身正势稳的右弓步,两手自然垂立,前后两脚距离与肩同宽,七成重心在前面右脚,三成重心在后面左脚。右脚要松开腹股沟,内收胯根下沉,松肩.同时左脚胯骨微向前挺.松腰塌胯,垂臀。

2、意想前面右胯是转动的轴心,通过右胯转而带动右脚外碾。右胯是主动,右脚是被动,要一边松沉一边转动.缓惺又均匀的运转。不要把身势松沉和胯脚转动分开,而不要以前脚为轴心的转动,因为这种拧膝盖的练法容易损伤膝关节。如果前脚不能自然转成45度角的,就不要硬转求得,能转多少算多少。如练到位,胯转带动脚外碾时会有一股热流从脚底热串到腰脊之上的感觉。这种腰腾转动带领实脚外碾的练法是松绪金老师传授的.有长功较快和不伤膝关节的特点。

3、重心往前移动点,同时扣胯(胯内合,微向左扣转)带动后面左脚跟、脚掌起来,扣胯时宜松左肩(虚脚之肩),这样有助于平衡动作。扣胯时如把右手拇指放在右腿腹股沟,拇指就会有被胯含咬的感觉.故有老师称“扣胯”为“咬胯”。

4、接着垂臀把左脚趾带起离地.垂臀时左脚大拇趾、二拇趾瞬间抓地,还要虚领顶劲。左脚离地大约l至2厘米高,不宜离地过高,因为离地过高的动作会引发下胺僵滞,也耗费落地时间。

5、在腰胯转动的带领下,左脚走弧线的同前进一大步。

6、左脚松开胯关节、膝关节轻轻的脚跟向前落地,接着松开裸关节.脚跟、脚掌、脚趾贴地。在左脚上前落地的时候,肩以下肢体往下松,肩以上肢体往上松,形成上下对拉,右实脚松沉坐稳,左虚脚轻灵着地。

7、松胯圆裆,摆正胯骨,顺势变换两脚重心,前面左脚松肩沉胯,后面右脚松腰塌胯,是身正势稳的左弓步。

太极步唯左右虚实脚对应相反,练法相同。太极步不论变换哪种姿势,都要“立如秤准,活似车轮”。行步中上身始终保持立身中正、不偏不倚、心静体松。俗语说-低头弯腰,有本事也不高.前倾后仰,难以升堂。还耍注意的是.行步中不能踏成两脚跟(底边)相距成为直线的步子,太极步的前后两脚跟相距,大约与肩同宽,这样练法会增加下盘底面积,提高身势的稳固性。走太极步的步幅大小要恰到好处,步幅过大,进退摆放不能随机应变,容易被动失势。步幅过小,不利于身势松沉和重心稳定。

二、左脚在前的半马步(如左倒撵猴的步型)开始向后退步的太极步法

l、先站好左脚在前的半马步,两手自然垂立,四成重心在前面左脚,六成重心在后面右脚。

2、右边身放松,腰稍右转,扣右胯(换句话说是右胯根内收),松腰塌胯沉稳右脚,同时左脚松开往上飘提起脚跟、脚掌。

3、左边身放松,尤其是松左肩,腰胯稍左转,塌胯、垂臀,松开左腿腹股沟,同时顺势带动左脚由前往左侧退一大步,脚趾点地,是右实左虚的倒叉步。腰胯向左转要合适,不要转得过多,转至左脚退后点地即可,左脚退步是随腰胯带动走弧线。

4、身势重心由右前转换至左后,左脚掌、脚跟先后落下贴地,松腰塌胯沉稳左脚,接着腰胯向左转,同时带动右脚向左内扣, 边松沉一边转动,成为右脚在前的半马步(右倒撵猴的步型)。

太极步唯左右虚实脚对应相互练法相同,重复2至4个步骤,连续练下去。

三、“云手”步型的横走太极步法

1、先站好“单鞭”的左弓步,两手自然垂立。

2、左脚内扣,左胯根内收,身体稍右转,同时松开右腿腹股沟与右脚踝关节,顺势带动右脚跟、脚掌离工起来。

3、松腰、塌胯、垂臀,左边身松沉到脚底,同时右脚松开往上飘起,一沉一提,顺势把右脚收回至左脚的旁边,脚趾点地,是站个左实右虚的半蹲平行并立步(左右脚相距大约两拳之宽)。

4、右脚由虚变实,右脚掌、脚跟落下贴地.松腰、塌胯、垂臀,右边身松沉到脚底。接着右胯根内收,扣胯带动左脚松开往上飘起。左脚掌、脚跟寓地起来。一沉一提.顺势把左脚侧向横迈步,脚趾点地。

5、右脚利用松沉到脚底的地面反座力缓惺撑起,同明松胯国裆的把部分重心从右脚转换到左脚,是站个松胯国裆、虚领顶劲的马步。

重复2至5个步骤.继续练下去。

太极步分为慢练法和快练法,一般先学好慢练法,待此娴熟后再学快练。当太极步熟练后,松活、轻灵、沉稳的质量能提高了一个档次,就可学习太极步快练法。快练法与慢练法在感觉上有所不同,快练法所迈之脚是有关相应的腰胯领起弹出的,换句话说.所迈之脚是丹田内气领起弹出的。值得注意的是。太极步快练法比起慢练法的步法虚实更为讲究,像郝公月如所说“虚非全然无力、内中要有腾挪,即预动之势也.非全然占煞”.还要在气势上神似灵猫捕鼠之扑势,这是太极步快练法的灵感。

行窍行气与“六球”---养生太极止弊三法

一个习拳者练半年以上(以每日练l小时计),如果只是停留在丰富了生活休闲内容,而于健康方面并没明显变化(如某些慢性病没有得到控制,精神面貌没有改观),这种情况的出现显然是练法出了差错。其根源可以从教与学两方面查找。这里侧重谈自误,即自己进了误区,耽误了自己。
    自误通常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l.好高骛远,贪多求快;2.心意散乱,没有进入清静拳境;3.身心没有放松,或虽有所松但只是浅表;4.周身不能轻灵;5.违背用意不用力原则;6.行拳没有顾及循经走脉;7.追求形似而忽略神似;8.没有解决好呼吸;9.没有将实训与体悟结合起来;1 0.拳理基础知识较差,即对太极的本质、特征、原则、法则等学习不够,缺乏透彻理解。
    上述十个方面弊端的根源有两点。一是将心意笼统化、模糊化,因而也就不能实施“内外三合”以及“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的拳理拳法。二是不屑于或不了解经络及穴位的体解与运行,这是导致弊端反复出现、习练多年拳效差的最大难题。笔者经过探索,认为将心、意、精、气、神先分开再结合进行体认,并配合经络穴位行拳,可以较为顺畅地解决这一难题。
    首先我们应了解心、意、精、气、神的内涵,这是“用意”与“循经”的前提。
    心:策源地在脑。心受神主使,负责发布命令。练太极的“心”,是担负多重任务所形成的心境、心地、心态、心绪、心思等。今人研究太极多用“心法”一词,甚至有拳家认为“太极是什么?心就是太极,太极就是心”(解守德《太极内功心法》)。此种说法之“心”较为概括,是心、意、神之统称。
    意:具有意向性与直接现实性,意以心为基础,其策源地在胸前十字中心。初练太极时,心的作用大,什么都要通过思维、记忆、想象等;一旦动作熟练后,意识的作用增大;尔后意转入受灵气控制,有意变无意。
    精:人体之精华,人生之大宝。男性藏精于睾丸(女性藏于乳房),道家有“十碗饭养一滴血,十滴血养一滴精,十滴精养一滴髓”之说。精足,髓实,神充。拳家有言,炼精化气是筑基之功。
    气:可一分为三。一日浊气,呼吸中的浊气与体内外排的秽气、病气。二日真气,藏于肾、灵真元之气,与生俱来。三日清气,是从呼吸道或食物中进入体内的营运与升补内气之气,其主要成分为氧。练太极中强调深层呼吸,是为了从深层排出浊气,吸收清气,养护真气。
    神:按佛门观点,神分识神、元神、真神。识神,指经验、感受。元神具有清纯性与原始性。真神乃性空之灵神,是通常所言返璞归真之真,主宰一切、调理一切,亦是循经合脉之指挥。练太极的终极点是炼其真神(亦称灵神、灵气)。
    习拳者要想克服诸种弊端,就必须处理好心、意、精、气、神与外形动作的关系。现提供三种止弊方法供拳者参行。
    一、以意行窍,调动经络系统活力。解决好画弧走圈中的内在性、和谐性与协调性。“窍”指穴位。人体有近700个穴位、20多条经脉,要一一去记忆较难,但记住主要经脉走向与主要穴位并不难。一是要记住任督脉走向,二是要熟悉20个左右穴位,即劳宫、会阴、涌泉、百会、命门、环跳、阳陵、印堂、仁中、膻中、神阙、中冲、章门、风门、冲门、曲池、玉枕、夹脊、委中、气海、肩井等,这些穴位中包含拳家所言“十八丹田”。以手言之,在运手中,以意引劳宫、玄英、十宣、合谷、中冲等穴位,整个手运面貌会得到改观以提高太极运行水平。穴窍并非孤立存在,它虽有独立性,但总是与经络系统关联着,与血路、筋路、气路、髓路网络联结着。主要穴窍是经络运行的枢纽点、间歇点、转换点,也是骨点运作的敏感点。因而以意行窍,便于放松肌肉与筋骨。如果习拳者念叨放松周身而不知周身穴位关窍,实质上是松不下来的,即便有所松也不彻底,只是停留于浅表,继而影响运拳水准。
    二、以意行气,处理好心意精气神诸方面关系。心起发布命令作用,意起执行命令作用,精通过筋、骨、肉起落实命令作用,气起润化命令并使之达梢节末端的作用(所谓气运“四梢”),神起决策作用,相当于总指挥。这五者不能互相越位。如果意越位代替神,身子必疲累,练拳缺少轻灵便利。若心代替意,则拳境不清静。神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者,抑或是乐队指挥,如果乐队指挥去拉小提琴,那个交响乐还能演奏成功口马?
    神应该总是处在安静适闲、休眠与半休眠中,但它对整体运拳起着严密的监测、调控作用,且举重若轻。当拳势须要整合协调、平衡、稳定、和谐时,神便漫不经意拨一下,神不费力、不费神把问题解决,具体运作由“意”完成。“意”也并非全意,不过一半意(另一半休闲)而已。意在引气,通过气的运行来运手、身、眼、腿、腰。如此的太极运作,分工明确而协调,心、意、精、气、神融为一体,运行必协调而自然,不僵不拙,不呆不滞。
    三、以肾引领处理好上中下“六球”关系。所谓上中下“六球”指的是眼球、肾球、睾丸(女性为乳房),它们分别对应于身体的梢、中、根三节。眼球对应于双手双脚,肾球对应于双肘、双膝,睾丸(乳房)对应于双肩、双胯。
    通常而言,两眼球之开合带动手左右运行及开合之远近,两肾运转带动两肘两膝之开合与运转,而两睾丸(乳房)之运转带动两肩两胯之起伏运转。太极运行不离“六球”之运转。问题关键在于“意为先”与“六球”主辅上。能否做到“意为先”关系到“六球”运作的得与失。而“六球”是分主辅的,肾是一个中间环节,只要把握好肾主地位,“六球”就会协调起来,如忘了主辅或主辅错位,修炼效果会极差抑或有害。这也是经典拳论中反复强调的腰为第一主宰、丹田为第一宾辅的根本原因。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习者宜反复体味其玄奥。
    下面以简式中的右蹬脚为例,综合说明上述三法的运用。
    其动作要领为:1.两手相互交叉向两侧分开画弧,手心斜向下;同时左脚提起向左前方进步,重心前移,右腿蹬直成左弓步,眼看前方。2.两手由外向里画弧,两手交叉合抱于胸前,右脚向左脚靠拢、脚尖点地,眼平视右前方。3.两臂左右画弧,分开平举,右腿蹬出。(《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二)第133—134页。)
    就“三法”的运用须进行如下补充说明:l.两手心之劳宫如同虚拢小气球,手的开合始终不离劳宫穴对十指尖的照应,也始终不离对脚下涌泉穴的呼应。2.在运拳动作的全过程中,百会与丹田中心、会阴成一条直线,百会取上顶意向。3.动手动脚则要先意识到眼球的运转,动肘动膝则要先意识到肾球的运动,动肩动胯则要先意识到睾丸(乳房)球的运转。腿向右蹬出时意引右睾丸(乳房)同时伴随飞扬。4.两手胸前相合时吸气,两手开时呼气;脚提肘起吸气,脚踢蹬时呼气。呼吸自然,且深、缓、匀、细、长。5.心、意、精、气、神各司其职,神决策而自在,心发令而安闲,意一半而引气,气自然而运身,精充盈于体,相互自动化配合。6.每有所动,必有循经合脉之举。在右蹬脚动作中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均有所循行。
    如此简便的右蹬脚,便蹬出了动静开合、阴阳虚实,蹬出了循经合脉,蹬出了虚静与空灵。完成此动作快需十余秒慢则一两分,其拳味拳趣尽显。如此演练,又如何没有养生之效呢?

太极内功的几种练法习者端坐在椅子上(床沿、沙发边或台阶上亦可),两脚齐肩宽,脚掌踏平,小腿垂直与大腿成90度。背脊要直,全身放松、心情安定,进入练功态。
一、脚呼吸法,又称"踵提呼吸法",简称"踵息法"。
练习方法:提脚跟。意注脚跟,要轻轻慢慢的往起提脚跟(此时感觉小腹上翻)忘掉脚跟转想脚大趾,轻轻慢慢的往起翘脚大趾(此时感觉小腹下翻。小腹之上翻下翻谓丹田内转,亦称翻江搅海)然后忘掉脚大趾再想提脚跟,之后再提脚大趾。如此一提一翘,反复练习9次。
提脚跟时为吸,翘脚大趾时为呼,是谓脚踵呼吸法,属高层次的呼吸法,非常人用口鼻呼吸。古人云:"圣息以踵,由脚踵而头顶一气呵成。"提脚跟时督脉升,翘脚大趾时任脉降。其养生作用不言而喻。
技击作用:在稚手时,拿人时则提脚跟,发人时则翘脚大趾(指前脚、虚脚)。
二、运睾丸
练习方法:意注睾丸。睾丸要轻轻慢慢的向上抽提(此时感觉肩井穴和环跳穴关闭)。然后松时睾丸(此时感觉肩井穴和环跳穴都开)。这后再提,再松,如此反复练习9次。女子运会阴穴,也是一提,一松。或运乳头(黑圈以内部分)亦可。
睾丸属翘脉(阴翘,阳翘),翘脉是管人体升降的。体用:做"金鸡独立"势时,提睾丸,做仆步下势时松开睾丸。
三、胎息法(肚脐呼吸法)
练心方法:意注肚脐。收肚脐,稍停。松开肚脐,稍停。如此一收,一松,反复练心9次。
感觉:当在收肚脐时,感觉左右两肾在往左右两侧开、当松开肚脐时,感觉两肾在合。
肚脐为神阙穴,内联五脏六腑。此法也是锻炼内脏的方法。
技击应用:在推手时,拿人时则收肚脐,发人则松开肚脐。
四、劳宫呼吸法
练习手心相对一尺侧置于膝上,展指凸掌心劳宫吐气,然后空手心劳功吸气。如此一展一空,反复练习9次。
感觉:当做劳宫呼吸时,涌泉也在同步呼吸,因手心脚心关窍相通。
技击应用:在推手中发人时,要展指凸掌劳宫吐力,抓筋闭脉时,要空手心气贯指梢,甲欲透骨。
健身作用:十指连心,手指通内脏,练指掌同时也在练内脏;手是人脑的外在表现,练手指同时也在锻炼人脑,脑是人体重点保健部位。
八、四肢穴道呼应法
练习方法:意想右劳宫,转想左涌泉;意想右曲池,转想左阳陵;意想右肩井,转想左环跳;意想左肩井,转想右环跳;意想左曲池,转想右阳陵;意想左劳宫,转想右涌泉;意想左曲池。转相右阳陵;意想左肩井,转想右环跳;意相右肩井,转想左环跳;意想右曲池,转想左阳陵;意想右劳宫,转想左涌泉……如此四肢大关节穴道左右交叉呼应,来回反复3次。
功用:打通四肢穴道,培养内外三合的意念习惯,增强条件反射的灵敏性。在推手时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周身一家,浑身如牵线,出合劲,出整劲,增强打击效果。
以上八法,全属意念训练。磨刀不误砍柴工,平时养成习惯,临战防卫反应自然。到时只取一种自感得意的方法即可,不必全顾。须知"得一,则万事毕"。以一法代万法。以一念代万念。以不变应万变。"一觉独照,万籁俱寂。"
注:我师王培生先生,生前对太极,八卦建树多多,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遗产。在先生仙逝一周年之际,特摘发先生生前讲话一篇,以示怀念

【太极拳小知识】太极十三式你真正了解多少?

太极拳十三势即太极拳五步八法,包括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五步法和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种技击法,其中分别包括沾、连、粘、随、不丢不顶劲五种阴劲和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种阳劲。
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与五行相合。
沾连粘随,即不丢不顶之劲,主进退,为太极拳推手中最需要之基本内劲。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法,可以用姿势表现出来,可以称阳劲。沾、连、粘、随,没有固定姿势可以标榜,可以称作阴劲。
太极拳八法,指的是太极拳十三势中的八种技击法,即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种基本手法和劲别,分别与八卦和八方一一对应。其中,掤、捋、挤、按为正法,称四正法或四正手,简称四正;採、挒、肘、靠为奇法,称四隅法或四隅手,简称四隅。八法以掤为首,四正为主,四隅为辅。

太极拳技击中,向上向外之力为掤,用于化解或合力发人。
双方搭手,对方进身做攻势,以手前进,我则逆敌方向,以向上向外劲力承应,使对方劲力既不能到达我胸部,又不能随其意而下降,即掤劲。太极拳技击中,掤劲极为重要。
掤,八卦为坎,方位正北。

太极拳技击中,向旁侧横力为捋,用于借力向后引动。
对方进攻,我沾其腕肘,顺其前进之势而领向我身左或右侧,即在对方劲力之上再略加向旁侧的小力,使对方身体受到更大的旁侧方向的合力,即捋劲。
捋,八卦为离,方位正南。

太极拳技击中,挤住对方,使其失去运化的外推之力为挤,用于对下盘的外推。
对敌进攻,以手、臂、肩、背粘住对方,从而向前推掷,使对方失去平衡而离开原来位置,即挤劲
挤,八卦为震,方位正东。

太极拳技击中,将劲力向下运动为按,用于抑制对方前进的攻击。
双方搭手,我以手向下,贯以全身之力,同时向自身牵引,使对方足跟离地,或向一侧牵引,使对方身体倾斜,即按劲。
按,八卦为兑,方位正西。

太极拳技击中,我或一松即紧,或一落即拔,或先沉后提,或先顺后逆,意同採花摘叶,採制敌人,为採。用于迎战对方上托的劲力。
双方手肘相持,或腕腕相接时,我方下沉,使对方反抗而上托,我则顺势提带使其足跟离地,即採劲。
採,八卦为乾,方位西北。

极拳技击中,转移敌方劲力还制敌身为挒,用于破坏对方平衡。
对方进击,无论单手双手,我承受对方劲力同时将劲力转移对方,承受从人,顺应对方劲力方向;转移从己,改变其方向,使动作成弧状。此即挒劲。
挒,八卦为坤,方位西南。

太极拳技击中,以肘尖击人,称为肘。肘法极多,亦极为灵活多变。
双方接近,以肘击敌,十分锐利,极易击中肋部或其他重要部位,致敌受伤。用肘尖沉带敌方,形成牵引的劲力,也是肘法。
肘,八卦为艮,方位东北。

太极拳技击中,以肩背胯外侧抖、弹、撞寸劲对敌进攻为靠,双方近身时用。
双方贴近,得势得机时,肩击胯打以制敌,即靠劲。时机不得而用靠,对方轻易转化,反遭敌害,故用靠劲切记谨慎。
靠,八卦为巽,方位东南。

前进,在五行中属水,方位正北。人体对应的穴位是会阴穴,此穴属肾经。此劲的劲源在会阴穴,如欲前进,只要意在会阴穴,眼神向前上方看,身体即自然前进,从外表看,此劲只表现在步法上。蕴于内者,即粘劲。
粘劲,主前进。粘劲带有主动性,系用自己的手、腕、臂来粘对方的手、腕、臂,将对方粘起,使对方引进落空,达到牵动四两拨千斤的目的,为太极拳推手中最重要之基本内劲。粘劲要求轻灵,周身放松,手上绝对不可用力。

退

后退,在五行中属火。火能化万物。方位正南。人体对应的穴位是印堂穴,此穴属心经。劲源在印堂穴,如欲后退,只要意想印堂穴,眼神向前下看,身体即自然后退,从外形看,只表现在步法上。蕴于内者,即连劲。
连劲,即连贯也。连绵不断,不脱离,无停无止,无声无息。太极拳推手,实应有进有退,有化有发,退如得势,则发亦自随矣。其上身看似往后退,而意气已前进矣,此为以退作进之法。进则要有粘,退则要有连。诚奥妙无穷焉。反之,初学者在对方用力推来时,没有连劲,身体单纯后退,形成兵败如山倒之势,被迫跌出,乃不懂连劲也。真正懂连劲之后,即能得屈、伸、动、静之妙,开、合、升、降之效。见进则退,遇出则合,看来则让,就去即升。果能到此地步,即懂劲境界也。

左顾,在五行中属木。木属直性。方位正东。人体对应的穴位是夹脊穴,此穴属肝经。此劲的劲源在夹脊,如欲侧转前进,只要意想夹脊穴往实脚之涌泉穴上落,身体便会自然地侧旋着前进,从外形看,只表现在步法上。蕴于内者,即黏劲。
黏劲,如粘如贴,不丢不顶,彼进我退,彼退我进,彼浮我随,彼沉我松,丢之不开,投之不脱,黏劲在太极推手中可化解掤、挤、按等进攻手法。当对方进攻时,我周身放松,特别要放松自已的手和臂,不与来力抗拒。否则手用力反抗,即暴露了腰部劲源,反抗之手或臂即成为自己之劲端,易被对方通过劲端,击中劲源。应在对方来力未接触自己身体之前,即全身放松,立即意念夹脊穴,对准来力接触我之部位,轻轻黏往侧面移动,使对方发力落空。注意黏劲在对方来力落空未跌出前,不可离开。

右盼,在五行中属金。方位正西。人体对应窍位是膻中穴,此穴属肺经。此劲的劲源在膻中穴。如欲侧转后退,只要右手抬至与乳平(即以拇指与膻中穴相平),同时左手抬起至肚脐与心窝之间,而左右两手心均向下,意想膻中穴微收,眼神顺左手食指往下看,身体便会自然地侧转后退。上述为左虚右实,反之亦然。从外表看,表现在步法上。蕴于内者,即随劲。
随劲,随即顺从,跟随之意,缓急相随,不即不离,进退相依,不先不后,舍已从人。对方主动我为被动,随其后而行。所谓亦步亦趋也。太极拳有舍已从人之术 ,对方接触自己身体何处,该处即应相随而灵活,假使接触手,手不单要放松也要保持灵活;接触肘,肘放松仍要灵活;接触胸部,胸要放松灵活,周身处处都应如此。

中定,在五行中属土。方向正中央。人体对应窍位是丹田穴,此穴属脾经。劲源在丹田,如欲立稳重心,只要意想命门和肚脐,立刻会身稳如山岳。所以说五步应五行,五行在人体中又对应五窍。从外表看,表现在步法上。蕴于内者,即不丢顶劲。
不丢顶劲,要练于内,形于外,只有内外合才能灵活奏效。中定不离位,含胸把腰松。对方来势。或高或低,或横或直,或左或右,或长或短,不能肯定。或先得能定步走化,当走化对方来力,意念要集中在丹田,前方来力,意想肚脐贴命门;后方来力,意想命门贴肚脐。不要与之相抗,当松开其来力后,劲源反之则为发,必使对方弹跳跌出。手或臂一觉着力,随即放松变为虚,如遇偏重则松之,遇双重则偏沉之,随彼之来力方向而去,泻去其力,不稍抵抗,使人处处落空,毫不得力,所谓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意念守住丹田,变化在肚脐命门之间,全身松静,保持我顺人背,若能达此境界,对方虽有千斤之力,亦无法施用。轻灵玄妙,能收四两拨千斤之效。
粘连黏随之劲,由推手而来,初练时两手不知所觉,犹如木棍;逐渐由手而臂、而胸、而背,乃至周身皮肤,逐渐生有感觉,有感觉如可粘黏,有粘黏始可将敌吸住,为我所制。故练习此劲至相当程度后,皮肤上有似云似雾之气,如胶似漆。一逢对手,即不丢不离。非但两手如此,周身皆然。其技艺愈高,气愈厚,且面积愈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极拳小知识】太极十三式你真正了解多少?
[转载]太极十三式的八法五步
太极十三式
太极散手的对抗训练(八)近身训练--为推手正名
武当派太极推手十三势
杜元化所述“七层功夫”兼“十三式”体悟??太极糊?原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